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877年愛迪生發(fā)明留聲機后,人們就試圖用它來錄制、播放文學作品。愛迪生自己就建議錄制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爾貝》(Nicholas Nickleby)。
“留聲機在家朗讀小說”,《每日圖畫》(紐約)1878年4月2日。‘
(圖片來源:The Western Reserve Historical Society, Cleveland, Ohio)
一幅1895年的素描,一位淑女在巴黎寓所里聽書。
(From Octave Uzanne and Albert Robida, Contes pour les bibliophiles. Paris: Ancienne Maison Quantin, 1895)。
但是,用早期的留聲機技術錄制整部小說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蠟筒只能播放幾分鐘。
直到上世紀30年代,美國、英國為盲人制作“說話書”(talking books),長篇有聲小說才出現(xiàn)。
1931年,美國盲人基金會(The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和國會圖書館的“盲人圖書項目”合作,建立了一個“說話書計劃”(the Talking Book Program)。
1932年,美國盲人基金會創(chuàng)建了一個錄音棚,試驗在黑膠唱片上錄音,每面可錄制15分鐘左右的講話。第一個“說話書”測試錄音包括海倫·凱勒的自傳《中流》里的一章和埃德加·愛倫·坡的《烏鴉》(The Raven)。
1934年,第一批“說話書”問世,包括《圣經》、《獨立宣言》和莎士比亞戲劇的部分內容。
1935年,英國皇家國家盲人研究所(Royal National Infstitute of Blind People)制作了第一批“說話書”,包括約瑟夫·康拉德的《臺風》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羅杰·阿克羅伊德謀殺案》。
1935年英國國家盲人研究所制作的說話書(圖片來源:audiobookhistory.com)
在戰(zhàn)爭中失明的士兵收聽“說話書”。(圖片來源:國會圖書館)
在上世紀30~40年代,黑膠唱片(LP)技術尚不足錄制音樂,幾乎完全用于錄制“說話書”,而且,根據(jù)盲人基金會與出版商和作者工會達成的許可協(xié)議,這些“說話書”僅供盲人使用,從1934年直到1948年,“非盲人”聽黑膠有聲讀物是違法行為。
1960年代,留聲機播放“說話書”
第一代說話書磁帶播放器(圖片來源:www.silksoundbooks.com)
1952年,卡得蒙唱片公司(Caedmon Records)在紐約成立,它是有聲讀物行業(yè)的先驅。
1955年,聽書圖書館(Listening Library)成立,嘗試向圖書館和學校發(fā)行有聲書。
1963年,盒式磁帶問世。
20世紀70年代,圖書館開始提供有聲圖書。
1985年,《出版商周刊》公布了21家有聲讀物出版商,包括卡得蒙,Recorded Books,Books on Tape,哈珀與羅,蘭登書屋。
20世紀80年代,書店開始在書架上陳列有聲讀物,不再將有聲讀物單獨展示。
1986年,美國音頻出版商協(xié)會(The Audio Publishers Association)成立。
1986年,每月圖書俱樂部開始向會員提供有聲讀物。
1987年,《出版商周刊》開始定期刊登有聲書行業(yè)專欄。
1994年,音頻出版商協(xié)會將“有聲書”(audiobook)定義為行業(yè)標準。
1996年,第一屆有聲書大獎“奧迪獎”(Audie Awards)頒獎典禮在芝加哥凱悅酒店舉行。
1996年,第一屆音頻出版商協(xié)會大會(APAC)舉行。
1997年,Audible推出首款專門聽書的便攜式數(shù)字音頻播放器,售價200美元,僅有兩小時容量。
2003 - 2004年,光盤取代磁帶成為聽書的首選媒介。
2008年,數(shù)字下載取代CD,成為最受歡迎的有聲讀物格式。
2013年,《紐約時報書評》推出有聲讀物專版,每年兩期。
2014年,德巖聲樂和技術學院(The Deyan Institute of Vocal Artistry and Technology,DIVA)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所教授有聲圖書藝術和技術的學校。
根據(jù)美國音頻出版商協(xié)會2016年年度報告,2016年,美國有聲書的銷售總額達到21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8.2%。相比之下,同年美國出版商協(xié)會2000名會員的紙質精裝書銷售額為28億美元。
有聲書的出版數(shù)量也在增加。2016年,美國出版了51000部有聲圖書,而2011年為7200部。
美國音頻出版商協(xié)會稱,有聲書聽眾達5500萬人,而且逐年增加,其中一半人的年齡在35歲以下。(文/練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