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梁文道:如何用書偽裝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今天與你分享一篇梁文道的文章,文章整理自道長前幾年在深圳圖書館所做的一次演講,題目是《我的靈魂我的書閱讀作為一種精神操練》。

1.一個人的書房,就是這個人的全部

讓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百講不厭。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情。話說有一年,一個美國小伙子考上了哈佛大學(xué)——念工程,他很高興。

上哈佛之后,他選了一門公共課程《中古英文文學(xué)》,你想想看,一個想學(xué)工程的學(xué)生,跑去念中古英文文學(xué),所以非常痛苦。更要命的是,這個教授年紀(jì)大,說話語速緩慢,也不懂得編一些笑話去逗學(xué)生們開心,一點趣味都沒有。

那個學(xué)生很痛苦,覺得這個課不能上,太難受了,所以常常逃學(xué)。好不容易上完了一學(xué)期的課,放暑假了,他很高興。他要打散工掙錢,就在學(xué)校附近的一家舊書店找了一個兼職。

這種書店常常收到電話,被叫去別人家里收一些舊書回來,然后出售——他就干這個。他不是去估價,而是上門去看那些書得用多少箱子和多少人去搬。

有一天,他接到一個電話,老板派他去哈佛所在的美國波士頓劍橋鎮(zhèn)旁邊的一個花園洋房去搬書。他于是就去了。一個老太太開的門,引他進(jìn)來。

老太太的臉色有一點憂傷,經(jīng)過介紹他才發(fā)現(xiàn),這個老太太竟然就是教他那門很沉悶的中古英文文學(xué)課程教授的夫人,原來這個教授上完這學(xué)期的課后沒多久就死了。

死了之后留下一屋的書,這些書怎么辦呢?這老太太覺得這一屋的書令人睹物思人,她沒有辦法每天面對著這些書。所以她決定要把它們?nèi)抠u掉,于是就賣給了這個舊書店,恰好是這個小伙子被派來上門收書。

這時,小伙子才意識到,原來他上學(xué)期剛剛上完的那門課是這位教授一生當(dāng)中的最后一門課,他是這位教授一生當(dāng)中最后的一批學(xué)生之一。雖然他不喜歡這位教授,但是這個時候他也覺得心情很沉重。

梁文道:如何用書偽裝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當(dāng)他去看這些書該怎么搬時,他發(fā)現(xiàn)在教授書房的一邊,一整面墻的書柜上全是偵探小說,而且都是廉價的偵探小說。這個學(xué)生就笑了,這個老家伙平時上課很嚴(yán)肅,原來最愛看的是偵探小說,竟然有這種興趣?他覺得很可笑。

這個書房很雅致,書房后面是一扇落地的大玻璃門,出去就是一個小花園,不是很豪華,但是很干凈、雅致,也很舒服、漂亮。

他在看這個花園的時候,聽到這個老太太說:“我丈夫生前最大的嗜好就是種種花、剪剪草,他喜歡研究這個。”在花園玻璃門旁邊又有一兩個書柜,里面放的全是一些園藝方面的書籍,包括植物圖鑒,各種各樣介紹植物、養(yǎng)花種草必備的書。

看了半天,這個學(xué)生就做了決定:今天我不搬這些書了!他本來是來看有多少書,然后叫人過來搬的,現(xiàn)在他卻開車回去,和舊書店老板說:“老板,我自己想把這個教授全部的書都買下來。

買下來放哪呢?我不知道,我住的宿舍肯定放不下,我會再想一個辦法——反正我要把它們?nèi)抠I下來?!崩习逭f:“這些書你全要!價錢你能付得起嗎?”這個學(xué)生說:“我這個暑假在這打工掙的錢全部都?xì)w你了,薪水也不用發(fā)給我了。”

老板說:“那還不夠?!睂W(xué)生說:“那么這樣吧,我接下來三個暑假都來你這打工,工錢全部給你,行嗎?”老板問他:“你為什么買這些書?”

這個學(xué)生說,原來平常上課的時候,他只覺得這個教授很沉悶、很學(xué)術(shù),原來這只反映了教授的一面。當(dāng)他去了教授的家、看了他的書房、他的藏書之后,他發(fā)現(xiàn)了這個教授完整的立體人格。

這個教授喜歡廉價版本的偵探小說、偵探小說里面還劃線做筆記——筆記里面還寫粗話:這一段寫得真他媽好!這個教授還喜歡種花草,草坪上灑水器剛剛灑過,葉子上面還有水珠,這些都是教授生前最愛的東西。

一個人的愛好、興趣,甚至癖好,都徹底地浮現(xiàn)在教授的書房里面。當(dāng)時這個學(xué)生有很強(qiáng)的感覺,我如果把這些書搬回舊書店,就得把它們分散,分門別類地放在舊書店的書架上,然后再去賣。

這樣一來,教授所有的藏書就崩潰了、解體了。而現(xiàn)在當(dāng)這些書在它們主人書房里面的時候,它們是完整的。完整的意思是什么呢?這些書完整地表達(dá)了它們主人的人格、靈魂。

所以這個學(xué)生覺得,只要教授的藏書還在,只要這些書仍然是完整地在一起,這個教授就還沒有死,他的靈魂還在這些書里面。這些書里面夾了一些紙條,或者插了一張音樂會的門票、某場電影的門票——這些都是一個人生命的軌跡,都反映在這些書里了。

當(dāng)時這個學(xué)生覺得很難過、很悲痛,他覺得他應(yīng)該讓這個教授的靈魂完整地保留下來——要把它買下來,不要拆散它們。

這個店長聽了他的話之后就說:“算了,這些書我六折賣給你,你在我這里打三年工就夠了。”于是他在這里打了三年的工。這個故事是真的。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人看什么書,一個人擁有哪些書,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全部,就是這個人。

2.書房可以泄露一個人的秘密

我不知道平常大家看什么樣的雜志,但我會常??春芏嘞愀鄣牧餍须s志,像一些周刊、八卦雜志、娛樂雜志我都很愛看。

這些雜志里面通常每一期都會有一些固定欄目,介紹一些名人、家居。例如,介紹一些出自名師設(shè)計、特別雅致、特別好的那種房子,這些介紹中的房子內(nèi)部,永遠(yuǎn)是干干凈凈、非常漂亮;家具也非常昂貴,意大利、德國名師設(shè)計;如果是名人的家,照片上的這些名人都是很驕傲地坐在沙發(fā)上,并且呵呵地笑。

梁文道:如何用書偽裝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我發(fā)現(xiàn),看了這么久的雜志,看了這么多名人家居采訪專欄,我?guī)缀鯊膩頉]見到過書房。

香港有不少的富豪,但是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的書房——就算有書房,那個書房也只是虛有其表。它叫書房,其實不是書房。為什么呢?他的書房里面就是一張桌子,書桌上面擺一些電腦、一些文件。

書架有沒有?有,但是書架上面放的是什么?放的都是照片、獎?wù)碌鹊取]有什么書,就算有也裝不滿柜。

按照我之前的說法,一個人的書就是他的靈魂,一個人的全部藏書就是他靈魂全部的話。那我能不能夠說我看了這么多名人、有錢人、富豪的家,但是他們的家里沒有靈魂,因為他們沒有書房,或者有書房但里面沒有書。

如果一個沒有靈魂的房子但是又很漂亮,那像什么?像一個很華貴的陵墓。

這些房子的主人就像在邀請記者來看看“我死了之后住的地方有多好!”這個陵墓很漂亮,但是沒有靈魂。所以我很好奇一些讀書人的家是什么樣的、他看什么書,他放了哪些書?

梁文道:如何用書偽裝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很多年前我就一直想做這樣的事,就是去訪問一些讀書人,跑到他們家里面去看、去拍照,請他說一下他這些書是怎么得來的?他的書架上有哪些書是他最喜歡的?那樣我就能看出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如果他是一個作家,我說不定能夠看出和他的作品很不同的東西。后來我發(fā)現(xiàn),臺灣已有一些出版社做了這事,訪問了很多的讀書人。我就覺得:算了,我就不必再做了,有人在做。

后來我?guī)拖愀酃耠娕_做了一期特別節(jié)目,在節(jié)目里面我訪問了一些名人的書房,當(dāng)然那些名人不一定都是讀書人,看一下他們家的書。當(dāng)時我還打電話邀請了一些朋友,我找了香港非常有名的散文大家董橋先生。

董橋先生對我們晚輩一向很親切,我打電話對他說:“先生,這次要麻煩你了,我要帶整隊攝制組到你家去拍你的書?!彼宦牼托α耍骸安恍校恍?,絕對不行,這種事怎么能讓人看呢?更加不能公開?!?/p>

精明啊,姜還是老的辣!他一聽就知道我的意思。他太清楚了,書房是什么地方?書房是圣地、禁地,是不應(yīng)該隨便讓人進(jìn)來看的。因為它會揭露出你的秘密,它會不小心透露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說到這,我想起來我非常喜歡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德國思想家——本雅明,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打開我的藏書》,在這個文章里面他談到自己是一個書狂,很窮,但是又愛書——怎么辦?于是他節(jié)衣縮食,去拍賣會買那種特別珍貴的絕版書。

他曾說過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故事里說:你知道一個人想要擁有一本書,最高尚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嗎?——曾有這樣的作家,很窮,喜歡書,常常去書局,也常常去書展,看了很多的書,一看書名就喜歡,拿起來一看是本好書,但是買不起,怎么辦?

于是這個德國的作家開始了很偉大的事業(yè),他回去之后按照這本書的題目,又自己寫了一本書出來——這才是世界上最高尚的擁有一本書的方法,你想擁有一本書嗎?把它寫出來。

3.空間上:從書擺放的秩序看人的靈魂

但是一般我們不那么高尚,也沒有那么高尚的能力,大家更多的是通過偷書、借書、買書等方式去擁有一本太貴而買不起的書。

你知道買書是一種什么樣的行為嗎?本雅明說得很好:買書實際上是拯救一本書。怎么拯救它?你想想看,在市場經(jīng)濟(jì)下,一本書其實是一個商品,被標(biāo)注了價格在市場上流通。

梁文道:如何用書偽裝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如果一本書絕版了,說不定在二手市場上價格會被炒高,因為它是商品。但當(dāng)你把一本書買回家里,它就不是一個商品了,商品這一層意義就消失了。

每一個人的書架都有自己的秩序,我為什么喜歡看人家的藏書,就是想看他們有什么秩序。如果是英文書就按字母排,比如按照作者姓名順序排、按照書名順序排。有人是按照出版社來排:三聯(lián)出版社的排這邊,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放那邊。另一些人可能是分類:按哲學(xué)、宗教、歷史、文學(xué)分類等等。

每個人都有一個秩序,所以每個人的書房、書架都在體現(xiàn)一個人的秩序觀。如果一個人家里面的書房按照出版社或者叢書的系列來排,那看起來肯定非常漂亮,顏色一致的書都排在一起,那么就表明這個人就會很在乎外觀上的東西。

所以一本書被買回來,放在自己的秩序里面以后,這個秩序就是一個宇宙、一個世界,和這本書在市場上、書店里的位置完全不一樣了。

更何況你可能有些很古怪的想法去排列你的書。比如說有一個很有名的出生于阿根廷、現(xiàn)在在烏拉圭當(dāng)記者的作家——我很喜歡這個作家——叫多明格茲,他前幾年出了一本書,這本小說很優(yōu)美,叫《紙房子里的人》(大陸書名《紙房子》)。

這本書講的是書狂的故事,這個書狂怎么樣安排他家書架的秩序呢?他有一個特別的考慮。他和朋友說:莎士比亞的書絕對不能夠和瑪婁的書放在一起。誰是瑪婁?瑪婁是跟莎士比亞同期的劇本作家,這個人死得比較早、命運(yùn)比較坎坷。

他常常指控莎士比亞,說莎士比亞抄襲了他的劇本,他們兩個當(dāng)年都很紅,并駕齊驅(qū),但是兩個人誰也看不上誰。他覺得莎士比亞抄襲,不像話。后來也有學(xué)者支持這一派的說法。

這兩個人生前就是死對頭,所以作為一個負(fù)責(zé)任的讀者,絕不能夠把他們兩個的書放在一塊,這是不對的。這么放一塊,會讓他們繼續(xù)在書架上面爭吵。

另一個我們熟悉的例子,韓寒跟洪峰的書就絕對不能放在一塊,要不然,韓寒說不定就天天在書架上罵洪峰:“你這個乞丐,活該你行乞?!蹦蔷筒淮蠛昧?,就會破壞這個寧靜的書房世界。

所以為了讓那些書彼此不要吵架,我們要仔細(xì)研究這本書的作者和那本書的作者是什么關(guān)系?這本書的內(nèi)容和另外一本書的內(nèi)容有沒有抵觸的地方、或者不可歸類的地方?

每個人的書架都有莫名其妙的、屬于自己的秩序在里面。這個書把它買回來放進(jìn)去之后,為什么說它被拯救了呢?

就是說從這一刻起,書脫離了它商品的面目,它真正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東西。它不再只是一本書,對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講,它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塊磚,是構(gòu)筑了這個人靈魂教堂的一塊磚瓦。

因此,本雅明用了這樣的比喻:我們到書店里面去買書,把書帶過來,這就像《一千零一夜》里面的蘇丹王子到奴隸市場里面看到一個美女,這美女被當(dāng)作奴隸擺在那,我把她買回來吧!然后你拯救了她,就像這個感覺。

所以一個人的書房,一個人的藏書,是一個人的世界,是他的靈魂的體現(xiàn)。

4.時間上:從書的筆記看人隱藏的內(nèi)心

我們接下來再看時間上的問題。書如果在空間上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靈魂,他的興趣、他的嗜好、他要隱藏的東西都在里面。那么對他來講這些書有沒有時間縱深的角度呢?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

所謂時間縱深的角度,可以這樣來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習(xí)慣,買了一本書回來可能會簽名,簽名的旁邊還會有日期,我相信有些人會有這樣的習(xí)慣。

有的人甚至?xí)B什么時候看了這本書也記下來。甚至有人更特殊,這本書可能買回來的時候簽了名,寫了購買的日期,后來看書的時候又寫了日期,而且可能一下子看不完,可能過幾個月拿出來又看,于是又記下日期。這本書就變成了一本日記,歷年來你讀它的軌跡都留在上面。

如果你不是刻意這樣做的話,你也可能會夾一些書簽、證件、名片。一大堆東西塞進(jìn)去,塞進(jìn)去之后,這些東西都是你生命中某個過程的記錄,都保留在這書里面。

梁文道:如何用書偽裝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書不只是表達(dá)、承載一個內(nèi)容的載具,書本身也有歷史,有被閱讀的歷史、有被翻開的歷史、有被購買的歷史、有被轉(zhuǎn)賣的歷史,你會在每一本書看到歷史的記錄,你什么時候看過它?你什么時候翻開它?特別是圖書館的書更是如此。

我以前在大學(xué)里有一個非常壞的習(xí)慣,完全不值得學(xué)習(xí),就是我喜歡在圖書館的書上面劃線做筆記(很抱歉)。

為什么要干這樣的事呢?當(dāng)時有同學(xué)問我:“梁文道,你怎么這么做呢?”我當(dāng)時很自豪:“哼!你懂什么?我要指示重點給人看,我是為了其他的讀者好。”我在書上面寫了“眉批”,第二個讀者看了以后就會知道這本書好不好,值不值得看。如果我說很糟糕,那算了,不看也罷。

我不只喜歡劃線,我還喜歡看別人劃的線。所以我借書給人家的時候,有朋友說:“你放心我會讓它很干凈的?!蔽艺f:“不,千萬別!你最好在上面做點筆記。”

為什么呢?因為這樣一來,我可以看到他怎么去閱讀。所以這樣的閱讀是一種雙重閱讀,首先是我自己在閱讀;第二,我在閱讀另一個讀者怎么閱讀,這是一個雙重的閱讀過程。

假如恰巧那個讀者是我認(rèn)識的人,是我朋友,我就來看看你這個讀者注意到什么東西?比如說他借了一本《紅樓夢》回去,回來之后我發(fā)現(xiàn),標(biāo)得最多的就是“賈寶玉初試云雨情”那幾頁,那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了,可能他還會在這幾頁上劃重點。所以這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

甚至有時候我會把它發(fā)展成一種對話。什么對話呢?比如圖書館的書借回來了,我看到上面有人做了筆記,劃了線,我會在旁邊再寫一個批注:“這是誰寫的???你懂不懂啊?你根本就沒看懂就別瞎說好不好?”

這就等于在書上跟一個你不認(rèn)識的人,一個不知道是多少年前讀過這本書的人,進(jìn)行遙遠(yuǎn)的對話。而這個對話,只有下一個借這本書的讀者才能很完整地看到:原來在我所不知的時間里面、在我所不知的兩個人中間,曾經(jīng)有隔空的對話發(fā)生在這本書上面。

所以買二手書是非常好的事情,能夠讓我們看到它被翻動過的背景,你會想,這本書它經(jīng)過什么樣的路線才來到我們的手上。

因此我有這么一個習(xí)慣,如果我到書店買書,同一本書有好幾本的話,我會買其中比較爛的那本,就是外觀不大好,甚至缺頁、封面折壞、有水跡等等。

為什么呢?第一就是因為這樣的書,它的歷史復(fù)雜、它坎坷,經(jīng)歷過了其他書沒有經(jīng)歷過的命運(yùn)。其他的書光鮮、漂亮、干凈,但是這本書骯臟、有折角,有不少不可告人的事情發(fā)生在這本書身上。

第二,正由于這本書的命運(yùn)坎坷,造就了它殘破的身軀,因此在這個書店里面不會有人買、不會有人要。除非那個書只剩下最后一本了,它才會很可憐地被賣出去。你是不是覺得它非常值得同情?

于是我把自己想象成書的慈善家,我的書房是書的孤兒院,我到處去收養(yǎng)那些沒有人要的“孩子”,帶回我家里面看一看,試圖看穿它的歷史、它的經(jīng)歷、它的生命軌跡,然后放在我的世界里面——你被我拯救了。

我可能不算好人,我沒做過什么好事,但在做了這個事之后我才感覺到我還有善良的一面。

5.如何用書偽裝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我剛剛說的那些道理,一個人的書房、每一本書里面有什么記號,都會展示你的生命歷程和這些書的關(guān)系。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能不能想象到有人會偽裝?——絕對可能!怎么樣偽裝呢?

梁文道:如何用書偽裝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大家有沒有看到有些人家里面放一整套很漂亮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基本上是沒有人會看的人——除了像王云五先生,他是立志把大英百科全書看完的——基本上沒有其他人看百科全書的。

有些人專門買這些書放在家里面,也不看,就是為了炫耀,但是這種炫耀通常被人認(rèn)為是很沒有品味的。香港的富豪想用書來炫耀的想法是沒有的,所以沒有這個問題。

很多地方的富豪想過得要有品位、有文化,就用書來炫耀,成為笑柄。比如說莎士比亞全集、魯迅全集等等,你買來后肯定是不看的。

因此英國這么一家公司提供特種服務(wù)。什么服務(wù)?就是幾個小伙子專門負(fù)責(zé)替人買書和整理書架,好顯示出主人卓越的品位,他們會看出你是什么樣的人。

比如說看到你的眼神有一點憂郁、有一點神秘,于是他會專門幫你買一些占星術(shù)的書籍,找一些中古、有神秘異教思想的思想家(通常都是被火刑架上燒死的那種)的著作來裝扮你的家。

但是這還不夠,書絕對不能湊一套,比如別人買莎士比亞,你也可以買,但是買莎士比亞一整套就很笨。這家公司很會買,怎么買?不買一整套,就買八本。這八本里面另外有三本是重復(fù)的。

這個重復(fù)是怎么回事呢?因為有幾本的區(qū)別在于版本不同,然后在不同的版本里面有幾位專家?guī)湍阍谏厦鎰澗€,表示你看過,還模仿出一些好似不經(jīng)意的褶口。

仿佛有些人夏天喜歡穿麻西裝,麻西裝燙得很直、很漂亮不好看,燙得有點皺,太皺又不行,怎么辦?出門之前,燙一下,燙完之后灑點水、捏一捏,這樣穿起來更瀟灑。

書也是這樣,故意褶一褶,然后又不經(jīng)意地塞進(jìn)一兩張倫敦高文花園歌劇音樂會的門票,這表示你買這本書、或者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正在看歌劇。

你想想看,假如你擁有這樣一個書房,然后你請一個朋友上門來——假設(shè)是位異性朋友,你就和她說:“您慢慢坐,我去弄杯咖啡。”然后一弄就弄很久,弄個20分鐘。

你出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她正在讀你的書,一臉嘆服的表情。你就微微一笑——呵呵,這就得手了。接下來就是另外一個章節(jié)的故事了。

所以我一直考慮,我將來做不了電視節(jié)目了,年老色衰了——雖然我現(xiàn)在也沒有什么色——干不了這一行了,我就開一家這種公司。因為我知道現(xiàn)在中國的富豪越來越講究文化品位,住豪宅、洋房。

那些豪宅、洋房的名字都很有圣堂的景象,很有品位的感覺,他們一定需要這種特別服務(wù)的,我將來就開這樣的公司服務(wù)他們(笑)。

6.何謂真正的閱讀?

再說回這些書,它的歷史本身是那么有趣,記錄了人生命的軌跡,這個時候我們逐漸接近了一個更加核心的問題——在閱讀的那一剎那,我的生命如何受到影響?如何被改變?如何和它發(fā)生關(guān)系的呢?到底什么叫做閱讀呢?

其實所謂的閱讀我可以借用法國思想家布朗基的話:所謂的閱讀,就是讓人得到自由,讓作品得到自由。

為什么?我們每個人讀書的時候幾乎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些書是讀不懂的,很難接近、很難進(jìn)入。我覺得這是真正意義上、嚴(yán)格意義上的閱讀。

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看他看得懂的書,那表示他其實沒看過書。

你想想看,我們從小學(xué)習(xí)認(rèn)字的時候,看第一本書的時候都是困難的,我們都是一步一步爬過來的。為什么十幾歲之后,我們突然之間就不需要困難了,就只看一些我能看得懂的東西。

看一些你能看懂的東西,等于是重溫一遍你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這種做法很傻的。

我奉勸各位要帶著審慎的眼光去看坊間很多的暢銷書,特別是那些非虛構(gòu)的、非文學(xué)性的暢銷書。

暢銷書的規(guī)律有三個:第一個規(guī)律就是把你已知道的事情用你不知道的說法說一遍;第二個規(guī)律就是把剛剛的說法重復(fù)一遍,再舉一些例子;第三個規(guī)律是再重復(fù)一遍進(jìn)行總結(jié),就成功了——這就是暢銷書。

因此,對我來說這不是真正嚴(yán)格意義上的閱讀,真正嚴(yán)格意義上的閱讀總是困難的。

困難在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本作品無論是虛構(gòu)還是非虛構(gòu)的,還是哲學(xué)的理論——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或者是偉大的文學(xué)著作《追憶似水年華》——我們在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希望把它們組織成有機(jī)的東西,讀出一個意義來,讀出一個我能理解、掌握的世界。

但是你發(fā)現(xiàn)這個作品在抗拒你的這種欲望和要求,整個閱讀的過程其實是個角力,你想把一個東西套上去,讓它成為可理解的、給它一種框架、一個格式、一種格局,但是它一直在抗拒。

你剛剛修建一個城堡,有完整建筑的結(jié)構(gòu),墻角那一面又開始生出了蔓藤,然后慢慢地攻掠了城墻——閱讀總是應(yīng)該這樣。

在這個時候你就發(fā)現(xiàn),閱讀無非是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我們自己的頑強(qiáng)意志以及作品本身的不可征服。

作品是自由的,在于在閱讀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它不能被馴服;你也是自由的,因為你充分地意識到自己的意志、自己靈魂的存在。

你讀完一本很困難的書,你不能說自己都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仿佛經(jīng)過了一場漫長的斗爭,這樣的斗爭就像做了一種很劇烈的體育運(yùn)動——精神上的體育操練,使得你這個人被轉(zhuǎn)化了。

7.閱讀會改變?nèi)?,或好,或?/strong>

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xué)家很強(qiáng)調(diào)閱讀。他們用了一個詞,就是“操練”。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看一下《柏拉圖對話錄》,甚至是被認(rèn)為很系統(tǒng)的著作——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等等。

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表面似乎很系統(tǒng),但是實際上不是。它甚至有很多內(nèi)在的矛盾,就是因為作者在書寫的過程中,已有隱含的對話者,不斷和讀者對話。

所謂精心的閱讀就是你和這部作品進(jìn)行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你不能征服它,它不能征服你,然后你和這個作品共同達(dá)到一個高度,然后你慢慢被改變——書總會改變?nèi)?。書會讓人變化,會不會變得更好呢?我非常的有疑問?/p>

前幾個月我在報紙上看到墨西哥有一個城市,這個城市的警察過去是出了名的“混帳”,聚賭、喝酒、不干事,貪污匯款等等,不像話。

當(dāng)?shù)氐恼鸵母锞欤趺锤母??就搞了一個警察閱讀計劃,指定了一批書。每個警察都要領(lǐng)幾本書回去,要好好看書。

墨西哥講西班牙文,當(dāng)然是看一些西班牙文學(xué)的典籍,比如《堂吉訶德》等。據(jù)報紙說,當(dāng)?shù)氐恼硎具@個計劃非常成功。

 

梁文道:如何用書偽裝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這些警察從來都是大老粗,但看了一年的書之后,都變得氣質(zhì)高雅,而且執(zhí)行公務(wù)的時候不偏不倚,非常優(yōu)秀。比如說一個交警,過去在路上攔你車的時候就直接說:“把證件拿出來?!爆F(xiàn)在就會這樣說:“這位先生,打擾您一下,我知道你趕時間,但是您能給我看一看你的證件嗎?”——讀書之后就會有這樣的效果。

因此我們常常鼓勵人讀書,因為我們相信讀書會讓一個人變好。古語有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雖然我非常懷疑,因為我們看過更多的人是越讀書越壞。但是讀書的確會轉(zhuǎn)化人,可以讓你變得更加邪惡,也說不定會讓你變得更善良,所以不一定。

一些作品在思想上、靈性上的深度使得讀書變得很危險,因為它讓一個讀書人可能比一個不讀書的人更邪惡。因此我們嘗試把閱讀馴服為一種很簡單的東西。

鼓勵大家讀書還有個原因就是希望讀書讓大家更有文化、人變得更好、社會更和諧,但是我覺得這個不一定會發(fā)生,這種愿望往往會落空的,因此我很討厭開書單。

在香港我有一些寫書評的朋友每年都被媒體要求:開書單吧,暑假了,給學(xué)生一點好建議。我覺得書單是不能開的。為什么?因為我們相信所有真正的好書、嚴(yán)肅的書都能起到改變?nèi)说淖饔谩?/p>

一份書單其實是在規(guī)劃你成長的目標(biāo),你的人生變化的方向,所以它也是人生的計劃。你想想,我們憑什么就將一份人生的計劃、人生的進(jìn)程,給一些我不認(rèn)識的讀者?我覺得那是不負(fù)責(zé)的。

我憑什么告訴一些年輕人你應(yīng)該怎么做人?你應(yīng)該變成什么樣的人?我能介紹一些我喜歡的書,但是我一定會強(qiáng)調(diào)我喜歡的書絕對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我人生的方向、我的規(guī)劃絕對不可能適用于所有的人,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列一些書單出去推廣是很霸道的行為,我是反對開書單的。

8.有機(jī)會要看一些“邪惡”的書

另外還有一點,也是大家平時很容易有的俗見,就是認(rèn)為讀書應(yīng)該讀一些引人向上的書、勵志的書籍。例如推薦看一些名人的傳記,看看這些人怎么奮發(fā)向上、努力向前,最后成為一代偉人等等——我很反對年輕人看太多這種勵志書。

為什么?我發(fā)現(xiàn)一個人讀勵志的書籍多了都會變成傻子,就是立志立過頭了。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任何問題,他就想到要勇往直前、排除萬難、不怕犧牲。

他沒有考慮到,是不是自己錯了,是不是一開始自己的決定就有些問題。他不管,反正他從頭到尾就是立志,志氣高昂。一個志氣太過高昂、太過自信、人生觀非常正面的人其實都有一點傻。

 

梁文道:如何用書偽裝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他會變得對世界的看法很單向、單調(diào),對人生的看法也很單一,就是只從正面看問題。他從來不知道世界的復(fù)雜,人生的陰暗。

所以我認(rèn)為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有機(jī)會就要看一些“邪惡”的書。

我心目中最偉大的邪惡作品就有幾本?!督鹌棵贰芬灿羞@種效果,但是《金瓶梅》還不夠邪惡。大家有沒有聽過法國的薩德侯爵,今天我們講性虐待的“SM”,那個“S”就是來自他,因為他是個性虐待大王。

他寫的書充滿著各種不堪入目的情節(jié):人吃人、吃排泄物、輪奸、虐殺,種種你能想象到的最黑暗、可怕的東西他的書里全部都有了,所以他被判精神病,后來死在監(jiān)獄里。

但是20世紀(jì)中期之后,有很多世界級的思想家都非常關(guān)注這個人,有很多著名的導(dǎo)演拍他的電影,有人研究他的作品。

這個薩德侯爵寫書的年代就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大革命是個什么樣的年代?就是全社會都很講理性,大家知道當(dāng)時最激進(jìn)的革命派講理性講到什么地步么?他們認(rèn)為月份的劃分應(yīng)該是十進(jìn)制的,即十天是一個禮拜,因為七天作為一個禮拜顯得不夠理性、不科學(xué),十天才是科學(xué)的。

他們認(rèn)為世界的一切都應(yīng)該是理性的。那么就在這樣一個力求理性的年代里面,法國大革命血流成河,人間能夠想到的殘酷和暴力都在這個最理性的時代同時發(fā)生了。

這個時代有伏爾泰、盧梭這些偉大思想家的強(qiáng)調(diào)理性的作品流傳,但是同時也有薩德侯爵寫的那么可怕的書出來,這表明什么呢?

理性是有它的黑暗面的,崇高的理想背后往往就是無盡的血和肉組成的深淵——欲望的深淵。所以,你如果讀完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再去看薩德侯爵,你將看到啟蒙的黑暗面。

如同站在一個懸崖邊上,旁邊是光芒燦爛的日出,但是退一步就是萬丈深淵,深不見底,而且充滿著誘惑。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深不見底的東西會很害怕,但是你又很想知道下面到底有什么?你覺得它在把你拉下去,那是罪惡的。

如果一個人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人性里面的陰暗、邪惡,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種欲望、那種動力,你就會明白人生很不簡單、很復(fù)雜,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們不能控制的東西。

然后你有可能變成性格比較平和的人,至少你不會再犯傻。所以閱讀是一種精神操練,閱讀能夠改變我們自己,讀書不是讓人變壞,而是讓我們對人性有一個縱深的理解。

因此,我們應(yīng)該主動去讀困難的東西;我們應(yīng)該不計較、不避諱一些所謂可怕的書;我們不要去認(rèn)為精神操練就是讓人變好的東西,這不一定。精神操練只是讓我們有所變化,讓你成為另外一種人,每個人一生的閱讀過程都是應(yīng)該不斷變化的。

有人說讀書防老,我覺得說得很對。讀書真的可以防老。什么意思呢?老人最可怕的就是他沒有什么機(jī)會改變自己。如果一個人上了年紀(jì)依然很開放、而且是以嚴(yán)肅的態(tài)度去閱讀、容納一個作品,挑戰(zhàn)自己、改變自己、扭曲自己的話,他就還有變化的可能。

每天睡眠之前的最后一刻,是一本書在陪伴我,今天的最后一刻和我對話的就是這本書,它在不斷地改變我,直到臨睡前我都在被改變。于是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我是一個新的人,和昨天不一樣,就因為昨天晚上的閱讀。

有一個很有名的意大利作家,患了癌癥,很痛苦。在臨死前,他要求護(hù)士念書給他聽,直到他咽氣。他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可能會死、會咽氣,但是在這一刻我仍然不放棄。

所以我們大家請開放自己,讓閱讀、讀書去改變自己,讓自己變成另外一種人。我們隨時隨地都還有這種可能:盡管我們未必會變成更好的人,但是改變本身就已是人生的目標(biāo)。(文/梁文道)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