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他來到哪個國家,不管命運(yùn)把他拋到哪里,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異邦人,言語不通,舉目無親,遠(yuǎn)離祖國,——他都可以憑《國際歌》的熟悉的曲調(diào),給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列寧,《歐仁·鮑狄埃(為紀(jì)念他逝世25周年而作)》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不僅僅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時也把《國際歌》的激昂旋律帶到了中國。歌詞的前兩句“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傳播流布更是在中國人盡皆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受苦的人”一詞的譯者并不是大名鼎鼎的瞿秋白或是蕭三,而是詩人沈?qū)毣壬?908-2002)。
國際歌通行中譯本
眾所周知,《國際歌》的第一個中譯本來自于瞿秋白??墒窃?923年刊載于《新青年》季刊第一期的瞿譯本中,《國際歌》的第一句被譯作“起來,受污辱咒罵的!起來,天下饑寒的奴隸!”這不僅與當(dāng)下通行的譯本用詞不同,而且語序也有所顛倒。而另一版著名的《國際歌》中譯本則出自蕭三之手,于1926年刊載在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政治部的傳單上。在蕭譯本中,《國際歌》的前兩句則被譯為“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上的罪人!”顯然,與瞿譯本相比,蕭譯本與當(dāng)下通行譯本更為接近??稍谧顬殛P(guān)鍵的les damnés一詞上,蕭譯本中“罪人”的譯法仍與現(xiàn)譯本中“受苦的人”的譯法有所不同。事實上,第一個主張把les damnés譯作“受苦的人”的正是建國后第一個翻譯出《巴黎公社詩選》的沈?qū)毣?。?998年接受佘協(xié)斌訪談時,沈?qū)毣貞浀溃骸笆捜男抻喿g文最為通達(dá),影響也最大。但是他的譯文中有一句不能令人滿意,就是第二句:‘起來,全世界的罪人!’我在1956年翻譯《巴黎公社詩選》時,發(fā)現(xiàn)這一句譯得不妥,于是在‘罪人’兩字的基礎(chǔ)上改為‘受罪的人’。1962年,由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組織專家集體修訂時,我又建議改為‘受苦的人’,此處還改動了蕭譯其他幾處地方,使之成為現(xiàn)在傳唱的歌詞。”(見佘協(xié)斌:《法漢翻譯研究》,2003年版,第294頁)而施蟄存在晚年也曾提到沈?qū)毣鶎ⅰ白锶恕备臑椤笆芸嗟娜恕钡玫搅酥芏鱽砜偫淼氖卓?,并將其譽(yù)為“重大貢獻(xiàn)”。(施蟄存的回憶,見何振華:“百年沈?qū)毣?,載《新民晚報》2007年11月13日)可事到如今,人們談起《國際歌》的中譯本時往往只會想到瞿秋白或是蕭三(甚至?xí)r空錯置地稱瞿秋白是哼著“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走向刑場),卻絕少有人會提到沈?qū)毣?/p>
留法時期的沈?qū)毣?/span>
從這個角度來看,沈?qū)毣坪跻嗫伤闶且晃弧笆芸嗟娜恕?。只不過這“苦”并非《國際歌》中的階級壓迫之苦,而是一生成就不得承認(rèn)之苦——特別是與他在里昂中法大學(xué)留學(xué)期間的摯友戴望舒相比。戴稍長沈三歲,兩人當(dāng)年經(jīng)常在沈?qū)毣抑星写柙娝嚒砹伺d致時,戴望舒甚至?xí)?dāng)著沈?qū)毣拿媸治枳愕傅乩收b起自己的詩歌來。而戴望舒對于沈?qū)毣牟湃A也極為欣賞,特別是后者對于波德萊爾《惡之花》的譯介。早在1947年,戴望舒便在《<惡之花>掇英譯后記》一書中寫道,“波特萊爾在中國是聞名已久的,但是……詩譯出的極少??勺x的更不多??梢粤钊藵M意的有梁宗岱、卞之琳、沈?qū)毣幌壬姆g?!钡髞泶魍嬉约捌溲壑信c沈?qū)毣⒅诺谋逯张c梁宗岱三人俱聲名遠(yuǎn)揚(yáng),唯有沈?qū)毣蝗穗m享壽最久卻也最寂寂無聞。
事實上,除了戴望舒之外,沈?qū)毣c當(dāng)時另一位求學(xué)里昂的中國學(xué)子也有著罕為人知的交誼——這就是就讀于里昂美術(shù)??茖W(xué)校的常書鴻。二人關(guān)系之緊密從筆者所藏的一本常書鴻早年簽贈本中便可管窺一二。
筆者藏常書鴻夫婦簽贈L’Art d’etre Maman
留法時期的張敬惠
這本名為《當(dāng)媽媽的藝術(shù)》(L’Art d’etre Maman)的書的扉頁上題有贈語——“寶基、敬惠惠存,書鴻、芝秀敬贈,一九三四,二月三日,里昂”。此處的“敬惠”當(dāng)指沈?qū)毣迯埦椿?,而“芝秀”則無疑是民國名媛、常書鴻的第一任妻子陳芝秀。從夫妻贈夫妻便可見出兩家關(guān)系之緊密,而更為有趣的則是所贈書籍之內(nèi)容。照常理,藝術(shù)家贈詩人之書當(dāng)為藝術(shù)類著作,可這本書卻顯然與家政相關(guān)——唯一可能的解釋便是沈?qū)毣驄D此時有得子之喜。果不其然,循此線索,筆者檢得沈?qū)毣壬由蚪衤曊錾?934年。故此書無疑應(yīng)是當(dāng)時正從巴黎趕回里昂參加1934年春季沙龍的常書鴻夫婦祝賀摯友沈?qū)毣驄D喜得貴子的賀禮。更值得一提的是,沈今聲后來成為一名專業(yè)舞蹈攝影家(楊麗萍最著名的舞蹈照片《雀之靈》正是沈今聲于1989年所攝),用自己的鏡頭捕捉下了父親當(dāng)初詩句里的畫面——“你的手,是要采摘風(fēng)的笑,還是天上的星呢?”(沈?qū)毣?,《舞蹈》?/p>
沈?qū)毣由蚪衤曀鶖z楊麗萍《雀之靈》(1989年)
而就在兒子沈今聲出生的這一年,沈?qū)毣餐瓿闪似湓诶锇褐蟹ù髮W(xué)的畢業(yè)論文——《<西廂記>研究》,并于同年4月歸國任教于北平中法大學(xué)??箲?zhàn)爆發(fā)后,他又與鮑文蔚、曾覺之等一起主持創(chuàng)辦了《法文研究》雜志,在中國的法國文學(xué)研究界樹立起一面旗幟。1949年以后,沈?qū)毣苍蚱涑錾姆ㄕZ水平及革命文學(xué)需要而擁有過一段短暫的翻譯高產(chǎn)期——先后譯出了《巴黎公社詩選》(1957年)、《鮑狄埃革命歌曲選》(1957年)、《貝朗瑞歌曲選》(1958年)等多部作品??呻S著文革到來,沈?qū)毣蚱蘖⒖瘫磺卜祷丶亦l(xiāng)浙江平湖蝸居,妻子張敬惠更是因此而精神失常。文革結(jié)束后,偏居一隅、轉(zhuǎn)至長沙鐵道學(xué)院任教的沈?qū)毣弑M全力完成了人生的又一重要譯作——《羅丹藝術(shù)論》(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79年版),一時之間洛陽紙貴??膳c翻譯《國際歌》的遭際一樣,讀者們或是記住了校對者吳作人,或是記住了另一版《羅丹藝術(shù)論》的譯者傅雷,但卻全然不知《羅丹藝術(shù)論》這一最流行譯本的譯者“沈琪”(沈?qū)毣P名)究竟為何人。二十三年后,九十四歲的沈?qū)毣诒本┪鹘嫉囊蛔夏旯⒏鎰e人世。不知老先生臨走時會不會想起自己年輕時寫下的一句詩:
“于是在孤獨(dú)的幸福里,我有些夜的寒冷”(沈?qū)毣?,Intérieur, 1936年)(文/吳景?。?/p>
筆者藏沈?qū)毣?934年博士論文《<西廂記>研究》
晚年沈?qū)毣?/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