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卡夫卡時刻,現(xiàn)代心靈的震悟瞬間

今年是弗朗茨卡夫卡逝世一百周年。為表紀念,譯林出版社推出了“變形的人:卡夫卡精選集”,收入五部作品。

編者按:今年是弗朗茨·卡夫卡逝世一百周年。為表紀念,譯林出版社推出了“變形的人:卡夫卡精選集”,收入五部作品。其中,收入卡夫卡短篇小說代表作的《變形記》由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翻譯家趙登榮翻譯,此次特別邀請復旦大學德語系教授李雙志為之撰寫序言,解讀卡夫卡的人生與文學世界。

譯林出版社推出了“變形的人:卡夫卡精選集”,收入五部作品。


 

1924年6月3日中午,在距離奧地利首都維也納12公里的一所寂寂無名的私人療養(yǎng)院,尚未滿四十一歲的弗朗茨·卡夫卡因肺結核去世。三天之后,在卡夫卡出生的城市布拉格,一份捷克語日報《民族報》刊登了一篇悼念他的文章,作者是女記者米萊娜·耶森斯卡(Milena Jesenská),卡夫卡最親密的友人之一。耶森斯卡如此描述道:“一位在布拉格生活過的德語作家,在此處少有人知,因為他是一位獨來獨往的孤行者,一個對這世界心懷恐懼的人?!麑懗隽诵陆抡Z文學中最重要的書;今天整個世界一代人的斗爭都在他的書中,盡管其中沒有任何宣揚政治傾向的詞匯。”

一百年后,卡夫卡之名在全世界已是人盡皆知。任何一部介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教科書,若是錯過他的名字,都是不合格的。任何一個列舉對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名家的榜單,少了他的名字,都不會讓人信服。卡夫卡能走入這一文學經典的萬神殿,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背叛”??ǚ蚩ㄔ谧约翰∏榧又刂H,兩次給自己的一生摯友馬克斯·布羅德寫了遺囑,請他燒掉自己所有未發(fā)表的手稿和畫作。在他死后,布羅德非但沒有燒掉他的手稿,還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先后整理、加工、出版了他的三部長篇小說《審判》、《城堡》和《美國》,又從他的遺作中整理出了兩部短篇小說集《中國長城建造時》和《在法的門前》,分別于1931年和1934年在柏林出版。1937年,布羅德還為這位好友寫了第一部傳記。在他不遺余力的推動下,卡夫卡的作品越來越得到關注,跨出了國界乃至歐洲大陸。從1930年至1938年,蘇格蘭作家埃德溫·繆爾與妻子薇拉(Edwin Muir, Willa Muir)將這三部長篇小說與其他短篇作品譯為英語出版。英語譯本在美國引發(fā)了第一波卡夫卡熱潮,詩人奧登在1941年寫下了被后世多次引用的評價:“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系而論 , 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并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ǚ蚩▽ξ覀冎陵P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xiàn)代人的困境?!敝敝两袢?,卡夫卡對于現(xiàn)代文學和現(xiàn)代人的意義已是舉世公認,英語和德語中都增添了一個以他命名的詞,用來指稱他的作品刻畫出的反常、悖謬、驚悚、莫名其妙、往往突如其來而讓人無力掙脫的生存狀態(tài): Kafkaesque/Kafkaesk(有人將其譯為“卡夫卡式的”,其實不妨取其發(fā)音和含義,譯為“卡夫卡時刻”)。

生前落寞無人識,身后盛名滿天下,卡夫卡作為現(xiàn)代文學巨擘的遭遇,似乎與梵高這樣被后人發(fā)現(xiàn)的藝術大師頗為相似。不過,雖然他的世界聲望主要由布羅德為他出版的長篇小說《審判》和《城堡》奠定,但是他在世時也并非毫不知名的隱士作家。他的親密友人刻意打造的那種離群索居、深藏不露的神秘高人形象,多少是為其增添神話色彩的夸張之舉。他離世前發(fā)表的短篇作品,尤其是七部單行本,已經吸引了不少識才慧眼。魏瑪共和國時期最出名的諷刺作家?guī)鞝柼亍D霍爾斯基(Kurt Tucholsky)對他贊賞有加。同為現(xiàn)代文學巨匠的奧地利作家羅伯特·穆齊爾(Robert Musil)曾向他約稿。 1915年,卡爾·施特恩海姆(Carl Sternheim)獲得了德語文學界專為敘事文學設立的馮塔納文學獎,卻將自己的獎金轉贈卡夫卡,以表達對他的文學才華的認可。當時已經聲名卓著的赫爾曼·黑塞在卡夫卡逝世前不久的1924年1月,為《新蘇黎世報》撰文評論最新的德語文學,也對這位“來自波希米亞的德語作家”報以熱烈的贊美之詞:“他的德語之好,勝過三十個其他作家之和?!?/p>

這些同時代的作家同行所盛贊的,并非寫《審判》與《城堡》的那位卡夫卡,而是僅僅以短篇小說示人的卡夫卡。他給整個現(xiàn)代文學與現(xiàn)代美學造成的初次震蕩,他的“卡夫卡時刻”的最早爆發(fā),是以為數不多的短篇作品來實現(xiàn)的。與擅長以長篇巨制驚艷文壇的另幾位現(xiàn)代文學大師如喬伊斯、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德布林相比,卡夫卡可謂獨辟蹊徑,以小篇幅的驚世之作開啟了全新的美學格局。黑塞如此來回憶他在1915年、1916年之交初次讀到卡夫卡作品時受到的震動:“我一次次翻回到封面,拼讀作者的名字,因為在我眼里,這奇幻同時又可怕、美麗的小說出自一種極為特殊的、童話般的奇異材料,一種由游戲與血淋淋的嚴肅,由夢幻與最深的奧義組成的蜘蛛網。雖然這前所未聞的小說里有讓我當時迷惑不解甚而反感的東西,但我還是為它著迷,從此之后再也忘不了?!边@篇奇幻、可怕又美麗的小說正是世界文學中最經典的短篇杰作之一《變形記》。

《變形記》寫于1912年11月至12月,1915年10月發(fā)表在德國表現(xiàn)主義期刊《白色書頁》上,同年11月德國的庫爾特·沃爾夫出版社出版了該小說的單行本。這部小說的確是卡夫卡短篇小說的頂峰之作,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荒誕美學和敘事藝術,因而也被眾多短篇小說選集包括本書選作標題。小說第一句就已經釋放出了巨大的爆炸性能量,成為世界文學中最著名的小說開頭之一:“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煩躁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無比的甲蟲?!比嘶癁橄x,固然驚悚奇異,但是更為荒誕的卻是這個炸裂式開端之后漸次展開的整個故事。描述完這奇幻的變形之后,卡夫卡在讀者面前勾勒出一個小職員的辛勞日常:變成蟲子的他依然在為不能按時上班而焦慮。而公司居然還真的派人上門來催。另一邊則是為他不能上班而焦急的三位家人,因為格里高爾是養(yǎng)家糊口的家庭支柱。人蟲之變仿佛一道霹靂,在炸碎家庭與工作兩套運轉機制之際,也讓主人公身陷雙重束縛的處境顯露無遺。接下來,溜出房間的巨蟲嚇跑了公司協(xié)理,遭到家人圍堵而退回房間中去,隨后逐漸被家人視為異類而報以封鎖、鄙夷、冷落,被父親砸來的一顆蘋果重創(chuàng)之后孤零零地死去。發(fā)生在家宅之內的圍困、歧視、施暴和毀滅,才是這個乍看上去有童話色彩的奇幻故事中最驚悚之處,也是最能撼動世人的陰郁所在。家庭關系里隱含的壓迫力量在此浮出表面,借由蟲變的機緣,顯形為污蔑、排斥并摧毀異類弱勢者的實在暴力。變形的已不是那只“害蟲”,而是定義“害蟲”并懲戒之的所謂“常人”。其中的“卡夫卡時刻”,是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的真實的荒誕感和荒誕的真實感。與這種震撼力相對應的,則是卡夫卡敘事的沉著功力。他對細節(jié)的精確把握,對節(jié)奏的張弛調控,尤其是敘事語言上的干凈利落,都讓這個恐怖故事具有了格外銳利又層次分明的美學質感。就仿佛他不動聲色地引爆一個又一個心靈上的驚雷。移居美國的俄裔作家納博科夫在他對《變形記》的評析中如此總結道:“你們要注意卡夫卡的風格:它的清晰、準確和正式的語調與故事噩夢般的內容形成如此強烈的對照。沒有一點詩般的隱喻來裝點他全然只有黑白兩色的故事。他的清晰的風格突出了他的幻想的暗調的豐富性。對比與統(tǒng)一、風格與內容、形式與情節(jié)達到了完美的整合?!?/p>

卡夫卡的這種清晰、準確和豐富,在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如果將《變形記》看作一個關鍵節(jié)點,我們不妨把他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分成三個階段。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赫爾曼·卡夫卡是白手起家的商人,為人精明彪悍而強勢,在家中有至高權威??ǚ蚩◤男【透杏X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他在布拉格的德語學校完成中學學業(yè)后,于 1901年10 月進入布拉格大學。最初他選擇了化學,兩周之后就轉而學法學,同時旁聽了大量哲學、德語文學、心理學和藝術史的課程。在大學期間他已經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并且結識了終生都欽佩和支持他的布羅德。 1906 年他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1907 年首先就職于忠利保險公司,一年后換到了波希米亞王國勞工工傷保險公司。在這家準官方機構里他一直工作到 1922年——他因病提前退休。他選擇這份職業(yè),主要是因為在這家機構只需從早上八點工作到下午兩點,這樣他就有足夠的時間寫作。就在他入職的那一年,他首次在文學雜志《許佩里翁》上發(fā)表了自己的作品,八則帶有隨筆性質的小品文。 1912 年,他在好友布羅德的督促下,匯集了自己十八則短篇作品,交給德國的出版家?guī)鞝柼亍の譅柗虺霭?,作品集的標題是《觀察》(Betrachtung)。英語界將其譯為《沉思》(Meditation),國內部分學者和出版者沿用了英譯標題。這部小說集的出版標志著卡夫卡第一個創(chuàng)作階段的完結。

也是在 1912 年,卡夫卡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轉折:他在 8月 13 日認識了菲麗絲·鮑爾(Felice Bauer),從 9 月開始給她寫信,開啟了一場曲折、糾纏、離奇的戀情。正是在這場戀情的觸動下,卡夫卡在 9月22日至23日的夜晚一氣呵成地寫出了短篇小說《判決》,而且激動地向布羅德透露,這是他最成功的一次創(chuàng)作經歷。在這部小說里,一個即將結婚的青年男子遭到父親呵責,并接受了父親對他“投河自盡”的判決,真的投河自盡了。從卡夫卡當時的處境來看,這不亞于一次極端化的文學實驗,以極度強化的方式展示了家庭內部殘酷的權力對抗,更透露了身為兒子的弱勢者對婚戀難題的無奈和絕望。這一年的 11月,他寫下了上文詳述過的《變形記》,進一步確立了奇幻、犀利、冷酷、荒謬又意蘊深邃的獨家特色。這兩部在世界文學史上頗有石破天驚意義的作品,也讓卡夫卡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創(chuàng)作階段。在生活境遇中,他與菲麗絲·鮑爾的感情波瀾起伏。 1914 年6月兩人正式訂婚,同年7月解除婚約。1915年兩人重逢,1916年兩人和好,1917年7月兩人第二次訂婚,但不久卡夫卡的肺結核病暴發(fā),他于年底解除婚約,兩人徹底分手。在鮑爾之后,卡夫卡在1919年1月結識了尤麗葉·沃里澤克(Julie Wohryzek),并于9月與她訂婚。但這次婚約依然沒有兌現(xiàn)。 1920年7月卡夫卡取消了訂婚,此時他與已婚的捷克女記者米萊娜·耶森斯卡往來密切。但兩人在 1921 年 1 月也中斷了戀情。與這些流星般燦爛又短暫的情事同步,他陸陸續(xù)續(xù)創(chuàng)作了大量短篇小說,嘗試寫兩部長篇小說《審判》和《美國》,但都未完成?!睹绹返牡谝徽掠?1913 年以單行本出版,標題為《司爐》?!蹲冃斡洝泛汀杜袥Q》也都分別于 1915 年、 1916 年出版了單行本。這三部作品都是以與家庭有矛盾的年輕男子為主人公,所以卡夫卡一度想以《兒子》為標題出版一個合集,但沒有實現(xiàn)。寫于 1914 年的短篇小說《在流刑營》在 1919 年以單行本出版。 1920 年出版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合集收錄了他在1916 年至 1917 年創(chuàng)作的十四部短篇作品。這五部作品可視為他的第二個創(chuàng)作階段的創(chuàng)作主干。從狹仄的家居四壁,到不知名的行刑之地,再到風雪夜里的廣袤鄉(xiāng)野,卡夫卡的筆墨在越來越遼闊縹緲的空間里馳騁,但無不狀寫出遭受莫名侵襲而茫然失措甚而走向毀滅的個體生命。隨著描寫題材的擴展,他的想象力之豐沛、敘事之精確、構思之幽深也愈發(fā)揮灑自如,蕩人肺腑。

從 1917 年被診斷出肺結核后,卡夫卡便屢次因病休假,赴外地療養(yǎng),卻始終無法療愈。 1922 年1月,他到捷克北部的施賓德爾梅勒療養(yǎng),在其雪景的啟發(fā)下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城堡》,但也沒能完成。1922 年 6 月,他因日益加重的病情而提前退休。1923年7月他在波羅的海的海濱度假時,結識了小他十五歲的多拉·迪亞曼特(Dora Diamant),與她相戀。 9月,隨她移居柏林。在柏林,卡夫卡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寫下了大量短篇小說,可惜其中大部分都在他的督促下被多拉燒毀。 1924年3月,他病情惡化,不得不回到布拉格,不久之后轉入維也納附近的療養(yǎng)院,在離他四十一歲生日還差一個月的時候病逝。 8月,他未曾得見的小說集《饑餓藝術家》在柏林出版,包含了他的四部短篇小說,其中創(chuàng)作于 1922 年的《饑餓藝術家》與他最后一部作品《約瑟芬,女歌手或老鼠的民族》都堪稱經典名作??ǚ蚩☉T有的悖論式書寫在此再臻佳境,不論是個體還是群體的存在困境,都獲得了極為鮮明又匪夷所思的詭異形象:以絕食為業(yè)卻也絕食而終的藝術家和僅靠口哨聲而贏得歌唱家盛名的老鼠歌手。仿佛卡夫卡在自己的個體生命將終之際,留給了世人兩個似是而非的藝術家背影,為現(xiàn)代藝術本身留下了綿延不絕的震蕩波。

讀者面前的這部短篇小說選,讓這橫跨百年時空的文學震蕩,以傳神的中文譯文,再次密集又深切地敲擊我們的心靈。這里主要匯集了卡夫卡生前以完整、成熟、確定的文本形式正式發(fā)表的短篇作品,既有上述七本書中收錄的所有篇目,也有發(fā)表在期刊報紙上的精彩短文,如《布雷西亞的飛機》和《騎煤桶的人》??ǚ蚩ǖ娜块L篇小說,有賴于布羅德對其遺囑的背叛而傳世,即使是殘篇,也足可成為現(xiàn)代文學的高峰。但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說,有著毫不遜色于其長篇作品的藝術價值與沖擊力度,在他在世時就已經贏得了同行的青睞贊許。這些多不過數十頁,少則寥寥幾行的故事與隨筆,在有限的敘事空間中造就了層出不窮的文字奇觀,打破了一切既有的寫實或浪漫文學傳統(tǒng),仿佛一個個意義的旋渦,將我們拉出看似靜好、正常的日常秩序,讓我們臨近一個個引發(fā)驚恐的深淵,刺激我們去反思自己的生活??ǚ蚩ǖ幕恼Q和悖謬,之所以讓我們困惑又讓我們著迷,也許就在于卡夫卡的怪異圖景,對應了我們心靈中最隱幽的恐懼和迷惘,展露了我們那些清晰、理性、常規(guī)的世界感知所遮蔽的真相,關于權力,關于壓抑,關于認知的真相。他的回環(huán)曲折的敘述話語,撼動我們篤信不疑的一切,也撼動文學本身,讓我們看清一切言語表述都包含的迷惑性。他在第一階段創(chuàng)作的極短小文《樹》便是如此一篇震撼心靈之作:

因為我們就像雪中的樹干,表面上看,它們橫臥著,只要輕輕一推,就能把它們推開。其實不然,我們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它們緊緊地和大地聯(lián)結在一起。然而,你們看,就算這一點也僅僅是表面現(xiàn)象。

在他的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創(chuàng)作的那些奇幻故事,將他自身體驗過的上個世紀布拉格猶太青年的困苦,配以對暴力的極限想象,演繹成了超越單個特殊實例而具有普遍指向的現(xiàn)代寓言。正是這種寓言性,讓我們可以在無奈絕望的兒子、孤獨卑微的甲蟲、行刑機器上的軍官、迷失荒野的醫(yī)生的身上看到一個又一個隨時也可能降臨于我們的卡夫卡時刻。但也正是這極端化的文學想象,打破了遮蔽,釋放了壓抑,讓我們擁有了更加敏銳的耳目,去投入這個注定不完滿的世界,去體驗注定充滿無奈的人生。

這本短篇小說選的譯者趙登榮,是德語界享有盛譽的一位資深翻譯家,求學、任教、治學于北京大學德語系,先后翻譯過海涅、黑塞、卡夫卡的多部作品。他所譯卡夫卡,深得原作魅力三昧,不刻意追求文筆絢麗,而是在保證中文流暢的同時,著力顯示卡夫卡的明快、清晰、準確,在措辭和節(jié)奏上都極好地復現(xiàn)了卡夫卡文字的質感和氣韻。比如《鄉(xiāng)村醫(yī)生》的開頭,中文的簡潔洗練恰如原文,寥寥幾句,就讓一幅畫面躍然紙上:

我當時處境非常尷尬:我正急著出診,一個危重病人在十里外的村子里等我;兩地之間的廣大地區(qū)正狂風大作,大雪紛飛;我有一輛輕便馬車,輪子很大,在我們的鄉(xiāng)村道路上非常適用;我已經穿好皮大衣,手里拿著醫(yī)療用具包,站在院子里隨時可以上路;然而沒有馬,缺馬……

 

趙先生已于 2021 年 9 月仙逝。他留給我們的卡夫卡譯文,正如卡夫卡百年前離世時留給世人的奇特文字,都有著恒星般的光輝,穿越黑暗的浩渺時空,與當下正閱讀著的我們相遇,讓我們于無聲處聽驚雷,讓我們在人生之旅中擁有心靈震悟的瞬間,擁有直面困苦的力量。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