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顯德三年(956),時為后周殿前都虞候的趙匡胤在滁州擒獲南唐大將皇甫暉,贏得了清流關之戰(zhàn)的勝利。北宋慶歷六年(1046),時為滁州刺史的歐陽修“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卻發(fā)現(xiàn)“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三十九《豐樂亭記》,第575頁)皇祐中,宋仁宗應滁州通判王靖所請“太祖擒皇甫暉于滁州,是受命之端也,大慶寺殿名曰端命,以奉太祖”將清流關之戰(zhàn)追認為宋太祖的受命之端。這位被趙匡胤擒獲成為其功勞簿上功績的皇甫暉何許人也?這場被宋朝宣傳為“受命之端”的戰(zhàn)爭其歷史實際究竟如何?
趙匡胤
同光朝的攪局者:皇甫暉與鄴城兵亂
皇甫暉原本是唐末魏博牙軍的一員,后唐莊宗入魏后以魏博牙軍“銀槍効節(jié)為親軍”,并在之后的滅梁戰(zhàn)爭中“以銀槍突入梁軍陣中,斬擊十余里”,可見魏博牙軍頗受莊宗的信任。然而在同光末年,當時后唐莊宗已失政劉皇后用事,擅殺重臣郭崇韜人情不安天下離心。同時調發(fā)牙軍北戍瓦橋關“逾年代歸至貝州,以鄴都空虛,恐兵至為變,敕留屯貝州”這使得久戍邊地的軍隊“去家咫尺,不得相見”。(葛煥禮,王育濟:《魏博牙兵與唐末五代政局的變動》,《河北學刊》2003年第1期,第157-161頁)加之魏博連綿不斷的洪水與地震,使得“每日族談巷語云:城將亂矣!人人恐悚,皆不自安”這種恐慌與焦慮的情緒正是叛亂滋生的溫床。在這種情況下,莊宗派遣駐扎在魏州的武德使史彥瓊夜半出城而去,一時間流言四起云“劉皇后以繼岌死于蜀,已行弒逆,帝已晏駕,故急征彥瓊”皇甫暉就在此時發(fā)動了叛亂。
《舊五代史·莊宗紀》記載皇甫暉叛亂的導火索是“軍士皇甫暉等因夜聚蒱博不勝,遂作亂”與《通鑒》的記載一致,二者應該出自同一史源。然而這一解釋卻存在罅隙,如果皇甫暉僅是一名軍士并因為一時興起作亂,很難快速控制都將楊仁晸?!缎挛宕贰穭t記載皇甫暉“乃與其徒謀為亂”,似更為妥帖?;矢熀芸赡苁俏翰┭辣械闹邢聦榆娦?,以“夜博不勝”為由發(fā)動有預謀的軍事叛亂,這才快速劫持了其都將楊仁晸?;矢熢诎l(fā)動叛亂后顯然成為主導者,他不僅先后殺死不愿起兵的楊仁晸與軍中小校,并且將準備逾墻而走的銀槍校節(jié)指揮使趙在禮拽落而下,將楊仁晸與軍中小校的人頭扔在趙在禮腳下,脅迫他起兵叛亂。
隨著皇甫暉引起的叛亂不斷擴張,莊宗派元行欽前往鄴都平亂。元行欽本來是幽州節(jié)度使劉守光的愛將,后為明宗所獲養(yǎng)以為子,莊宗則強奪之并且賜名李紹琛。元行欽在進攻到鄴都南門下時,以詔書詔諭城中與趙在禮一唱一和試圖通過詔書赦免牙軍的叛亂之罪從而穩(wěn)定人心。作為叛亂的首倡者,皇甫暉自然知道他是無法被赦免的,因此他聚眾撕毀莊宗的詔書將趙在禮真正拉入叛軍的隊伍中。莊宗在得到消息后決定平定叛亂之后“勿遺噍類”無論軍將一律處死,這反而達成了皇甫暉的預想目標。
在元行欽無法平定叛亂的情況下,莊宗派遣曾經(jīng)擔任蕃漢馬步總管的李嗣源前去平亂。一方面,莊宗對李嗣源十分猜忌,在同光三年(925)時,唐莊宗就以李嗣源私自調集鎧甲責備他說:“軍政在吾,安得為子奏請!吾之細鎧,不奉詔旨強取,其意何也?!绷硪环矫?,迫于形勢莊宗不得不寄希望于李嗣源平定魏州的叛亂。然而在李嗣源到達魏州后,形勢卻急轉直下,跟從其前往平亂的士兵也發(fā)生了叛亂,甚至與李嗣源的親軍發(fā)生了近距離的肉搏戰(zhàn)。城外亂軍的組織者張破敗想要脅迫李嗣源稱帝,從而獲得擁立之功。李嗣源雖然一直都有稱帝的野心,但是城外的軍隊此時幾乎失去控制甚至“亂兵拔白刃環(huán)之”,能否真心擁立尚且未知,即便李嗣源答應了這些亂軍的擁立之請,這些已經(jīng)犯上作亂的士兵能否接受指揮恐怕也要打上一個問號。在這種窘迫的形勢下,李嗣源決定入鄴都與趙在禮、皇甫暉等人進行合作。
此時,城外作亂的士兵想要與城內的叛軍合軍,然而皇甫暉卻將城外作亂者的首領張破敗斬殺,這實際上是向李嗣源拋出了橄欖枝。至于李嗣源入城后與趙在禮的對話,其真實性還有待商榷,但可以推斷李嗣源入城之后與皇甫暉、趙在禮等人達成了約定:皇甫暉、趙在禮等人率領城中軍隊效忠于李嗣源,作為回報,李嗣源不再追究牙軍引起的叛亂,這對雙方而言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然而這一暫時的結盟還存在著裂痕,皇甫暉等人對于霍彥威十分忌憚,“皇甫暉等尤忌彥威,欲殺之,彥威機辯開說,竟免?!?/p>
李嗣源等人出城之后獲得了城內牙兵的支持,同時又招攬流散的士兵,最終完成將莊宗取而代之的目標。明宗即位后旋即對莊宗時期遺留下的軍事問題進行整頓與處理,為了顯示對擁立功臣的封賞,明宗給趙在禮授予節(jié)鎮(zhèn)。與趙在禮形成對比,皇甫暉在后唐時“終唐世常為刺史”,(《新五代史》卷四十九《雜傳第三十七·皇甫暉》,第556頁)處于被控制使用的狀態(tài)。而跟隨皇甫暉、趙在禮起兵在魏州牙兵則在天成二年(927)因盧臺軍亂被屠殺殆盡,“敕盧臺亂兵在營家屬并全門處斬。敕至鄴都,闔九指揮之門,驅三千五百家凡萬余人于石灰窰,悉斬之,永濟渠為之變赤?!保ā顿Y治通鑒》卷第二百七十五《后唐紀四》明宗天成二年三月條,第9004頁)可見同光時期的鄴城軍亂,無論是發(fā)起者皇甫暉還是主要參與者牙軍,都成為了明宗奪取帝位的犧牲品。
皇甫暉與清流關之戰(zhàn)前后
天福十二年(947)契丹滅后晉,耶律德光入主汴京,在此之前趙在禮已經(jīng)“以衣帶就馬櫪自絞而卒”,(《舊五代史》卷九十《晉書十六·趙在禮傳》,第1179頁)皇甫暉則選擇南渡南唐。皇甫暉在南渡之后得到了南唐李璟的優(yōu)待,“及至金陵,禮遇甚厚,偽署為歙州刺史,后遷偽奉化軍節(jié)度使”,馬令《南唐書》則載“以皇甫暉為神衛(wèi)軍都虞候”,很有可能皇甫暉以神衛(wèi)軍都虞候之職帶歙州刺史這一賞郡?;矢熢谀隙傻侥咸坪蟊晃灾厝巍?/p>
南唐保大七年(949),作為南唐神衛(wèi)都虞候的皇甫暉率領萬余人前往淮北招徠地方武裝勢力為南唐所用,皇甫暉的這次行動雖然招募了部分地方性的鎮(zhèn)將,但是并未形成完整的沿江防御體系?;矢熢谀咸浦蟮氖送緞t頗為順利,保大十一年(953)東林寺題記中所記載皇甫暉的官銜為“奉化軍節(jié)度、江州營田觀察處置等使、光祿大夫、檢校太尉、使持節(jié)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驍衛(wèi)將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安定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皇甫暉”?;矢熢谀咸撇粌H擔任奉化軍節(jié)度使,而且獲得了檢校太尉這一高等級檢校官與爵位,這是他在后唐與后晉朝廷中無法獲得的官銜。
隨著后周建立,中原政權對南方政權開始發(fā)動統(tǒng)一戰(zhàn)爭。顯德二年(955)十一月開始,柴榮調集重兵,分兩路進攻南唐淮河中部的懷遠渦口一線和西部重要的淮濱防御樞紐壽州,南唐則分別派兩路軍隊進行迎擊。在南唐的防御體系中,皇甫暉此時已經(jīng)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率領三萬軍隊與姚鳳鎮(zhèn)守淮河中游一線,與壽州一線的守將劉彥貞遙相呼應。然而劉彥貞“素驕貴,無才略,不習兵”,被李重進所斬殺。壽州失守后皇甫暉、姚鳳退保清流關,以清流關—滁州一線作為防御周軍東進金陵的屏障。后周在取得壽州之戰(zhàn)的勝利后乘勝追擊,直逼滁州,清流關就此成為兩軍的決戰(zhàn)之所。
有關清流關之戰(zhàn)的記載,《通鑒》《舊五代史》較為可靠,宋代的各種私家小說《默記》《國老談苑》則加入許多傳奇的細節(jié)如宋太祖于村中訪得趙普等,學者已經(jīng)對此有所辨析。(鄭世剛:《〈默記〉中有關“滁州之戰(zhàn)”記載的辨析》,《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1期,第85-87頁)但《通鑒》的記載也充滿了傳奇色彩,與其說這是清流關之戰(zhàn)的記錄,不如說是宋太祖單騎挑戰(zhàn)皇甫暉的傳記。(五代時期單挑對決在戰(zhàn)爭中頗為流行,《通鑒》中的這條材料很有可能是為了彰顯宋太祖的武略高強,參見趙雨樂:《唐五代戰(zhàn)將單挑騎斗的風格》收入氏著《從宮廷到戰(zhàn)場:中國中古與近世諸考察》,中華書局,2007年,第183-207頁)邵晉涵在《舊五代史考異》中也對清流關南唐的兵力進行了考證,他認為《國老談苑》中所載南唐軍隊十五萬顯然是夸張之詞。此外,學者結合后周征伐南唐的其他戰(zhàn)役兵力記載對清流關之戰(zhàn)中實際參戰(zhàn)兵力進行了考證,認可《舊五代史》中一萬五千人的記載。(顧吉辰:《清流關兵數(shù)考證》,《安徽史學》1984年第1期,第79-80頁)
那么皇甫暉究竟是被擒獲還是斬殺?在《國老談苑》記載中,斬殺皇甫暉后“環(huán)滁僧寺皆鳴鐘而應之”一事是在南宋紹興時才由郡守上報,遍檢北宋時期形成的史料并未有所記載,同樣是形成于南宋時期的《揮麈錄后錄》也記載是趙匡胤擒獲皇甫暉。綜合以上材料,較早形成的史料文本《通鑒》《舊五代史》中所記載趙匡胤擒獲皇甫暉較為可靠,而《國老談苑》中的記載則是多種材料疊加的產物。
受命之端:清流關之戰(zhàn)的記憶與書寫
清流關之戰(zhàn)勝利后,南唐失去了西部的防御屏障,后周軍隊沿著淮河對南唐的首都形成包圍之勢,換而言之,這場征伐淮南的戰(zhàn)爭主動權已經(jīng)完全落入后周手中。在這種情況下,南唐緊急派遣使向后周求和,謨等因面奏云:“臣大國主愿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隸于大朝,仍歲貢百萬之數(shù)以助軍用,請罷攻討?!保ā秲愿敗肪淼谝话倭摺兜弁醪俊ふ袘训谖濉罚?861頁)《冊府元龜》中的這一記載是以編年形式記錄清流關之戰(zhàn)的影響,并且與《舊五代史·李景傳》內容一致,二者應該是出自同一史源——《周世宗實錄》。在《周世宗實錄》中,清流關之戰(zhàn)的勝利使得南唐納土稱臣,但是并未有關清流關之戰(zhàn)的細節(jié)以及所謂“受命之戰(zhàn)”的史料。如上文所揭,在北宋修纂的《資治通鑒》中清流關之戰(zhàn)的記載充滿了宋太祖的英武與智謀,這一文本雖然帶有政治宣傳的色彩,但并未將清流關之戰(zhàn)與北宋的受命聯(lián)系到一起。將二者聯(lián)系到一起則是歐陽修的《豐樂亭記》:
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于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杰并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shù)!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慶歷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誥、知滁州軍州事歐陽修記。(《歐陽修全集》卷三十九《豐樂亭記》,第575-576頁)
按慶歷丙戌為慶歷六年(1046)此時歐陽修擔任滁州刺史,他在滁州刺史任上不僅留下膾炙人口的《醉翁亭記》,也留下了相對不受關注的《豐樂亭記》。歐陽修的這篇游記帶有非常鮮明的政治色彩,他通過滁州的今昔對比使同游的百姓“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這也豐樂亭的名稱由來。值得注意的是,歐陽修在回憶滁州在五代時是“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并且親自探訪清流關之戰(zhàn)中擒獲皇甫暉與姚鳳的場所,結果因為“遺老盡矣”并未有所收獲。緊接著,歐陽修提出為什么過了不到百年曾經(jīng)的戰(zhàn)爭記憶就逐漸消散并被遺忘的核心原因——天下之平久矣,這是因為宋朝統(tǒng)一了分裂的天下,這種太平的生活太久使得有關戰(zhàn)爭的記憶逐漸陌生化。歐陽修進而認為這種太平的到來是因為“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至此,清流關之戰(zhàn)與宋朝的受命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盡管歐陽修在《豐樂亭記》中將清流關之戰(zhàn)與宋朝的受命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豐樂亭記》畢竟是歐陽修的個人表達,很難代表宋朝官方的態(tài)度。皇佑五年(1053),由滁州通判王靖上言請在滁州立端命殿,使滁州的地方性記憶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王靖在上言時并非僅提及太祖在滁州的功績,而是將太祖、太祖、真宗三圣的功績都有提及,并且建議在三地立廟。宋仁宗不僅同意了他的上言并且“寫三圣御容”,以宰相龐籍為奉安使,以非常高的政治規(guī)格安放三圣御容。(關于宋代御容與政治的研究,參見黃博:《如朕親臨:帝王肖像崇拜與宋代政治生活》,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5-62頁)仁宗之后還宣諭為供奉三圣的御容殿親自命名。
上文中提到的《默記》與《揮麈后錄》都是仁宗朝之后形成的文本,在《默記》的敘事中還加入了各種描述宋太祖神武的細節(jié)。值得注意的是,《默記》先是描寫皇甫暉的神勇,然后再借皇甫暉之口說出“乃天贊趙某,豈臣所能及”,體現(xiàn)出天命歸宋的政治合法性。而《揮麈后錄》則在開頭就提出清流關之戰(zhàn)是“本朝建國之根本”,甚至認為滁州就是宋朝天命起源的“咸、鎬、豐、沛”等創(chuàng)業(yè)之基。在這種將清流關之戰(zhàn)視為是宋朝的“受命之端”敘事中,戰(zhàn)爭中的參戰(zhàn)兵力與戰(zhàn)爭過程被夸張與虛構,從而涂抹上了各種傳奇的色彩。
誰擒獲了皇甫暉?
在宋代以降的文獻記載中,盡管對清流關之戰(zhàn)的兵力、戰(zhàn)爭經(jīng)過存在差異,但是均認為是宋太祖擒獲了皇甫暉。這一看似無懈可擊的結論在清代出現(xiàn)的一方神道碑拓片質疑下出現(xiàn)了松動:
右匡國軍節(jié)度使贈太尉白延遇碑。瞿婿中溶于玄妙觀市買得之。碑凡卅七行,行七十五字。首題:“大周故推誠奉義翊戴功臣、匡國軍節(jié)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光祿大夫、檢校太傅、使持節(jié)同州諸軍事、行同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南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太尉白公神道碑銘。將仕郎、守右拾遺臣楊徽之奉勅撰。翰林待詔、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何光瀚書?!保ㄥX大昕著,陳文和主編:《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卷十一《后周·貞·匡國軍節(jié)度使贈太尉白延遇碑》,鳳凰出版社,2016年,第253-254頁)
這是錢大昕女婿瞿中溶在玄妙觀市場中買到的《白延遇神道碑》拓片,錢大昕在閱讀拓片時為此碑作跋,收入在《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錢氏的按語講“史不為立傳,故撮其歷官本末,以裨史氏之闕”,檢《新五代史》中的確并未為白延遇立傳,然而在《舊五代史》中卻有白延遇傳,錢大昕這里應該是檢索了《新五代史》后得出的結論。錢大昕認為“碑為徽之奉勅撰述,當必不誤。徽之仕周,官右拾遺,與宋史本傳合”,這證明了這則碑文的可靠性。事實上,《舊五代史·白延遇傳》中白延遇的任官經(jīng)歷也可以與此碑中的官職相互印證。
將《白延遇傳》與《匡國軍節(jié)度使贈太尉白延遇碑》中白延遇的任官經(jīng)歷進行比較,二者涉及白延遇自后晉至后周的任官經(jīng)歷記載一致,碑文在除了記載白延遇的職位外還記載了其檢校官的遷轉與爵位的進封,提供了更加豐富的信息。至此,這方碑文拓片的真實性應該可以確信。而此拓片中記載皇甫暉被白延遇擒獲的文字“率眾先登,生擒以獻。朝廷嘉賞,功實居先”則為我們提供了清流關之戰(zhàn)的另一種可能:白延遇擒獲了皇甫暉而宋太祖將此功歸為自己?!杜f五代史·白延遇傳》記載白延遇在顯德三年“帥其所部與韓令坤先入揚州,軍聲甚振,前后敗淮賊萬余眾”。(《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十五·白延遇傳》,第1635頁)上文考證清流關之戰(zhàn)中皇甫暉率領的南唐軍隊為一萬五千人,這是不是《舊五代史》為今人破解清流關之戰(zhàn)留下的關竅,抑或是研究者的過度解讀,限于史料的原因則未可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