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義的多重面孔》,[美]朱迪絲N.施克萊著,錢一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版,233頁,40.00元不幸和不正義到底有什么區(qū)別?一場災難,在什么時候可以看成是不幸,什么時候…
2020-12-01
澎湃新聞1935年版《中國哲學史》馮友蘭晚年回顧自著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承認其弱點之一,在“講佛學失于膚淺”。林志鈞看過書稿坦言:“講也就是這么講,可是總覺得不是那個樣子?!保T…
2020-11-28
澎湃新聞在書法史研究中,從書家個案入手,以人物研究為中心,重視書家傳記和年譜編寫,在做好周邊資料工作的同時,采取“知人論世”的方式對書家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進行闡釋。這是暨南大學陳志平…
2020-11-28
澎湃新聞“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睂τ谥渲F(xiàn)代世界的現(xiàn)代性來說,這句被無數(shù)次引用的名言,最能表達其流動不居的不確定性。不過,矛盾的是,作為一種崇尚控制的技術文明,現(xiàn)代社…
2020-11-27
澎湃新聞2000年,美國學者彭慕蘭的The Great 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并獲得當年的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東亞研究…
2020-11-26
澎湃新聞這幾天狂讀新鮮出爐余溫尚存的《葉靈鳳日記》(1943-1974),大呼過癮,不忍釋卷。第一感覺是,與魯迅論戰(zhàn)的文人是一撥人,挨魯迅罵的文人是另外一撥人。葉靈鳳(1904-1975)乃后一…
2020-11-25
澎湃新聞隨著動物權利、動物福利運動的發(fā)展,越來越多呼吁人們善待動物的科普作品涌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些作品沒有激進的言辭,而是以理性的科學知識與深刻的洞見,向人們表達善待動物的重要意…
2020-11-25
澎湃新聞專門的學術研究既非冰冷、乏味且只能由極少數(shù)從業(yè)者出入的“象牙塔”,而從事其間的學者也從來不乏“有趣”、“有心”之人。在北朝摩崖刻經等領域有著奠基性貢獻的學者賴非就是其中…
2020-11-24
澎湃新聞美國大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的《草葉集》伴隨了幾代中國讀者的成長。早在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之初,這位大詩人就已經被當時的留日學生介紹回國。先是田漢于1919年《少年中國》的創(chuàng)刊號上…
2020-11-24
澎湃新聞我們在各種歷史圖片中經常會看到一個“向前沖”的動作,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在現(xiàn)代經驗當中是如何形成的?又有著怎樣的含義?我們在古詩中讀過關于家鄉(xiāng)、故土時常常會具體到一個點…
2020-11-20
澎湃新聞Common Ground:German Photographic Cultures Across the Iron Curtain" src="https://imagecloud.thepape
2020-11-19
澎湃新聞英國歷史學家彼得伯克在《蒙田》評傳中宣稱這位法國啟蒙思想先驅具有“兩副面孔”:“非傳統(tǒng)的觀念處處藏鋒,但看起來卻一臉虔誠?!薄诠_場合,他對世俗王權以及羅馬教會畢恭…
2020-11-18
澎湃新聞日本繪本作家吉竹伸介日本繪本作家吉竹伸介的書從2019年開始引入到中國,第一本書《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受到好評,這個故事的導火索僅僅是孩子的一個小疑問——有一天,男孩放學回…
2020-11-18
澎湃新聞哈羅德布魯姆大衛(wèi)貝文頓謹以此文緬懷2019年去世的美國兩位卓越的文學教授和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1930-2019)和大衛(wèi)貝文頓(David Bevington,1
2020-11-17
澎湃新聞《心的表達》,李沁云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5年1月,352頁,5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