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破滅的文字春夢與過氣的郭敬明,曾經(jīng)的文學標桿始終原地踏步

他們感到失望,并像羞于啟齒青春的感傷一樣,再羞于談及郭敬明,并以斥責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成熟。

《爵跡2》將上映,預告片曝光后,毒sir極盡嘲諷地發(fā)了一篇《別笑,這可是華語巨制》,引來郭敬明的憤怒。

他在微博上回懟:“作為我曾經(jīng)心目中非常專業(yè)而公正的大號,影評文章里看不到專業(yè),卻充滿了仿佛網(wǎng)絡段子手一樣的惡搞、抖機靈、諷刺、對流量的原罪預判、對年輕人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可以受到公平的對待。自己的努力能夠被看到,被認可,至少被公正地評價。”

破滅的文字春夢與過氣的郭敬明,曾經(jīng)的文學標桿始終原地踏步

說實話,毒sir的評價確實不專業(yè)??赡懜覂H憑一部預告片嘲諷,無非因郭敬明已成為主流價值觀中的“過街老鼠”。在大多數(shù)人的認知中,無論郭敬明抄襲與否、性侵真假,至少他的書寫得很爛、電影拍得很low、討好商業(yè)社會的姿態(tài)極盡諂媚,令人討厭。

在文藝界的鄙視鏈里,“郭敬明”三個字已和三四線城市青年與初高中群體掛鉤,是低齡、淺薄且世俗的。

嘲諷郭敬明似乎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但在一手將他捧紅的世紀初青年心中,他曾是那么合乎邏輯、戳心且美好的。

只不過,那套價值觀放在今天而言落伍了,并愈來愈邊緣化。

在80、90后的青春語境里,書寫并彰顯自我的方式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郭敬明式,放大并美化個體悲傷;另一種是韓寒式,以反諷主流的方式獲得精神自由。

雖然同樣是割裂時代、囚禁于自我中心的表述,韓寒卻更難被效仿。況且由于消費市場的主流是女性,更符合“女性向文化”的郭敬明也更容易被青睞。所以不得不說,盡管如今人們不屑于談論他,但對于世紀初的青年而言,那個頭發(fā)蓬亂、身材瘦弱、在選擇理科時“寫字的右手刺痛了一下”的郭敬明是公認的男神,是“特別美好的少年”。

破滅的文字春夢與過氣的郭敬明,曾經(jīng)的文學標桿始終原地踏步

我還能清楚地記得班上文學素養(yǎng)最高的姑娘坦言把《幻城》讀了三遍,并且每一遍都哭。而我那個高中即讀遍木心、張愛玲等大部頭的同桌,也曾因《小時代3》中一把火燒盡的結(jié)局而難以平息,并在某個夜自習上花了整整兩小時在筆記本上寫滿懷念。

當時的年輕人喜歡他、心疼他,更向往成為他。郭敬明及其作品,是在渴望叛逃而不得、脆弱且自傲的年紀里,所有郁結(jié)情緒的合理出口。

年輕人透過他突然意識到,原來只肯藏在日記本中的隱秘情緒不僅可以表達出來,甚至能成為浪漫的“藝術(shù)作品”。

而當時恰是中國青年擺脫主流媒體的話語控制,借由文字、音樂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的時節(jié)。社會也鼓勵他們的自我發(fā)聲。

在90年代末的語文教育改革中,批判者曾將《紀念白求恩》、《誰是最可愛的人》、《荔枝蜜》等文章列出,視作“不合格”。區(qū)別于合乎政治或道德的文化標準,改革者呼喚社會為青年人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文化空間。

于是受到市場經(jīng)濟沖擊的《萌芽》雜志看到了風口,將讀者重新定位為中學生,并借此舉辦“新概念作文大賽”?!靶赂拍睢币栽儐尽靶氯恕睘楹诵模珜惆l(fā)真情實感的寫作,以此塑造去政治化、反共同體的個體精神。

破滅的文字春夢與過氣的郭敬明,曾經(jīng)的文學標桿始終原地踏步

正如賀桂梅的分析:“感性、情感、體驗等個體主觀經(jīng)驗被作為跨越人的分裂式生存的解決方式,個人可以在‘審美’中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從而試圖更為干凈地撇清其與國家、社會等社會組織形態(tài)之間的關(guān)系?!?/p>

如此,《萌芽》及“新概念作文大賽”適時地成為了年輕人與世界的溝通媒介。

在這種語境下脫穎而出的郭敬明當然是合乎時代的。

在拿到一等獎的文章《假如明天沒有太陽》中,郭敬明這樣寫道:

“晚上的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倒在床上,透過高大的玻璃窗看那個黑色的天幕,看暗白色的云多飄過天空時散發(fā)出寂寞而清涼的氣息。我也喜歡蹲在馬路邊上,看著大片大片的梧桐樹葉紛亂的下墜,如果天冷,就抱緊自己的膝蓋。這是個好姿勢,像個寂寞的乖孩子。假如明天沒有太陽,我想我應該在那個黑夜里好好地流一場眼淚?!?/p>

諸如此類的文字充斥在他的大部分作品里。但不得不說,這般寂寞而無辜的情緒符合所有青春期敏感、脆弱的少年。當個人主義、消費文化興起,教育等社會體制仍難以變化時,情感沖撞卻不知所措的少年渴望借此釋放情緒,并以窺探同齡人內(nèi)心世界的方式來獲得安慰。

破滅的文字春夢與過氣的郭敬明,曾經(jīng)的文學標桿始終原地踏步

只不過十幾年過去,當同類型作者大多成長得節(jié)制自省,并擁有了更成熟的讀者時,郭敬明仍然將視角對準孩子。于是讀者突然意識到,他不是有文學理想的作者,而是精明的商人。他之所以如此努力,是要用金錢、地位來掩飾自卑。這多少有點悲哀,也有點油膩。

除此之外,當愈加泛濫的自我書寫大面積占據(jù)市場時,人們終于意識到這是“關(guān)注自我”文化的矯枉過正。于是如今,伴隨著對年輕人“自我中心”、“理想主義”的批判,伴隨著雞湯文學在大批量生產(chǎn)后的式微,更伴隨著微信閱讀的碎片及娛樂化指向,郭敬明的作品也不再合乎時代。

“陸家嘴依然流光溢彩,物欲縱橫。環(huán)球金融中心每天聳立在云層里,寂寞地發(fā)光發(fā)亮,勾魂奪魄。只等著身邊那幢‘上海中心’可以早日拔地而起,以解除它獨孤求敗的寂寞。”

“每一天都有無數(shù)的人涌入這個飛快旋轉(zhuǎn)的城市——帶著他們的宏偉藍圖,或者肥皂泡的白日夢想;每一天,也有無數(shù)的人離開這個生硬冷漠的摩天大樓組成的森林——留下他們的眼淚?!?/p>

這是《小時代2》和《小時代1》的開篇。

借由《小時代》系列書籍和電影,郭敬明構(gòu)建了上海中心的“小時代王國”,將年少時因自卑而渴望階層晉升、用物質(zhì)證明自己的情緒全部放了進去。

破滅的文字春夢與過氣的郭敬明,曾經(jīng)的文學標桿始終原地踏步

我們能在里面看到大量的階級鄙視。比如,女主角顧里牙尖嘴利地吐槽穿only的女大學生、上海三環(huán)外的空氣質(zhì)量以及一切底層生活。即便如此,由于能用金錢及人脈駕輕就熟地擺平一切,加之獨立精神和仗義性格的塑造,她始終是受人簇擁的。

也能看到數(shù)不勝數(shù)的大城市消費幻覺:讀《Vogue》雜志、用香奈兒香水、穿Burberry西裝的少男少女,輾轉(zhuǎn)于星巴克、高級超市、五星酒店中,踩著皮鞋鏗鏘有力地睥睨眾生。

破滅的文字春夢與過氣的郭敬明,曾經(jīng)的文學標桿始終原地踏步

這些階級鄙視和消費幻覺包裹在超現(xiàn)實主義的友情和愛情中,以戲劇性的刺激成為年輕人消耗過剩情緒的方式。對世紀初的青年而言,當新世界在面前展開,而他們卻只能囚于方寸書桌前時,郭敬明塑造的一切,就是網(wǎng)絡不發(fā)達的時代下,對外面的世界的美好意淫。

不得不說,在消費主義興起,階層流動開始的90年代末、21世紀初,這樣的大城市想象戳中了大部分小鎮(zhèn)青年的期待。而郭敬明本人從小鎮(zhèn)躋身上海中心的成功,也促成了這份上流社會想象的真實。

破滅的文字春夢與過氣的郭敬明,曾經(jīng)的文學標桿始終原地踏步

然而如今,泛濫的成功學逐漸式微,人們對毒雞湯的喜愛勝過雞湯。在富裕想象中狂歡了一圈后,大多人意識到階層晉升的殘酷和消費主義的空洞,此時,便更渴望真實生活的指引。

所以《北京女子圖鑒》被罵得很慘,畢竟觀眾明白,今天LV明天Prada的狂歡是短暫的,女主角依靠男性上位的戲劇情節(jié)也并不美好。沒有本事的女主角更不可能在開始時獲得時尚主編的友情。

觀眾期待的,是對主角獨立精神和生活細節(jié)的挖掘,以此提供價值觀指導。

當然,夢幻的情節(jié)仍然有市場,只不過正越來越邊緣化。

于是網(wǎng)友對郭敬明最大的失望或許在于,從前作為一代人中的文學標桿的他,卻始終原地踏步,直至成為網(wǎng)絡文學和爆米花電影的代言人。其筆下的生活華麗卻空洞,友情也好、愛情也好、成功路徑也好,隨著社會審美的成熟,也都不再提供任何指導意義。

而從前喜愛他的那批人,雖然還會去追《小時代》并為此掉眼淚,卻不是因為電影本身。他們不過渴望在楊冪、陳學冬的臉上再一次復刻青春,但大多人心里都明白,這不是一部好電影。

他們感到失望,并像羞于啟齒青春的感傷一樣,再羞于談及郭敬明,并以斥責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成熟。

可惜,自負到以銷量、票房為自證方式的郭敬明,或許看不到這些內(nèi)心戲,又或許,并不在乎。(文/李昱微)

參考資料

《非理性文學消費與“粉絲”身份建構(gòu)——以郭敬明、韓寒粉絲群體為個案》

《“大時代”與“小時代”——韓寒、郭敬明與“80后”寫作》

《物欲、情殤、與海上“異托邦”--郭敬明“小時代”的三種讀法》

《個體化與共同體危機——以80后作家上海想象為中心》 黃平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