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魔鬼要么是存在于蒙昧之中的遠古神話形象,要么是如今恐怖題材影視劇的主角,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在人們的現(xiàn)代生活中,若談論起魔鬼,如果不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的話,那么肯定會被視為一種“無知”的表現(xiàn)。不過,魔鬼與科學這兩個看似相去千里之遙的概念,也曾經(jīng)存在著一種相當奇妙的聯(lián)系,科學史上有兩則與“魔鬼”有關的寓言,曾引發(fā)一系列科學問題。
柏拉圖與“建造洞穴的魔鬼”
第一則寓言來自于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他在其作品《國家篇》(Res Publica)第七卷的開篇,借著蘇格拉底之口,講述了這樣一個奇特的故事:
在某處有一個地下的洞穴,有一條通向地上的陡途,在里面困著一群囚徒。他們自幼便被鎖在這里,脖子和腿都被固定住,無法回頭只能面向前方。這群人身后上方的遠處有一團火焰在燃燒,在近處則有一堵矮墻,在矮墻上有一些模仿著各種事物的“戲法”(θα?ματα),在墻后則有一些“變戲法者”(θαυματοποι??)?;鸸鈱ⅰ皯蚍ā钡挠白油渡涞角敉矫媲暗膲ι稀?/p>
這群囚徒中的一人被解開了束縛,他站起轉(zhuǎn)身,然而脆弱的眼睛一下子被身后的火光所刺痛。他被人釋放到了洞外,他的眼睛被更為明亮的太陽刺痛,以至于不能直視任何一物。不過,他逐步可以看一些陰影,然后可以看各種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可以看夜空和星光,最后他可以在白天正常看到各種真實的事物,以及真正的太陽,由此他獲得了遠超過洞穴之中的快樂。
然而,當這個人回到洞穴之中,開始勸說洞穴中的囚犯與他一同走出時,這些囚犯卻并不肯相信他所見到的景象,相反他們覺得他破壞了洞穴之中的固有秩序,因此還想殺掉他。
柏拉圖的洞穴喻
這個故事非常之有名,甚至有人覺得,柏拉圖筆下的那個走出洞外又回到洞中的人,就是暗指歷史中的蘇格拉底本人,因此現(xiàn)代的一些學者會將之解讀為一則政治寓言——“天下皆醉我獨醒”的哲學家不受蒙昧的大眾的歡迎。不過,肯定有人要問了,在這樣一則看似政治慘劇的故事之中,難道不都是在講人類的事情?魔鬼究竟棲身在哪?
在一般人的閱讀習慣之中,哲學家與犯人是這則故事中的矛盾中心,卻忽視了這樣一個盲點:“變戲法者”從何而來?以及這個洞穴是由“誰”所造?在《蒂邁歐篇》中,柏拉圖為我們講了另外一個故事,并提供了另外一條線索:此間世界乃是以一個更為“清晰且真實”的精神世界為對象,由一“工匠之神”(δημιουργ??)使用四大元素“模仿塑造”而成。正因為是使用了有形的元素,所以就“模糊”了精神的概念——正如我們在世間可以找到很多磚頭和輪子,但找不到一個純粹數(shù)學意義上的方形和圓形。
當我們把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比對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柏拉圖似乎在暗示人們,此間世界實乃是一個“洞穴”,而這個洞穴的“洞主”似乎正是那位“工匠之神”。不過,他是否是出于惡意把人們關在這個“洞穴”之中?柏拉圖認為,這倒也未必。在他看來,這位“工匠之神”可能心是好的,但是力有不逮,不能完全復制出精神世界中的完美景象。
話雖然如此,但是柏拉圖的身后眾人卻未必這樣理解,很多人認為這個“工匠之神”是出于一種嫉妒之心或者嗔恨之心,塑造出了這樣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將之當作一個監(jiān)獄。他意在將曾經(jīng)原本生活在天界的人類靈魂囚禁在這個“洞穴”之中,讓他們只能沉浸在各種“戲法”當中,使得他們無法返回到純粹的精神世界之中。在基督宗教誕生之后,尤其是在結(jié)合一部分基督宗教獨有的“光暗對立”的譬喻,這樣的一個心狹量窄的“魔鬼”形象便由此誕生。
柏拉圖的惡魔
那么,這則寓言與科學研究之間有什么關系?
我們知道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確立研究對象的可研究性,亦即明確研究對象的“規(guī)律性”。然而,哪些存在具有這種值得研究的“規(guī)律性”,卻是一個問題。在柏拉圖看來,最符合這種規(guī)律性的東西,便是“真正的知識”(μαθηματικ??,μ?θημα),它并非來自于“洞穴之中的戲法”,而是直接來自于洞外的“真實存在”。
究竟什么樣的知識才能夠算是“真正的知識”呢?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因為答案就擺在這個“真正的知識”這個詞當中,如果把這個詞翻譯成現(xiàn)代的語言,那就是“數(shù)學知識”(Mathematics,當然柏拉圖的“數(shù)學”范圍要比如今的數(shù)學范圍所指更大一些,甚至包含了政治問題)。
這也就是說,在柏拉圖以及其追隨者看來,那位“工匠之神”或者“魔鬼”——無論是出于無能還是惡意——他總是想用自然界千變?nèi)f化的現(xiàn)象,遮蔽住這種“真正的知識”,而科研的任務就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去發(fā)現(xiàn)自然界之中那些具有不變的、規(guī)律性的內(nèi)容。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柏拉圖是第一個從哲學基礎上確立起數(shù)學權(quán)威地位的人,如今很多關心“數(shù)學哲學”的數(shù)學家,大部分仍然會選擇成為“柏拉圖的學生”——他們認為,在整個自然界之外或者之上,存在著一個永恒的精神世界。
笛卡爾與“建造夢境的魔鬼”
另一則寓言來自于“理性主義”思想的開端、一位同樣偉大的哲學家勒內(nèi)·笛卡爾。他在自己的作品《第一哲學沉思錄》中,講述了這樣一個大膽的寓言:
在這個世界之上,存在著這樣一個“邪惡的精靈”(genius malignus,即通常意義上的魔鬼),他盡其所能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夢境欺騙著正在睡眠的笛卡爾,甚至于構(gòu)造了一個在笛卡爾大腦看來完全真實的夢中世界——天空、大氣、大地、顏色、形象、聲音,甚至于在這個夢境之中,魔鬼還給笛卡爾偽造了一幅完整的“身體”——手臂、眼睛、肉體、鮮血乃至于感官,沒有一樣不像是“真”的。這樣一個魔鬼是如此的強大,他甚至“偽造”出了這個夢境世界之中的數(shù)學和邏輯規(guī)律。
《第一哲學沉思錄》
假如事實真的如此,在這場夢境之中的笛卡爾應當如何打破這一場夢境?笛卡爾給出的答案是,我要懷疑我自身是否是存在的!假如這外在的一切都是假的,內(nèi)在的一切也都是假的,那么我自身是否也是假的?笛卡爾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認為即便一切都是虛假的,但當我一念所發(fā)之時,我便肯定是存在的(Je pense, donc Je suis)。換言之,一個懷疑者是無法懷疑其自身的,當“我懷疑,我便思考了,我便存在了”(dubito, ergo cogito, ergo sum),簡化之后,便是那句著名的對笛卡爾思想的總結(jié)——“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
在這則寓言之中,笛卡爾甚至比柏拉圖走得還要遠:柏拉圖的“工匠之神”雖然是創(chuàng)造了各種自然現(xiàn)象,但終究無法否定“數(shù)學”和“邏輯”,亦無法創(chuàng)造一個幾乎真實的夢境世界;而笛卡爾的魔鬼甚至有能力將數(shù)學、感官以及身體都納入了一個夢境當中。
笛卡爾講述這樣一個極端的寓言,在目的上和柏拉圖一樣,同樣也在尋找“真實之物”(verum)。不過,他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從柏拉圖時代、中世紀時代,乃至他的時代,人們都經(jīng)常忽略的一個點——類似“數(shù)學”這樣一切看起來明白清晰的概念(toute conception claire et distincte)的基礎何在?這個問題或許對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意義不大,但是對于當時的哲學家兼科學家們來說,卻是一個幾乎讓他們欲罷不能、為之上癮的問題。因為如果不能解釋清楚這一點,他們的整個知識體系都會崩潰。
笛卡爾是如何通過“我存在”推演出各種學科的“存在”呢?簡單地說,他透過“我存在”這樣一個概念,首先推斷出一點,即便這世界、這天空、這大地乃至于“我”的身體都是“虛假”的,但是我自身的存在使得我的思考具有了意義,并且這思考是連綿不斷的。換句話說,“我”是活著的,不管是“缸中之腦”,還是“黑客帝國”,總之一句話,“我”是持續(xù)不斷地活著的。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是一個由魔鬼所掌握的夢境的話,那么當“我”開始懷疑這個世界的時候,亦即發(fā)現(xiàn)這個系統(tǒng)bug之時,這樣一個無所不能的魔鬼應該有能力打斷“我”這樣的思考,或者消滅“我”的存在。正如《黑客帝國》的主人公會被矩陣之中的各種各樣的“殺毒軟件特工”所追殺一樣。但是,“我”沒有被消滅,并且仍然在懷疑,這便說明“我”眼前的這一切都是“真實”且具有意義的——哪怕這僅僅是一場夢境,但仍然需要一個“我”來做,哪怕“我”的身體是虛假的,它仍然需要“我”來支配。此時此刻,再懷疑這個世界本身的真實性意義就不大了,因為這世界就是以真實而有序的面貌呈現(xiàn)給你的,由此你的身體是真實的,你的所見是真實的,而這世界本身亦是真實的——這也意味著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的不是一個惡意的魔鬼,而是一個善意的神明。
笛卡爾的惡魔
那么,這樣一則寓言對于科學研究又有什么意義呢?
如前所述,笛卡爾因為肯定了心靈或者精神的存在,就同樣肯定了數(shù)學這樣的“清晰明白的精神性知識”是有效的,并且我們可以將它應用于物理學之上。
在笛卡爾看來,雖然“精神”或者“心靈”是沒有空間性的,而“自然”和“物理”中的一切都是空間性的,但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卻在善意的神明的安排下相互達成了某種“默契”和“一致”。也就是說,盡管在自然界之中找不到一個純粹完美的三角形或四方形,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借助它們的一些數(shù)學特點來修建一座建筑,或者計算一段距離。甚至于說,笛卡爾認為這樣一種借助“物理”和“幾何”的思路仍然不夠“自由”和“精神”,于是他畫下著名的“直角坐標系”,將之前借助幾何圖案來表達代數(shù)的思路顛倒過來,把這些圖案統(tǒng)統(tǒng)代數(shù)化為數(shù)學公式。
我們今天都知道,笛卡爾這一數(shù)學方案的提出對于科學研究有著多么巨大的助力,而它的起點就是這則關于魔鬼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