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dāng)一個人問出“為什么我要好好活著”的時候,他們想要的其實并不是一個可以支撐他活下去的理由,他們也根本不需要這些所謂的理由。
他們問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在問:“我要怎樣才能不痛苦的活著?”
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產(chǎn)生了較為強烈自殺意愿的人,都不是我們這些沒有過自殺想法的“正常人”,通過向他們描繪在我們眼中的「美好」,就能夠令他們找到活著的理由的。
因為有自殺意愿的人事實上并不能感受那些所謂的「美好」。
更確切的說,我們給那些有自殺意愿的人每一個“要好好活著”的理由,很可能在他們的理解里,只是又一條“世界好無聊,毫無意義”的佐證。
當(dāng)我們給一個想自殺的人以“你要好好活著”的支持時,多數(shù)時候只是在緩解我們這些旁觀者和安慰者的焦慮,而非真正的理解了這個人的內(nèi)心和他的想法。
我們也無法體會,在我們的感受中平淡無奇的每一天的生活,在這些想自殺的人的感受中是何等的煎熬。
在某種程度上,「正常人」們對“必須要好好活著”、“生活中有很多美好事物”的強調(diào),其實是對那些抑郁患者、有自殺想法的攻擊。
他們仿佛在對一個盲人說:“這個女孩多美?。∧阍趺纯床坏??”
對一個沒有手的人說:“樹葉很好看,為什么不去把它摘下來呢?”
而且,當(dāng)一個人想到要自殺時,有一個理解的角度就是:這個人的自由意志快被現(xiàn)實壓抑的要崩潰了,為了保持“自我”的「存在意義」,他需要通過自殺來對抗來自外界的壓制。
“不自由,毋寧死!”就是這個涵義。
他問出“為什么我要好好活著”時,其實是有著一種「不屈」。
不是“為什么”我要好好活著,而是“憑什么”我要好好活著?
我可以選擇生,也可以選擇死,這是我的自由,憑什么你們這些人要對我指指點點,告訴我應(yīng)該選什么,不該選什么?
你們越是要我選擇生,我就越是要強烈的選擇死,來證明我對你們的對抗,來證明你們控制不了我的自由!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在前面說,告訴想要自殺的人世界很美好是對他們的一種攻擊的另一個原因。
2.
“為什么要好好活著”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就像“為什么馬桶都是白色的?為什么愛因斯坦的名字叫愛因斯坦?為什么我家貓的顏色是白色的?”一樣,它們都不是「問題」。
不是「問題」的意思是說它們一點兒都不重要,我們根本不需要去關(guān)心這種無聊的問題,同時也沒有必要關(guān)心這種問題。
正常人活著而不會想要自殺,從來就不是因為這個世界多么的美好,而是因為我們根本就不會去思考要不要死的問題。
世界上丑惡的地方,丑惡的事情,痛苦的經(jīng)歷多了去了,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在痛苦中掙扎,一輩子郁郁不得志,甚至那些生于戰(zhàn)爭年代的人他們的一生悲慘的難以想象。
他們很少見識到什么美好,但他們卻依舊活著,依然痛苦的活了一輩子,而從來沒有想過要主動終結(jié)自己的生命。
為什么?
因為活著對他們、對正常人來說,本來就是一件理所當(dāng)然的、不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活下去」這種信念,是根植于我們這些“正常人”本能之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不需要刻意,不需要努力,就已經(jīng)擁有了這種認知:好好活下去。
不需要理由,不用為了追求什么美好,無需有什么意義,Just,活下去。
就像我們的手碰到火會立刻縮回來,這是我們的本能,不需要理由。沒有人會問:“所有人都說碰到火要立刻把手縮回來,但為什么?”
如果真的有人問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根本不需要給他解釋,什么手長時間被火灼燒會讓我們手上,什么人體的反應(yīng)系統(tǒng)之類的,這些解釋根本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會問出這個問題的人,他不具備像我們一樣碰到火馬上就會縮回手的本能、或是感受到痛覺的本能、或者是他從根本上就已經(jīng)完全的不在意自己的身體了,我們給這種人的解釋要么是他們無法理解的、要么是他們自身早就想到過但無法接受的。
所以我們給那些想要自殺的人說“世界有很多美好,值得你為之活下去”的時候,也和上面的例子一樣,是毫無意義的。
如果用一個比較討巧的說法,就是這些人的“求生本能”已經(jīng)被摧毀了。
摧毀他們求生本能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這些人的思維方式被改變了。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意識”大于一切,以至于可以控制甚至是否定他們的求生本能。
一個想自殺的人從來都不是因為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美好,甚至,也不是因為他們在承受多少痛苦的。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且只在于——他們還沒有徹底的對自己的人生放棄希望。
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因為沒有徹底的放棄希望,所以才會絕望,才會認為自己無路可走,除了自殺,別無他途。
絕望的本質(zhì)就是因為希望無法達成而產(chǎn)生才產(chǎn)生的,如果一個人徹底的放棄了希望會怎樣?
不會是我們想象的這個人就完蛋了,頹廢了,恰恰相反,這個人解放了。
《搏擊俱樂部》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保ㄊ聦嵣衔曳浅=ㄗh任何有抑郁癥或有自殺傾向的人都應(yīng)該看一看這部電影。)
3.
一無所有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將擁有一切。
你放棄了一切希望,你就獲得了徹底的自由。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你已經(jīng)一無所有了,你已經(jīng)沒有任何可以失去的東西了,那還能有什么好怕的?你可以為所欲為。
所以如果你不幸福,你想自殺,不是因為你太痛苦、太無助、你看不到世間的美好,恰恰相反,是因為你對于「好好活著」這件事有著太強烈的執(zhí)念,你無法容忍自己“活的不太好”“活的不夠好”,所以你只好想去自殺。
很多有自殺念頭的人認知中的“活著”,和其他人認知中的“活著”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他們可能迄今為止一直在忽略的一件事情就是:其實我可以只是純粹的活著,純粹的存在著。
他們對于“活著”這個概念的認知是非常復(fù)雜的,他們所謂的活著有非常多的“潛臺詞”。
舉個例子:
有的自殺者的「活著」的意思是:我要每個月賺兩萬塊,送孩子去上最好的幼兒園,每周見我爸媽一次,每個月最少和老朋友們都聯(lián)系一次。
在他的認知中這些事情都是“不得不”的:我和家人每個月的各項開支都很大,孩子必須要贏在起跑線上,我不見我爸媽他們會非常傷心,不聯(lián)系我的朋友的話會顯得我很無情。
雖然他極度厭惡自己的工作,他的伴侶也有很強的賺錢能力,他的孩子可以不上那么好的幼兒園,他非常恨自己父母過去對自己的一些傷害,他早就厭倦了那些所謂的“老朋友”。
但是他卻絲毫感受不到。
我的意思不是說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壓力,而是他絲毫感受不到「這些壓力正是導(dǎo)致他痛苦、想自殺的核心原因」。
他根本無法相信自己可以卸下這些壓力:我能怎么辦?你叫我卸下壓力說的倒輕松,我不工作我們?nèi)胰撕任鞅憋L(fēng)嗎?我孩子不上好學(xué)校以后怎么和別人競爭?我父母那么大年紀了我要氣死他們嗎?我和那誰誰誰十幾年的交情說不聯(lián)系就不聯(lián)系了?
所以你看,有自殺傾向的人并不是對生活絕望了,而是強烈的對生活抱有很高的希望和要求。
“他就是死,也不能降低對自己的生活——更確切的說,是對他自己的要求?!?/p>
我想如果是沒有自殺想法的人看到這里一定會覺得非常的心疼:是什么讓那些自殺的人,如此極端、如此激烈的,將「他自己」徹底的忽視了呢?
是什么?
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這個人的自戀在早年成長環(huán)境中嚴重受挫,TA被自己早年的重要客體始終是當(dāng)做一種「工具」來對待,而非是作為一個「人」來重視。
所以TA也沒有把自己當(dāng)“人”看,TA潛意識里也是把自己當(dāng)成了一個工具:“我是滿足爸媽要求的工具”,“我是考出一個好成績的工具”,“我是讓別人都看得起我的工具”。
作為“工具”,那么最重要的當(dāng)然就是這個工具的“作用”。
所以我們現(xiàn)在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前面的例子中,那個自殺者無法卸下自己的壓力,因為在他的認知中,他的這些“賺錢、養(yǎng)家、讓父母開心、讓朋友稱贊”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要讓他們不去履行自己的這些“作用”,這在他們的認知中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明白,這不是「犧牲」,不是說這個人為了家人和朋友寧愿去“犧牲”自己,這只是一種來自于這個人早年的「人道毀滅」。
他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死”了,現(xiàn)在在活動著的只是一具為了承擔(dān)各種壓力,為了照顧別人而存在著的行尸走肉。
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人”了,因為作為人的根基就是“自私”,沒有“自私”,就沒有個體的存在。
因為自私,所以好好活著,這是本能。不需要理由,也沒有為什么。
一個人無私的程度越高,就代表他作為是群體和他人的「工具」的屬性越強。這一點我在很多篇文章中反復(fù)提及過。
很多人就是在不知不覺間,被他們周遭的人變成了一個去滿足和照顧別人需求的工具的。
而他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需要為這種奴隸身份而站起來反抗”。
他們骨子里會認為:作為“奴隸”去照顧、在乎、滿足別人,就是我活著的意義。
最關(guān)鍵、也是最困難的一點在于,要讓他們意識到:人可以只是“純粹”的活著,而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你不需要為了活著而背負那么多東西。
賺不了很多錢,那就少花點;上不了好的學(xué)校,那就上差一點的;對父母有恨,那就不聽他們的;覺得和朋友交往很累,那就斷了關(guān)系。
沒關(guān)系的,你不用背負那么多,你可以不用這么累,你可以的。
如果你問我為什么,為什么你可以不用這么累?
我想任何一個人都知道怎樣回答你:你都已經(jīng)痛苦的想死了,那還有什么值得你顧慮的?
對于那些沒有想過自殺的人來說,「活著」只是意味著單純的存在的,不必有任何的附加項。最極端的說,我成為流浪漢,我一輩子都一個月只賺兩千塊錢,我去擺地攤等等,其實怎么樣都可以活下去。
4.
你的未來并不是只有:要么痛苦的活,要么輕松的死這兩個選項。
你不是必須要背負這些,你不是“不得不”這樣活著,你有選擇,你一直,并且永遠有選擇。
人們之所以想要自殺,還有一個很重要、但是沒怎么被重視過的“心理防御機制”的原因。這個防御機制譯作“心力內(nèi)投”或“反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
關(guān)于這種防御機制其實很多人都見過或經(jīng)歷過:
一個孩子被另一個比他更強壯的孩子欺負時,這個孩子會非常的憤怒。但是他不敢去攻擊比他強壯的孩子,他就會發(fā)瘋般的拍打、撕咬、或者傷害自己。
這個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他的意識中:“我”如果攻擊“你”就會受到報復(fù),于是,“我”把「我」想象成「你」,這樣“我”在攻擊「我」的時候不會受到報復(fù),又在幻想層面攻擊了“你”,從而令“我”感到平衡,憤怒得以釋放。
很多人如果小時候總是被比他們更強大的對象傷害的話,那么他就很可能在無意識中使用這種防御機制來自我保護。
如果這種防御機制被使用的太多,就可能成為這個人無意識中總會使用的一種手段,然后他的攻擊性就極有可能被徹底的“鎖死”,就是無論他多憤怒、多激動,他的攻擊性都只會指向自身。
我們生活中都有那些典型的“老好人”,他們從不生氣,被欺負了也從不還擊,脾氣很好,我們提什么要求他們都會答應(yīng)。
做老好人的一個代價可能就是會比較容易得一些“心身疾病”,長期自我攻擊、自我防御,這種自我對抗的狀態(tài)也會令一個人的身體無法得到徹底的放松,而容易得一些骨關(guān)節(jié)和臟器類的病癥。
能量是守恒的,那些看似對欺負自己的人選擇了隱忍、對傷害自己的父母選擇了去“愛”他們、對苛刻的老板選擇聽從的人,他們的“恨”和“憤怒”并不會因為他們的壓抑而消失,而是始終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通過各種“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釋放攻擊。
雖然在過程和實際結(jié)果上來看,這個人做的是在“傷害自己”的事,但在他的想象層面上,這些針對自己的傷害其實是指向那些欺負了他的人的。
這種“心力內(nèi)投”的最高形式就是自殺。
他通過“自殺”,來在想象層面上殺死那些欺負他的人,從而最大限度、最暢快的獲得一次報復(fù)的滿足。
在我們談了這么多之后,如果一直有自殺念頭的你問我:“那我究竟要怎樣才能好好地活著?不痛苦的活著?”
我的答案很簡單,只有四個字:去他媽的。
是的,去他媽的。
這就是答案,這就是你對于為什么活著的回答,就是去他媽的。
你可以現(xiàn)在說出來這四個字,就是現(xiàn)在說: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
如果你周圍沒什么人,或者是你在一個很空曠的場所,你可以大聲的喊出來: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p>
「去他媽的」是治療自殺的良藥,因為這四個字有三層功效:
第一,攻擊性的外放。
如果一個有自殺念頭的人能夠領(lǐng)悟到他的攻擊性其實一直是在指向自己的話,幾乎在他獲得領(lǐng)悟的這一瞬間、他可能立刻就會放棄想要自殺的念頭。
語言符號的涵義是固定的,不管一個人是以勇敢的、怯懦的、富有攻擊性的、還是帶有歉意的說出這四個字,他的攻擊性一定是在向外釋放。
只要不把矛頭指向自己,那就不會令對自己的不滿累積到要自殺的程度。
第二,對壓力的緩解、或?qū)毫υ吹姆艞墶?/p>
「去他媽的」所反映出來的潛臺詞是:老子都他媽連死都不怕了,活著我都隨時可以放棄,憑什么我要允許周遭這操蛋的一切如此壓迫和傷害我?
SO 去他媽的,去他媽的在你和你的壓力源之間建立了一道屏障,即使你無法完全放棄那些壓力源,你也有這道屏障在這里,可以不讓你被它們壓的崩潰。
第三,對自己的「解放」。
我在前面提到一些“心身疾病”和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一個人的體態(tài)、體質(zhì),人際關(guān)系中的角色定位,思維方式等都和一個人的人格結(jié)構(gòu)有很直接的關(guān)系。
一個想自殺的人,他之前的人格結(jié)構(gòu)可能是處于那種“被壓彎了腰的”、“瑟縮的”狀態(tài),「去他媽的」是對周遭的一切的一種不屑的否定,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幫助這個人的人格“挺直了腰板”,從而獲得一定程度的解脫。
So,去他媽的工作,去他媽的上學(xué),去他媽的考試,去他媽的要你買房買車,去他媽的嫌你沒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去他媽的要你做個正常人,去他媽的嫌你胖,去他媽的一切!
「你得先放棄一切,你必須沒有恐懼,面對你總有一天會死的事實。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p>
當(dāng)然,如果你讀懂了這篇文章前面在說什么,你就能明白「去他媽的」這個“四字神咒”既是玩笑、也確實是“良藥”。
因為這四個字的內(nèi)涵本質(zhì)上是在試圖傳遞給你一種“正常人”對待生命與死亡的態(tài)度:無所屌謂,我不在乎。
(這個“不在乎”并不是說我們真的就完全不在乎,而是說生死的確很重要,但它們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刻意去在意,因為它們很大程度上并不受我們自己的控制,過度的在意并沒有什么意義,不過是在浪費時間 。)
“我不需要刻意努力的活著,當(dāng)然也就不需要刻意努力的想要去死?!?/p>
在對生活和死亡秉持著一種更輕松和自在的態(tài)度之后你就能夠意識到:
這是屬于你的生命,這是你自己的人生,這是你將要擁有的一切,你最重要,你的感受最重要,不要說對不起,你不欠任何人的,你不想要的不想做的不開心的,統(tǒng)統(tǒng)——去他媽的。
This is the answer——不需要什么理由的活著。
后記:
我從去年起就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令我的文章,能夠最大限度的,幫助到那些有著文章所針對的問題的人群。
所以在這篇文章里,結(jié)構(gòu)和情緒上我都嘗試著利用心理治療起作用的原理做了一些設(shè)計。
如果看完這篇文章你感覺對你有所幫助,那說明我的小嘗試終于起了一些成效。
但“自殺”這種問題畢竟不是小事,它不是僅靠一篇文章就能夠起到多大影響的。最好還是去做心理咨詢,有一個長程的咨詢師的陪伴,我想不論怎樣,最起碼都能夠令你更輕松一些。
我自己的意識層面并沒有過特別強烈的自殺念頭,但我一直很強烈的害怕自己“會想要自殺”,這說明我的潛意識里也許有著強烈的自殺沖動,但我從來沒有付諸行動過。
我覺得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的“吝嗇”,我總是想:只要活著,不管得到什么那可都是白白的賺到!可要是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所以我要活下去,不能將他媽白撿的生意讓給別人!
所以,也許你也不妨“吝嗇”一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