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人類不斷被科學技術破防,從OpenAI、ChatGPT到當下最為流行的Deepseek,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改變人類生存狀態(tài),重塑各行各業(yè)的未來發(fā)展。面對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zhàn),書法評論將產生怎樣的變化,是無數書法人關心和思考的問題。筆者以為,當前書法評論在積極健康高質量發(fā)展中,一個最突出的現狀就是“泛化”。何謂“泛化”?這是一個多學科通用的術語,常指事物的范圍或適用性有所擴大。書法評論的“泛化”主要不同程度體現在從事書法評論的人員、渠道與內容等。那么,人工智能對書法評論的“泛化”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加速是還是減緩?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展開具體分析,略談陋見。
首先,人工智能與書法評論的人員泛化。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人們對書法藝術的熱情不僅體現在拿起毛筆練習書法,也表現為對書法評論的熱衷。因此,在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藝術史學者、收藏家、策展人等專業(yè)人士之外,大量書法愛好者、普通觀眾、網絡媒體人也加入書法評論的隊伍。毋庸置疑,人員增加對書法評論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但非專業(yè)人士的參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書法評論的專業(yè)屬性。從受眾角度來看,閱讀專業(yè)書法評論需要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因此閱讀過程費腦勞神,但非專業(yè)人員的書法評論似乎較“接地氣”,好讀易懂,由此圈粉無數。但這種所謂的書法評論常常脫離藝術本體,導致書法評論質量滑坡。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可以處理分析書法作品數據,幫助非專業(yè)評論者發(fā)現書法藝術中的趨勢、演變規(guī)律以及不同書法流派之間的聯系。通過數據驅動的評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非專業(yè)人士的書法評論能力。在理想狀態(tài)下,當非專業(yè)人士書法評論能力不斷提高之后也成為專業(yè)評論人士,人員泛化的問題將不復存在。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以目前人工智能的數據分析能力,是否能對非專業(yè)評論者起到全新提升作用,還有待考量。隨之引發(fā)的是,人工智能是否會激發(fā)更多的非專業(yè)人士投身書法評論?如果書法評論非專業(yè)人員走向更大范圍的泛化,引發(fā)人人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進行所謂的書法評論,這樣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其次,人工智能與書法評論的渠道泛化。近十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迭代發(fā)展,書法評論渠道從過去以報紙、刊物為主,變?yōu)槲⑿?、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為主。互聯網催生了新興便捷平臺的競相斗艷,也隨之導致自媒體的無序野蠻生長。因為缺乏有效管理,充斥于各大平臺的書法評論比比皆是。當然其中不乏真正有遠見卓識、嚴謹深刻的評論,但也存在打著崇尚個性旗號的毫無學術含量、脫離基本審美認知的酷評,甚至帶有謾罵口吻的宣泄,這一現象極大消解了多年來以嚴肅性、學術性、權威性為使命的書法評論傳統。誠然,書法評論在多元渠道上開展對于弘揚書法藝術是積極的,但由此導致書法評論的良莠不齊,甚至低質量內容的反復傳播,最終淪為負面效應,著實是對書法藝術的褻瀆與不恭。那么該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有觀點認為,之所以產生如此現狀與各大平臺有關,應從渠道上改善。那么,現實情況是各平臺沒有足夠的專業(yè)力量對書法評論內容進行甄別管理。對此,人工智能在過濾信息方面有廣泛應用,可以大顯身手,尤其在處理海量數據時,能夠高效識別、分類和過濾內容。這一工作的展開需要書法專業(yè)人士與計算機專家共同努力,借助相應算法,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和計算機視覺技術,對文本、圖像、視頻等內容進行分類和識別,在各大平臺上清理過濾低水準的書法評論,促進有學術含量的真知灼見更好傳播,還書法評論應有的清朗正氣。當然,這是一種較理想化的設想,人工智能在各大書法平臺上能否有效做好過濾工作,還有待具體實踐,也依賴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就此我們需要更多耐心與信心。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修訂譯本)》
再次,人工智能與書法評論的內容泛化。美國文學批評家M.H.艾布拉姆斯于上世紀50年代,在《鏡與燈》一書中提出著名的文學四要素:作品、作者、世界、讀者,對后世的文學藝術評論產生極大影響。雖然書法評論的內容不囿于四要素,但仍以此為基礎,只是在評論內容上更加細化與深入。當前書法評論基于人員和渠道的泛化,在內容上也存在泛化傾向,當然其中有部分是有意義的“泛化”,是出于對新內容、新材料的新研究,但也存在把與書法本體毫無關聯的內容作為評論對象的情況,比如評論中的“對事也對人”,缺乏君子之風,完全超越書法評論應有的邊界和底線。這與書法評論標準尚未建立有直接關聯,也是書法評論工作與其它藝術門類評論工作相比較為滯后的原因所在。因此,加快推進書法評論理論體系建構,是書法理論評論工作的重中之重。這項工作需要全體書法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借助人工智能作為工具給予支持。人工智能在圖像識別技術上很有優(yōu)勢,通過分析書法的筆畫、結構、章法等要素,提供客觀的量化數據,有助于建立書法評論的客觀分析標準,幫助評論者更準確地理解作品的技術特點,減少主觀偏見。同時,人工智能在古今書法對比上也具有優(yōu)勢,可快速檢索和分析書法作品,幫助評論者將需要評論的作品與歷史上的經典作品進行風格比照,從而更好理解其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兩個方面都是人工智能具有優(yōu)勢的地方,可直接提升書法評論內容的質量,解決書法評論內容泛化的問題。然而,人工智能建構書法評論內容的過程中還存在明顯短板,這也是書法評論內容中最為核心和關鍵的內容。多年前,沈鵬先生有言,“我們呼喚書法創(chuàng)造的高度、情感的濃度以及技巧的純度”。正如沈先生所言,創(chuàng)造力、情感表現、技巧高度以及由此建立的人文精神是書法評論的靈魂。筆者以為,至少目前,人類書法評論在這些方面是優(yōu)于人工智能的。縱使大語言模型的作用不能低估,但精妙算法仍難以替代鮮活生命的藝術創(chuàng)造、感受獨特經歷的情感體悟、取代經年累月一橫一豎的技法積累。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對于解決當前書法評論的“泛化”問題能夠提供客觀分析與高效工具,但難以從根本上有突破性改變。新時代的書法評論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技術優(yōu)勢,更需從人本主義出發(fā),強化書法評論學科意識,構建科學的書法評論體系,激濁揚清,讓書法評論在書法藝術本體的天地里綻放芬芳。
本文首發(fā)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藝見”專欄。白銳,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醫(yī)學人文學院美學與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