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英]特里·伊格爾頓 著, 重慶出版社,2017年10月
卡爾·馬克思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第四章 駁馬克思主義烏托邦論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夢想。它認為建立一個完美社會是有可能的,那里既沒有艱辛和苦難,也沒有暴力和沖突。在共產(chǎn)主義制度下,沒有對抗、私利、占有、競爭或不平等。沒有貴賤之分。人們不再工作,全人類都將完全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物質產(chǎn)品永不枯竭。這種出奇幼稚的憧憬源自于對人性的輕信。它把人類邪惡的本性拋在一邊,完全忽略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人生來就是自私、貪婪、好斗和競爭的生物,無論如何龐大的社會工程都不能改變。馬克思對未來的天真想法反映了他整體政治主張的荒謬與不切實際。
“那么,在你們這個馬克思主義的烏托邦里還會有交通事故嗎?”馬克思主義者已經(jīng)習慣了這類冷嘲熱諷的問題。事實上,與其說這種議論反映出了馬克思主義者的幻想,倒不如說它反映出了說話者自身的無知。因為,既然烏托邦意味著一個完美無瑕的社會,那么“馬克思主義的烏托邦”一說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說來也巧,在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中“烏托邦”一詞有很多有趣的用法。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未來考古學》(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倫敦,2005年),是針對烏托邦的積極意義做出的最佳研究成果之一。
威廉·莫里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年),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小說家、詩人,英國社會主義運動的早期發(fā)起者之一。——譯者注
是英國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者之一,他創(chuàng)作的《烏有鄉(xiāng)消息》《烏有鄉(xiāng)消息》(News from Nowhere)是一部長篇政治小說,描寫了一個社會主義者在參加了一次有關社會主義問題的討論之后回家做了一場夢。小說通過對主人公夢境中在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英國的所見所聞,熱情地贊頌了共產(chǎn)主義,并對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制度和帝國主義政策進行了批判。——譯者注是關于烏托邦的不朽之作。
與幾乎所有其他烏托邦題材作品不同的是,這本書翔實地展現(xiàn)了政治變革發(fā)生的過程。然而,從“烏托邦”這個詞的日常意義上講,馬克思對那個沒有痛苦、死亡、失落、失敗、崩潰、沖突、悲劇,甚至沒有勞動的未來根本不感興趣。實際上,他對整個未來都沒有絲毫的興趣。他的著作存在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那就是他幾乎從來沒有詳細闡述過社會主義社會或共產(chǎn)主義社會究竟是什么樣子。因此,他的批評者可以指責他的理論過于含混不清,不可原諒,但是他們不能在這樣指責他的同時又指責他描繪了烏托邦的藍圖。是資本主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總是拿未來做交易。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馬克思反對將共產(chǎn)主義視為“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他將其視為“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The German Ideology)(倫敦,1974年)。
按照傳統(tǒng),猶太人是禁止預測未來的。馬克思作為一個世俗的猶太人,在未來如何的問題上總是保持沉默。我們已經(jīng)看到,他可以認為社會主義必然會實現(xiàn),但是對這樣一個社會到底會是什么樣子他卻說得少之又少。他的沉默有幾個原因。其一,未來并沒有存在過,因此編造未來景象不過是一種謊言。如果這樣做,還會給未來蒙上一層宿命論的色彩——好像未來就隱藏在某個陰暗的角落中,等待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看到,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認為未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可避免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我們想要的。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死亡卻不是他們想要的?;蛟S未來早已預先設定好了,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假定未來一定比現(xiàn)在更好的理由。正如我們已經(jīng)看到的,不可避免之事往往不是什么好事。馬克思本人也需要對此有更充分的認識。
然而,預測未來不僅僅是毫無意義的,還可能造成實實在在的破壞。自認為有能力把握未來只能給我們帶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這是一種讓我們遠離開放式的現(xiàn)實生活及其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的手段。這是一種對未來的戀物癖——一個抓在手里就感到安慰的偶像,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緊緊抓住他的毯子一樣。這是一種永遠不會讓我們失望的絕對價值,因為(既然它根本不存在)它不過是獨立于歷史風云之外的一個幽靈。你也可以用壟斷未來的方法達到控制現(xiàn)實的目的。在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預言家不是那些蓬頭垢面、被人拋棄的浪蕩子,聲嘶力竭地預告聳人聽聞的資本主義行將滅亡的消息,而是那些受雇于跨國公司的專業(yè)人士:他們通過深入研究資本主義制度的內(nèi)在機制,然后向統(tǒng)治者保證說他們的利潤在下一個十年里仍然安全無虞。相比之下,所謂的先知就決非什么長著千里眼的世外高人?!妒ソ?jīng)》中的先知也從來沒有試圖預知未來。恰恰相反,先知譴責現(xiàn)世的貪婪、腐敗和玩弄權術,警告我們?nèi)绻荒茏鞒龈淖儯覀兙透緵]有未來。馬克思正是這樣的一位先知,而不是什么算命先生。
馬克思之所以對預測未來如此謹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在馬克思的時代,到處充斥著對未來的種種預測——而所有的預測幾乎都是出自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激進分子之手。歷史不斷向前和向上發(fā)展直至完美狀態(tài),這并不是左翼人士的觀點,而是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陳詞濫調,它并不是因為革命社會主義而為人所知的。它反映出了生機勃勃的資本主義早期階段的歐洲中產(chǎn)階級的自信。推翻暴政將帶來理性,科學將戰(zhàn)勝迷信,和平將驅除戰(zhàn)爭,其結果是整個人類歷史(其實大多數(shù)思想家指的是歐洲)將最終進入一個自由、和諧和商業(yè)繁榮的新時代。歷史上遭受過最嚴重蹂躪的中產(chǎn)階級,恐怕也不會接受這個自欺欺人的幻想。我們已經(jīng)看到,馬克思確實相信文明和進步,但是他同時認為,至少到目前為止進步和文明總是與愚昧和野蠻密不可分的。
這并不是說馬克思沒有從傅立葉夏爾·傅立葉(Charles Fourier,1772—1837年),法國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空想社會主義者。——譯者注
圣西門圣西門(Saint睸imon,1760—1825年),法國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空想社會主義者。——譯者注
和羅伯特·歐文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1771—1858年),英國烏托邦社會主義者、企業(yè)家、慈善家,曾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買下1214公頃土地建立“新和諧村”,進行共產(chǎn)主義“勞動公社”的實驗,但最終以失敗告終。——譯者注
等烏托邦思想家那里學到過任何東西。雖然馬克思對他們持批判態(tài)度,但是同時也贊賞過他們的某些相當進步的觀點。(不過不是他們的全部觀點。比如創(chuàng)造了“女權主義”這個詞匯的傅立葉,他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單元應該設計為不多不少剛好可容納1620人;相信在未來社會中,海水會變成檸檬汁。馬克思本人可能更希望海水能變成香醇的“雷司令”葡萄酒。)馬克思反對的諸多觀點之一,就是烏托邦主義者自認為他們僅憑論辯的力量就可以戰(zhàn)勝對手。對他們而言,社會是一場觀念的交鋒,而不是物質利益的沖突。相比之下,馬克思對這種寄希望于知性對話的信念一直持懷疑態(tài)度。他認識到,真正能夠吸引世間男人和女人的觀念都來源于他們自己的日常生活實踐,而不是來自于什么哲學家或者辯論社團的演講。如果你想了解人們的真實想法,那就看看他們在做些什么,而不是聽他們說些什么。
對馬克思來說,烏托邦藍圖分散了人們對當前政治任務的注意力。與其把精力投入對于烏托邦藍圖的幻想,倒不如使其服務于政治斗爭來得更富有成效。作為唯物主義者,馬克思對那些脫離了歷史現(xiàn)實的觀點都保持著審慎的態(tài)度,并且認為這種脫離實際的觀點一定是由相應的歷史原因造成的。任何無所事事的人都可以設計出一個美好的未來,這就像任何人都可以構思一部絕妙小說的無數(shù)情節(jié),卻從來沒有抽出時間寫過一個字一樣。因為他們一直在無休止地構思。馬克思的觀點認為,不要去幻想理想的未來,而要去解決阻礙美好未來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矛盾。當人們真正做到這一點的時候,像他自己那樣的人就不再需要了。
在《法蘭西內(nèi)戰(zhàn)》一書中,馬克思寫道,那些革命工人“不是要實現(xiàn)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在舊的、正在崩潰的資產(chǎn)階級社會里孕育著的新社會的因素”。馬克思:《法蘭西內(nèi)戰(zhàn)》(The Civil War in France)(紐約,1972年),第134頁。
對于更美好未來的希望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聲充滿渴望的“如果……就好了”上面。如果要使這種希望超越毫無意義的幻想,那么一個截然不同的未來就不僅僅是值得想望的,還必須是可行的;而所謂“可行”,就是未來必須立足于眼下的客觀現(xiàn)實,而決不可能是什么從政治外層空間掉到現(xiàn)實世界里來的一個餡餅。人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掃描或X光透視現(xiàn)實,從而揭示出潛藏在現(xiàn)實中的特定未來的萌芽。否則,你能做的只能是讓人們徒勞想望,而根據(jù)弗洛伊德的學說,徒勞想望終將導致精神失常。
作品簡介
《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英]特里·伊格爾頓 著, 重慶出版社,2017年10月
這是一本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專家撰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普及讀物。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受到廣泛質疑。社會主義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力量”,在金融海嘯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和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為什么起了這么大的作用?馬克思主義什么是對的?除了我們國家的很多專家學者對這個問題早有定論之前,一個生活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人——特里·伊格爾頓于2011年4月在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WHY MARX WAS RIGHT》也回答了這個問題,并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
在本書中,他對于當前西方社會十種典型的否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逐一進行了反駁。這十種觀點是:
一、馬克思主義過時論;二、馬克思主義實踐有害論;三、馬克思主義宿命論;四、馬克思主義烏托邦論;五、馬克思主義還原論;六、馬克思主義機械唯物論;七、馬克思主義階級癡迷論;八、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論;九、馬克思主義極權國家論;十、馬克思主義地位邊緣論。
伊格爾頓這部著作的顯著優(yōu)點是:“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這個問題異常明確,每一個專題中“當前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被表述得十分清晰。
理論是枯燥的。但這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通俗易懂;即充分闡述了馬克思對當今社會強大的影響力,又不回避問題。
當前,在國內(nèi)有一些讀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國外,也有一些人企圖用黑格爾否定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來否定列寧,用否定列寧來否定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企圖把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引入歧途。特里·伊格爾頓的這部著作,對于當前中西方社會十種典型的否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逐一進行了反駁,可以說給這些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該書文字酣暢淺白,深入淺出,易于理解,為國內(nèi)讀者進一步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書既能夠在理論界、學術界,同時又能夠在廣大群眾中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以其不斷加深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解、把握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