成立于1978年的上海譯文出版社今年迎來了四十周年生日。這家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個人閱讀史的出版社于8月8日—8月28日在復興中路515號思南公館舉辦回顧展,主題為“有我世界更大”, 寓意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出版團隊、合作譯者、作家作品等凝聚為一個極具活力的“出版體”,使得當代中國讀者無論身處何處,只要翻開譯文社出版的好書或者打開一臺閱讀器、戴上一副耳機,他的精神領域將會因為這些優(yōu)質出版物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寬。
本次回顧展以譯文社40年發(fā)展歷程為主軸,分為“創(chuàng)立”、“繁榮”、“堅守”和“融合”四個主題,全面展現(xiàn)上海譯文出版社改革開放同步,從文化復蘇到繁榮發(fā)展,從努力打造譯文品牌到積極探索轉型之路,從經(jīng)典傳承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創(chuàng)新融合的奮斗歷程,參觀者還將看到譯文社簽訂的第一份國外圖書出版權協(xié)議、陸谷孫主編“英漢大”記錄的工作日記等珍貴史料。除歷史回顧之外,展覽還設有“致敬前輩”、“譯文書房”、“精品圖書陳列區(qū)”等板塊。在“致敬前輩”展區(qū)中,近百位出版人、翻譯家的簡歷和代表作被設計為可抽取閱讀的文件夾形式,參觀者可以互動的方式與大師“對話”?!白g文書房”展區(qū)則為參觀者打造了一間理想書房,讀者可以在此空間里隨意閱讀譯文社的精品圖書,并留影參與互動贏取紀念周邊。
以下為部分展覽圖片及上海譯文出版社發(fā)展歷程的文字介紹。
部分展品
創(chuàng)立
1978年初,《斯巴達克思》一書上市。該書是“文革”結束后,首次公開發(fā)行的世界文學名著之一。一批為群眾喜愛的文學讀物陸續(xù)出版,標志著我國文化界、出版界的復蘇。
1978年1月1日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成立。1978年8月,旗下《外國文藝》創(chuàng)刊。1979年7月,旗下《世界之窗》誕生。1986年1月,旗下《外國故事》問世。
1978年5月,中宣部批準恢復“外國文學名著叢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叢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的出版工作?!巴鈬膶W名著叢書”收入共計近150種名著,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出版,因其簡潔雅致的網(wǎng)格狀封面設計風格被稱為“網(wǎng)格本”,影響了幾代讀者。1979年1月,從希臘作家荷馬的《奧德修記》開始,“外國文學名著叢書”開始陸續(xù)出版。1980年5月,從法國作家雨果的《論文學》開始,“外國文藝理論叢書”陸續(xù)面世。同年7月,從德國作家亨利?!ぢ摹逗嗬氖馈罚ㄉ?、中、下)開始,“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陸續(xù)推出,該叢書由上海譯文出版社與外國文學出版社合作出版,選收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外國文學作品200多種。1985年12月,從德國學者恩斯特·卡西爾的著作《人論》開始,譯介20世紀西方哲學界重要流派及代表人物的大型譯叢 “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陸續(xù)出版,此套叢書前后共計推出55種。1987年2月,從美國學者杰里米·里夫金的作品《熵:一種新的世界觀》開始,包含51種學術圖書的“當代學術思潮譯叢”陸續(xù)出版……在改革開放初期,這些國外一流文學、人文社科作品的翻譯出版,預示著思想解放與文化交流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一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領的世界名著出版熱蓄勢待發(fā)。
陸谷孫主編為英漢大編纂工作手繪的進度表
1978至1986年間,《新英漢詞典》(新一版)、《法漢詞典》、《簡明西漢詞典》、《德漢詞典》、《新英漢小詞典》陸續(xù)出版。這批原創(chuàng)雙語詞典的出版,為當時中國人的外語學習和了解世界先進文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展品
1988年6月,上海譯文出版社與法國阿歇特出版集團簽約合作出版的《世界時裝之苑》(ELLE)創(chuàng)刊。這是中國第一本與外國出版同行版權合作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