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作家馬伯庸的“鬼才”之名一直備受認可。不過近年來網友可能更對他的網紅段子手屬性津津樂道。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作家馬伯庸。視覺中國 資料圖

腦洞豐富清奇,文字犀利搞怪,作品產量高又涵蓋歷史、科幻、靈異、推理等多個領域,作家馬伯庸的“鬼才”之名一直備受認可。不過近年來網友可能更對他的網紅段子手屬性津津樂道。

2013年7月,馬伯庸的博文《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傳遍朋友圈。

2016年12月,羅輯思維花10萬元買下馬伯庸《顯微鏡下的政治生態(tài)——大明萬歷初年的徽州絲絹案紛爭》一文,馬伯庸則通過微博尋人將稿費交給對他文章有貢獻的四位論文作者。從徽州絲絹案到知識有價、微博營銷,網友熱議不斷。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大明絲絹案

2017年3月,馬伯庸在一次游玩后寫下《西漢年間的廣州愛情故事》,一塊文物印鑒背后的曲折情史引得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游客激增。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西漢愛情故事

“你要說我有網紅屬性,有。但把這個作為我特別強烈的第一標簽,就不太合適了?,F在提到我,我覺得還是作家更好?!?馬伯庸本人并不排斥被稱為網紅段子手,但他并不希望讀者因此看淡他作為作者的本質。

2012年,《古董局中局》誕生,馬伯庸開啟暢銷作家之路。2015年辭職成為全職作者后,馬伯庸佳作頻出,亦成為影視IP圈的寵兒。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古董局中局》劇照

因為知乎上一個問答“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里”,馬伯庸短短半年間洋洋灑灑地創(chuàng)作了四十余萬字的《長安十二時辰》,在中國古代小說中融入美劇般的快節(jié)奏,讀來驚心動魄,令人十分過癮。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長安十二時辰》知乎

而與《長安十二時辰》幾乎無縫對接的古風冒險小說《四海鯨騎》近日已全國上市并斬獲不俗口碑,同名3D動畫宣布定檔2018年暑期,愛奇藝更為此打出“中國海戰(zhàn)第一IP”的名號。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四海鯨騎》封面

在今年十一黃金周,馬伯庸帶著《四海鯨騎》來到中國國際漫畫節(jié)動漫游戲展與讀者互動,一邊簽售,“網癮中年”馬親王還一邊發(fā)微博:“這年頭還有包書皮的讀者啊,太令人感動了。”

即使在采訪過程中,馬伯庸也是時刻手機不離手,一提到“吃雞”(指策略射擊游戲《絕地求生:大逃殺》)就兩眼放光。

雖然早就承認自己的網癮“就跟晚清時候吸鴉片的人一樣大,握手機都快握出腱鞘炎”,但他此番又慧黠地補充道:“時刻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這樣才能夠保持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如果你對周圍的任何東西都沒有興趣,或者看不到任何想跟其他人分享的事物,那就沒有辦法再寫作了。寫作一定得是個暴露的過程,所以我‘吃雞’、刷微博、到處去玩,其實也是保持狀態(tài)加充電!”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馬伯庸(中)漫展互動

【對話】

“中國在海洋這方面的文學作品太少”

澎湃新聞:《長安十二時辰》 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知乎上的一個提問,那么《四海鯨騎》的靈感來自哪里?

馬伯庸:《四海鯨騎》的靈感來自陽江的南海一號博物館,不過我小時候玩《大航海時代》,看《加勒比海盜》就一直有這個想法。

中國自古是大陸性的農耕文明,對海洋不是特別關心,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歷史記載和海洋有關的都不是很多。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遺憾,因為大航海時代中國是沒有參與的,如果中國參與的話可能整個歷史就不一樣了。

中國在海洋這方面的文學作品太少了,我就想,能不能有一部和海洋有關的、有中國特色的、和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作品呢。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四海鯨騎》概念圖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西方和中國的海盜故事有什么區(qū)別?

馬伯庸:西方海盜給人的感覺比較殘暴、放蕩不羈,他們蔑視強權,對海洋有探索、信仰和自由精神。中國更多是像鄭和下西洋那樣去宣揚國威,而不是因為好奇或者想要掠奪。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鄭和航海圖(由錫蘭回蘇門答臘的牽星圖)

澎湃新聞:為何把《四海鯨騎》的故事背景放在明朝初年而不是明朝中后期?

馬伯庸:其實具體年代我們做了虛化,因為明說會受到很多歷史事件的限制。明代是中國自主萌芽、開始對外海上貿易的時期,歷史上具備了現代雛形,放在這個時代會讓故事更加豐富。

澎湃新聞:感覺《四海鯨騎》有特別濃厚的佛教色彩?

馬伯庸:其實是正好趕上那段時間愛看佛經。而且從創(chuàng)作角度考慮,《四海鯨騎》展現的不只有中國文化,更多的有亞洲文化。東南亞、東亞、南亞各地的信仰雖然不一樣,但它們之間有個共同的約束,就是佛教。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古人觀星

澎湃新聞:在《四海鯨騎》里,你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

馬伯庸:一開始我最喜歡的角色是女主角七里,因為她是我個人很喜歡的制服加黑長直。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七里

寫到最后,我發(fā)現我最喜歡破軍。他像是一個政治人物,在海上靠著自己的個人魅力把所有海盜集合到蓬萊城,他想建一個自己的理想國。

最重要的是破軍是個貓奴。你想,一個莊嚴的中年男子每天擼貓,這是很有意思的。

所以創(chuàng)作的魅力就在這,當你開始創(chuàng)作的時候,你想不到后來會發(fā)生什么,你的興趣可能會在寫作中轉移。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貓奴”破軍

澎湃新聞:《四海鯨騎》的主創(chuàng)是你、馳騁、趙老濕三人,首次嘗試團隊創(chuàng)作有怎樣的感想?

馬伯庸: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團隊協(xié)作、分工的創(chuàng)作形式。團隊中有人負責搜集資料,像趙老濕是負責畫人物,因為我們發(fā)現圖文并茂的作品更受歡迎。我就負責開腦洞、想人物情節(jié),把控故事大方向。創(chuàng)作中我們會充分討論情節(jié),讓故事的邏輯性更強。

澎湃新聞:能說說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嗎?

馬伯庸:這個很難講,應該說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作品吧。

《四海鯨騎》是我在未知領域的探索,寫作模式也是新的,有點探險的感覺。在歷史小說中我最喜歡《長安十二時辰》。在推理小說中我覺得《風起隴西》和《古董局中局》很不錯。

澎湃新聞:早期你創(chuàng)作了很多科幻奇幻的短篇,近年寫這方面的長篇很少,以后有寫長篇科幻的打算嗎?

馬伯庸:這個我一直在想,但你們知道我理科不行,不能寫硬科幻,只能寫寫人文社科……所以嘗試團隊創(chuàng)作,也是想群策群力,彌補我理科的短板。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四海鯨騎》概念圖

《古董局中局》找了夏雨很驚喜,沒請來新垣結衣很遺憾

澎湃新聞:此前愛奇藝宣布將把《四海鯨騎》改編為3D動畫,為何選擇了3D動畫的形式?能透露有關動畫制作的情報嗎?

馬伯庸:還沒官宣呢,目前暫定2018年暑期檔和觀眾見面。

一開始有考慮做成哪種形式,希望能在二次元、三次元互相轉化,幾個回路都能挖,而團隊中大家了解的領域都不同,得出的結論是用動畫呈現的船和奇觀效果更好,也更容易積累拍劇的經驗。

做成3D也算挑戰(zhàn)吧,技術上是很難,但是不難就做得沒有意思。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四海鯨騎》愛奇藝動畫海報

澎湃新聞:《四海鯨騎》的動畫有沒有以哪部作品為目標,希望能達到類似的高度?比如《海賊王》。

馬伯庸:《海賊王》這個高度有點高,還是比較難達到的。有一部特別老的動畫叫《青之六號》,我覺得到這個程度就差不多了,或者做到《藍寶石之謎》的程度也很不錯。

澎湃新聞: 你現在還有在看動漫嗎? 對它們有什么樣的評價?

馬伯庸:我最近看的一部是《Re:CREATORS》。我的評價就是難以評價,它不是一個特別好看的動畫,但是它的設定很棒。

我印象很深的是女主被打死之后,旁邊的作者現場發(fā)推,獲得500個轉發(fā),女主就活了,真是又萌又尷尬!我覺得這個想法特別好,但是可惜它又回到了日本動畫老的套路上。

我覺得日本動畫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有那些套路,要么純愛或者廢萌,要么就狠毒,我特別想找一個少年熱血的升級流。

《英雄學院》勉強算是?!睹朗车姆敗芬婚_始挺好,后來完全崩了。《來自深淵》還不錯,但是漫畫我看不動,畫風太幼稚。漫畫中我覺得《約定的夢幻島》和《王者天下》還不錯,《王者天下》講秦始皇的。有個新番《舞動青春》挺不錯,但是更推薦看漫畫,動畫那就是PPT畫風。

澎湃新聞:你的很多作品都改編成了影視劇,對此有沒有什么擔心的地方?

馬伯庸:我的擔心有點像馬爾克斯當年的擔心。他拒絕了很多人改編他作品的請求,像是《百年孤獨》他覺得沒法改,因為每個人看《百年孤獨》想象的都是自己身邊熟悉的人的形象,一旦把它拍出來,形象就凝結了,就變成一個陌生人,這可能就會損害讀者對于作品的喜愛。

雖然我沒那么大牌,但我還是擔心作品搬上大屏幕、視覺化之后,讀者因為人物跟想象中的不一樣而失望、放棄這個作品,當然這也是沒辦法避免的。

澎湃新聞:但是大家都覺得《古董局中局》電視劇的演員選得很好,特別符合想像。

馬伯庸:《古董局中局》電視劇的演員我覺得選得還挺好的。我原來想的主角就是夏雨,結果他們真的找了夏雨,讓我很驚喜。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夏雨

女主角我一開始想找新垣結衣,我對制作方提過,如果新垣結衣不行,綾瀨遙也行,石原里美我也接受……開玩笑哈哈哈哈哈?,F在女主角找了田中千繪,后來看過劇照我覺得她很符合,她拍過中文電影,中文也很好。

當然新垣結衣沒來我還是很遺憾的。我們咨詢過發(fā)現,第一新垣結衣檔期比較滿,她一年只拍一部戲,第二她來中國拍戲肯定身價要漲好多。我們認真地探討了可能性,最后還是放棄了。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馬伯庸在微博談起選角一事。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田中千繪

“稱不上知識分子,最多算知道分子”

澎湃新聞:你給人的印象特別博古通今,你是怎樣學習了解文史知識的?

馬伯庸:我最近看了很多學術論文,在學術索引庫啊知網上搜。像是《四海鯨騎》里有涉及到航海觀測技術,里面提到了牽星術我很感興趣。(牽星術: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與海平面的角高度來確定航海中船舶所走位置及航行方向的方法。)

其實這些論文都很無聊,因為太專業(yè)了,但你內心有一個目標的時候,會感覺看這些全是寶藏。

為了寫《四海鯨騎》,我看了很多講古代導航、造船技術的文章。聽說有個學術研討會上有一篇論文講述鄭和的航海圖,于是我就想辦法混進去聽。沒想到主講是個小姑娘,講完后我就湊過去跟她聊,說我最近正在寫這個內容,但是對牽星術不太了解,能給我說說不?沒想到小姑娘從懷里掏出一個牽星板來給我講解。牽星板是她自己做的,她還跑到北京郊區(qū)的山上、能看到星星的地方自己測。

我當時的感動就在于,這些人并不是為了寫學術論文,而是真的身體力行地去研究、去檢驗。

 

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牽星板觀星圖

 

 

澎湃新聞:你有沒有打算往學者發(fā)展呢?

馬伯庸:原來我有那個想法,結果論文看多了、和學者接觸多了,發(fā)現把一個方面從學術提煉成某種結論和規(guī)律,專業(yè)和非專業(yè)真是差很多。他們是知識分子,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復旦大學有個學者叫仇鹿鳴,寫了很多研究三國的論文。我本來以為自己對三國算是熟得不能再熟,看了他的論文后發(fā)現我什么都不懂。明明我們用的材料一樣,但看到的完全不一樣,那一刻我被專業(yè)學者和業(yè)余研究之間的差距震撼了。

未來我可能會想當象牙塔里的學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間的橋梁,把學術知識用相對比較輕松的方式講解給老百姓,借此教化大眾、引導他們走向小眾。

澎湃新聞:能否向讀者推薦了解文史的書籍?

馬伯庸:推薦一套叢書《大家小書》。這個系列包羅萬象,有講政治經濟的,有教你寫書信的,還有講佛經故事的演變等等……文字淺顯易懂內容又有內涵,當得起“深入淺出”這四個字。(文/夏奕寧)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