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繁花”深處:蓓蒂的家與附近的學堂

《繁花》原著中塑造的“蓓蒂”角色無疑在全書中有其特殊的意味,他是全書正文最先提到的人物,作者心中許多對早期上海的美好想象與隱喻都被寄托在“蓓蒂”的身上

金宇澄插圖,圖中所示即為蓓蒂的家及其周邊街區(qū)。


《繁花》原著中塑造的“蓓蒂”角色無疑在全書中有其特殊的意味,他是全書正文最先提到的人物,作者心中許多對早期上海的美好想象與隱喻都被寄托在“蓓蒂”的身上,包括城市的地理空間。蓓蒂家附近,是大部分老上海人心中最為中心的地方。今天上海市區(qū)的地理中心南北高架與延安路高架的十字交匯處,就在蓓蒂的家附近。筆者當然無意分析“蓓蒂”人物形象或者其身后的隱喻,而是想討論一種城市文學的地理與經典性的關系。二十世紀以來,這片原法租界1914年第三次越界筑路的范圍內,業(yè)已成為上海最重要的居住與生活區(qū),除了重要公寓建筑群、公園、醫(yī)院,最有特色的莫過于這一帶的學校分布。

二戰(zhàn)前夕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一帶便因地理優(yōu)越、華洋雜處等因素,生活成本變得高昂起來。尤其生活在該地區(qū)的外籍僑民大多有一定經濟實力,即使是當時被稱為“羅宋癟三”的俄國僑民,生活在法租界內的都至少是“略有資產的”。加上在此生活的本地人至少也是中產,因此在這一地區(qū)分布著很多學費較貴的西式學校。用今天的說法,根據(jù)生源的區(qū)別,更像是中國孩子們就讀的“雙語學?!迸c外國孩子們就讀的“國際學?!?。這些學校經過解放后的重辦、合并,在新中國教育中依然是本地最重要的教育資源;金宇澄本人便畢業(yè)于這一帶。蓓蒂家附近的五六十年代所存的兩所學校,向明與長樂中學,也頻繁出現(xiàn)在《繁花》原著的各個場景之中。雖然小說中沒有過多表現(xiàn)關于學校的生活,但作為重要的城市地標,這些學校成為《繁花》原著中的重要轉場空間。讓我們從貝蒂的家出發(fā),沿著長樂路、思南路、淮海路重回《繁花》的現(xiàn)場,并追溯更早的中西交流史背后,究竟蘊含有著怎樣的空間記憶。

原俄童學校:圣彌額爾公學與圣索菲亞女校

阿寶十歲,鄰居蓓蒂六歲。兩個人從假三層爬上屋頂,瓦片溫熱,眼里是半個盧灣區(qū),前面香山路,東面復興公園,東面偏北,看見祖父獨幢洋房一角,西面后方,皋蘭路尼古拉斯東正教堂,三十年代俄僑建立,據(jù)說是紀念蘇維埃處決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打雷閃電階段,陰森可懼,太陽底下,比較養(yǎng)眼?!斗被ā返谝徽?/p>

在今天復興公園附近的皋蘭路16號,有一座別致的東正教建筑,就是舊上海著名的幾座東正教堂之一——圣尼古拉堂。這里馬路對面的小洋樓,就是《繁華》小說中的主人公蓓蒂和阿寶的家。根據(jù)《上海宗教志》記載,1932年,俄僑格列博夫中將為了紀念已故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向上海各國外僑宣傳東正教會,募捐10萬銀元籌建圣尼古拉堂。這也是上海俄僑自建的第一座教堂,由俄僑著名建筑師亞龍設計。這座別具一格的教堂建筑,牽出了在這一地區(qū)關于俄國人,以及俄童學校的往事。

《繁花》電視劇海報,主人公阿寶(胡歌飾演)所在的位置就是圣尼古拉堂的屋頂


根據(jù)《上海租界志》記載,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俄僑總數(shù)為1.5萬到2萬人,其中包括俄籍猶太人約4000人。在歷史上,法租界東部的洋涇浜若瑟院(原址今為黃浦區(qū)業(yè)余大學)、公共租界內的圣芳濟學校(今虹口區(qū)北虹高級中學),法租界中部的約翰納外僑中小學(Collège Ste. Jeanne d’Arc),甚至震旦大學內都曾有招收俄國學生就讀的記錄。

其中在離皋蘭路不遠,也曾存在過兩所特殊的俄童學校,一所是上海俄國男童就讀的圣彌額爾公學,該校位于蒲石路(今長樂路)143號,另一所則是女童就讀的圣索菲亞女校,該校位于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100號。與圣安德烈教區(qū)學校、俄國正教協(xié)會商業(yè)學校等俄國東正教會在滬開辦的學校不同,這兩所俄僑學校的辦學者都不是上海俄僑,而是在滬的天主教會英國與愛爾蘭僑民,而進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相對于其他俄僑而言,相對殷實。類似于俄僑的“貴族學?!薄_@兩所學校的創(chuàng)建,要從來自東歐的高彌之神父來滬說起……

根據(jù)《公教雜志》(Catholic Review)記載,1934年,出生于今天斯洛伐克與匈牙利邊境地區(qū)的天主教東方(拜占庭)禮神父高彌之(Vendelin JAVORKA)來到上海,接手了上海拜占庭禮天主教的傳教區(qū)。他先是借用鄰近的天主教君王堂的羽毛球館布置了一個拜占庭禮的教堂,之后又得在蒲石路(今長樂路)開了一座單獨的大門,之后又搬去了一處緊鄰普愛堂的房產(具體地址不詳,普愛堂地產多在淮海路南昌路附近),之后又遷至了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近蒲石路轉角附近的圣高隆朋會修女住院的圣堂。自此,上海拜占庭禮天主教正式有了自己獨立的教堂。1942年起,堂區(qū)更是根據(jù)拜占庭禮規(guī)定,遵照與東正教一樣的儒略歷舉行各種典禮。

與此同時, 1938年,愛爾蘭圣高隆朋會修女也終于為在滬的俄羅斯女童建立了“全球唯一之天主教俄童女校”——圣索菲亞俄童女校(St. Sophia’s School for Russian Girls)。圣高隆朋會修女原本遵照的是西方教會常用的拉丁禮儀,但是她們?yōu)榻o這些俄國女童創(chuàng)造合適的氛圍,棄用拉丁禮改用俄國天主教徒們常用的東方禮,一位愛爾蘭修女還親自為女校的小堂繪制眾多東方禮的圣像。該校規(guī)模并不大,以至于僅從教室中間隔出一半作為小堂使用,在周六周日與節(jié)日期間,修女們會將作為隔斷的門打開,讓小堂面積能增長一倍。校內的花園也曾因地面沉降低于溢流水位而求助于法租界當局,幫忙抬高了三英寸。但與艱苦的教學條件形成對比的是較高的教學質量。在教學之外,這些俄國女童也會參與其他教會學校的聯(lián)誼的記錄。僅三年時間,該校學生人數(shù)就發(fā)展到170人,其中俄羅斯籍學生90人,葡萄牙籍學生80人,成為上海俄童女校的標桿。在該校小堂中舉辦的東方禮彌撒也吸引了當時在滬的各界俄僑。

1939年1月,出生于英國蘭開夏郡,后曾在俄羅斯學院受訓過的惠仁齊(Frederick WILCOK)神父來到上海,他計劃為在滬的俄國男童開設一所俱樂部。當時在滬的幾位俄羅斯太太也參與進來,為孩子們安排野餐,但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上海當時的教會男校中,沒有俄文、俄國史之類針對俄國人的課程;加上這些學校也已經人滿為患,不便為這些俄國孩子開設專班。1942年,在各方的支持下,惠仁齊便在蒲石路上的新校舍中開設了圣彌額爾公學(St. Michael’s College)。與圣索菲亞俄童女校一樣,該校因為優(yōu)良的教學質量吸引來不少家境殷實的俄僑子弟就讀,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從哈爾濱、天津等地移居來滬,不乏出身于帝俄貴族之家的子弟,他們畢業(yè)后多會升入震旦或圣約翰大學繼續(xù)學業(yè)。由于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造成的食物供應危機,同時也為平衡在滬白俄家庭住宅面積狹小的困境,該校還推出了特殊的“寄宿政策”:即在學校住宿,回家吃飯。這樣的政策受到了俄國家長們的歡迎,該校聲名大噪。之后學校還設置了圖書館,由美國馬利諾會的修女們負責為圖書編目。此外,校方也會安排豐富多彩的校外活動,如帶著孩子們去當時尚屬于郊外的龍華百步橋野餐,暑假期間還會組織去蘇州夏令營活動。原為上海東正教開辦的商業(yè)學校(俄語中學)也借助該校校舍為俄僑開設夜校。該校人數(shù)最多時曾達到百余人,1949年,圣彌額爾公學內共有學生 93 人,包括拜占庭禮天主教徒 33人,其他為東正教徒。

1949年之后,在滬俄僑開始陸續(xù)離滬,兩校相繼停辦,圣彌額爾公學校舍之后成為《繁花》原著中的長樂中學;幾經沿革,原址今為向明初級中學。而圣索菲亞俄童女校建筑在1958年前后曾作為上海市天主教友愛國會(即天主教愛國會)籌備委員會所在地,九十年代房屋拆除,原址今為新錦江大飯店的一部分。

原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及附中附小

長樂中學大門,路對面是向明中學校門,中間為瑞金路。滬生想開口,一部41路公共汽車開過來,路邊一個中年男人,忽然撲向車頭,只聽啪的一聲脆響,車子急停,血濺五步,周圍立刻看客鯉集,人聲鼎沸。滬生聽大家紛紛議論,尋死的男人,究竟是向明老師,還是長樂老師,基本也聽不清?!斗被ā肥耙颊?/p>

除了屬于俄僑的這所“雙語學校”外,在圣彌額爾公學不遠,同在長樂路上,圣心會開設了針對英美以及法國僑民的圣心女校(Sacred Heart convent girl School),針對中國孩子的圣心小學,還有供教學研究的震旦實驗幼稚園,可以說是較為完整的女子教育體系。根據(jù)上海檔案館藏,1951 年 7 月《盧灣區(qū)宗教情況表》記錄,圣心女子中學、震旦實驗幼稚園、圣心修道院、震旦女中、震旦女子文理學院都位于淮海中路622弄7號,圣心小學則位于長樂路141號。

圣心會(religieuse du Sacré-C?ur),1800年由法國人瑪特莉納·蘇菲·巴拉(Madeleine-Sophie Barat)創(chuàng)于巴黎。創(chuàng)會目的是將修道的奉獻與辦理女學校相結合。1818年起,圣心會就開始在法國境外辦學,意大利、比利時、愛爾蘭、英國、阿爾及利亞、波蘭、西班牙、荷蘭、美國、加拿大、南美都有圣心會的女校。她們最有特色的便是法國學制的寄宿學校(pensionnat)。以如此的規(guī)模地在全世界辦校,既讓她們接觸到了更多的文化,又讓她們收取到了學費而在經濟上變得更為獨立。

根據(jù)里昂法國圣心會檔案館材料記載,圣心會之所以會來上海辦校是應耶穌會士之邀,而這是圣心會收到的第五次邀請(前四次分別是1816年、1854年、1867年和1912年)。值得一提的是,1867年的邀請也來自上海,但從圣心會的內部資料來看她們已經做好出發(fā)的準備了,然而因為程序問題,等她們收到羅馬的回復時,當時的耶穌會士郎懷仁主教已經帶著拯亡會修女登上了開往上海的郵船。耶穌會士如此心急,也可見當時上海的女子教育迫在眉睫。另外的幾次邀請,或者是因為修會內部人員和制度問題,或是出于安全保障問題,都被一一婉拒了。

1903年,馬相伯(1840-1939)創(chuàng)辦震旦,1905年震旦學院由耶穌會續(xù)辦,耶穌會萬爾典(Joseph Verdier)神父邀請已經在亞洲開設學校的圣心會修女進行實地考察。1905年9月,亞洲分會會長、院長姆姆謝爾頓(Mary Sheldon)和能里姆姆(Conchita Nourry)就應邀來到上海,下榻在拯亡會的洋涇浜圣母院,耶穌會神父和拯亡會修女接待了她們,并且提供了上海天主教會的辦校諸多事宜。經過商量,圣心會將在上海辦學,外僑子女由拯亡會移交給圣心會負責。

兩位修女在這次短途旅行中選定了修道院和校舍的用址——蒲石路(今長樂路)。她們考慮到上海的法租界相對而言比較能夠保證修女的安全,并且附近有很多上海中產家庭的孩子可以方便就讀。

1.圣心女子中學(外僑學校)

1926年謝爾頓和能里姆姆再次來到上海,同年8月三位圣心會修女從加拿大出發(fā)前來增援,其中之一便是費敬如(Sara I Fitzgerald),另兩位一位是見習修女(Florence Marley),一位是后勤姆姆(Sarah St. Arnaud)。首先開學的是圣心外僑學校(圣心國際學校),第一批生源主要是洋涇浜西童女學校和公共租界圣家院的外僑女生,根據(jù)上海檔案館1950年6月編寫的《外僑學校概況》記錄,學校最初是租用的房屋,在1928年5月,才搬入之后位于淮海中路622弄7號的校址。

該校自成立以來,負責學校行政的三位校務委員會成員就從未變動過:即加拿大籍的費敬如,美國籍的艾勤生(Florence Arkinson),法國籍的貝如玉(Marguerite Bernard)。三人均擁有本科或碩士學位,而且長期從事教學工作。12名女性教職員工中,除一位中國籍外,其他均為外籍,多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與如此“豪華”的教師陣容相配的也是可觀的學費。解放初期,每人每月僅學費就在五十折實單位左右,而且不提供住宿。根據(jù)《上海勞動志》記錄:同期“法商上海電車電燈公司一般中國籍職員工資在300折實單位以下,工人則都在150~200折實單位之間。”因此這個學校顯然不是適合普通的工人家庭子弟。

雖然圣心女中曾向前法租界公董局教育處立案,屬于“法國學?!?,但由于學校當局與英、法總領事館皆有密切聯(lián)系。因此校內原設有兩組:一組針對在滬法僑專以法文教學,該組畢業(yè)生如愿取得法國文憑者,則可向法國總領事館申請法國中學文憑;另一組則針對英美僑民專以英文教學,畢業(yè)生則可向英國總領事館申請英國劍橋證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后,隨著法國戰(zhàn)敗,法籍學生人數(shù)急劇減少。之后學校便統(tǒng)一采用英語教學,法語為第一外語。該校主要招收在滬的外僑女童,1950年時,校內共有122名學生,除36名華籍混血女童外,其余均為外籍,最多為俄國與葡萄牙籍。其中雖說大多來自天主教家庭,但實際上其錄取的女生并無局限。

由于該校學生多為外僑,又正好處于時代更迭期間,因此這些學生畢業(yè)后,多數(shù)回國,少數(shù)留滬的學生則進入同樣學費高昂的圣約翰等大學。

1951年10月,這所針對外僑女童的圣心女校正式停辦,其校舍原址今為上海社會科學院。

今上海社科院大樓,原圣心會修女院和外僑女中大樓


2.圣心小學

這片區(qū)域內還有一所1932年開辦的圣心小學。該校原名私立曉明女子初中附小,位于巨籟達路(今巨鹿路)。1933年8月搬到蒲石路圣母院路口天主教圣心修道院內,由能理院長管理,該校招收富裕家庭的中國女童。1936年由于學生增多,遷至圣心會原工友宿舍,之后又添置新校舍,即長樂路141號,與之前所述圣彌額爾公學僅隔一幢房子。根據(jù)該校校友的回憶:當時進圣心小學不僅需要通過考試方能錄取,而且該校學費昂貴,遠非一般工人家庭能夠承受。圣心小學的初級生男女兼收,自6歲至12歲。高級生僅收女生,自10歲至15歲。很多女孩在小學畢業(yè)后就讀于震旦女中。

值得一提的是,圣心小學的校長曾長期由張園主人張叔和的第六個女兒張?zhí)@墨擔任,圣心會只象征性地派出小學姆姆負責行政與經濟工作。張?zhí)@墨早年曾就讀于中西女塾,后隨夫駐美,期間于華盛頓深造師范課程。回國后就受聘于圣心小學,從此耕耘于小學教育事業(yè)。1956年,張?zhí)@墨被評為優(yōu)秀校長、上海市一級校長。該校除教學外,還在課余時間舉辦文藝演出,鼓勵學生參與,這在當時的辦學理念中實屬先進。

1950年,圣心會委派的小學姆姆退出。1951年,圣心小學改名向光小學,之后又改為公立,更名為長樂路第一小學,后合并至向明中學,其校舍今為向明中學的一部分。

3.震旦實驗幼兒園

在圣心會的會院內,還曾有過一所震旦實驗幼兒園,該園于1948年創(chuàng)辦,作為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學生的實習場所。根據(jù)上海檔案館藏1951年關于該園的記錄,該園雖位于圣心院內,但事實上由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負責教學工作。該園招收對外招生,原本只是出于教學研究目的,僅計劃開設一年半,之后因家長要求與社會需要,干脆轉為正式的幼兒園。1949年后,該園更名為健群幼兒園,后停辦。

4.震旦女子文理學院(Aurora College for Women)

1935年9月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華公教進行會全國代表大會,有一份提案要求落實創(chuàng)建天主教女子大學。公進會會長陸伯鴻與上海的耶穌會士商議之后,決定托付已經在上海辦學的圣心會來發(fā)展此項事業(yè)。

圣心會為免1928年頒布的《私立學校條例》立案注冊庶務之擾,就以震旦大學名義,合一位校長和一個校董會,設立女子分院。兩校雖在名義上同屬一個系統(tǒng),但實際上行政和經費各自獨立。1938年3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后文簡稱震旦女校)立案。

1936年前,先開學的是震旦女中(Aurora Middle School for Girls),后稱女子文理學院附屬中學。校址一開始在法租界的蒲石路181號(今長樂路139號),與圣心小學僅一墻之隔,次年震旦女中搬去新大樓的二樓,開設兩個班級。根據(jù)1937年6月1日上?!渡陥蟆飞系恼猩鷱V告,在正式立案前震旦女校已經開始籌備開學:“假圣心修道院校舍于九月間開班教授”。1937年10月震旦女校正式開學,開學之初學生借用圣心會修道院的底層房間上課。1939年4月27日,震旦女校的校舍落成,教學大樓由鄔達克設計,根據(jù)檔案記載圣心會獨立籌措并支出35.67萬元。此后,女子學院和一部分女附中設在與圣心修道院相聯(lián)的新樓中(長樂路181號西首隔壁)。震旦女中和文理學院共用宿舍、食堂、大禮堂和操場等。圣心修道院院長能里,費敬如先后任震旦女校院長。

根據(jù)資料記載,初辦時期的震旦女校文學院下設教育系、經濟系和英文系;理學院僅設化學系。次年文學院增設中文系。當時的主要課程有中國文學、英語、教育學、化學、家政、社會學、社會事務和經濟學,其中教育學和英語最受歡迎。課程的開設與圣心會的辦學理念相符,她們尤其注重職業(yè)發(fā)展,強調個人的正直品行,對于生活和職業(yè)要投入熱情,堅持公平。1945年9月,家政系與經濟系分離,單獨成為理學院下的一個學系,并根據(jù)社會需求,在文學院下設社會系。至此,震旦女校形成了文理兩個學院7個系科的穩(wěn)定狀態(tài)。

既然給外僑小學配備的已經是“豪華”陣容的師資力量了,那么圣心女校的師資力量自然是名師薈萃,有不乏從清華、牛津和哈佛大學獲得學位的教授。例如外方教師代表唐樹德(Margaret Thornton,1898-1977)教務長,她是倫敦大學的社會學博士,來到上海之前曾在倫敦的圣心會學校工作,經驗豐富。她會說中文、英文和法文,懂拉丁語和希臘語,在震旦女校教英語速讀課,同時兼任學校行政工作。而中方的名師有畢業(yè)于南加州大學社會學系的教育家雷潔瓊,就曾在震旦女校的社會學系教書。除此外,該校教師還有著名文學家錢鐘書和楊絳,知名導演陳西禾,哲學家馮契,杜威的弟子教育家俞慶棠,中科院院士顧翼東等,不勝枚舉。

《老上海百業(yè)指南》中的震旦女子文理學院


戰(zhàn)爭中的孤島是震旦女校的另一個標簽。在法國的干預下,震旦女校教學活動得以維系。然而,1943年1月,圣心修道院成為盟國僑民集中營,拘留日本敵對陣營傳教修女。院長能里為她們提供庇護,敞開大門給其他的避難者。1945年日軍要將校舍用作傷病醫(yī)院,要求學校人員撤出教學樓,震旦女校學生不得不借修道院一樓上課,而此時修道院也是集中營,這段時間學生流失嚴重。

1948年天主教會在震旦女校召開了全國公教教育會議,為期一周,出席會議的有曾任震旦大學院長的耶穌會士姚纘唐(Henry Yves)、圣心會的院長費敬如等天主教會學校的負責人。唐樹德作為東道主,也是一線工作者就教育問題進行了發(fā)言,在其中提出需要注意到中國教育資源不平均的問題,以及需要長期系統(tǒng)性開展教育工作。黎培理總主教在會議中結合了當時戰(zhàn)后中國社會的需要,調整和確認了公教教育的重點,需要考慮從事職業(yè)培育,在育人方面要考慮重建人生的理想。

1951年9月,震旦女校并入震旦大學,女中改為自辦,1952年易名為向明中學,震旦女校和震旦女中校舍移交向明中學使用。1958年,原址在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694號的私立曉光中學也并入了向明中學。

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大樓,今屬向明中學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