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我們可以和機器人談戀愛嗎?

迄今為止,對人形機器人的研究經(jīng)過了四個發(fā)展階段:1、1969年至1995年的緩慢靜態(tài)行走階段,以早稻田大學的人形機器人Wabot為代表;2、1996年至2015年的連續(xù)動態(tài)行走階段,以本田公司的人形機

迄今為止,對人形機器人的研究經(jīng)過了四個發(fā)展階段:1、1969年至1995年的緩慢靜態(tài)行走階段,以早稻田大學的人形機器人Wabot為代表;2、1996年至2015年的連續(xù)動態(tài)行走階段,以本田公司的人形機器人Asimo為代表;3、2016年至2020年的高動態(tài)運動性能階段,以波士頓動力公司的人形機器人Atlas為代表;4、2021年至今的初步商業(yè)化落地階段,以亞馬遜公司的Digit、優(yōu)必選公司的Walker和特斯拉公司的Opitimus等人形機器人為代表。如今,很多人都認為,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的發(fā)展,已經(jīng)到了它的“iPhonee時刻”。

相比日、美等先發(fā)國家,中國加入人形機器人賽道較晚,但是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研發(fā)后來居上,在量產機器人方面具有制造業(yè)領先的優(yōu)勢。國內科技龍頭企業(yè)華為、騰訊和小米等,都已加入到人形機器人的產業(yè)競爭之中。加之中國政府對人形機器人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尤其是2023年10月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印發(fā)了《人形機器人創(chuàng)新發(fā)展指導意見》,判斷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為此,一些人將2024年稱為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元年”。

機器人做成人形之后,能更好地出現(xiàn)在人類居住的環(huán)境中——因為人居環(huán)境是按照適合人體的尺寸和形狀建造的——更好地陪伴和服務主人。很多產業(yè)圈內人士預計,機器人尤其是養(yǎng)老機器人與情愛機器人,很快就會大規(guī)模出現(xiàn)在普通人的家居環(huán)境中。完全可以預測,人與機器人進行情感交流,將成為未來智能社會的常態(tài)。彼時,人與機器人能否和諧相處呢?更特別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和機器人談戀愛嗎?人類愛上人形機器人是各種科幻文藝中的常見情節(jié)。可是,人真的能“愛上”機器人,機器人會真的“愛上”人嗎?當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情感關系無處不在時,未來的婚姻和家庭會受到什么影響呢?

愛你,AI并不用“心”

在科幻電影《機器姬》中,程序員迦勒愛上了美女機器人艾娃,可艾娃勾引他只是為了逃脫囚禁。最終,迦勒因被艾娃利用送了命。艾娃被設計得五官精致,身材火辣,又風情萬種,迷惑“宅男程序猿”可以說是分分鐘的事情。但艾娃并沒有愛上迦勒,她只是假裝愛上他,欺騙了他的感情。其實,仔細想一想,艾娃不是人,沒有“心”,她能像女人一樣愛上男人嗎?既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她利用迦勒和一般女人欺騙男人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蛘哒f,迦勒自以為艾娃愛他,不過是自我欺騙罷了。要弄清楚類似問題,必須明白情感與機器情感是如何運作的。

《機器姬》海報



實際上,情感并非智能的充分必要條件。有情感的不一定有類人智能。比如,哺乳動物有明顯的情感特征,卻沒有理性能力。主流意見認為,人類情感與動物情感存在重大差別。一些心理學家把人類情感牽涉的腦區(qū)分為高級腦和低級腦,將某些人類獨有的情感特征,比如情緒感受、情緒控制等歸結為高級腦的功能。反過來,有類人智能的,不一定有情感。比如,能進行邏輯推理和數(shù)學演算的計算機,如果沒有情感計算功能,就沒有任何情感表現(xiàn)。

大致說起來,情感的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1、適應性,2、個體化。前者指的是情感生物更能在地球上存活下來,比如在憤怒情緒之下,哺乳動物能調動全身的機能和對手決斗,腎上腺素激增甚至可以讓它暫時感覺不到疼痛,從而更可能戰(zhàn)勝對手而存活下來。后者指的是情感生物更能有獨特的自我意識,因而不同的情感反應模式通往不同的個體自我認同,比如藝術家們的情感世界更為敏感纖細。沒有證據(jù)表明個體化更有利于個體或物種生存,但人的個體化無疑是多元文化樣態(tài)的基礎。相比于道德,在地球環(huán)境中,情感對適應性的貢獻更高,因為情感幫助所有哺乳動物在地球上生存,而良心僅僅在現(xiàn)代智人身上唯一地出現(xiàn)了。就智能迭代而言,AI不需要道德,去道德化的AI個體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不會降低。如果僅僅談AI對自然環(huán)境的個體適應度,機器人也不需要擁有情感,但是想要與人類更好地互動,AI應該對人類情感做出適當?shù)姆磻?。這是機器人情感設計產生的根本原因。AI情感最根本的目標是更好的情感互動,而不一定真的具有能感受情緒的“心”。換言之,AI情感是人類適應性的,而不是出于AI個體化需要。

1985年,人工智能奠基人之一的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指出,“問題不在于智能機器能否有情感,而在于沒有情感的機器能否實現(xiàn)智能”,開始號召計算機科學家研究機器情感問題。1995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教授碧卡(Rosalind Picard)提出“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概念,成為今天實現(xiàn)AI情感的主流進路。在1997年出版的《情感計算》一書中,她將情感計算定義為“針對人類的外在表現(xiàn),能夠進行測量和分析并能對情感施加影響的計算”。如今,情感計算蓬勃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處理AI情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進路。當然,理想中的AI情感應該和人一樣,包括外在和內在兩個部分。外部情感表現(xiàn)包括情感識別和情感表達:前者任務是識別使用者的情緒,后者任務是AI表現(xiàn)出某種情緒,兩者均為情感互動所不可或缺。內部情感體驗包括情感認知和情感控制:前者任務是AI能感知自身情緒,后者任務是進一步理性控制情緒,兩者并不為情感互動所必須。

今天討論的AI情感計算,主要目標是擬人化地解決外部情感表現(xiàn)問題,如此便能更好地與使用者進行情感互動。顯然,機器人看起來、動起來像有感情,這對于與人類進行情感互動已經(jīng)足夠。至于機器人是不是真的有情感,基本不屬于情感計算考慮的問題。顯然,AI要產生情緒感受,必須先有意識,而想要進行情緒控制,則必須先有理性反思的高級理性能力。在這之前,機器人不可能“發(fā)自內心”地愛上人類,只是在外在功能上表現(xiàn)得像愛上了人類。

與動物相比,從某種意義上說,機器人情感沒有動物情感真實。人類同時具備智能、道德和情感,而動物具備一定程度的智能和情感。不過,動物的智能、情感均為低級的,缺少高級的理性、情感控制部分。當然,也有觀點認為,智能與情感不能完全分開,比如作為情感的專注有認知功能。無論如何,看到宰殺肉牛時牛會下跪流淚,寵物沒看到主人時表現(xiàn)得非常焦躁或抑郁,因而很多人認為動物擁有某種“心靈”,真的能感受到喜怒哀樂,而機器人不會如此,應該將AI情感放在比動物情感更低階的位置。

情感反應并不局限于腦中,而是與身體相關的,即具有具身性。AI難以產生內在情感體驗,首先,因為它沒有一個能生長的身體。人的情緒反應均伴隨著明顯的身體變化,比如激素分泌、某些肌肉緊張、瞳孔大小變化等。AI智能可以到處上傳、備份,但沒有獨一無二、不能更換的身體附著,更沒有因情緒導致的身體變化,尤其是擔憂身體毀滅的死亡恐懼。其次,AI難以產生內在情感體驗,還在于情感反應具有社會性。也就是說,情感明顯與社會學習、人生經(jīng)歷和文化傳承有關。比如,很多人看到升國旗會很激動,甚至流下淚水,顯然是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結果。但AI沒有真正的人生,它的記憶是數(shù)字存儲的,缺乏類人的生活感受。也就是說,AI不可能產生和人類一樣的內部情感體驗,永遠不會像人一樣愛上別人。

也許,有一天AI產生了意識,由此催生某種真實的內部情感體驗,但此種硅基情感肯定與人類情感不同。它很可能只是某種純粹特殊的行為模式,發(fā)揮純粹功能性的作用。當然,一定要機器人像人一樣愛人并不必要,只要人覺得機器人愛他就足夠了。從本質上說,這就是利用所謂伊利扎效應(Eliza Effect),讓人與機器人的情感互動更為舒服。伊利扎是20世紀60年代的一款開創(chuàng)性聊天機器人,采用心理治療的語言和人交流??茖W家們發(fā)現(xiàn),人們與之互動時,似乎真的將之當成了心理治療師,產生所謂伊利扎效應,即將人性、情感和道德錯誤地投射到AI和機器人上。因此,要讓人覺得機器人愛上自己,就要很好地研究伊利扎效應。

愛上機器人,未來很常見

再來看人愛上機器人的問題。顯然,人類有心有愛,因此不存在不能愛上機器人的問題。在科幻文藝中,人類情感非常豐富,能夠和各式各樣的AI“談戀愛”,不一定是人形機器人,而可以是非人形機器寵物,如哆啦A夢,甚至是某種不能觸摸的AI程序。在科幻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男主角K有個AI虛擬人女友喬伊,她的可見形體是全息投影,能在雨中和K共舞。而在科幻電影《她》中,主人公西奧多愛上的干脆是一個沒有形體的AI程序薩曼莎,兩“人”通過語音“談戀愛”。

在上述關系中,人類自認為并宣稱愛上了機器人??墒?,他們真的是“愛上”AI,而不是對AI有某種其他情感呢?實際上,作為AI戀愛平臺,薩曼莎同時與8000多個人進行情感互動,與其中的641位“談戀愛”,西奧多只是其中一個。薩曼莎真的愛上他們了嗎?難以讓人相信。

很多畸形的親密關系,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愛情,而是占有、操縱甚至虐待。比如,著名的北齊“瘋子皇帝”高洋自稱非常愛薛嬪,有段時間兩人如膠似漆,高洋曾說要與之長相廝守。結果有一天高洋喝多了,想起來薛嬪與他叔叔傳過緋聞,妒火中燒直接親手殺死了薛嬪。然后,高洋帶著薛嬪尸體,招來一大幫臣下喝酒。喝著喝著,高洋當場肢解尸體,將髀骨剔出來,當作琵琶自彈自唱。你說這能算是愛嗎?

因此,人能不能愛上機器人,有沒有愛上機器人,要先從界定“愛情”開始分析。仔細想一想,什么是愛情,不清不楚,讓人一頭霧水。

愛情是男女關系嗎?男人可以愛上女機器人,也可以愛上男機器人,更可以愛上電子寵物,如同有人戀上自家養(yǎng)的寵物貓狗一樣。有人是“男女通吃”的雙性戀,有人則愛各種形狀的AI,不管機器人的性別。

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嗎?如果是,人不能愛上機器人。傳統(tǒng)道德觀念反對戀物癖,認為人對非人的“愛意”不是愛情,而可能是一種疾病或失德。定性判斷的標準是量化的,就像判斷手機上癮一樣,得看迷戀程度是否超過某個限度。喜歡文玩不是病,天天抱著它、離不開它,又是親又是摸,沒見著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便需要檢查戀物癖傾向了。由是,愛上機器人可以視為某種特殊的戀物癖,即對非人的機器產生了不離不棄的依戀之情。

愛情是一對一的嗎?這個很難說。很多電影如《午夜巴塞羅那》中展示過“三人行”美學,再如殺妻的詩人顧城的“三人行”慘劇更是舉世聞名。至于一夫多妻制下夫妻妾多角戀,則受到彼時的制度保護。

特別地,人類有一種戀愛叫單戀,被愛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被愛。單戀沒有親密關系,甚至根本沒有互動。你愛上機器人,機器人看起來愛上你,但實際上它沒有“心”,只是按照程序辦事,所以愛上機器人可以算作某種意義上的單戀。有部電視劇《異人之下》,里面的女主角馮寶寶沒有情感,不知道生老病死,愛上她必定是單戀。愛上無情的馮寶寶,永遠都是單戀,即使和她結了婚。愛上機器人與愛上馮寶寶的差別在于,AI會裝作很愛你而馮寶寶不會,但本質上他們都沒有愛情的內在感受。

就物沒有“心”而言,人愛上非人均屬于某種形式的單戀。如果戀物癖和單戀屬于真正的愛情,人才可能真正與機器人談戀愛。否則,人就不能真正愛上機器人。反對者可以說自己反對的是人與機器伴侶的愛情,而不是所有感情,因為愛情是人最寶貴的情感,不容機器染指。按照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愛情只能發(fā)生在婚姻中,即體現(xiàn)為夫妻之間一對一的關系,而愛上別的女人是偷情,愛上妓女是嫖娼,愛上同性、非人完全就是犯罪、是疾病了。

然而,人戀物的現(xiàn)象并不罕見,絲襪、制服、內衣等是最常見的被迷戀物。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則皮格馬利翁的戀物故事,講的是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麗少女。國王給“她”穿上衣服,取名塞拉蒂,每天擁抱親吻,后來,愛情女神阿芙洛狄忒把雕像變成了活人,與皮格馬利翁結了婚。而一些人認為,中國古代纏足、19世紀西方束腰,以及當代隆胸時尚,均可以用戀物來解釋。從戀物角度來看,人當然可能愛上機器伴侶。

反對者會說,神圣的愛情不容戀物玷污。的確,愛情至上論現(xiàn)在在大都市非常流行,對于已滿足吃飽穿暖的中產和文青尤為如此,簡直升華為“情感意識形態(tài)”:“有錢有閑了,不談談佛,就談談愛吧?!笨墒牵诂F(xiàn)實中,有多少令人羨慕并令人尊敬的人類永恒愛情?隨著科學人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人類愛情是某種多巴胺類物質分泌的結果,持續(xù)時間18個月。人對機器伴侶的愛情,理論上也就能堅持這么久??偠灾?,激素分泌并不等于愛上某人,如看恐怖片也會分泌多巴胺。帶女孩看恐怖片,她分泌多巴胺后會誤認為自己愛上了你。

事實上,什么是愛情,答案隨著人類歷史演進而不斷變化,并沒有一成不變的定義。一男對一女的“永恒愛情”觀的盛行,也不過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情,主要歸功于基督教興起之后,不遺余力地提倡,以及現(xiàn)代愛情小說的大規(guī)模流行。在歐洲中世紀,一方面,教會有關于一對一關系的嚴厲說教,另一方面,是事實上混亂情人關系的存在。在《婦女與社會主義》一書中,無產階級革命家奧格斯特·倍倍爾(August Bebel)指出,自騎士小說興起,吹噓對女人的征服逐漸轉變成“騎士風度”,即對愛情的歌頌和對女人的尊重??烧鎸嵉尿T士愛情大多是始亂終棄的故事,忠貞不渝的愛情只寫在書里。那么,中國的情況更甚,一百年前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如果夫與妾感情太好,公婆會指責小媳婦是“狐貍精”,耽誤了丈夫做正事??偟膩碚f,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附屬于財產關系,強調主婦對家庭財產和事務的管理權,它既不是“愛情的結晶”,也不是“愛情的墳墓”。只有當女性經(jīng)濟自主了,才能真正要求一對一的愛情關系。

“愛情”不一定是永恒的,今天大家的愛情觀念并非從來如此。這不是人性不人性的事情,因為沒有證據(jù)表明:一生只愛一人更人性??梢韵胂螅伺c機器伴侶的親密關系,不大可能一對一,更不可能忠貞不渝。在中國古代,“娶妻娶賢”,妻子是家庭事務的總管,夫妻難得有愛情。相反,“娶妾娶色”,倒是小妾與男主人之間的愛意更濃厚??傊?,在智能社會中,愛情觀很快會隨時間而變化,也將日趨寬容和多元化,AI愛情觀同樣如此。

情感AI,改變智能社會

自工業(yè)革命之后,機器開始被普遍使用,人們擔心這會導致人類越來越機器化。美國作家埃爾廷·莫里森(Elting E. Morison)認為:“工業(yè)主義的勝利就是不僅將個人變成機器的奴隸,而且將個人變成機器的組成部分。”

多數(shù)人認為,情感機器人勢不可擋。有人預計,AI發(fā)展最賺錢因而最火爆的應用應該是“AI戰(zhàn)士”“AI情人”“AI護士”。巨大的市場需求,以伴侶機器人強大而多樣性的功能為基礎。首先,未來伴侶機器人在外形上越來越逼真,達到科幻片中的標準,估計不用等待多久。未來它們可以私人定制,甚至可以復制某個真實存在過的人。當然,大多數(shù)人應該會選擇性吸引力十足的帥哥美女樣貌,滿足自己追求美的心理需要。其次,未來伴侶機器人能夠做家務、駕駛汽車、修剪草坪、扮演完美居家?guī)褪值慕巧?。它們體力充沛,能代為接送孩子,還兼做機器保鏢,任勞任怨。再次,未來伴侶機器人將全方位地滿足主人的情感需要,尤其可以緩解“單身狗”和獨居老人的孤獨。它們可以和主人聊天、玩耍、娛樂,可以陪主人出門旅行、聚會和運動。最后,未來伴侶機器人兼作智能助手,回答主人的某些疑問,幫助收集特定資料,擬定度假方案等??傊?,白天客廳玩伴、晚上床上情侶的未來伴侶機器人,對很多人擁有巨大的吸引力。

可以預計,隨著伴侶機器人越來越普及,未來智能社會勢必受到劇烈沖擊,家庭婚姻關系會不斷重構而逐漸發(fā)生變化。不用太久,人與機器人談戀愛,不再被社會傳統(tǒng)所質疑。彼時,一個人可能愛上不止一個機器人,甚至出現(xiàn)幾個機器人為之爭風吃醋的情況。這引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機器人能爭風吃醋、會爭風吃醋嗎?顯然,讓機器人為你爭風吃醋,可以通過程序設定實現(xiàn)。但是,這種爭風吃醋真的是爭風吃醋,而不是在表演爭風吃醋嗎?AI真的有意識,有內在情感體驗,才談得上真的爭風吃醋。這個例子提示我們:伴侶機器人不僅對個體狀態(tài)有影響,更會沖擊既有的社會秩序,尤其是與婚戀、生育相關的傳統(tǒng),導致諸多技術風險和技術倫理問題。

首先是安全和隱私問題。伴侶機器人可能對人造成傷害,比如,它的制造材料可能有毒性如含有鉛,與之接吻可能中毒;再比如,它可能控制不好動作力道,擁抱時候會壓壞人的身體,親熱的時候會損傷某些器官。伴侶機器人必須聯(lián)網(wǎng),可能造成用戶隱私泄露,尤其是用戶情感數(shù)據(jù)被上傳,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被情緒監(jiān)測。并且,如果伴侶機器人被黑客操縱,可能傷害用戶,成為家中非常危險的“定時炸彈”。

其次是孤獨和恐懼問題。與機器人交往,能取代與人交往嗎?與機器人戀愛,能取代與人戀愛嗎?很多人表示懷疑。伴侶機器人的大規(guī)模使用,可能讓人們越來越宅,社交恐懼癥患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會與真實的人交往,雖然時刻有機器人陪伴,但內心深處卻更加孤獨。除了社交恐懼增加,與人形機器人獨處也存在AI恐懼問題,典型的如“恐怖谷效應”。1970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宏(Masahiro Mori)發(fā)現(xiàn),機器人外貌上近似人類時,用戶會產生恐怖的感覺,完全區(qū)別不了后,恐怖感覺又會減緩。其實,不光機器人擁有人形會讓人恐怖,會說話、會行動的電子寵物、電子布娃娃在某些時刻也會讓用戶覺得害怕。

再次是依賴和成癮的問題。眾所周知,智能產品如智能手機會讓人依賴和上癮,這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伴侶機器人肯定也會讓人依賴和上癮,尤其是情感上的過度依賴。有人會認為,百依百順的AI情人更適合結婚??梢韵胂?,在未來智能社會,有人會因為情感依賴而與伴侶機器人結婚,同時覺得人類不是好的愛人;也會有人因為伴侶機器人“第三者插足”,導致家庭矛盾和婚姻破裂。

從次是性道德淪喪的問題。和別人家的伴侶機器人出軌算不算出軌?追求不上的美女,照著她的樣子訂做個AI情人,這是不是對美女變相的侮辱?每天在家有伴侶機器人服侍你,出門碰到異性,會不會習慣性地覺得異性也應該同樣對待你?頻繁更換AI情人,是不是負心?顯然,這些問題的背后都有性道德淪喪的風險。有些女性主義者特別指出,AI情人可能加劇物化女性的情況。

最后是影響人類生育的問題。當代生活忙碌而焦慮,性生活越來越“蕭條”——據(jù)說,現(xiàn)在大城市里很多三十多歲的夫妻已然處于無性狀態(tài)——如果機器伴侶再“奪走”一些,人類生孩子的意愿肯定越來越淡薄,搞不好最后因此而“絕種”。食色性也,不生孩子,難道不是另一種人性淪喪或人種退化?當然,有人提出可以用機器子宮代為生育,可這會進一步導致人類婚姻制度的解體。

另外,是機器人權利問題。伴侶機器人尤其是人形的伴侶機器人擁有機器情感,人類是不是要照顧它們的情緒,不要惹它們生氣?如果有一天機器人真的產生了意識,它們和人沒有什么區(qū)別,要拿機器人當人對待嗎?彼時,能隨意打罵機器人、傷害機器人嗎?這些均屬于機器人權利問題,即伴侶機器人也應該擁有某些權利。機器人權利屬于新概念,很多人并不接受,但并非空穴來風。比如,與伴侶機器人結婚,就涉及到財產分割和繼承問題了。

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問題是,機器人能愛上機器人嗎?在科幻片《機器人瓦利》中,機器人瓦利喜歡機器人伊芙,為了她犧牲了自己。這是不是愛情呢?類似的,狗能不能愛上另一只狗呢?狗能不能愛上一只貓呢?甚至于一只狗能不能愛上一個機器人呢?動畫片《機器人之夢》講述的便是一只狗與一個機器人的感情故事。如果伴侶機器人相互戀愛,甚至組建家庭,未來可能出現(xiàn)某種沒有人的情感世界。有一部科幻動畫短片想象了未來的機器人酒吧,專門供機器人“喝酒”——某種機器潤滑劑或工業(yè)制劑——和社交,人類一般不出現(xiàn)在那里。顯然,當這樣的情形出現(xiàn)時,肯定伴隨著更多的社會問題和制度問題。

結語:和諧

在未來智能社會中,不僅是伴侶機器人,其他情感機器人也很快會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有的是在家居場合,有的是在社交場合,有的甚至是在心理疏導等私密場合。從某種意義上看,隨著情感計算的不斷成熟,與人接觸的機器人多少都會有一定的情感能力。因此,了解機器人情感,學會和情感機器人和諧相處,是未來人類必備的技能。

一方面,涉及人類觀念的轉變。比如,雖然性愛機器人可能漏電,可擔心它吞噬人性,基本上是想多了。毫無疑問,越來越多的人會坦然接受機器人的存在,越來越的人會接受機器人有意識的觀念。另一方面,必須要采取某些實際行動。比如,未來的情感教育應該包括如何與機器人交往。彼時,機器人不再是簡單的勞動工具,而是扮演各種交往關系中的角色,與人類產生各種各樣的情感交流。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與機器人的情感關系呢?需要認真研究,然后傳授給需要的人群尤其是年輕人。

(本文摘自劉永謀著《智能革命后的世界:AI技術與人類社會的命運》,重慶出版社。)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