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一切藝術趨向美玉”,紀念王遜誕辰110周年

3月1日,講座“從蔡元培到王遜——現(xiàn)代中國的美育理想”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學津堂舉行。

3月1日,講座“從蔡元培到王遜——現(xiàn)代中國的美育理想”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學津堂舉行。主講人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王浩,從20世紀初現(xiàn)代意義的美術史學傳入中國,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引領下,經(jīng)過幾代學人的努力,逐步發(fā)展為我國自主知識體系和獨立學科的艱辛歷程講起,懇談了王遜同現(xiàn)代中國美術史學的建構(gòu),及其美育理想的提出和相關的卓越實踐。

《上水船:王遜與現(xiàn)代中國的藝術理想》 王涵 口述  段牛斗 王瑀 整理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25-1



2025年是新中國美術史學奠基人王遜先生誕辰110周年。為紀念這位開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形態(tài)美術史學科的一代宗師,由王遜的侄子、文化學者王涵口述的學術評傳《上水船:王遜與現(xiàn)代中國的藝術理想》,1月間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

2月22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的“為了趨向美玉的藝術:紀念王遜誕辰110周年史料輯佚展”開幕式上,該書正式首發(fā)。

王遜,1960年代在北京



王遜(1915.6.5-1969.3.21)祖籍山東萊陽,生于北京,是著名美術史家、美術理論家,中國現(xiàn)代高等美術史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在社會激變中轉(zhuǎn)益多師,選擇經(jīng)由文學、哲學、美學、歷史,直至專治中國美術史的學術道路。然而因政治磨難與歷史遮蔽,其貢獻長期被忽視,甚至對于許多美術史學子來說,王遜都是位“熟悉的陌生人”。

《上水船》首次系統(tǒng)梳理了王遜的傳奇家世、學術歷程,以及他在新中國文化建設中的實踐軌跡。王涵在該書的“寫在前面”中寫道:“這些未被保存和記載下來的碎片,除了可以修復歷史記憶的缺失,也能幫助我們了解前人何以選擇遺忘,即使它們最終無法進入集體記憶,至少也提供了個體記憶的新視角,在歷史的沉積旋回(cycle)中獲取一些感悟?!?/p>

在故宮博物院科研處處長兼研究室、出版部主任余輝為《上水船》一書所寫的代序中,認為王遜一生從哲學、美學的高度對中國藝術及其史論的系統(tǒng)闡述,本可以給世人留下三部巨作《中國美學思想史》《中國藝術批評史》和《中國古代畫論》,他在臨終前還在反復錘煉美術史專業(yè)教材《中國美術史》?!斑z憾的是,前三部隨他而去了,有幸的是,后一部在他離世17年后,開始公開正式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之后被再版過多次,經(jīng)過后人不斷修訂、校勘又在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等出版?!?/p>

王遜,在新落成的蘇聯(lián)展覽館(今北京展覽館)前



要了解王遜,“至少應該從蔡元培說起”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的教育主張。1917年,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中認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制的;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在王浩看來,要了解王遜,“至少應該從蔡元培說起?!?/p>

“上世紀初,蔡元培在翻譯日文作品,介紹哲學時就已經(jīng)提出了美育的概念。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那一時期王國維、蔡元培、葉瀚等前輩學人的著述,然而就概念本身來說,美育并不是一個外來詞,中國古代至少在漢代就有,當然之前主要是在儒家的語境中闡發(fā),同現(xiàn)代意義上美育的內(nèi)涵不一樣,但是相關?!?/p>

“蔡元培的美育主張,首先是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智育、德育、美育,三者不能偏廢。但他強調(diào)美育有特別的意義,具有超溢政治的效益——教育手段、方法和實施屬于兩個領域,一個隸屬于政治,一個是超溢政治的。美育不能簡單地搞成思政教育,這點是值得注意的基本認知?!?/p>

美育要怎么實施?王浩認為蔡元培所理解的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單單是讓人從事藝術或者美術的活動。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先生的提法是‘以美育代宗教’,而不是‘以美術代宗教’。這方面,他真的是身體力行,比如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18年的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前身是1928年在杭州成立的國立藝術院,背后的推手都是蔡元培。包括今天的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南京博物院等,追溯最初的歷史推動者也是他。他作為士林的領袖有這樣的條件,又在國民政府一直擔任職務,有影響力、號召力。至于說他扶持、幫助從事藝術或者說美育的人士就更數(shù)不勝數(shù)了。”

“美育的學理基礎,跟美育有關的學術支撐主要是美學、藝術史、美術史。蔡元培重視美育,除了自己做研究工作,在北京大學搞教學講座,也組織了一批大師研究美育,比如馬衡、沈尹默、賀履之、湯滌、蕭友梅,讓大家充分參與,他來提供設備、空間、經(jīng)費上的支持。剛才說的文博機構(gòu)、研究機構(gòu),其實同時也是在研究美學、美術史、藝術史??梢哉f,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史的研究現(xiàn)場,蔡元培都在。他應該是想研究細分的美術史,也有教材和著作推出,但遺憾的是沒有寫完,只是一部分內(nèi)容發(fā)表了。他也面向公眾介紹美術的歷史、美學的歷史,以及國外漢學家寫的關于中國美術史的著作,這些工作都是很具體的?!?/p>

王浩認為,國人大概是在19世紀后期通過日本或者來華的傳教士開始接觸到西方的美學、哲學、藝術史、藝術理論。“差不多在同時,我們也在參照西方的學術框架、概念、方法來書寫中國自己的美學史、藝術史。這些成果同中國傳統(tǒng)的書學、畫學的著述相較,最大的不一樣在于引入了邏輯與實證,在研究方法上,開始應用風格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范式來研究中國的美學史、藝術史?!?/p>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大體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代表人物有蔡元培、葉瀚、黃賓虹等,可謂有新有舊(所謂‘舊’,是看傳統(tǒng)書畫學在其間所占因素的比重);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有滕固、胡蠻、鄭昶等,他們非常自覺地采用西方的學術框架整合本國的傳統(tǒng)美術資源,書寫中國的美術史。在前兩代人的基礎之上,王遜的中國美術史研究屬于第三代,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代。前兩代學者也留下很多成果,但受時代影響留下很多問題,既沒有王遜這么大的影響,也沒有重要的傳人。比如滕固比王遜高一輩,留德在柏林大學獲美術史學博士學位,這在當時留學生中堪為鳳毛麟角。回國后也著述頗豐,但英年早逝,40歲出頭就去世了,他的研究沒有很好地傳承下來?!蓖鹾普f。

“一切藝術趨向美玉”,22歲提出論斷一鳴驚人

“王遜整體命運無疑是悲劇性的(罹患肺結(jié)核長期得不到醫(yī)治,病故于送往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途中),但某種程度上他又很幸運,他的學術研究是在前兩代人的基礎上生發(fā)出來的,同時他的朋友圈也很強大?!痹谥v座的下半場王浩介紹,自1933年考入清華,王遜就加入了同年在北平成立的中德文化學會(后改名為中德研究會),“會內(nèi)大人物云集,蔡元培、宗白華、滕固、楊丙辰等不一而足。這個學會大體對應京派文化圈子里的名家學人,王遜很早就介入了這個圈子,對他畢生從事美學和美術史研究應該是一個直接的因緣。”

《玉在中國文化上的價值》



“具體來說,楊丙辰是北大德語系第一任系主任,同時也在清華兼課,是王遜的德語老師,也是他加入中德研究會的介紹人。鄧以蟄則是王遜研究美學和美術史的直接授業(yè)恩師,對他影響極大。王遜在22歲時便寫了個人第一篇美術史論文《玉在中國文化上的價值》,發(fā)表在1937年《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專刊》,1938年又收入滕固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藝術論叢》?!?/p>

“鄧以蟄出身于翰墨世家,是清代大書法家和篆刻家鄧石如的五世孫,也是‘兩彈元勛’鄧稼先的父親。他早年留學日本,是早稻田大學的文學博士,后又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回國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都有任教。在學術上,他雖然沒有留學德國,但學術體系完全承自康德、黑格爾包括溫克爾曼以來的德國哲學、美學傳統(tǒng)。鄧以蟄與同時代的美學家宗白華并稱‘南宗北鄧’,他視王遜為學術傳人,悉心指導其美術史研究,奠定了王遜實證研究的根基?!?/p>

“1936年,王遜寫作《美的理想性——美的性質(zhì)的孤立的考察》一文,發(fā)表于《清華周刊》。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王遜本人基本的美學乃至哲學的觀點、思想也是來自德國近代以來康德的德國唯心論,但又有所生發(fā)。理想的概念就是出自康德‘三大批判’中的《判斷力批判》,書中專門有一節(jié)討論美的理想或者理想的美,并提出‘純粹美’與‘依存美’的區(qū)分,強調(diào)美的無功利性,美跟道德的關系。這些在《美的理想性》中都可以看到他所受康德思想的影響。”

“《玉在中國文化上的價值》和《美的理想性》篇幅都不長,可以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官網(wǎng)上搜到這兩篇文章,我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獲?!蓖鹾普J為王遜重視古代玉石工藝傳統(tǒng),并把它看成中國藝術美術的起點,“這乍看起來沒什么,但對比要有歷史起點。他同時代其他人的寫作起點,一般都是神話意味的傳說,沒有實證。王遜的美術史研究則明確從玉石開始,認為玉石是最早的工藝,然后是彩陶、青銅器等串起中國藝術美術的起源?!?/p>

“今天談的主題是美育理想,王遜的美育理想在這篇文章中也有明確的表述。新儒家學者宗白華、徐復觀、方東美等人,他們關注的是所謂中國的藝術精神,講中國藝術的境界。王遜的主張既是受到了他們影響,也是一種回應——在他看來,玉石其實不是一種器物,而是代表著一種境界。美玉的境界也是中國其他門類藝術追求的境界,既優(yōu)美又崇高,所謂‘光潤溫良如玉’。同時,玉石也是一種道德理想的寄托,所謂‘君子比德于玉’。在中國古代,藝術與道德是密切相關的?!?/p>

“王遜的文章顯然有中國儒家影響的痕跡,也匯映了康德影響的痕跡。在看似不經(jīng)意間,簡直就是化腐朽為神奇般被融合在一起,著實了不得。他在文章最后借英國美學家沃爾特·佩特‘一切藝術趨歸音樂’之論,凝練出‘在中國,一切藝術趨向美玉’的論斷,精辟概括了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特質(zhì),同時也將中國美術史的起點歸于玉石:中國美術的第一筆,是刻在玉石上的。”

1945年,30歲的王遜開始擔任《觀察報》《自由導報周刊》等報刊的特約撰述人,相繼發(fā)表了《中國美術傳統(tǒng)》等論文,提出中國美術的兩大傳統(tǒng):士大夫美術和工匠美術。“這在今人聽來感覺好像沒什么,但還是得歷史地看,中國傳統(tǒng)美術史如果有的話是書學和畫學。但王遜認為書畫不足以代表中國美術的全部,這只是士大夫美術的傳統(tǒng),此外還有工匠美術,即今天我們所謂的工藝美術、民間美術這部分。并認為這兩者是相關的,也是相互作用的,當然也應該是這樣才是健康的。可以說王遜對于中國美術史一些內(nèi)在肌理的整體性理解,通過他在上大學以及在西南聯(lián)大擔任講師期間的幾篇文章,就都被呈現(xiàn)了出來?!蓖鹾普f。

1954年王遜《中國美術史稿》講義合訂本



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個美術史系,“培養(yǎng)如玉的人,創(chuàng)造如玉的藝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遜先后在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大等高校開設有中國美術史的課程,被學生稱為學識淵博的“問不倒”先生、“中國美術史論界的一顆將星”(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美術學系主任李松語)。1957年,王遜正式創(chuàng)建了央美美術史系,這是中國第一個美術史系。從此,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厚傳統(tǒng)的中國美術史研究開始了正規(guī)化的人才培養(yǎng)。

知易行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工藝美術承擔著雙重使命:既服務經(jīng)濟建設,又修復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塑造文化認同。1950年代初,王遜和林徽因在推動景泰藍工藝改造過程中總結(jié)出“好看、好用、省工、省料”的設計原則,將傳統(tǒng)工藝從“乾隆式繁瑣”轉(zhuǎn)向簡潔實用,既保留民族風格,又賦予其現(xiàn)代生命力。這一實踐不僅創(chuàng)造了外匯收入,更成為新中國工藝美術發(fā)展的范本。

改造后的景泰藍


建國瓷



除了改造景泰藍,王遜還參與設計國徽和建國瓷。這些活動的理論工作、文案性工作,王遜都有參與甚至親自執(zhí)筆,無疑是把自己的理想與熱忱融到了新中國初期的文藝建設事業(yè)當中。以國徽設計的“清華方案”為例,王遜所在清華團隊提交的國徽初稿設計圖,主體圖案為一件玉璧,與其對中國藝術史的溯源研究《玉在中國文化上的價值》一脈相承。

玉璧是古代中國最崇高的禮器。王遜在設計國徽時將瑗——大孔璧作為主體圖案(后保留下輪廓),以象征新生的共和國在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上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展。


王遜執(zhí)筆的《擬制國徽圖案說明》



《上水船》一書還特別還原了1953年“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的歷史細節(jié),這一展覽因前期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大量瀕臨失傳的技藝、對民間工藝生態(tài)實現(xiàn)了全面摸底,并通過展覽前后將這些技藝整合為“文化生產(chǎn)力”,而被視為新中國工藝美術事業(yè)的關鍵起點。王遜作為展覽籌備與宣傳的核心成員,參與了工藝調(diào)查、展品挑選、編訂展品目錄及說明書等。這些實踐不僅推動了新中國工藝美術的發(fā)展,也成為他學術思想體系的重要源泉。

王浩介紹說,王遜在1949年回到清華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協(xié)助老師鄧以蟄、梁思成等籌建清華藝術史系,“他做了很多前期準備工作,但適逢亂世,最終沒有建成。1952年院系調(diào)整,他調(diào)入中央美術學院,講授中國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概論兩門課程,并承擔《中國美術史》教材編寫任務。5年后,他作為籌委會主任創(chuàng)建了美院的美術史系,這一工作的基礎可以追溯到他在清華時的夙愿。中間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在1954年參與籌設民族美術研究所,一所掛靠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機構(gòu)?!?/p>

“民族美術研究所便是今天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當時之所以挑中王遜去民族美術研究所擔任研究室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是因為家世淵源——祖父王丕煦是清末民初政壇上有名的‘清流’,不僅學貫中西又有經(jīng)濟之才,因此很被袁世凱重視,但他在擔任山東布政使期間堅決不肯來京入閣。為了拉攏控制,袁世凱把王丕煦的兩個兒子接到北京,住進中南海的大總統(tǒng)府做人質(zhì),王遜就是在總統(tǒng)府內(nèi)出生的,祖父用‘抱書遠遜’的典故為長孫起名為‘遜’。袁世凱死后,王丕煦在北京買房置業(yè),一家人住在文昌胡同16號的四合院中。王遜家有位顯赫的鄰居,文昌胡同15號便是張作霖在京時的公館。胡同往北就是國立北平藝專,胡同東口是北京女子師范學院,女師大北邊不遠就是教育部,胡同往西是今天的文華胡同,李大釗、陳獨秀在這里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鶃頍o白丁’,王遜從小就見識了什么是風云際會?!?/p>

“同時,王遜的老師鄧以蟄是廣交游的美學大家,他同舊畫家關系很好,跟新派留過洋以徐悲鴻為代表的這些畫家關系也很好。組織上讓王遜主持民族美術研究所的日常工作,除了是對他學養(yǎng)能力的認可,也看重了他的家世、學識背景,便于同新老藝術家、畫家們打交道。這一時期,王遜一面搜集整理資料、一面教書育人,薄松年和陳少豐是他的學生里最重要的兩位。其他來研究所進修的人后來回到地方,也成了各地美術史研究的骨干,不少人是今天美術史學界卓有成就的泰斗級人物。”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王浩



在講座的最后,王浩總結(jié)了王遜的美育理想:“培養(yǎng)如玉的人,創(chuàng)造如玉的藝術。他認為玉的美是一種單純美,為學做人也應該是這樣。他提出創(chuàng)造新美術,用他之前的說法就是‘如玉的新美術’,后來跟大環(huán)境有關,他稱之為‘現(xiàn)實主義的新美術’。這個理想是他個人的學術理想和人生理想,也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理想。三聯(lián)書店副總編輯馮金紅認為王遜的藝術理想、美育理想,‘部分在新中國初期得到了實現(xiàn)?!鴱牟淘嗟酵踹d,我們在今天應該接續(xù)他們的努力,繼續(xù)去做他們未竟的、更多的工作。啟蒙還沒有完成,啟蒙永遠在路上?!?/p>

“從蔡元培到王遜——現(xiàn)代中國的美育理想“講座海報



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提供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