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以后不僅史料中關(guān)于漏刻的記載逐漸增多,也出土了多件漏壺實物,這些都說明漢代漏刻制度已經(jīng)基本完備,成為相對普遍使用的計時方式。目前漢代漏壺已經(jīng)出土多件,其中包括興平銅漏、滿城銅漏、干章銅漏、巨野銅漏、鳳棲原銅漏、海昏侯銅漏和陽陵陶漏等;另外傳世文獻中也可以見到對丞相府銅漏和銀錯車馬紋漏壺的詳盡記載??梢园l(fā)現(xiàn),西漢是漏刻制度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具體表現(xiàn)是單壺泄水型沉箭漏已經(jīng)基本成熟,不同地域使用的漏壺在形制上極為類似;而西漢中期浮箭漏開始出現(xiàn),并越來越廣泛地用于天文測量及國家重要禮儀活動之中。前人研究多有論及漢代的漏壺,如王振鐸《西漢計時器“銅漏”的發(fā)現(xiàn)及其有關(guān)問題》,陳美東《試論西漢漏壺的若干問題》,同氏著《我國古代漏壺的理論與技術(shù)——沈括的〈浮漏議〉及其它》,以及薄樹人主編、石云里等執(zhí)筆《中國天文學(xué)史》,潘鼐主編《中國古天文儀器史(彩圖本)》,吳守賢、全和鈞主編《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xué)及天文儀器》,等等,可參看。本文梳理文獻記載及出土所見著名西漢漏壺,探討其具體形制,并依此討論這一時期漏壺的使用等問題。
1、丞相府銅漏
呂大臨《考古圖》和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都著錄有漢代丞相府銅漏,陳直指出這是傳世的最早的漏壺?!犊脊艌D》載有該器手繪圖,題為“丞相府漏壺丹陽蘇氏”,并附錄漏刻銘文:“廿一斤十二兩,六年三月己亥年史神工譚正丞相府?!笨坚專骸坝也恢獜乃茫呔糯缬邪?,深七寸有半,徑五寸六分,容五升。蓋銘廿有一字?!焙罅碛邪凑Z:“按此器制度,其蓋有長方孔,而壺底之上有流筒,乃漏壺也。視其銘乃漢器也?!崩罴s瑟認為這件漏壺制作于公元前201年到公元前75年之間,也就是西漢建立至漢昭帝統(tǒng)治年間。清代馮云鵬等著《金石索》也摹畫有這件器物,并根據(jù)舊的拓片更正“年”當為“卒”。后來陳美東指出,按照宋尺一尺合現(xiàn)在30.72厘米計算,丞相府銅漏通高29.2厘米,深23厘米,直徑為17.8厘米,容量為5736立方厘米陳美東另外指出,原刻所謂“容五升”和歷代度量衡制度都不相符,可能有誤。吳守賢、全和鈞根據(jù)這件漏壺有蓋、蓋上有孔、有滴水管等特征,判斷這是一件單壺泄水型沉箭漏。
《考古圖》中的丞相府銅漏
明代《三才圖會》和清代《古今圖書集成》也載有該器的手繪圖,然而王振鐸認為這兩部古書所載銅漏的圖和文都有很多錯誤,不能夠作為研究漏刻的憑據(jù)。陳美東則指出,《三才圖會》的主要問題是將壺蓋繪制成了半圓形,如果作者當真見過原器的話,不至于無法區(qū)分圓形和半圓形的蓋,合理的解釋是丞相府漏壺為復(fù)壺,《考古圖》和《三才圖會》的作者分別見到了其中的一件,所以才會有壺蓋繪制上的差異。也就是說,丞相府漏壺可能是一組漏刻,其中圓蓋者為漏壺,另外一個半圓形蓋者是受水壺。潘鼐也認為《三才圖會》中漏壺壺蓋上缺少一部分,應(yīng)該是為了接收從漏壺里流出的水,并且指出如果丞相府銅漏和巨野銅漏合在一起,在形制上恰可形成一套完整的二級漏刻。但華同旭對這種說法則持保留態(tài)度。本文認為,雖然丞相府漏壺的實物已不可見,但在多種可能性之中,陳美東和潘鼐的意見是相對合理的。
《三才圖會》中的丞相府銅漏
2、銀錯車馬紋漏壺
容庚《頌齋吉金圖錄》中著錄有他本人收藏的漢代銀錯車馬紋漏壺,后附考釋曰:“壺銀制,通蓋高四寸九分,器高四寸二分,深三寸七分,口徑一寸八分,唇廣一分半;蓋高八分,深六分,口徑一寸五分,唇廣一分半;流長八分,口徑三分半,唇廣一分。蓋有長孔,三足作馬蹄形。色灰黑……形制與《考古圖》所載丞相府漏壺相同,而小其半,未審何用也?!标惷罇|測算這件漏壺通高16.3厘米,深12.3厘米,內(nèi)徑5厘米,容量241立方厘米,考慮到流管到壺底的距離,實際有效的容量可能只有160立方厘米。從其形制來看,這也是一件單壺泄水型沉箭漏。
整體上看,這件漏壺造型精美,裝飾有繁復(fù)的車馬、人物紋飾,應(yīng)為貴族所使用。王振鐸仔細研究器物上的紋飾,指出壺身的紋飾由金銀錯繪,腹部繪輜軿車馬,上下繪仙人,可能與西王母故事有關(guān)。另外也有學(xué)者指出,這件漏壺精致小巧,是一件袖珍式漏壺,能夠滿足便攜的需要,與后來的馬上漏刻類似。需要注意的是,現(xiàn)在所見的漏壺僅此一件為銀質(zhì)。
3、興平銅漏
1958年陜西興平西漢墓出土了一件銅漏,被命名為“興平銅漏”。這件銅漏現(xiàn)藏于陜西省茂陵博物館,是第一件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漏壺實物。根據(jù)發(fā)掘報告的說法,“這件銅漏壺,根據(jù)同出的銅帶鉤、五銖錢、陶器等物,證明是西漢中期的。它的外形比較完整,為圓筒形,素面,上有提梁蓋,下有三足,壺底端突出一個出水嘴。通高32.3厘米;壺蓋直徑11.1厘米;蓋沿高1.7厘米;提梁梁高6厘米。蓋和梁的中央有正向?qū)?yīng)的長方形插尺孔各一個,長1.73厘米,寬0.5厘米,用以穿插有時辰的標尺。壺身口徑10.6厘米,高23.8厘米。壺嘴長3.8、口徑0.25厘米,其內(nèi)徑為圓筒形,外為圓柱形,壺壁連接,呈漏斗狀,水即從此嘴水平流出”。從形制上看,這也是一件單壺泄水型沉箭漏??脊殴ぷ髡邔⑦@件銅漏的制作年代定為西漢中期是值得信賴的。另外陳美東將這件銅漏的制作年代定于滿城銅漏和干章銅漏之間,這種觀點也值得注意。
興平銅漏
1986年10月,華同旭使用這件銅漏實物進行了實驗,結(jié)果表明興平銅漏只能夠流5分鐘左右,用這樣一件漏壺去度量時間顯然是不實用的,而且其制作相對粗糙,所以華同旭懷疑這件銅漏是特意為陪葬而制作的明器。另外華同旭提到也有學(xué)者懷疑這件漏壺是醫(yī)生用來測量脈搏的,《黃帝內(nèi)經(jīng)》和《靈樞經(jīng)》中都有相關(guān)的記載??傮w來看,興平銅漏的實用性存疑,但其形制與傳世和出土的漏壺并無二致,顯示類似形制的漏壺在漢代較為普遍。
4、滿城銅漏
滿城銅漏1968年出土于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根據(jù)《滿城漢墓發(fā)掘紀要》的記載,這件漏壺“作圓筒形,下有三足,通高22.4厘米,壺身接近壺底處有一小管外通,小管已殘斷,壺蓋上有方形提梁,壺蓋和提梁有正相對的長方形小孔各一,作為穿插刻有時辰的標尺之用。壺中的水從小管逐漸外漏,標尺便逐漸下降,從而可以看出時辰的變化。這件漏壺體積小,攜帶方便,是古代勞動人民精心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計時器”。后來《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補充了這件銅漏的尺寸信息:通高22.5厘米,直徑8.6厘米,深15.6厘米,內(nèi)徑8.4厘米,蓋徑9厘米,提梁高4.3厘米。發(fā)掘報告中還提到,銅漏應(yīng)該有刻箭,但是現(xiàn)已不存。
滿城銅漏
劉勝為漢景帝之子,卒于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那么這件漏壺的鑄造年代也就比較清楚了,所以發(fā)掘報告指出,這件銅漏是“迄今經(jīng)科學(xué)發(fā)掘出土的、有確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漏壺”。從形制上看這也是一件單壺泄水型沉箭漏,只是這件銅漏相對于其他銅漏體積較小,發(fā)掘紀要已經(jīng)懷疑它是專門為陪葬制作的明器,研究漏刻問題的前賢也大多同意這種說法。
5、干章銅漏
1976年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發(fā)現(xiàn)了一件銅漏,根據(jù)銘文定名為“干章銅漏”,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件銅漏通高47.9厘米,壺身為圓筒形,壺內(nèi)深24.2厘米,徑18.7厘米,容量6384立方厘米。靠近壺底處有下斜23度的一斷面圓形流管,管上面斜長8.2厘米,下面斜長7.2厘米,根徑2.4厘米,端徑1.8厘米,近管端處有一凹槽,管端有徑0.31厘米的小圓孔。壺身下有三個蹄形足,高8.8厘米。壺蓋高3厘米,直徑20厘米。蓋上有雙層梁,通高14.3厘米。壺蓋上和兩層梁中央有相對的三個長方形孔,應(yīng)當是安插漏箭之用。從形制上看,這也是一件單壺泄水型沉箭漏。
干章銅漏
這件漏壺上有清晰的銘文,壺內(nèi)底上鑄有陽文“千章”二字,壺身正面陰刻銘文“千章銅漏一,重卅二斤,河平二年四月造”。“河平”是漢成帝的年號,河平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7年,出土漏壺中僅此一件有明確的紀年。關(guān)于銘文中的“千章”二字,有學(xué)者認為應(yīng)該釋讀為“干章”。孫機也認為雖然《漢書·地理志》下有“千章縣”,但至少此處應(yīng)作“干章銅漏”。另外,在這件漏刻第二層梁上加刻有“中陽銅漏”四個字,孫機認為這件銅漏原先在干章,后來歸中陽縣,這兩個縣在西漢的時候同為西河郡所屬。
發(fā)掘簡報最后寫道:“這件銅漏,保存完整,未經(jīng)磨損,比滿城和興平漢墓中出土的銅漏的體積都大,而且有明確的紀年,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泄水型沉箭式的漏壺再一次提供了重要資料?!笨傮w而言,干章銅漏保存最為完整,結(jié)構(gòu)也最為成熟,而且壺身上的銘文明白揭示了銅漏的地域、鑄造年代等信息,這在目前出土的銅漏中是最為清晰明白的。
1986年10月,華同旭使用這件銅漏實物進行了實驗,證明一壺水流盡的時間是12分15秒36,與1古刻(14分24秒)差距不大,而差距產(chǎn)生的原因應(yīng)當是流管磨蝕孔徑增大,這說明干章銅漏確實屬于“一刻之漏”。
6、巨野銅漏
1977年山東巨野西漢墓出土了一件銅漏壺,后來命名為“巨野銅漏”,現(xiàn)收藏于山東省巨野縣博物館。巨野銅漏出土的時候被考古工作者稱為“筒形器”,因為原器為圓筒形,素面,器高79.3厘米,口、底直徑各47厘米,壁厚0.7厘米,重74公斤。腹中部裝飾有兩個對稱的銅環(huán),環(huán)直徑11.5厘米。距器底5厘米處有一圓孔,孔周外壁稍厚,方形。另鑄有一筒形杯狀器,長5.8厘米,口徑4.8厘米,底徑3.3厘米,底壁厚0.3厘米,甚是光滑。筒形杯狀器由筒形器內(nèi)側(cè)插入圓孔,橫置,口在筒形器內(nèi),有銜接痕跡,底在器外。筒形杯狀器與器孔外壁渾然一體,甚是牢固。筒形器一側(cè)近底部的外壁有修補痕跡兩處,附有不規(guī)則的銅板兩塊,用銅汁澆灌連合;器身還散見多處修補的小方塊痕跡??脊殴ぷ髡咄茰y,這一現(xiàn)象可能是由于鑄造時質(zhì)量不高,后來做了修補,或者是經(jīng)使用而損壞,再行修補,顯示這件器物曾長期使用。發(fā)掘報告另外還提到,出土?xí)r器物內(nèi)部滿是泥土,并有朽木痕跡,根據(jù)器物的形狀和清理時發(fā)現(xiàn)的跡象,懷疑該器物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器。
巨野銅漏
巨野銅漏沒有明確的制作年代,根據(jù)史料的記載,該墓葬的主人昌邑王劉髆死于公元前87年,那么這件銅漏顯然是在此之前制作的。華同旭為寫作《中國漏刻》一書,曾于1984年前往山東巨野觀看這件漏壺,根據(jù)他當時的報告,巨野銅漏可以確定是浮箭漏的供水壺,具體理由有三:一是該壺沒有蓋和提梁,不是單壺泄水型沉箭漏;二是該壺平底無足,和后世浮箭漏的供水壺相同,平底是因為這件漏壺本身要被放在受水壺后方的高臺上,不需要足;三是該壺體積較大,這也正是浮箭漏供水壺的特征。后來潘鼐在寫作《中國古天文儀器史》時也對這件漏刻的實物進行了考察,確認這是一件浮箭漏,并且認為巨野漏刻為浮箭漏發(fā)明于漢武帝時期提供了實物證據(jù)。
需要注意的是,巨野紅土山西漢墓中并沒有出土受水壺,而單獨一件供水壺顯然沒有辦法實現(xiàn)計時的功能。不過,《漢書·武五子傳》中曾經(jīng)提到昌邑王劉賀使用漏刻,“夜漏未盡一刻,以火發(fā)書,其日中賀發(fā),晡時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顯示昌邑王府中是有漏刻的,而且這種漏刻已經(jīng)可以精確到一刻,可見是一種較為精密的儀器。由此可以推測西漢昌邑王家族曾經(jīng)使用完整的漏刻。后來?;韬钅钩鐾恋你~漏也可以證明這一觀點。
7、鳳棲原銅漏
鳳棲原銅漏2009年出土于西安鳳棲原西漢墓園M8墓地,考古工作者判斷該墓園為王侯級別,該家族在西漢中晚期曾擁有十分顯赫的地位。也有學(xué)者推斷大墓的主人就是西漢中期的富平侯衛(wèi)將軍張安世。根據(jù)文物整理和修復(fù)者的報告,鳳棲原銅漏為圓筒形,方形單提梁蓋,下有三只蹄形足。漏壺通高52.6厘米,壺內(nèi)深度34厘米,壺身口徑21厘米,壺蓋及提梁總高17.5厘米,提梁高度14.2厘米,壺蓋外徑22.5厘米。流管位于壺身下部,長7.5厘米,端口直徑2.5厘米,流孔直徑0.12厘米。提梁和壺蓋中央垂直對應(yīng)位置各有一個長1.5厘米、寬0.6厘米的方形孔,用以插入箭尺并保持垂直。另外,銅漏整理者還在壺內(nèi)發(fā)現(xiàn)了斷為數(shù)節(jié)的有機質(zhì)條狀物,并懷疑這就是漏壺的刻箭。鳳棲原銅漏也是一件單壺泄水型沉箭漏,而且從現(xiàn)有資料看,鳳棲原銅漏是出土漏壺中體量最大的。
鳳棲原銅漏
8、?;韬钽~漏
2015年南昌?;韬顒①R墓出土一件青銅漏壺,根據(jù)報告,這件銅漏壺出土于?;韬钅箞@1號主墓的廚具庫。漏壺有圓形的蓋,平頂,中央有一長方形孔。蓋頂上有一長方形提梁,提梁上有一長方形孔,與蓋頂中央長方形孔上下對應(yīng)。器身長筒形,子口,上腹部有兩個半環(huán)形耳銜環(huán),近底部有一流管,底部為三個半圓形獸蹄足。半環(huán)形耳上有兩道弦紋??趶?8.5厘米,足高5.1厘米,通高38.6厘米,重2410克。這件銅漏的形狀與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出土的干章銅漏極為相似,可以確定是一件典型的單壺泄水型沉箭漏。而且?;韬钽~漏體積與干章銅漏相差不大,可以推測這兩件漏壺都屬于“一刻之漏”,即漏完一壺水需要的時間是晝夜百刻制度下的一刻鐘,合現(xiàn)在的14分24秒。
?;韬钽~漏
9、陽陵陶漏
漢景帝陽陵出土有陶制漏壺。根據(jù)介紹,這件漏壺出土于陽陵帝陵東側(cè)的陪葬坑內(nèi),后來學(xué)者的報告中提到,這件陶漏為“泥制灰陶,素面,圓筒形,通高32.1厘米,口徑10.6厘米,漏壺有蓋,壺蓋上有提梁,蓋和梁之間有正負對應(yīng)的方形插箭孔各一個,用以穿插計時用的標尺。壺的底端有一出水管,長3.8厘米,與筒壁垂直。其內(nèi)為圓錐形,外為圓柱形,內(nèi)外相接成漏斗狀,滴水從管內(nèi)水平流出。這只陶漏壺顯然是西漢時期的計時器”。從形制上來看,陽陵陶漏是一件單壺泄水型沉箭漏。
圖4-10陽陵陶漏
目前出土的漢代漏壺中僅見這一件陶漏,整體造型相對簡單,且出土地點為陪葬坑內(nèi),應(yīng)當是為陪葬特別制作的明器。事實上,漏壺是精確性較高的特殊器物,陶土顯然并不是理想的材料,因為一旦發(fā)生滲漏等情況就會嚴重影響漏壺的精確性。古人說漏壺“才略有分毫侵損,便成廢器”,所以這件陶漏很難滿足日常測量時間的需要。漏壺的制作本身就是為了追求較為精確的時間,否則在實際使用中也就發(fā)揮不了什么作用了。
(本文摘自董濤著《秦漢時空觀念研究》,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