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路易斯·門肯(1880-1956)
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題記》:“我這時想到了梁實秋先生,他在北方一面做教授,一面編副刊,一位嘍羅兒就在那副刊上說我和美國的門肯(H.L. Mencken,1880-1956)相像,因為每年都要出一本書。每年出一本書就會像每年也出一本書的門肯,那么,吃大菜而做教授,真可以等于美國的白璧德(Irving Babbitt)了?!?/p>
腳注:“曼肯(即門肯)平時在報章雜志揭載之文,自己甚為珍視,發(fā)表之后,再輯成冊,印單行本。取名曰《偏見集》,厥后陸續(xù)匯集刊印,為第二集第三集以至于無窮。猶魯迅先生之雜感,每隔一二年必有一兩冊問世?!?/p>
腳注:梁實秋在為吳宓等譯的《白璧德與人文主義》一書所作的序言中說:“我自己從來沒有翻譯過白璧德的書,亦沒有介紹過他的學說……但是我竟為白璧德招怨了。據(jù)我所看見的攻擊白璧德的人,都是沒有讀過他的書的人,我以為這是一件極不公平的事?!?/p>
按:白璧德在現(xiàn)代中國文壇大名鼎鼎,而魯迅先生以之自況的“每年出一本書”的門肯似乏人問津。本文即有感于此而作。
一
終其一生,門肯對美國的抨擊不遺余力?!懊绹热绱瞬恢档米鹁矗╱nworthy of reverence),你為什么還要住在這里?”有人問他?!澳阒廊藶槭裁匆游飯@?”門肯反問——“因為它既有趣又令人難忘(memorable)?!保ㄈ蘸蠼邮懿稍L時,門肯以最“門肯”的方式再度回應(yīng):“在所有其他基督教國家,人類的事業(yè)都無聊到無可救藥,令人絕望……而在這里,這種事業(yè)的滑稽程度竟能被提升到如此之高,以至于思考它們幾乎能把人的肚皮笑破?!保?/p>
二
門肯平生最恨清教主義,將其定義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恐懼(haunting fear),擔心某人會在某個地方享受幸?!薄?/p>
三
門肯十歲時邂逅《哈克貝利·芬歷險記》,從此愛上文學。從十三歲起,他頻繁光顧市立圖書館,以每周五本的速度,讀完莎士比亞全集以及薩克雷、吉卜林等人的全部小說。門肯用功過度,以至于弓背曲肩,后來不得不到醫(yī)院安裝骨科背甲來矯正駝背。
四
門肯自幼就立志要成為一名記者,但是父親卻把他送入技工學校學習商業(yè),為日后接管家族企業(yè)做準備(門肯家族經(jīng)營的雪茄工廠在當?shù)厥浊恢福iT肯說自己天生不會低聲下氣推銷東西——別人一個月賣出一千美元雪茄,他六個月才賣出一百七十一美元。門肯在雪茄廠里干滿三年,除了抽煙什么都沒學會。像哲學家叔本華一樣,父親的突然離世讓門肯“如釋重負”,得以進入報社追逐他的文學夢。
五
門肯加盟《先驅(qū)報》,得主編開蒙:“文章不是讓人喜歡的,而是讓人爭論的”——因為“一則無趣的評論,不管多么深刻,都不值得刊印。狠狠地敲擊讀者的頭,讓他吃驚,每句話都要像出重拳”。門肯茅塞頓開,終生受用無窮。
六
門肯在《太陽報》(The Baltimore Sun)開設(shè)特約專欄,時作驚人之論:“單身漢享受如此自由,應(yīng)該對他們征稅,一天一塊錢。”據(jù)說婦女團體聞訊后拍手稱快;不久,他杜撰一封“來自撒旦的信”,在信中撒旦抱怨由于巴爾的摩人過于假正經(jīng),導致在“地獄議會”的代表人數(shù)嚴重不足。這是門肯首次嘲諷代議制民主。
七
巴爾的摩大火之后,市政府野心勃勃的擴建工程讓門肯十分反感,因為擴建毀掉了許多充滿他童年記憶的場所。門肯充當調(diào)查記者,揭示“豆腐渣”工程真相,市長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只能暗自祈禱讓門肯哪次去歐洲旅游時在海里溺亡。
八
門肯率先使用“圣經(jīng)地帶”(Bible Belt)一詞描述文化保守的南方,嘲笑該地區(qū)為“文化沙漠”(the Sahara of the Bozart)——Bozart是門肯自造詞,源于法文beaux arts(美術(shù))。
九
“booboisie(愚民階級,或譯烏合之眾)”也是門肯的發(fā)明, 該詞是由“booby(愚民)”和“bourgeoisie(資產(chǎn)階級) ”組合而成,門肯以此揶揄資產(chǎn)階級“庸眾”——如“美洲愚民(Boobus americanues)。
十
以毒攻毒。針對美國媒體各種造假,1917年,門肯發(fā)表文章《一個被遺忘的周年慶》(“A Neglected Anniversary”),將浴缸的發(fā)明時間杜撰為1842年12月20日,地點為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并聲稱由時任總統(tǒng)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于1851年率先在白宮安裝使用。門肯言之鑿鑿,眾人信以為真,其他報刊、詞典及百科全書紛紛照搬照抄——直到1926年門肯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登辟謠文章。
十一
1930年,劉易斯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的授獎詞:“辛克萊·劉易斯是一位美國人。他作為一億二千萬人的代表之一用新的語言——美國語言——寫作。他要求我們仔細想一想,這個民族尚未臻于完美,也沒有被熔化掉;它仍然處于青春期的騷動歲月之中。偉大的新的美國文學以民族自我批評開始。這是健康的標志?!遍T肯認為這并不代表劉易斯是比馬克·吐溫或亨利·詹姆斯“更偉大的作家”,相反,此舉“主要是承認和1910年時相比,美國是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憑借1919年出版的《美國語言》一書,門肯與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首部《美國英語詞典》編纂者)并稱為“美國民族語言先驅(qū)”。
十二
門肯惜墨如金——請看他對1904年巴爾的摩火災(zāi)報道的標題:“巴爾的摩城市心臟毀于史上最大火災(zāi)。”身為《美國信使》(American Mercury)等報刊文學編輯,門肯以“審稿迅速”(并反饋審稿意見)著稱——他破天荒地允許作者“一稿多投”,贏得了一眾年輕作家的青睞,包括(但不限于)德萊塞、尤金·奧尼爾、薇拉·凱瑟、菲茨杰拉德、辛克萊·劉易斯等。
十三
1925年的斯克普斯審判案(受審的是公開宣講進化論的高中教師John T. Scopes)被世人稱為“世紀審判”,門肯譏諷它為“猴子審判”(monkey trial)。門肯抵達庭審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自己“不受歡迎”,篤信上帝的村民甚至叫囂要將他驅(qū)逐出去。門肯由此意識到,“單純的無知可能好笑,但無知加上集體的狂熱卻更為可怕”。
十四
1926年,門肯在《美國信使》刊載年輕作家阿斯伯里(Herbert Asbury)的一則短篇:故事講述密蘇里州法明頓(Farmington)一名妓女的“生意經(jīng)”——出于某種惡作劇,這名妓女將她的新教顧客帶至天主教墓地交易,又將她的天主教顧客帶至新教墓地交易,上下其手,不亦樂乎。故事引發(fā)轟動:波士頓道德協(xié)會下令查封刊物,沿街售賣的一名攤販被捕入獄。門肯聞訊大怒,親自前往波士頓公園,假扮小販向路人(或說其人為道德協(xié)會秘書)出售一本當期雜志,結(jié)果如愿以償被捕。官司打到地方高等法院,大法官閱讀故事后得出結(jié)論:“只有白癡才會當真”,遂裁定《美國信使》無罪。阿斯伯里一躍成為知名作家,門肯亦風光無限。
十五
門肯蔑視大眾,喜歡引用愛因斯坦名言:“只有兩件事是無限的:宇宙的浩瀚與人類的愚蠢。不過對于前者,我還不能確定?!薄T肯自己觀察的結(jié)論是,“在一個人說話之前,不妨假設(shè)他是個傻瓜。而在他開口之后,通常便無需這樣的假設(shè)”。
十六
門肯擅長自嘲。他在自傳《快樂時光》中嘲笑自己身材肥胖:“當我還是嬰兒時就比較胖,有像豬一樣的橫梁和明顯的下巴……如果馬里蘭州在我出生前幾年沒有廢除食人行為,我就會被干脆利落地屠宰掉。”然而這并不妨礙他喜愛美食——門肯1937年一則日記記載:“在紐約三天時間就幾乎把我整垮了。不得不享用三次豐盛的晚餐,飲酒到了傷身的地步。雖然沒有明顯的疼痛,但還是得了一種最難受的胃炎……”
十七
門肯自稱“永遠站在少數(shù)派和不受歡迎的人之中”,并宣布自己“永遠不會和任何一位在任總統(tǒng)成為朋友”——事實上,他從未放過任何一位當政的總統(tǒng):“(煽動美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伍德羅·威爾遜只是一具干尸”;“沃倫·哈定的智商相當于一只上了年紀的蟑螂”;“羅斯福笑起來像是農(nóng)村廟會上賣蛇油膏的小販”。相比而言,門肯痛恨總統(tǒng)“智庫”(Brain Tank)遠過于總統(tǒng)本人——“智庫”胡亂作為,導致“(羅斯福)新政就像救世軍一樣,一開始就承諾拯救人類;它的結(jié)局又像救世軍一樣,以經(jīng)營廉價旅館和擾亂治安而告終”。
十八
對于廣場示威者,門肯嘲諷“大多數(shù)美國人愚不可及,居然相信《權(quán)利法案》(即美國憲法修正案)可以按字面意義來理解”——通過“立法科學”和“司法藝術(shù)中更加微妙的漂亮手段”,《權(quán)利法案》早已失去其精髓(spine),與“國父”初衷背道而馳,變得渙散無力。它演變?yōu)楦呖伤苄缘模╩alleable)一紙空文,而非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家文件。
十九
門肯將禁酒令稱為共和黨的“暴政”——因為他堅信政府無權(quán)干涉民眾私生活。禁令期間,他牽頭組建“周六夜總會”(Saturday Night Club),和一班音樂發(fā)燒友前往地下酒吧,喝得爛醉如泥,以示抗議。
二十
門肯崇奉絕對自由(“我相信言論自由必須達到可容忍的最后限度”)。他曾對老友漢密爾頓·歐文斯(Hamilton Owens)宣稱,“我只相信一件事,那就是人類的自由。如果一個人想要獲得尊嚴之類的東西,那就必須給予優(yōu)秀的人絕對的自由,讓他們隨心所欲,自由自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想說什么就說什么……”
二十一
1924年,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當選總統(tǒng)。門肯評論說:“美國選民可以從三千萬名本土白人中選擇,中間不乏聰明英俊的美國人。他們卻偏偏選中了柯立芝當總統(tǒng),這如同一個饑腸轆轆的人面對一張一英畝大的桌子,上面擺滿了由大廚制備的精美佳肴——他卻不吃盛宴,而是回轉(zhuǎn)身,抓蒼蠅充饑?!?/p>
二十二
門肯將民主視為一場鬧劇,認為其根本謬誤在于依賴大多數(shù)白癡。他的名言是:“據(jù)我所知,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因為低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力而遭受過任何損失?!迸c此同時,他又以貴族口吻垂憐眾生,宣稱“如果不能開啟民智,那么我們最終將得到一個我們應(yīng)得的政府——一個由白癡(morons)管理、為白癡服務(wù)的政府”。
二十三
門肯熟讀密爾的《論自由》?!拔蚁嘈抛杂墒侨祟惏l(fā)明的唯一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門肯在一篇書評中寫道,“至少在政府領(lǐng)域,一千年以來是這樣。我相信,自由比不自由更好,即使前者是危險的,后者是安全的。我相信,人類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只有在自由的空氣中才能蓬勃發(fā)展——在警察棍棒(club)的陰影下取得的進步是虛假的進步,沒有永久的價值。我相信,任何剝奪他人自由的人注定會成為暴君,而任何放棄自由的人,無論程度多么微小,都注定會成為奴隸?!?/p>
二十四
門肯《論做一個美國人》(“On Being an American”,1922):“我從不知道也沒有聽說過有一個地方像我們這里一樣,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卑劣腐敗的蠢行——政府敲詐勒索、設(shè)套行騙,商家劫掠行兇,宗教插科打諢,藝術(shù)猥褻下流,法律欺騙奸淫,還有各種不入流的流氓、邪惡、弱智、怪誕和驕奢,應(yīng)有盡有,到了荒謬可笑的地步。所有這一切被粉飾太平,叫囂的分貝提高八度,并以超凡的膽識和創(chuàng)意不斷填充新的內(nèi)容,以至于連擁有最堅硬橫膈膜的人也會捧著肚子每天從早笑到晚……那奇妙的景象宛似一個宗教學校學監(jiān)暢游巴黎的西洋景,當真是無比的新鮮有趣。”
二十五
1930年代,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發(fā)起“詢問全球名人:生命意義何在”的書面訪談。門肯回復:“你直截了當?shù)貑栁?,我從生活中得到什么樂趣以及我為何持續(xù)不斷地工作。這跟母雞持續(xù)不斷地下蛋是一個道理:母雞如果不下蛋,就會屁股疼。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隱隱之中都有一種積極活動的強烈沖動。生命本身逼著人活下去……只有垂死之人才能真正無所事事。”——門肯自承他是幸運兒(lucky dog),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文字工作,并認為這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他將自己比作一頭母?!缘氖遣?,產(chǎn)的是奶。更重要的是:“母牛產(chǎn)奶,不只服務(wù)了別人,它自己還很舒服?!?/p>
二十六
門肯稱贊英國出版商歐內(nèi)斯特·本恩爵士(Sir Ernest Benn)對自由市場經(jīng)濟的論述,宣稱“政府做的任何事情都比不上私營企業(yè)做的同樣的事情成本低、效率高”。門肯極其推崇“自由放任”(laisser-faire)經(jīng)濟,認為“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文明幾乎都歸功于經(jīng)濟自由。自中世紀以來,世界非凡的進步并非僅僅歸功于人類精力的耗費,甚至也不是因為人類天才的飛躍,因為從最遙遠的時代起,人們就開始辛勤勞作,其中一些人還具有超凡的智慧。不,這是資本積累的結(jié)果。資本的積累使勞動得以經(jīng)濟地、大規(guī)模地組織起來,從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chǎn)率。它提供的機器逐漸減少了人類的苦役,解放了工人的精神,而工人以前幾乎與騾子無異”。像法國小說家福樓拜一樣,門肯極端憎惡資產(chǎn)階級,但并不反對資本主義經(jīng)濟制度。
二十七
1922年,門肯和白璧德(及其盟友莫爾[Paul Elmer More])之間發(fā)生的論戰(zhàn)被稱為“書籍之戰(zhàn)”(Battle of Books)——門肯一方為崇今派,而白璧德一方為崇古派。白璧德在《文學與美國的大學》一書中宣稱整個現(xiàn)代實驗文學毫無價值,并極有可能“用最新式的方法犯下最古老的罪孽”。作為回應(yīng),門肯將白璧德、莫爾等“雅士派(genteel tradition)”評論家痛斥為“文學驗尸官(coroner)”。
二十八
門肯將發(fā)起“禁郵(淫穢書刊)”運動(焚書15噸)的康斯托克(Anthony Comstock) 貶稱為“美國的道德總監(jiān)”(leader of America’s moral eunuchs)。
二十九
“理想主義者是這樣的人,他們一旦留意到玫瑰比白菜香,就斷定它能煮出更好的湯來?!?/p>
三十
門肯在《美國信條》(The American Credo,與友人George Jean Nathan合著)中宣稱:“所有的政府都是邪惡的,試圖改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浪費時間”——尤其是萬惡的美國政府,“它是一種存在于他和他的同胞之外的東西——是一種分離的、獨立的,甚至是敵對的力量……我認為,這一切的背后,是政府與其所治理的人民之間的一種深刻的根本對立。它不被認為是一個由公民組成的委員會,負責處理全體居民的公共事務(wù),而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公司,主要致力于為自己成員的利益而剝削人民?!敝浾呒s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將門肯的系列著作稱為“我們的無政府主義《圣經(jīng)》”。
三十一
《為女性辯護》是門肯生前最有名的著作之一,曾被選作教科書。門肯認為,世上不存在純粹的男性和女性,每個人都是雌雄同體。從這一觀點出發(fā),門肯聲稱“女性的目的就是結(jié)婚,男性則想盡一切辦法不結(jié)婚”,鑒于世界上大多數(shù)男人最終都步入婚姻,可見女性“更加聰明”。
三十二
1930年,門肯五十歲,決定與小他十八歲的女友莎拉·哈爾特(Sara Haardt)結(jié)婚——此前醫(yī)生已宣布,莎拉大病手術(shù)后最多只能活三年。由于門肯的悉心照料,這場婚姻最終持續(xù)了五年,直到死神將莎拉帶走。送別莎拉之日,門肯顯得十分平靜:“上天賜予我們額外的兩年,我已然知足?!被氐骄起^,門肯失聲痛哭。
三十三
門肯回憶平凡的婚姻生活:“婚姻的實質(zhì)在于交談。我還記得我們兩人長時間說著無聊的話。晚上吃飯后,我們兩人都喜愛工作,直到十點。如果沒有來訪者(一般沒有來訪者),我們坐在起居室里(她對起居室很自豪),喝幾杯酒,然后睡覺。星期六晚上,仆人離開后,她親自在廚房做飯,我們在廚房吃飯。我們可談的事情很多,我給她講我自己的計劃,她給我講她的打算,我想我們沒有讓對方厭煩。就我所知,最后的日子和最初的日子一樣激動人心。我從沒有聽她說過一件愚蠢的事情?!?/p>
三十四
門肯深諳婚姻之道?!白钍芷拮幼鹁吹娜耸悄懘蟀於稚朴谡~媚的撒謊者。他當然不可能永遠欺騙她。但如果他精通此道的話,他至少可以欺騙她到讓她愉快的地步。”
三十五
門肯是激進的思想者,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更像是傳統(tǒng)道德的“衛(wèi)道士”(借用古人之言,即文章放蕩而立身謹重)——頗似王爾德《認真的重要性》中的男主:他“過著雙重生活(double life):外表假裝邪惡,內(nèi)心卻很善良”。對于小說家德萊塞的婚外出軌(據(jù)說德萊塞夫人每天回到家中,幾乎總能看到唇膏的印記和亂扔的文胸),門肯感到“極為惡心”(以致后來痛斥德萊塞“除了說服女人與他發(fā)生性關(guān)系的不可思議的技巧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天賦”)。
三十六
在教育問題上,門肯思想最為“反動”——“最錯誤的假設(shè)是,公共教育的目的是讓年輕人充滿知識,喚醒他們的智力,使他們能夠以開明和獨立的方式履行公民的義務(wù)——這簡直錯得離譜。”門肯鄙視大學教育,認為聽白癡(教授)上課是浪費時間。在門肯眼中,“一般美國大學中,如果不包括教育學院,英語系的傻瓜最多。教授對當代作品很冷漠,甚至持敵對態(tài)度,既不能吸收也不能理解新觀點,只能鉆進故紙堆里逃避生活”。
三十七
門肯屬于悲觀主義者——“我們都是由同樣有缺陷的人類材料制成的,這呼應(yīng)了康德在《單純理性限度內(nèi)的宗教》中的哀嘆:‘人性這根曲木,絕對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p>
三十八
門肯稱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為“沒有胡須的惠蒂爾(John Greenleaf Whittier)”——這類人被稱為“白面孔(paleface)的起居室作家”(以亨利·詹姆斯為代表),與之相反的被稱為“紅皮膚(redskin)的戶外作家”(以馬克·吐溫為代表)。門肯前倨而后恭,美國文學史由此徹底改寫。
三十九
“我欽佩門肯先生的勇氣”,G.K.切斯特頓在1930年寫道,“他敢于揭示清教徒的傲慢和愚蠢?!痹缒觊T肯對尼采的評述恰好也是他本人的自我寫照:“他相信,只有在持續(xù)不斷的懷疑、批評和對立中,進步才有可能,而最大的危險莫過于死氣沉沉?!灿绣e誤就要攻擊,發(fā)現(xiàn)了真理就要宣揚。這,就是他心目中的使命。”
四十
門肯畢生將《傲慢與偏見》(第十一章)中伊麗莎白經(jīng)典臺詞“我希望我永遠不會嘲笑明智或善良的事物”奉為批評的圭臬。
四十一
“批評,說到底,就是把一己之偏見說得合乎其理。”——門肯早年將評論家視為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和“催化劑”,后來在“批評附識”(“A Foot Note on Criticism”)等文章中,門肯又以“創(chuàng)造式批評”代替原先的“催化式批評”——“讓我們忘掉那些為把批評變成一門科學而付出的沉重工作:它要么是一門藝術(shù),要么什么都不是?!遍T肯嘲諷時人所謂“建設(shè)性批評”(譏之為“隔靴搔癢”),遠不如兵戎相見的“破壞性批評”更能起到當頭棒喝之效果。
四十二
“門肯在《偏見集》中表達的思想超越了他那個時代的許多——甚至是大多數(shù)——常見的偏見和刻板印象”,《門肯日記》的編輯費切爾 (Charles A. Fecher) 總結(jié)道,“當我完成本書時,我確信門肯比他各部分的總和更偉大”。
四十三
門肯的批評能令讀者享受到一種“秘密放縱(secret indulgence)的快感”,但同時卻令作者心驚膽寒——連名人也不例外。以凡勃倫教授為例——門肯評價教授學識淵博,但其作品拐彎抹角、拖沓冗長(“我讀了《有閑階級論》,劇烈的神經(jīng)痛和被害妄想癥一直折磨著我,所以不得不半途而廢”)。在拜讀《美國高等教育》后,門肯宣布凡勃倫教授是一個“廢話大王”(“使用大量多音節(jié)詞藻包裝廉價的信息”),并決定此后“拒絕在他令人費解的推論上浪費更多時間”。
四十四
門肯對自己從事的職業(yè)頗有自知之明——“新聞事業(yè)就像一個人的青春一樣,是一種無法持久的東西。它只能對應(yīng)當下……我的名字寫在水上?!?/p>
四十五
門肯的最后一篇評論文章發(fā)表于1948年(隨后一場毀滅性的中風結(jié)束了他的職業(yè)生涯),譴責巴爾的摩地區(qū)新近頒布的一項法令——該法令禁止非裔美國人在公共網(wǎng)球場和高爾夫球場打球。門肯對禁令不屑一顧,照樣和猶太友人、出版商克諾夫(Alfred A. Knopf)打網(wǎng)球??酥Z夫日后評價門肯這位相交四十余年的密友:“他公開的一面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到的:為人剛強、憤世嫉俗,時而令人捧腹,時而令人惱火。而他私下里的表現(xiàn)又是另一回事:多愁善感、慷慨大方、堅定不移——有時幾乎是盲目地效忠于他鐘意之人……我發(fā)現(xiàn)他在與女人交談時最能展示迷人的舉止。”
四十六
“在公民與政府之間的任何糾紛中,我本能地站在公民一邊……我反對一切試圖通過法律使人道德高尚的努力?!?/p>
四十七
門肯故居博物館 (H.L. Mencken House Museum) 館長布麗吉特·費森登 (Brigitte Fessenden)贊譽門肯是二十世紀初美國文化生活的核心人物——“公眾牛虻”(Public Gadfly)。
四十八
1925年,艾薩克·戈德堡 (Isaac Goldberg) 出版長篇傳記《門肯其人》(The Man Mencken) 。1950年,埃德加·凱姆勒(Edgar Kemler)出版《大不敬的門肯先生》(The Irreverent Mr. Mencken),聲稱門肯是“一流的懷疑論者——美國的拉伯雷”,并將他比作斯威夫特。這位傳記作者哀嘆,作為一名藝術(shù)家,門肯本可以寫出《巨人傳》或《格列佛游記》——但他最終卻“未能創(chuàng)作出任何可能經(jīng)久不衰的作品”。
四十九
白璧德的門徒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刻板印象”一詞的發(fā)明者)也曾經(jīng)感慨:如果說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遺憾是沒有留下詩作,那么門肯的遺憾可能是沒有長篇小說傳世。這位評論家可能沒有意識到,魯迅也沒有。
五十
紐約知識分子埃德蒙·威爾遜允推門肯為美國現(xiàn)代報業(yè)之良知:“他是現(xiàn)代美國開化意識的化身,反映了它的知識,它的才智,它的趣味,認識到美國的風俗和心智的粗俗,而且在驚恐和懊惱之中,發(fā)出了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