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淺論《管錐編》中的修辭格:Climax (造極)

錢鍾書先生《管錐編》(全上古三代文卷一〇)引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

錢鍾書先生《管錐編》(全上古三代文卷一〇)引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敝赋觯浩渲械摹凹选薄胞悺薄懊馈痹谖淖稚献隽俗兓亲髡呖桃鉃橹?,造句相同而選字各異,旨在避免重復和呆板。錢先生認為:“此類句法如拾級增高,仿佛李商隱《楚吟》之‘山上離宮宮上樓’或唐彥謙《寄同上人》之‘高高山頂寺,更有最高人’,……西方詞學命為‘階進’(gradation)或‘造極’(climax)語法。”錢先生詼諧地用了“每況愈上”一語來說明文章寫作中的這一修辭手段,接著又旁征博引,舉出很多例子,其中最為讀者熟悉的是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司馬遷連續(xù)用了四個“不辱”和五個“受辱”,“事歸一致而詞判正反,變化以避呆板”,錢先生認為這是“每下愈況”(參見《管錐編》,中華書局,1986年第二版,870頁)。無論是錢先生所說的“每況愈上”還是“每下愈況”,都是西方修辭格中的climax,錢先生譯為“造極”,現(xiàn)代修辭學上一般譯為“漸進(法)”。值得指出的是,錢先生在這里似乎只注意到了“漸進法”在行文中起到的“變化以避呆板”作用,而沒有提及它可以達到的更多效果。

Climax一詞源自古希臘語,意為“階梯”(ladder),是指將所說的話語或表達的思想,像攀爬樓梯一樣,一步一步拾級而上,不斷增加分量,達到增強語氣、鼓動情緒、說透問題的效果。作為修辭格,“漸進法”被廣泛應用于演說和寫作之中,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僅舉讀者熟悉的數(shù)例,如凱撒大帝的名言“Veni, Vidi, Vici”(我來,我見,我征服),又如培根《論讀書》中的警句“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shù)則須咀嚼消化者”(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此處用王佐良譯文),而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則有這樣的句子:“斗爭是他得心應手的事情,而他進行斗爭的熱烈、頑強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見的?!F(xiàn)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zhàn)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恩格斯在這里連續(xù)兩次使用了“漸進法”——“熱烈、頑強和卓有成效”和“尊敬、愛戴和悼念”,達到了很好的增強語氣、鼓動情緒的效果。

一般而言,“漸進法”必須得攀爬至少三級“樓梯”,但也不盡然,在演講和寫作中,攀爬得更高、不只是使用單詞而使用句子的“漸進法”也不乏其例,這一用法通常被稱為“結構上的漸進法”(structural climax)。比如,在溫斯頓·丘吉爾那篇著名的《在下院通報敦刻爾克撤退成功的演講》中就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要堅持到底,我們要在法國國土上作戰(zhàn),要在各個海洋上作戰(zhàn)。我們的空軍將越戰(zhàn)越強,越戰(zhàn)越有信心,我們將不惜一切犧牲捍衛(wèi)我國本土,我們要在灘頭作戰(zhàn),在登陸地作戰(zhàn),在田野、在山上、在街頭作戰(zhàn),我們在任何時候決不投降,我們饑寒交迫,我們所有由英國艦隊武裝和保護的海外帝國也將繼續(xù)戰(zhàn)斗。直到上帝認為適當?shù)臅r候到了,新大陸將挺身而出,以其全部力量支援舊世界、解放舊世界?!睆倪@段演說中,聽眾或讀者不難體會到丘吉爾鏗鏘有力的語言和慷慨激昂的情緒,除此之外,在修辭上,丘吉爾巧妙地使用了長短結合,層層遞進的“漸進法”,句子由短到長、由簡單到復雜,錯落有致,富于變化,終不致呆板。也許讀者從英語原文更能有所體會:…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 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o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除了“漸進法”,西方修辭學上還有“突降或突降法”(Bathos and Anticlimax),如果說“漸進法”是為了在演講或?qū)懽髦小霸鰪娬Z氣、鼓動情緒、說透問題”,那么“突降法”則是為了造成幽默詼諧和諷刺譏誚的喜劇效果?!巴唤怠币辉~同樣源自古希臘語,意為“深處”(depth),是指將所說的話語或表達的思想的分量一步步減弱,由重要到次要,由莊重到平庸甚至輕浮,以求達到幽默詼諧或諷刺嘲弄的效果(參見勞允棟編:《英漢語言學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73頁)。

自從十八世紀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戲謔模仿希臘作家朗吉努斯(Longinus)的著名文章《論崇高》(On the Sublime)而撰寫“論詩歌中的突降技巧”(On Bathos: Of the Art of Sinking in Poetry)一文以來,“突降”就成了文學批評家經(jīng)常使用的批評術語,用來表示文學作品中無意的格調(diào)跌落(an unintentional descent):正當作品格調(diào)力圖變得凄楚或激昂或升華時,作者卻因行文過甚而弄巧成拙,致使作品的格調(diào)一落千丈或變得淺薄可笑(M. H.艾布拉姆斯《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51頁)。艾布拉姆斯指出,口號“為上帝,為祖國,為耶魯”就是“突降法”的一個例子,因為它在重要性上依次降落,而在效果上則達到了幽默戲謔。艾布拉姆斯還舉了文學作品中的兩個例子:托馬斯·格雷在《祭愛貓之死》(Ode on the Death of a Favorite Cat)中對愛貓偷捕金魚不成反遭落水身亡之災,嚴肅地插入一句道德評論:“什么樣的女人心靈才蔑視金子?什么樣的小貓不喜愛魚?”(What female heart can gold despise?\ What cat’s averse to fish?)從female heart到cat’s aversion用的就是“突降法”,讀者讀至此,會不禁莞爾一笑。另一個例子是,在《唐璜》中,拜倫用突降法降低了唐璜之父自詡的英勇氣概:“父親名約瑟,自然也是尊稱唐,/他是一個純粹的西班牙貴族,/論家系代代是正統(tǒng)的哥特,/從未被摩爾或猶太血統(tǒng)所玷污;/從未見比他更好的騎士騎上馬,/或騎上馬又下來的,我敢打賭;/就是這貴人生了我們的唐璜,……”(《唐璜》第一章第九節(jié),查良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15頁)“從未見比他更好的騎士騎上馬, 或騎上馬又下來的”(A better cavalier ne’er mounted horse,/ Or, being mounted, e’er got down again.)也是用的“突降法”。蒲柏本人就是在其詩作中使用“突降法”修辭手段的高手,比如在《書翰之二》中,他寫道:“先了解自己吧,且莫狂妄地窺測上帝,/人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人類自己。他愚昧地聰明,拙劣地偉大,/位于中間狀態(tài)的狹窄地岬:/他要懷疑一切,可是又知識過多,/他要堅毅奮發(fā),可是又意志薄弱;/他懸掛中間,出處行藏,猶豫不定,/猶豫不定,是自視為神靈,還是畜牲;/猶豫不定,是要靈魂,還是要肉體,/生來要死,依靠理性反而錯誤不已;/想的過多,想的過少,結果相同,/思想的道理都是同樣的愚昧荒懵:/思想和感情,一切都龐雜混亂,/他仍放縱濫用,或先放縱而后收斂;/他生就的半要升天,半要入地;/既是萬物之主,又受萬物奴役,/他是真理的唯一裁判,又不斷地錯誤迷離,/他是世上的榮耀、世上的笑柄、世上的謎?!保ā锻踝袅既び娛贰罚庹Z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年版,231頁)蒲柏在這里勸人要“知己”,最后一行詩用的就是“突降法”,說得風趣、爽脆、機智。

還有一個例子來自英國作家喬治·艾略特的名著《米德爾馬契》:“當喬治四世還統(tǒng)治著溫莎宮、惠靈頓公爵還是首相、文西先生還做著古老的米德爾馬契自治市市長時,娘家名字叫多蘿西·布魯克的卡騷本太太到羅馬去度蜜月了。”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女子結婚時,作者提到當時大大小小的當權者,從喬治四世到惠靈頓首相再到文西市長,這是用“突降法”營造出幽默詼諧的氣氛,借此挖苦了女主人公的無知和虛榮。

需要指出的是,與“漸進法”不同,“突降法”不需要至少攀爬“三級樓梯”,很多時候只需要深入“兩層地面”即可??傊皾u進法”和“突降法”作為修辭手段常為演講者和作家所用,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