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系傳》
(南唐)徐鍇 撰,陶生魁 點校,中華書局
《說文解字系傳》是《說文解字》的最早注本和系統(tǒng)研究著作。全書四十卷,卷一至卷三十為《通釋》,注釋闡發(fā)《說文》正文,各條先出《說文》原文,然后以“臣鍇曰、臣鍇按”等領起注釋,末附朱翱反切;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為《部敘》,推闡《說文》五百四十部據(jù)形聯(lián)系、次序排列的意義;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為《通論》,闡發(fā)文字構形的含義;卷三十六為《祛妄》,駁斥李陽冰臆說;卷三十七為《類聚》,列舉同類名物之字,說明其取象之由;卷三十八為《錯綜》,從人事以推闡古人造字意旨;卷三十九為《疑義》,論列《說文》所闕之字及字形與小篆不合之字;卷四十為《系述》,說明各篇的著述旨趣。此次整理以中華書局影印道光祁寯藻刻本為底本,參校以《四部叢刊》影印述古堂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進行錄排、標點、注音、校訂工作。書后編制五百四十部首字檢字表,以及正文字頭和重文字的音序、筆畫檢字表。
《楚辭大典·第一編》(全三十五冊)
黃靈庚 劉躍進 周正英 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楚辭》之學萌發(fā)于秦末漢初,兩千多年來,《楚辭》文獻學的研究一直是各時代的熱門之學,目前海內外《楚辭》刻印、校讀文獻有上千種,面對卷帙浩繁的《楚辭》文獻,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做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對于《楚辭》和楚文化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冻o大典》計劃收入三百余種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時期最為重要的《楚辭》及屈子文獻(包括海內外的孤本、善本文獻),依照原貌影印出版,并由專家為每種文獻撰寫提要。第一編收入“楚辭章句”和“楚辭集注”約七十種文獻,不少都是海內外的孤本。《楚辭大典》的出版將為“楚辭學”研究提供一套珍貴的學術資料。
《允禧集》
杜桂萍 主編,顏子楠 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
《允禧集》是杜桂萍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清代詩人別集叢刊”中的一種,由顏子楠整理。本書收錄愛新覺羅·允禧的作品。允禧,康熙五十年生(1711),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允禧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一子,雍正皇帝之弟,乾隆皇帝的叔父,在乾隆皇帝即位后被封為慎郡王。在清代詩歌史的框架中,宗室詩人是被稱為“朝中之野”的特殊群體,允禧則是這一群體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簡帛書籍敘錄》
于茀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戰(zhàn)國秦漢簡帛書籍為敘錄對象,涉及敦煌漢簡、居延漢簡、懸泉漢簡、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烏程漢簡、天回漢簡、睡虎地漢簡、馬王堆帛書、北大秦簡、郭店簡、包山簡、望山簡、新蔡簡、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等等,按照傳統(tǒng)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進行分類,并對子部做出調整(如析出墨家),以書籍寫作時間或出土先后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著錄其簡帛形制、字數(shù)等,再敘述簡帛文獻的基本內容,記錄原簡收藏地,最后對具體文獻的資料價值和學術價值進行評價?;蛞龈骷乙庖?,或申述自家判斷,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皆有文獻可征??傮w而言,本書對目前已刊布的簡帛書籍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著錄,將大大便利簡帛研究及相關學科研究的開展與推進。
《王羲之法帖全集》(全三冊)
楊璐 楊敔 編著,中國書店出版社
《王羲之法帖全集》在注重版本和整理質量的基礎上,以“全”為特點。全書共收錄王羲之內容不同的書帖359件,其中首次出版的有近百件,是迄今為止最全的王羲之帖本全集,使千余年來隱藏在近千種叢帖中的王羲之書帖重新被發(fā)現(xiàn),幾無遺漏。其中尤以《荷華帖》為數(shù)十種稀見帖本的代表,不僅至今未見出版,其底本也為海內孤本,既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也有珍貴的文獻價值,對數(shù)百年以來珍貴碑帖拓片的保護有重要意義。《王羲之法帖全集》不僅是一部完整的王羲之書法全集,更是一部東晉時代的古文獻,為全面、深入地研究王羲之提供了完整的第一手資料。
《安岳石窟內容總錄》(全五冊)
白彬 張亮 雷玉華 董華鋒 主編,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 安岳石窟研究院 編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國西南地區(qū)石窟摩崖造像開鑿自隋唐興起,歷經五代,盛于兩宋,至明清綿延不絕,龕窟類型和題材內容廣泛多樣,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下半闋”。安岳石窟便是西南石窟杰出的代表?!栋苍朗邇热菘備洝芬晕淖帧⒕€圖、照片結合的形式,系統(tǒng)收錄四川省安岳縣石窟寺遺存八十處,完整呈現(xiàn)當?shù)刂攸c石窟的全貌,體現(xiàn)了石窟寺作為建筑、雕塑、壁畫等藝術綜合體和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獨特載體的珍貴價值。
《孟子新編新注》(全二冊)
劉培桂 著,齊魯書社
本書將《孟子》原編按內容重新做了編排,分為《學問》《性善》《堯舜》《仁政》《王道》等14篇。確保同類內容的章節(jié)在同一篇內,篇章之間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更便于閱讀、檢索與展示全書內容。注釋繼承了先賢舊注之正而不囿于舊注,新增了應注未注或注而不詳?shù)拇罅績热荩灾袚?jù)地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不避疑難,正本清源;廣征博引,推陳出新;易讀易懂,盡顯《孟子》本真,是本書的特色。
《〈甘肅鎮(zhèn)考見略〉校注》
(明)周一敬 撰,王琦儒 校注,三秦出版社
本書是《甘肅鎮(zhèn)考見略》的校注本?!陡拭C鎮(zhèn)考見略》成書于明崇禎十二年(1639),崇禎年間即刊印、流傳于世。本書在全面考察明代甘肅鎮(zhèn)及部分相鄰區(qū)域有關疆域形勝、歷史沿革、戰(zhàn)略地位、戍防策略等方面的基礎上,以形勢、營衛(wèi)、兵馬、錢糧、撫剿、沿革、驛道、賞罰八個方面,重點記錄了莊浪、涼州、甘州、肅州、西寧、蘭州、靖虜、洮州、河州的城池、關隘、堡寨、烽候、邊墻、墩臺等方面的基本情況,準確反映了明末甘肅鎮(zhèn)長城沿線地區(qū)的軍鎮(zhèn)建制、兵馬部署、后勤保障、歷史沿革、民族關系等重要內容,是研究明代九邊及甘肅鎮(zhèn)軍事戰(zhàn)略、長城防御、經濟貿易、民族政策、歷史發(fā)展、地理變遷等方面珍貴且稀見的歷史文獻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本次校注以南京圖書館藏本(明崇禎刻本)為底本,對原書做了整理、???、標點、注釋等工作。
《玄奘全集》(全五十三冊)
(唐)玄奘 著譯,韓欣 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
《玄奘全集》共53冊,約1900余萬字,以《乾隆大藏經》為底本,《房山石經》《資福藏》《磧砂藏》《趙城金藏》等8種大藏經為參校本,含玄奘譯出經論75部,以及玄奘傳記、玄奘年譜等相關內容,是目前研究玄奘最為全面的古籍點校成果。
《三目類序釋評》
李致忠 釋評,三晉出版社
《三目類序釋評》是李致忠先生的一部古籍研究著作。全書通過選取中國古典目錄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即“三目”作為研究對象,將“三目”的總序、部序、類序分別對應展開,對每篇序文進行規(guī)范標點,對相關名詞、文句做詳盡的注釋,其后附以“按語”,通過去謬匡正、去偽存真、撥亂反正,品評“三目”類分的“優(yōu)劣短長”。本書在探析古人四部歸目思想的基礎上,為當下梳理出一份詳盡的、科學的、更適合中國古籍的四部分類表,具有突出的學術意義與實用價值。
《唐大詔令集系年校箋》(第一輯)(全八冊)
吳在慶 主編,黃山書社
《唐大詔令集》選錄由唐諸位帝王所頒布的各門類詔令而成,分為帝王、妃嬪、皇太子等十多項大門類。這些詔令記載了唐代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原委真相,以及各種典章制度及其興廢沿革等,內容均屬于國家政務事項,成為歷代修史者所依據(jù)的重要文獻,也是歷史以及經濟、政治、法學、科舉學、民族學、文學等各學科研究者必須采用的不可少的重要原始資料。本項目以唐人相關文集,典籍文獻資料,現(xiàn)存《唐大詔令集》的各種明清抄本、刻本,對《唐大詔令集》進行全面校勘、系年、箋注與輯佚,盡可能還原唐代詔令的原貌,使之成為史學、文獻學和古代文學等門類研究的重要基本文獻與參考書。上述所做的這些工作,均是拓荒性的創(chuàng)新之舉,極具文獻價值與出版價值。此次整理為第一輯,全8冊,包括帝王、妃嬪、皇太子、諸王、公主、郡縣主六門。
《羅繞典集》(全五冊)
(清)羅繞典 著,曾主陶 主編,劉時雨 副主編,岳麓書社
本書收錄晚清封疆大吏羅繞典的奏折、題本、詩文集《蘇溪全集》《黔南職方紀略》及部分輯佚詩文。其中奏折與題本400多件(來自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研究晚清政治史、軍事史、社會史的重要史料。
《會秋堂集輯?!?/strong>
(清)宋曹 撰,劉東芹 輯校,鳳凰出版社
宋曹所著《會秋堂集》,生前曾梓行,但早已佚亡。道光二十二年,里人陶性堅在所輯《射州文存》中說:“射陵之《會秋堂稿》流傳海內,而板已無存,稿亦罕見?!惫饩w年間,宋曹裔孫宋惟新藏有殘本,但僅有紀災詩五十九首,惟新又苦心搜輯十數(shù)年,得詩至一百十余首,將謀受梓而遽卒?,F(xiàn)存宋曹詩文散見于王豫《江蘇詩征》、卓爾堪《明末四百家遺民詩》、鄧漢儀《詩觀初集》、冒襄《同人集》、張潮《虞初新志》、陶性堅《射州文存》以及《鹽城縣志》等史料中。又有周夢莊、趙嶰山二先生抄本,存數(shù)較多。另外,其傳世書法作品中亦有不少自作詩文。本書重新輯佚校對存世宋曹詩文,盡最大可能恢復宋曹《會秋堂集》原貌,為研究宋曹其人其事提供基本史料。
《黼黻圖抄本兩種》
(清)王曇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書為“宛委遺珍”之一,影印收錄《黼黻圖》抄本兩種:一為趙萬里抄本,原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收館;一為張宗祥抄本,原本今藏浙江圖書館?!俄腠陥D》,又稱《黼黻圖回文詩》,是一部以黼黻圖來展示回文詩的著作,清王曇著。王曇與繼配金禮嬴以詩文書畫相商榷,儼然宋趙明誠、李清照情狀。惜金禮嬴早逝,王曇乃作此圖以寄哀情。據(jù)張鳴珂跋,《黼黻圖》當包含全圖一幅,分圖四十九幅,共五十圖。但王曇并未完成,僅繪成三十四幅。
《〈四庫全書〉書前提要綜合研究》
周祿祥 著,廣陵書社
本書通過深入研究《四庫全書》和書前提要的纂修過程,基本厘清《四庫全書》書前提要利用提要分纂稿、《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四庫全書薈要》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相關材料,不斷修訂撰寫的復雜過程,同時通過列表分類、比對,仔細辨析書前提要與其他幾種提要在文字內容等方面的異同,以及文淵、文溯、文津三閣《四庫全書》書前提要之間的差異,對于《四庫全書》纂修及提要撰寫過程中的許多問題有所研究和揭示。本書可為《四庫全書》編纂史、四庫館臣學術思想研究及清代學術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也可對清乾嘉時期的學術思想、文學批評的研究提供參考。
《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
成都博物館 編,巴蜀書社
方正之間,文明生發(fā)。全書以“源”“遠”“流”“長”構建脈絡,分為釋讀萃圖成字之“源”、文以載道之“遠”、福澤廣布之“流”、文脈綿延之“長”四個章節(jié),從鐫刻歷史“骨相”的殷商卜骨,談到筆書民族氣韻的淋漓翰墨,在講述漢字的演變歷程中,讓讀者深刻了解漢字在促進中國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形成、維系多民族融合發(fā)展歷史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漢字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關系并體悟“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識”這一核心概念。
《民國時期武漢大學講義續(xù)編》(全三十六冊)
周榮 涂上飆 主編,崇文書局
本書收錄未刊民國時期武漢大學講義125種,涉及哲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語言文字學、文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門類。主要作者有譚戒甫、范壽康、周鯁生、李劍農、劉秉麟、周貞亮、游國恩、劉永濟、程千帆、雷海宗、吳其昌、劉賾、朱東潤、張西堂等。全書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排序,共36冊。另附總序概括學術源流,作者小傳撮述生平、治學概況。力圖客觀真實地再現(xiàn)當時特定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各學科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主張,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
《豫章羅先生文集 李延平先生文集》
(宋)羅從彥 撰,(宋)李侗 撰,李彬 點校,福建人民出版社
羅從彥師承二程高弟楊時,求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李侗于理一分殊中尤重分殊,均對朱子思想發(fā)生很大影響。羅豫章、李延平文集合刊出版,宋儒“道南一脈”(二程—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脈絡更為清晰明白,意義重大?!对フ铝_先生文集》收錄羅從彥最重要的著作《遵堯錄》并語錄、詩文。此次整理,以今各本祖本元至正豫章書院本為底本,通校元至正刻明成化張?zhí)┬扪a印本、成化馮孜本,參校明正德姜文魁本、嘉靖謝鸞本、萬歷岳徐李本、元季恭本、清康熙正誼堂本、乾隆黃植京本,并他校相關文獻?!独钛悠较壬募肥珍洝堆悠酱饐枴氛⒑?、補錄并詩文。朱子受業(yè)李侗,書札往來問答,朱子輯成延平答問,朱子門人又編后錄,明弘治周木再編補錄。此次整理,以體例謹嚴簡潔的清康熙正誼堂本為底本,通校明正德李習本、明萬歷熊尚文本、清順治李孔文本、朝鮮重刊李習本,參校寶誥堂本,并他校相關文獻。
《談箋話譜》
黎曉宏 著,北京出版社
這是一部關于中國箋紙的百科全書。箋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用于書寫詩詞、來往信件的特殊紙張,因紙上具有文人意趣的筆墨或者非常個性化的圖案線條與書法作品而為士人所看重。本書分為紙的歷史、箋紙歷史、箋紙類型和箋紙集萃四個部分,匯集了2000多幅精美箋紙插圖,詳細描述了中國箋紙的創(chuàng)始、形成、發(fā)展的歷史和箋紙類別,并以箋譜作為切入點,深入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風雅生活,解讀傳世書畫、名人信札隱藏的趣聞逸事與歷史細節(jié)。本書圖文并茂,令人賞心悅目,堪稱藝術精品佳作。
《新編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全二冊)
李鴻濤 主編,中醫(yī)古籍出版社
《新編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為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開展全國中醫(yī)古籍資源普查與書目編撰工作的標志性成果。本書全面覆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新增收集231家公藏圖書機構(包含市級縣級圖書館、博物館、醫(yī)院及醫(yī)藥院校圖書館)的書目信息2.6萬條,是中醫(yī)古籍檢索和利用的重要工具書,是中醫(yī)文獻研究和學術發(fā)掘的重要資料和線索。通過調研全國356家中醫(yī)古籍藏書單位的中醫(yī)古籍,按照最新《中醫(yī)古籍分類標準》和《中醫(yī)古典目錄學概論》中的古籍著錄規(guī)范,對全國中醫(yī)古籍款目進行了著錄和組織。《新編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的款目組織體系展示了中醫(yī)古籍文獻的傳承發(fā)展和分類布局,揭示了中醫(yī)學術與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為中醫(yī)古籍文獻的保護整理,乃至書籍史、醫(yī)學史研究,提供了目錄學儲備和支撐。在當前全國中醫(yī)古籍保護、整理與研究工作有序開展之計,《新編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不僅為廣大中醫(yī)古籍文獻工作者開展版本目錄研究和文獻整理提供了必備的檢索工具,也為全國中醫(yī)古籍收藏單位館際交流,以及中醫(yī)古籍的普查、發(fā)掘、保護與利用提供了分類和著錄的標準化規(guī)范。
《金石善拓聚珍·吳大澂考釋簠齋藏古陶文字》
唐存才 編著,西泠印社出版社
《吳大澂考釋簠齋藏古陶文字》底本為國家圖書館藏陶文善本古籍,一函五冊,吳昌碩題簽,羅振玉署題,陳介祺、吳大澂、蔣氏密韻樓、陳景陶、國家圖書館遞藏,共收陳介祺藏陶文拓片428枚,以戰(zhàn)國齊國陶文為主,亦有晚至魏晉甚至更晚者,另有個別非文字的文飾。大部分拓片都有吳大澂用細篆書寫的考釋文字,偶有陳介祺題跋,考釋精到,篆書精妙,對于書法藝術研究極具價值。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篆刻家唐存才先生對上述內容中作了釋文,便于讀者對古代篆文的理解。此書為中國國家圖書館參與的“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研究成果之一,書中收錄的裘錫圭先生《我對古陶文發(fā)現(xiàn)一百五十周年的感想》,童衍方、劉釗先生的序言和唐存才先生《三代古陶,人文臻萃》等文章具有極高的古文字研究價值。該書內容流傳有緒,見證晚清古陶拓片的收藏與研究脈絡,是相關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
《盧文弨批校本儀禮注疏》(全四冊)
(清)盧文弨 批校,浙江大學出版社
《盧文弨批校本儀禮注疏》十七卷,以上海圖書館藏盧文弨批校本《儀禮注疏》為底本進行影印,全彩印刷。此本為盧文弨手批原本,有清黃彭年、黃嗣東跋。該書所載盧文弨批校,是盧文弨??薄秲x禮注疏》的主要成果,也是其《儀禮注疏詳?!返幕A。批校本中又有不少校語與《詳?!废喈悺1R文弨的???,對其后的阮元等諸家刻本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此次影印是對這個批校本的首次披露。
《武漢大學圖書館藏三朝〈明實錄〉》(全五十冊)
董有明 主編,黃鵬 周榮 副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武漢大學圖書館所藏明武宗、世宗、穆宗三朝實錄是國立北平圖書館藏本(通行版本)、抱經樓藏本及廣方言館藏本這三大版本系列之外,數(shù)量較大、價值較高的《明實錄》散藏本,均為抄本,總體上保存較好,卷數(shù)較多。其中,《武宗實錄》五函三十一冊,存卷一至一百六十四,共一百六十四卷;《世宗實錄》十函六十冊,存卷二十二至二百五十六、三百七至三百十八、三百二十一至五百六十六,共四百九十三卷;《穆宗實錄》二函十六冊,存卷一至三十六、五十二至七十,共五十五卷。均為首次影印。民國時期中研院史語所在校勘《明實錄》時,非常重視武大圖書館藏《穆宗實錄》?,F(xiàn)在通行的影印本,只列武漢大學圖書館《穆宗實錄》卷一至十三為其校本,世人亦多以為館內只藏有明抄本《穆宗實錄》,而不知尚有武宗和世宗二朝實錄,導致這批珍貴史料未受到學界了解和研究。從內容看,武大圖書館藏三朝《明實錄》可校正《明實錄》通行版本的不少訛誤,在某些部分的版本價值更高,甚至可補充其他版本缺失的內容,史料價值突出。本書影印出版,將大力推動明史研究及古籍整理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發(fā)展。
《萬歷名家尺牘》
王啟元 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晚明萬歷朝以降,文壇、思想界風氣開始活躍起來,涌現(xiàn)了一大批明清史上重要的士大夫。他們又與晚明政壇激烈的黨爭相融合,展示出晚明時代獨特的士大夫社會生活。本書主要以萬歷五年丁科的江南進士群體為代表,這一批士大夫是拉開晚明時代帷幕的一代,其中政治、文學成就均明顯高過萬歷二年甲戌科。本書選取此科中突出人物及其周邊的交游代表,譬如狀元沈懋學、會元馮夢禎,及沈思孝、陸可教、虞淳熙、瞿汝稷等士大夫。這些士大夫與精英團體,代表近世中國江南士大夫最有活力的代表,在百余年間的晚明時代,各自都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值得在學界得到更高的關注度。
《壬寅消夏錄》(全三冊)
(清)端方 繆荃孫 纂輯,魏小虎 點校,上海書畫出版社
《壬寅消夏錄》是清末重臣兼收藏家端方(1861-1911)的書畫藏品目錄。共四十卷,全書內容詳贍,卷一記錄晉唐書畫,卷二至卷七記錄五代宋書畫,卷八至卷十四記錄元代書畫,卷十五至卷二十三記錄明代書畫,卷二十四至卷四十記錄清代書畫,期內容對于考訂流傳、鑒賞作品、文獻輯佚,均具有重要的價值。此次《壬寅消夏錄》整理,以續(xù)修四庫本為底本,以上海圖書館藏《壬寅消夏錄殘稿》一部十冊作為校本及補充本。上海圖書館藏本中保留了二十八篇卷前目錄,恰可與續(xù)修本互補,復原出完整的四十卷目錄。它著錄的藏品中也有百余件不見于續(xù)修本,有助于使后人了解匋齋藏品的全貌和編者取舍的標準。本次整理依據(jù)復原后的卷前目錄,將兩部稿本的內容重新拼綴復合,盡力恢復為刪減之前的面貌。在點校整理的基礎上,整理者還編制了人名作品名綜合索引,使研究者更加有效使用此書。
《〈十王經〉信仰:經本成變、圖畫像雕與東亞葬俗》(全三冊)
張總,上海書店出版社
全書以詳述中古時期《十王經》文圖的出現(xiàn)與經本演變發(fā)展為核心,同時介紹中國各地與十王信仰相關的窟像寺殿雕繪,介紹十王信仰下的齋事踐行與追福法會,討論十王信仰由中國東傳影響日本與朝鮮半島,簡述在近古及現(xiàn)代的各種藝術表達和宗教儀式中呈現(xiàn)的十王信仰,是十王信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對敦煌與各地發(fā)現(xiàn)和傳世的《十王經》經本詳加綴合、整理,梳理其版本及流傳脈絡;還實地考察、研究十王龕像和絹紙壁畫,闡明地藏菩薩、十殿冥王信仰習俗之生成流變,說明十齋日喪葬習俗是以佛教觀念與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匯中外文化相關具體內涵而形成的,流行于中國以至東亞地區(qū)。該書包含900幅彩色插圖,有助于讀者了解古今喪祭儀式與生死修福習俗的產生與演變。
《文選新讀》
杜志強 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古代文學名著鑒賞”以“回歸元典”“文本細讀”為基本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經典進行現(xiàn)代解讀,著重闡發(fā)其思想內核及當代意義,兼具學術研究之嚴謹精良與文化元典普及之簡明通俗。本叢書第一輯計劃推出5部,分別為《詩經新讀》《楚辭新讀》《韓非子新讀》《玉臺新詠新讀》《文選新讀》。《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收錄自周代至南朝梁的詩文700余篇,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早一部文學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tǒng)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段倪x》選材嚴謹、注重詞藻,所選的大多是典雅之作,在古代被視為文學的教科書。《文選新讀》由杜志強教授編著,該書選擇《文選》原文的精華內容近100則,分別予以簡注、翻譯與品鑒,力求原文選擇精當、注釋簡明扼要,翻譯準確曉暢,品讀精要深入,以使讀者通過本書能夠深入了解《文選》的文學與文化價值。
《法國亞洲學會圖書館沙畹文庫漢籍善本圖目》
法國亞洲學會 中國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編,陳正宏 [法]賈珞琳 [法]馬頌仁 主編,中西書局
2024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經過細致?lián)襁x、鑒定、編目而成的這部書,是復旦大學古籍所與法國亞洲學會合作項目正式出版的第一項成果,為國際學界利用沙畹文庫的珍貴資料作出了獨特貢獻。本書收錄的148種漢籍善本涵蓋了經、史、子、集、叢五部,與沙畹文庫所藏中國、日本、越南本漢籍均有,宋刻、明刻、清刻俱備的特色相配合,為研究這位漢學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資料,對漢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編者采用每一書均附書影的圖目形式展示漢籍,使得相關信息更直觀易懂。本書為中法雙語圖書,不僅對各本進行中法雙語著錄,還附有中法文索引,為法語人士通過古籍了解沙畹這位學術大家提供了幫助,也為漢籍術語的法語翻譯提供了參考。這將有助于以學術的方式推進漢籍在世界圖書史中地位的確立,促進中法學術交流??傊?,本書既是一部查檢沙畹文庫漢籍善本的工具書,也是一部專業(yè)學者研究漢籍版本的參考書,還是一部能夠吸引讀者了解歐洲漢學的學術著作。
《中國古代小說的精神世界》
李明軍 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本書選擇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小說名作如《搜神記》《世說新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紅樓夢》《儒林外史》等,闡釋其藝術成就和文化內涵,并從不同的視角,探討其對今人的啟示。這些古代小說名作描繪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成功營造了一個個小說世界,真實、形象而深刻地折射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作為人生理想的最佳載體,小說編著者將自己的人生夢幻和思考感悟通過小說這一虛擬世界加以形象展示。
《上海圖書館藏稀見姓氏家譜叢刊.第二輯》(全五十六冊)
上海圖書館 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稀見姓氏的家譜對歷史學、姓氏學、人口學、民族學等學術研究具有特殊的歷史文獻價值。為使這份珍貴的文獻數(shù)據(jù)得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茲由上海圖書館相關專家,從館藏五百余種稀見姓氏種家譜中遴選出一批精品或孤品,經整理將以《上海圖書館藏稀見姓氏家譜叢刊》形式分輯出版。本輯即為該叢刊之第二輯,其中包括《[蕪湖]濮氏支譜》《[濰坊]濰縣蒯氏族譜》《[蘇州]欽氏世系考》《[麗水]東魯端木氏小宗家譜》《[廣靈]仝氏增修族譜》《[鄞州]鄞東陶公山忻氏支譜》《[吳江]迮氏家乘前集》《[紹興]茹氏家譜》《[紹興]會稽酈氏宗譜》《[余姚]諸氏宗譜》《[滕州]滕縣生氏族譜》《[湖州]吳興鈕氏西支家譜》《[蘇州]吳中貝氏家譜》《[遂川]上官氏族譜》《[涇縣]涇川后氏宗譜》《[無錫]錫山過氏宗譜》《[興化]戎氏重修宗譜》《[常州]芮氏宗譜》《[鎮(zhèn)江]鑾村於氏重修族譜》《[無錫]前澗浦氏宗譜》《[嵊州]厚山竺氏宗譜》等23種,共分56冊全文影印出版。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系史》(全二冊)
謝繼勝 王瑞雷 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構筑漢藏及多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文明史的文明史觀,提出“漢藏文明”概念,利用西藏自治區(qū)及全國其他各省區(qū)留存的佛教文物資料將漢藏文明交流與發(fā)展的歷史觀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闡釋“漢藏文明”是漢藏民族在長期的文化交往中自然形成的客觀事實。本書提出的“漢藏與多民族文明交流”是指在漢藏文明交流的基礎上輻射出的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文明特質、具有可辨識特征的物質文明史,而僅非“漢”與“藏”或諸相關民族各自的文明史。全書以漢藏早期文明交流為起始,在大的歷史及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梳理七至十三世紀唐、宋、吐蕃、遼、回鶻、西夏、南詔大理等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史實,建構具有學理邏輯的漢藏多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文明的歷史敘述與文明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