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韭花帖》領(lǐng)銜,一個只展十天的“數(shù)見蘇韻”

2月22日,無錫博物院正式對外展出“數(shù)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呈現(xiàn)來自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及無錫博物院的二十余件珍貴文物。

2月22日,無錫博物院正式對外展出“數(shù)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呈現(xiàn)來自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及無錫博物院的二十余件珍貴文物。

雖然這一展覽的展期只有10天,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快閃展”,但展品卻是重磅的。其中,最令人關(guān)注的展品是五代楊凝式《韭花帖》。

澎湃新聞了解到,“數(shù)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該展覽以“見物、見展、見證、見面”四大板塊,展示來自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及無錫博物院的二十余件珍貴文物,包括五代《韭花帖》、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東漢初錯銀銅牛燈、清中期掐絲琺瑯鎏金太平有象熏爐、清白玉漁家樂船形擺件等多件國家等級文物。這一展覽通過“數(shù)字展+珍貴文物+文創(chuàng)藝術(shù)”的形式,讓公眾不出遠(yuǎn)門就可看到。

展覽現(xiàn)場   無錫博物院 圖


《韭花帖》展覽現(xiàn)場  無錫博物院 圖


據(jù)主辦方公布的資料,來自南京博物院的展品包括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東漢初錯銀銅牛燈、東晉越窯青瓷山羊形燭臺、南朝青釉瓷唾壺、五代十國南唐拱立女陶俑、良渚文化玉琮、五代十國南唐持笏男陶俑、清末錫一品鍋和大汶口文化彩陶缽。

來自無錫博物院的文物有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鬲式爐、元“鄧萬四郎”款連生貴子紋高足金杯、元“陳鋪造”款貘紋海棠形金帶扣、五代楊凝式《韭花帖》和唐人鹿圖青玉佩。據(jù)悉,為體現(xiàn)無錫人文特色,此次展覽中的無錫博物院藏文物由網(wǎng)友投票選出。

大汶口文化彩陶缽


東晉越窯青瓷山羊形燭臺


清顧玨竹刻人物小筆筒


蘇州博物館的展出文物有明饕餮紋玉杯、清顧玨竹刻人物小筆筒、清端石青花紋硯、清象牙雕竹林七賢士筆筒、清剔紅花鳥擱臂和嵌螺鈿推光漆經(jīng)書盒。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展出文物有清掐絲琺瑯鎏金太平有象熏爐、清景泰款掐絲琺瑯蓮?fù)邪思榧y魚耳爐、清白玉漁家樂船形擺件、龍泉窯青釉刻蓮瓣紋盤和阿克當(dāng)阿款青花八吉祥紋三足爐。

其中,最值得關(guān)注的無疑是來自無錫博物院的書畫珍品五代楊凝式《韭花帖》。據(jù)悉,據(jù)該文物的上一次展出已時隔7年。

五代楊凝式《韭花帖》


五代楊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行楷書,墨跡麻紙本,高26厘米,寬28厘米,為楊凝式的代表作。是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在晝寢乍起,腹中甚饑之時,得以珍饈充腹之后,為答謝友人饋贈美味韭花而信筆寫下的幾行字。凡七行,六十三字。通篇文字洋溢著作者輕松愉悅而又高昂的熱情,蕭散閑適的心境溢于言表。其書法更是令人稱絕。楊凝式“長于歌詩,善于筆札”。這信手隨筆的書札便成了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五代楊凝式《韭花帖》


楊凝式把矛盾引入書法創(chuàng)作中,并取得了空前的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shù)效果。這除了他超凡的藝術(shù)功底和獨特的審美情趣之外,恐怕就是他現(xiàn)實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他的一生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楊凝式從唐昭宗朝進士及第,授度支巡官,遷秘書郎、直史館;及至五代,從殿中侍御史禮部員外郎、三川守到集賢殿直學(xué)士、考功員外郎,又從比部郎中、知制誥、右常侍、工戶二部侍郎、兵部侍郎等等直至最后的左仆射、太子太保,死后詔贈太子太傅,歷仕五代。這之中,他幾次尋病辭官,又幾次入朝為官。從唐末到五代,短短的幾十年,朝代數(shù)次更迭,戰(zhàn)亂連年,社會矛盾尖銳復(fù)雜??梢哉f動蕩貫穿了楊凝式的一生,注定了他的生活起伏跌宕、波瀾不盡。楊凝式無法逃避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沖突。他希望國泰民安,因此他憑借著自己的才俊積極入世。

羅振玉藏本


《韭花帖》現(xiàn)存有3個藏本,一個是羅振玉的舊藏本,目前也只有珂羅版影印本;二是林伯壽蘭千山館本,即清初高士奇所藏本;三是清宮內(nèi)府藏本,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現(xiàn)在就收藏在無錫博物院。此帖歷來作為帝王御覽之寶深藏宮中,曾經(jīng)入宋徽宗宣和內(nèi)府,和南宋紹興內(nèi)府。元代此本為張宴所藏,有張宴跋,明時歸項元汴、吳楨所遞藏。也有一種說法稱,乾隆時鑒書博士冒滅門之罪,以摹本偷換,摹本留在宮中,即為清內(nèi)府藏本;真跡后來流入民間,清末為羅振玉購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


此外,這一展覽中,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也是一件非常受歡迎的明星文物。該蓋爐是用一整塊芙蓉石雕刻而成的,通體為粉紅色,表面布滿長短不一、大小相同的天然紋理。在它的腹部兩側(cè)裝飾有蟠螭和鋪首銜環(huán)耳,而且在蓋頂也精心雕刻了四條小蟠螭,栩栩如生。

芙蓉石是石英的一種,又稱“粉晶”,質(zhì)地較脆,打磨時易碎,顏色粉紅,晶瑩剔透,常用于打造首飾等比較嬌小玲瓏的飾品。整塊芙蓉石雕琢成如此大件的器物,極為罕見,器物整體色澤溫潤均勻,造型古樸,又隱含靈秀之氣。

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鬲式爐


展廳中,“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鬲式爐”與“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遙相呼應(yīng),兩件文物大小尺寸相近,都為仿古造型。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鬲式爐為仿照商周時期青銅鬲樣式制作的,流行于從宋到明的這段時間。其整體施青釉,釉色光澤淡雅溫潤,就像是梅子初青,造型古拙雅致,具有穩(wěn)重感。該器物與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被公眾稱為“小粉爐”和“小青爐”,成為網(wǎng)友們口中的“CP”。

東漢初錯銀銅牛燈


東漢初錯銀銅牛燈,分燈座、盤、罩、蓋四部分,可以拆卸。座:作水牛形站立狀,體肥碩,矮足,雄壯,腹空,牛首作俯視狀,豎耳,瞪眼,張嘴,尾向上彎曲,背正中有一筒狀圓洞,上置圓盤形帶把燈盤,罩和罩蓋,盤和罩均可左右移動,以調(diào)節(jié)燈光照射方向。罩由兩半弧形筒狀組成,外壁中部均附有圓形耳環(huán)便于左右移動,壁的正中為長方斜方格鏤孔,罩蓋覆碗形,頂端作弧形圓管通向牛首頂部,罩蓋后側(cè)飾有龍首,除罩外通體錯銀,紋飾制作精細(xì),造型生動、設(shè)計精巧。兩漢之際,作為劉邦故鄉(xiāng)的江蘇,特別是徐州和揚州兩地迅速發(fā)展,經(jīng)濟與手工業(yè)高度繁榮,就此奠定了江蘇此后的長期繁榮。這件銅牛燈正是漢人豐富的想象力與精妙絕倫的工藝結(jié)合的精品。

元“雙萬四郎”款連生貴子紋高足金杯


元“雙萬四郎”款連生貴子紋高足金杯則讓人想起了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在杯心的中央,有一個“連生貴子”圖:一個孩子左手拿著蓮花梗,右手高高地舉起扶著莖稈,他開心地笑著,玩耍著,在他的周圍還點綴著一些蓮花,整個畫面看起來生動有趣,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

清中期掐絲琺瑯鎏金太平有象熏爐


清中期掐絲琺瑯鎏金太平有象熏爐采用的是掐絲琺瑯的工藝,這是一種元代傳入我國,并在明朝景泰年間達(dá)到鼎盛的金屬制作技藝。這一熏爐的設(shè)計靈感來源于“象馱寶瓶”,象征著“太平有象”,寓意著安寧和平、豐收以及好景象。在中國文化中,“象”常被視為瑞獸和長壽的象征,因此這件熏爐也承載著吉祥、美好的寓意。

清象牙雕竹林七賢士筆筒


清象牙雕竹林七賢士筆筒則是一件關(guān)于文房的寶物。這一筆筒是象牙制作的,模仿的是江南嘉定派竹雕深淺浮雕法,刻畫了深山庭院之中,七賢在青松草地竹林之間游玩的場面,是蘇派牙雕的巔峰之作。

清象牙雕竹林七賢士筆筒


刻畫的竹林七賢,是指魏晉時期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七位“竹林名士”。這里的人物刻畫生動傳神,表現(xiàn)了六朝士大夫放蕩不羈,傲然超脫的性格和神態(tài)。

此外,裸眼3D、增強現(xiàn)實(AR)、虛擬現(xiàn)實(VR)、虛擬互動魔墻、AI數(shù)字人物互動也在展廳中呈現(xiàn)。來自南博、中運博、蘇博三家頭部博物館的歷年精彩特展搬到了錫博的展廳,觀眾可通過VR穿行于“玉潤中華——中國玉器的萬年史詩圖卷”“中茲神州——絢爛的唐代洛陽城”“羅馬城市與帝國——大英博物館藏古羅馬文物特展”,以及“云賞”近30個精品特展,同時打造了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空間,展品“一館覽盡”。展覽將展至3月5日。

(本文綜合自無錫博物院公布資料、耳朵里的博物館等)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