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問我,人在哈佛,如何近距離觀察特朗普“新政”?其實這個問題很復雜,意見兩極化,有些事件仍處于進行式,下判斷還言之過早。反倒是我更感興趣哈佛面對特朗普,是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跟心理,如何回應特朗普上臺帶來的影響。我根據這里師生的互動、空間的使用以及校園內的活動、海報及校報,提供一個局部微觀的角度來理解美國社會當下的情緒結構。
哈佛大學科學中心前有個小廣場,一個小孩在鏟雪堆上玩耍。
哈佛是美國學術重鎮(zhèn),師生立場偏民主黨陣營,每天有大量關于美國時政跟俄烏沖突的講座會議,目不暇給,可見哈佛學者對當下情勢非常關心,也頗為焦慮。但相較于正式的學者討論,其實在教室內,哈佛學生并不是非常熱衷談論這個問題——部分出于自我保護,部分出于無力感,部分出于務實考量,索性專心給自己積累資本、不過問政治,至少不想公開表態(tài)把自己陷入不利位置。在一個過度政治化的社會,保持沉默是最安全的。哈佛的情況多少說明目前美國政治氛圍的詭譎。
一走進哈佛政府與國際研究中心(CGIS)大門,就是琳瑯滿目的講座、論壇海報,每天都有一個接一個的活動,多半與時政有關,有些是美國本土問題,有些是國際話題。
跟烏克蘭、俄羅斯相關的討論非常多
其實特朗普此次上臺之前,哈佛就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巴以沖突的激化,撕裂了哈佛校園,學生相互對立,圖書館也成為爭奪政治話語權的空間(多名學生與教職員工曾在Widener圖書館進行“學習靜坐”抗議,他們閱讀與言論自由相關的書籍,并在周圍或筆記本電腦上貼上關于異議和校方政策的標語)。去年哈佛因為一連串學生抗議以色列及哈佛與以色列的關系,封鎖校園,也處罰了一些學生,學校領導感到動輒得咎。哈佛前任校長、也是哈佛第一位黑人女校長克洛迪娜·蓋伊(Claudine Gay)因對反猶言論自由問題的態(tài)度被迫辭職,不僅導致哈佛自我收縮言論尺度,也為后續(xù)的發(fā)展埋下伏筆。如今,校內政治氣氛有極大的變化。沒有反對以色列的海報。沒有帳篷。沒有學生抗議行動。沒有爭論。在不談論政治的前提下,立場不同的同學之間還是能維持和諧共處,也知道定義一個人不是只有黨派。有些私底下還是會聊政治,理解彼此的想法。CNN跟Fox News還是一如既往地指責對手,與如今哈佛校園的平靜氛圍,形成強烈反差。最近《紐約客》的一篇長文寫道:“哈佛是美國高等教育的旗艦——最古老、最富有并且在許多衡量標準上是美國最挑剔的大學——而最初在校園內爆發(fā)的言論和權威危機,已經發(fā)展成一種恐懼,再加上內部分歧在外部壓力的放大下,可能使哈佛以及整個美國大學體系陷入困境。”[1] 在哈佛,這個困境跟校園內的政治光譜不無關系。
被白雪覆蓋的校園看似平靜,其實暗流洶涌。過去,哈佛內的主流氛圍是親民主黨、親自由派的,本來就跟共和黨比較對立,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會承認自己支持共和黨(2023年入學的新生認同共和黨的比例僅略高于5%)。在2023年學生校報Harvard Crimson的一項調查中,近四百名哈佛教員中,僅有3%自稱政治傾向保守。在哈佛跟麻省理工學院所在的劍橋市,特朗普得票率極低。親共和黨的哈佛學生受到排擠,只能低調做人。有學生說,“我們其實是在single-party school讀書”。不過,哈佛主要捐贈人之中是有人對左傾傾向不滿的,而他們的撤資對哈佛管理層也構成了很大壓力。其實在特朗普勝選前一年,哈佛共和黨學生社團已經開始活躍起來,他們請到包括PayPal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彼得·A.蒂爾等保守派重量級人物來為他們站臺。特朗普勝選后,共和黨學生社團社長承認,在哈佛當共和黨人從未如此輕松美好。[2]
不過保守派也不是鐵板一塊:“盡管校園內松散的保守派聯(lián)盟內部存在廣泛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從接受特朗普主義的老派共和黨人、技術未來主義者、基督教后自由主義者和舊保守主義者(paleoconservatives),到班農式的民粹主義者、對現(xiàn)狀感到失望的前民主黨人,以及不太受意識形態(tài)驅動的選民——哈佛的保守派在一個觀點上大體上達成了統(tǒng)一:即自由主義機構在接受進步理想方面走得太遠了。”[3]
這是張貼在哈佛主校園Harvard Yard內的海報。哈佛共和黨人學生社團最近舉行的活動,邀請黑水公司創(chuàng)辦人來演講,下面的標題寫道:“是時候讓我們重新戴上帝國的帽子了”。
哈佛學生校報發(fā)表的深度調查文章《讓哈佛再次偉大》,配圖中John Harvard雕像戴著特朗普標志性的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再次偉大)帽,耐人尋味。
哈佛今天的處境,可以說是美國文化戰(zhàn)爭的一個有機組成。美國右翼長期以來對美國大學左傾(其實就是尊重、鼓勵、鼓吹種族及性別差異跟多元)傾向早已不滿,隨時準備重奪話語權。特朗普只不過是保守陣營的代言人。他長期批評大學滋養(yǎng)不利國家發(fā)展的文化,把包括哈佛在內的一些大學描繪成在進行“激進左派洗腦”和“宣傳”,質疑他們不愛國。哈佛樹大招風,自然成為目標。如今特朗普攜大勝的民意重返,哈佛的處境也比較尷尬。過去幾年一連串事件疊加也導致了這個尷尬處境。新冠疫情期間,哈佛跟麻省理工學院提起訴訟反對特朗普政府禁止外籍生留在美國;特朗普政府對哈佛多有不滿,認為哈佛享受了許多不該有的特權,反對哈佛獲得新冠病毒相關的經濟振興補助款。最近一系列削減補助科研措施,也對包括哈佛在內的大學造成嚴重沖擊?;仡^來看,蓋伊的下臺是包括哈佛在內的美國精英教育體系面臨來自保守派新一輪挑戰(zhàn)的訊號。這些精英大學所推崇的多元、平等、包容精神,在特朗普政府看來是導致資源浪費跟價值觀混亂的主要根源,必須改變。新舊恩怨加在一起,使得局面更加棘手。
特朗普簽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后,包括常春藤聯(lián)盟在內的許多大學紛紛撤銷DEI (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多元、平等、包容) 相關設置,主要是擔心失去聯(lián)邦資金。有十幾所機構刪除網頁上對多元、公平和包容的字眼,或關閉與DEI相關的項目和中心。上周五,弗吉尼亞大學正式關閉了DEI辦公室。面對這波浪潮,哈佛卻還是堅持保留DEI項目 (少數(shù)表達反對的還包括喬治城大學跟衛(wèi)斯理大學)。針對塔朗普的舉措,哈佛校長加柏(Alan M. Garber,他本身是哈佛1976級的畢業(yè)生)最近公開重申:“接觸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經歷會促進智力和個人成長?!泵绹苌儆袑W校能像擁有龐大資源跟歷史傳統(tǒng)的哈佛一樣有如此底氣。不過,哈佛也是小心翼翼地走鋼絲,不愿意公開跟特朗普政府唱反調,還能堅持多久有待觀察。最近哈佛宣布暫停教職員工招聘,以應對特朗普政府可能削減聯(lián)邦資助所造成的壓力,說明哈佛面臨的不只是文化跟政治沖擊,還有伴隨而來的資金風險。
在泰坦尼克號罹難者、哈佛校友家族捐贈建設的Widener圖書館二樓閱讀室某個角落,有這個看板推廣DEI價值。特朗普下了撤除令后,至今看板及相關主題書籍區(qū)還是保留原樣。
“你還在等什么?現(xiàn)在行動/抵抗”——這張小海報沒有任何背景,沒有具體交代什么事件,就是呼吁大家行動。行動針對誰?抵抗什么?這種滿腹不滿卻匿名、不說明白的表達方式,也是當下政治氣氛的一種表征。
哈佛面臨的困境,其實折射出美國社會所處的更大的困境:階級分化貧困加劇導致精英與普通老百姓的疏離,白人失去優(yōu)勢,持不同立場的民眾相互對立。憤怒情緒催生了強人政治。特朗普為感到被拋棄的群眾說話——而他們也答應了兩次。特朗普以自己的方式、強人的姿態(tài)修復美國社會、體制、文化,盡管這個方式激發(fā)了兩極化情緒,能否減緩新自由主義帶來的痛苦,也尚未可知。但我們應該可以預見,這場融合了政治、文化與社會經濟矛盾的沖突,在接下來幾年會讓包括哈佛在內的美國高等教育體系陷入一個高度不穩(wěn)定和不確定的狀態(tài)。
2025年3月7日于哈佛燕京圖書館完成初稿,3月12日修訂。
參考資料
[1] Nathan Heller. March 3, 2025. Will Harvard Bend or Break?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5/03/10/will-harvard-bend-or-break
[2] Michael Oved. November 25, 2024. I’m President of the Harvard Republican Club. Being Republican at Harvard Has Never Been Better. 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24/11/25/oved-president-harvard-republican-club-never-better/
[3] Elias J. Schisgall. February 20, 2025. Making Harvard Great Again. 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25/2/20/harvard-maga-movement-scr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