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徐適之在那不勒斯把脈——啟蒙時代西方世界的第一個中醫(yī)

沈艾娣教授任教于牛津大學,她第一本譯成中文的論著是《夢醒子》,該書出版后即受到了國內(nèi)歷史學者的廣泛關注,影響頗大。

沈艾娣教授任教于牛津大學,她第一本譯成中文的論著是《夢醒子》,該書出版后即受到了國內(nèi)歷史學者的廣泛關注,影響頗大。沈艾娣教授著作頗豐,關注的主題也很廣泛,研究方法則較為一貫,無論是《夢醒子——一位華北鄉(xiāng)居者的人生》還是《傳教士的詛咒——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皆是采用以往學者未曾注意、不甚常用的史料,通過書寫引人入勝的故事表現(xiàn)以往不被注意的人物,并借此回應歷史中的大問題。本月她來到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訪問,并于14日下午在復旦大學做了一場講座,題為“徐適之在那不勒斯把脈:啟蒙時代西方世界的第一個中醫(yī)”,本場講座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金光耀教授主持。在這場講座中她講述的主角是清代一位來自中國甘肅的醫(yī)生——徐適之,這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醫(yī)生遠渡西洋,在那不勒斯受到了當?shù)刭F族的追捧,并在與當?shù)蒯t(yī)生的交往中將中醫(yī)技藝留在了異鄉(xiāng)的醫(yī)學世界中。如金光耀教授所說,在清代這樣一位醫(yī)生,如果來到了當時的松江府(即今日上海市),或許不能成名,但卻機緣巧合地在遙遠的那不勒斯爆得大名,沈艾娣教授的報告增進了大家對東西方交流認識。

18世紀歐洲的把脈圖


沈艾娣教授首先介紹了本次講座關注的兩個人物:徐適之與Domenico Cirillo。徐適之是甘肅甘州人(今甘肅省張掖市),生于1748年,是第一個在歐洲行醫(yī)的中國人,曾在那不勒斯生活五年。Domenico Cirillo則于1739年在那不勒斯出生,是一位醫(yī)生、科學家,最后成了意大利的革命烈士。Domenico Cirillo曾在那不勒斯與徐適之交往,并從徐處習得了中國醫(yī)學的脈診知識,由其學生整理形成《論脈搏》(Tractatus de pulsibus)一書,這本書被意大利南部的醫(yī)生沿用了五十多年。

本場講座的核心問題是“個人相遇與知識流通”。知識如何流通、為什么流通、如何跨文化流通,是科學史關注的重要問題,以往學者比較重視“相遇”(encounter)、“對話”(dialogue)和“跨文化共同制作”(co-production)等議題,研究對象以文本流通為主,也有部分關于藥品、藥物的研究。本場講座關心的則是個人相遇對于知識流通的重要性。沈艾娣教授認為,個人相遇對于醫(yī)學知識的交流尤其重要,因為醫(yī)學知識雖然存在一部分能夠通過文本傳達的“命題知識”(propositional knowledge),但大量的知識屬于“隱形知識”(tacit knowledge),如觸摸把脈等實踐技能。這部分知識無法從書本習得,只能通過個人相遇流通。因此,沈艾娣教授希望借助那不勒斯東洋大學檔案館收藏的徐適之書信,討論徐適之與Domenico Cirillo的個人相遇對于中醫(yī)脈診知識流通的意義。

沈艾娣教授


此外,沈艾娣教授希望通過這項研究與哈佛大學栗山茂久教授的《身體的語言——古希臘醫(yī)學和中醫(yī)的比較》一書對話。在沈艾娣教授看來,《身體的語言》一書重視闡發(fā)中西方醫(yī)學知識系統(tǒng)和哲學理念的根本差異,然而,在過去的200年間,中醫(yī)與西醫(yī)一直存在雙向的交流和影響,今天的英國醫(yī)院也引入了中醫(yī)的治療手段,中西方醫(yī)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差異雖然存在,但這不意味著中醫(yī)與西醫(yī)不能一同實踐。當徐適之來到那不勒斯時,當?shù)氐馁F族紛紛邀請他診病,Domenico Cirillo吸收了徐適之帶來的脈學知識,并將其運用到把脈實踐中,沈教授希望通過研究徐適之與Domenico Cirillo的交際,重新理解中西方醫(yī)學相遇的歷史。

通過脈搏理解身體狀況是一種跨文化現(xiàn)象,把脈是中西方醫(yī)學自古以來皆有的診斷技術,但二者的脈診方法不同。中國的脈診技術將診脈分為“寸、關、尺”三部,并依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傳統(tǒng)診脈;十八世紀歐洲則有兩個不同的脈診系統(tǒng),其一來自古希臘醫(yī)生蓋倫(Galen),蓋倫有一套詳細的診脈技術,并以文本保存下來,但到18世紀時,歐洲的醫(yī)生已經(jīng)不太清楚如何使用蓋倫的理論;其二是基于17世紀機械身體論和血液循環(huán)學說的脈診法,這一診法將身體整體看作機器,但18世紀的醫(yī)生認為這套診脈技術無法呈現(xiàn)身體的全部。

中國的脈診技術是在這一背景下進入歐洲的。17世紀開始,歐洲人得以通過耶穌會士接觸中國,17-18世紀的歐洲人盡管對中國了解不多,但卻非常崇拜中國,將其視為理想的國度。受此影響,中國的醫(yī)學也被歐洲人理想化,他們對中國醫(yī)生僅通過把脈便能了解身體狀況的做法非常推崇。由于脈診技術是中國醫(yī)學知識中比較接近西方醫(yī)學的部分,一些歐洲人開始翻譯脈診類的醫(yī)書,如明代醫(yī)家張世賢的脈診書籍就曾被一位波蘭傳教士翻譯成拉丁文。但是,由于脈診本身是不易言傳的實踐技術,將張世賢諸如“指下尋之,兩頭即有,中間全無,曰芤”等描述翻譯為拉丁文存在困難,這位傳教士的古代漢語水平很高,但是觸摸原來就是很難用文字表達,所以歐洲人難以通過他的譯著了解中國的脈診。盡管如此,歐洲人對中國脈診技術的興趣依然持續(xù)著,17世紀的英國人Sir John Floyer還說他由此發(fā)明了脈沖計數(shù)器。

在沈艾娣教授看來,另一需要注意的背景是,18世紀生機論學說(Vitalism)使得歐洲人對身體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生機論者認為僅僅將身體視作機械是不夠的,其關注人體內(nèi)的“生機”,注重研究生理學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如Albrecht Haller通過活體解剖小動物的方法研究刺激(irratation)與感覺(sensibility);Théophile de Bordeu關注內(nèi)臟與脈搏的聯(lián)系,認為脈搏能夠反映內(nèi)臟的情況,日本學者寺田元一(Motoichi Terada)就此展開過討論。生機論的興起增進了歐洲人對中醫(yī)脈診知識的興趣,但由于脈診既需要文本承載的“命題知識”,也需要文本之外的“隱形知識”,歐洲人無法通過本文理解中醫(yī)把脈的技術。這便是徐適之來到那不勒斯前的思想空氣。

沈艾娣教授指出,徐適之并非第一個來到歐洲的中國醫(yī)生,根據(jù)荷蘭學者包樂史(Leonard Blussé)的研究,在徐適之到來前,另一個中國醫(yī)生Zhou Meiye也曾以隨行醫(yī)者的身份陪同荷蘭商人到達荷蘭,不過,這位醫(yī)生沒有在歐洲長期停留,影響力也很有限。

徐適之舉家信仰天主教??滴跄觊g,一位中國傳教士去到甘肅甘州傳教,自此天主教開始在徐適之的家鄉(xiāng)傳播。徐適之出生于底層士人家庭,少時大概科舉經(jīng)歷不順,連秀才也沒有考取,但我們知道他對律令和醫(yī)學的知識有所涉獵,就在甘州當?shù)匦嗅t(yī),還曾在當?shù)亟虝螘L,是位有才干的青年。

那不勒斯有一座中國學院,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馬國賢神父(Matteo Ripa)曾在康熙時期來華傳教,雍正時期返回歐洲,并于1732年創(chuàng)辦了這所學院。學院招收中國的學生,給與其歐洲精英式的教育,教導他們學習古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及修辭學、歷史、各類神學等。學院也會招收一些能夠負擔高額學費的那不勒斯當?shù)刭F族學生,與中國學生一同教授,以維持學院的開支。陜西渭南籍的傳教士郭元性曾在這所學院學習,歸國后,郭元性來到了甘肅甘州,希望為這所中國學院招收一些年輕學生。郭元性在甘州停留了三年,在此期間,徐適之擔任了郭元性的秘書,并表示希望去那不勒斯中國學院學習。盡管徐適之此時已經(jīng)24歲,不再是適合學習歐洲語言的年紀,且徐的家人已為他訂婚,不希望他前往歐洲,但他已決心前往。最終,徐適之在1773年到達了歐洲。

18世紀后期的那不勒斯對中國依舊充滿興趣,那不勒斯女王有一個滿是瓷器裝飾的中式房間,中國學生來到那不勒斯時會受到國王的接見。國王聽說徐適之是中醫(yī),就接見徐適之時詢問此事,盡管中國學院的院長說明這只是傳聞,但找他看病的貴族仍然絡繹不絕。沈艾娣教授發(fā)現(xiàn)了一些貴族請求徐適之為他們診病的書信,并展示了其中一封,此封信寫作于1776年,彼時徐適之已經(jīng)到達歐洲三年,依然有貴族請他看病,表明他的診斷沒有辜負當?shù)夭∪说钠诖?/p>

接下來,沈艾娣教授以攝政貴族Tanucci妻子的病情記錄為例,討論了徐適之的診斷過程。雖然徐適之因脈診技術而出名,但在實際診療時,他在依靠診脈之余,也會聽取病人對病況的描述,由于徐適之不擅長意大利文,往往會攜帶其在那不勒斯中國學院的同學作為口譯。需注意的是,那不勒斯的病人會使用當?shù)赝ㄐ械尼t(yī)學知識描述病情,如“痙攣”(spasm)、“刺激”(irration)等生機學理論,這與徐適之熟悉的醫(yī)學知識很不一樣。沈艾娣教授推測,負責口譯的學生可能通過翻譯連結(jié)了兩種醫(yī)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徐適之理解當?shù)厝说募膊≌J識。

在這一時期,由于那不勒斯, 當?shù)胤唇虣?quán)的氛圍濃厚, 政府有人認為神職人員數(shù)量太多,很多神職人員也不虔誠,中國學院也受此牽連。沈艾娣教授認為,那不勒斯中國學院的院長本來不希望徐適之四處出診,但由于學院面臨危機,院長只得讓徐適之給有權(quán)勢的貴族無償診病,希望這些貴族幫助學院。院長也利用徐適之增進同羅馬的關系,羅馬教廷的傳信部秘書Stefano Borgia對東方語言感興趣,并往那不勒斯中國學院與徐適之結(jié)識。Stefano Borgia對徐適之稱贊有加,在給羅馬寫信時將他稱為“protomedico徐格達先生”,這在當時是國王欽定的醫(yī)生才有的頭銜。盡管徐適之此時仍有婚約,不能成為神父,傳信部秘書仍舊安排他去羅馬覲見了教宗。徐適之還在書信中提到此事,稱“(教宗)看到我的中國服裝和禮儀很高興”。

那不勒斯貴族名流對徐適之的興趣,引起了本次講座的另一個主人公Domenico Cirillo的注意。Cirillo的家族世代行醫(yī),在那不勒斯享有盛名。Cirillo年輕時在大學中學習醫(yī)學,并對啟蒙思想很感興趣,后來又去往英國,加入英國皇家學會?;氐侥遣焕账购?,Cirillo成了國王的醫(yī)生,在當?shù)氐尼t(yī)院中教授醫(yī)學。在當時,很多歐洲的貴族名流子弟不去上大學,而是被送往歐洲各國學習外語和貴族禮儀,由于那不勒斯發(fā)現(xiàn)了古羅馬龐貝城的遺址,很多貴族子弟來到那不勒斯,Cirillo因此得以與一些貴族子弟交往。

沈艾娣教授表示,目前有關Cirillo與徐適之的交往歷程資料較為有限,只有一份可靠性存疑的Cirillo傳記提及了此事。根據(jù)該傳記,Cirillo曾在一位女病人的邀請下,陪同她前往徐適之處診病,Cirillo見徐適之僅靠把脈就能做出診斷,便要求徐適之為他診脈。徐適之診脈后稱Cirillo的心臟有問題,Cirillo后來向其母親印證了這一點。由此,徐適之的脈診技術引起了Cirillo的興趣。沈艾娣教授推測,由于Cirillo在醫(yī)院中教授醫(yī)學,很可能在向徐適之學習了脈診方法后,又在臨床診斷中傳授給了他的學生。Cirillo的三個學生各自根據(jù)聽課筆記整理出了三種《論脈搏》書籍并分別出版,可見Cirillo從徐適之處習得的脈診方法對其學生影響之大。

有趣的是,根據(jù)一個1802年出版的《論脈搏》(Tractatus de pulsibus)版本,Cirillo似乎沒有在講授中區(qū)別“中國醫(yī)學”和“歐洲醫(yī)學”,而是將原本來源不同的各類知識融為一體,只有零星幾處提及中國或中國醫(yī)生。在介紹脈診時,Cirillo是以西方解剖學的知識取而代之,并認為二者沒有隔閡。如Cirillo使用“腕骨起點”(carpi inito)、“腕尺的關節(jié)聯(lián)接”(ubi carpi cum ulna articulatio absolvitur)、“橈骨突”(apophysi radiali)的解剖概念翻譯“寸、關、尺”。

沈艾娣教授指出,根據(jù)《論脈搏》,Cirillo接受了中國醫(yī)學脈診將“寸”、“關”、“尺”三部和左右手脈象分別討論的思路。然而,中國的脈診思路與機械身體論的觀點是截然不同的,按照機械身體論,人的脈搏只有一種,三部、雙手的脈搏不應有差別,但《論脈搏》沒有記錄Cirillo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與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廓清相比,身為醫(yī)生的Cirillo和他的學生們更重視診斷與治療實踐。

1779年,徐適之離開了意大利,其與Cirillo相遇的故事宣告結(jié)束。在這之后,Cirillo成了那不勒斯1799年革命后的國會會長,又在革命失敗后被處死,成為意大利有名的革命烈士。Cirillo是著名的醫(yī)生與科學家,一生著述頗豐,《論脈搏》不過是其中的一本小書,但對意大利南部的醫(yī)生產(chǎn)生了長期的影響。1823年,《論脈搏》被從拉丁文翻譯成意大利文,所以我們能猜Cirillo的脈診法一直沿用到19世紀中期,直到醫(yī)學機械化的浪潮襲來,這種觸摸把脈的技術才逐漸被醫(yī)學儀器取代。而在故事的另一端,當徐適之回到故鄉(xiāng)時,昔年與他訂婚的女性已經(jīng)另嫁他人,徐適之終于能夠擺脫婚約,成為神父,又在1785年被和另一個擅長修理鐘表的神父一同流放到伊犁地區(qū),從此在伊犁行醫(yī)。由于我們對新疆地區(qū)的醫(yī)學活動了解有限,徐適之此后的行跡便不得而知了。

本次講座主持金光耀教授


講座末尾,沈艾娣教授總結(jié)稱,徐適之與Cirillo的故事說明了“個人相遇”對于隱性知識流通的重要性。沈艾娣教授還提到了張嘉鳳等學者對種痘術在中國傳播的研究,認為中國醫(yī)學脈診技術的西傳歷程與種痘術在中國的命運非常類似,徐適之的故事為后者提供了一個傳播方向相反的例證,也與今日中醫(yī)依舊在西方醫(yī)學機構(gòu)中存在的局面遙相呼應。

在沈艾娣教授結(jié)束報告后,主持人金光耀教授點評道,沈艾娣教授為大家講述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以往的研究較多關注西方知識如何傳到東方,但沈艾娣教授關注了相反方向的、隱性知識的流通,討論脈診這一“關于觸摸的實踐”如何通過人與人的關系傳播,給了大家很多啟示。

Q&A:

問:教授好,我比較關注中西傳教士和宗教沖突問題,對您討論翻譯問題的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一書很感興趣,請問您理想中的不同文明的交流方式應該是怎樣的?

沈艾娣:平等和不平等的關系非常復雜。在寫作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時,我認為將翻譯問題簡單歸為中英兩國的交流太過簡化,在政府間關系之外,還有東印度公司等組織,英國內(nèi)部又有愛爾蘭和不列顛的關系,翻譯雙方的人員也有不同的身份。人和人從來是不平等的,每一種交流都是個人交流,特別在18世紀,很少有“一個國家與一個國家的對話”,更多是人和人的交流?!拔幕降取钡膯栴}在這里不一定是合適的。

問:您在剛剛的講座中提到,目前關于徐適之的資料比較少,大多數(shù)是拉丁文書信。我比較感興趣徐適之在把脈之后具體如何治療?您提到徐適之給了當?shù)刭F族一些類似食療的建議,但中醫(yī)認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特性,一個從張掖前往地中海的人,能否知道歐洲的食物有什么特性?

沈艾娣:你說得非常對,問題在于資料太少了,此前沒有人關注過徐適之,我也不是那不勒斯地方歷史的專家,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研究那不勒斯史的專家感興趣徐適之。那不勒斯的歷史研究非常發(fā)達,微觀史學者已有不少的成果,如果以后有人能發(fā)現(xiàn)更多材料,比如去某個貴族家里發(fā)現(xiàn)他們的個人檔案,我們就能知道更多關于徐適之進行治療的細節(jié),但目前我還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問:教授好,我關注醫(yī)學傳教士的問題,您在今天的講座中提到,18世紀那不勒斯貴族和上流人士對中國與中國醫(yī)學很有好感,但當新教傳教士來到中國時,他們卻認為中國醫(yī)學是血腥的、非科學的。歐洲人對中國醫(yī)學的看法為什么會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

沈艾娣:這是一個好問題,從18世紀到19世紀這一百年間,不只是對中國醫(yī)學的認識,西方人看待中國的整體認識都發(fā)生了變化。我認為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可能有幾方面,其一,最初將中國建構(gòu)為理想國的是耶穌會士,但耶穌會在18世紀后期被教宗解散,到19世紀才重新建立,此外新教傳教士也對耶穌會士抱有敵意,耶穌會士的活動受到了打擊,其對中國的認識可能也不再被普遍接受;其二,18世紀時歐洲人很少有人親自前往中國,對中國的描述與講故事無異,但19世紀以后,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去到中國,對中國的認識也變得多元;此外,歐洲人看待中國態(tài)度的變化可能與英國在印度殖民的歷史有關,英國殖民者歧視殖民地的人,以便在心理上認同自己的殖民政策,而在歐洲人看來,印度與中國都屬于亞洲,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看法也因此影響了歐洲人對中國的看法。我沒有研究過英國殖民印度的歷史,但我認為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

問:您在講座中提到Cirillo寫作了《論脈搏》一書,以文本形式記載了脈診技術。但意大利的讀者是否能讀懂這本書?

沈艾娣:《論脈搏》不是面向一般的讀者,而是專門寫給醫(yī)生的參考資料。此外,因為《論脈搏》只有零星幾處提到中國,它的讀者不會知道他們看的其實是中西醫(yī)融合的資料,只會認為是Cirillo自己對脈搏的認識。

問:在剛才的講座時,您提到在Cirillo之前已經(jīng)有一些翻譯自中醫(yī)的脈診著作在歐洲流通,只是由于文字晦澀,歐洲的醫(yī)生難以藉此了解中國的脈診技術。在講授脈診知識時,Cirillo是否參考了這些著作?《論脈診》與此前脈診著作有哪些根本的不同?

沈艾娣:Cirillo有可能看到過此前的脈診書籍,這類書籍在當時很流行,作為知識精英的Cirillo很可能看到過這些書。但是,我認為Cirillo的脈診知識不會僅僅來自文本,更多是通過與徐適之的交往習得。一些旁證是,《論脈診》一書中沒有提到其他的脈診書籍,且Cirillo的同時代醫(yī)生雖然對中國醫(yī)學和脈診感興趣,但最終無法通過文本理解脈診,轉(zhuǎn)而認為這些知識可笑。Cirillo之所以與同時代人的看法不同,很可能是因為只有他真正接觸到了一位中國醫(yī)生。

問:徐適之與Cirillo是如何交往的?他們是否存在師徒等關系?

沈艾娣:這方面的資料很少,只有一部Cirillo的傳記提到了二人曾幾次見面。我們只能從《論脈診》的內(nèi)容推斷二人的交往,但這本書提供的線索也是隱晦的,因為學生只會記錄對于醫(yī)生而言重要的筆記,Cirillo可能曾經(jīng)講述過一些與徐適之交往的故事,但并未被學生記錄下來。

問:您在剛剛的講座中提到,Cirillo使用了很多西醫(yī)解剖學術語轉(zhuǎn)述中國醫(yī)學的脈診知識,他和他的學生沒有注重探討這兩套醫(yī)學體系的差異,只是利用具體的技術,這是為什么?這樣的態(tài)度在當時是普遍的嗎?

沈艾娣:需要注意的是,在當時的醫(yī)學思想中,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可以是分離的。我們今天不太能看到關于徐適之治療、治愈病人的案例,只有他診斷疾病的資料。

問:教授好,我想向您請教關于個人史的書寫問題,我也感興趣一些個人史的題目,這些人曾在歐洲停留相當短的時間,我目前只找到一些其他人筆記中的記錄以及人物之間的往來書信,由于缺乏來自研究對象本人的資料,我不知道完全利用外部材料研究人物是否可行?

沈艾娣:如果是我,應該從西方報紙開始研究,目前很多西文報紙資料已經(jīng)數(shù)據(jù)化,可以很方便地檢索姓名。很多歷史人物確實難以進行個人歷史的研究,在選擇題目時最好從資料入手,而非在找到合適的研究資料以前就確定題目。

問:教授好,您在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一書中提到了李自標,今天又提到了徐適之,他們都來自那不勒斯中國學院,這一學院在中西交流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您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這一學院在翻譯史方面的材料?

沈艾娣:那不勒斯中國學院的歷史很長,有一些那不勒斯的當?shù)貙W者研究這個學院,但他們不懂中文,且研究成果主要用意大利語寫作,可能對中國學界的影響有限。那不勒斯中國學院收藏的資料確實很豐富,19世紀末期,政府要求那不勒斯中國學院選擇成為修士院還是大學,學院選擇了后者。一位郭姓學生在這一時期來到那不勒斯,成為這一學院最后的中國學生,又在學院改成大學后成為了這個大學的中文老師,他的資料目前還保留著,但也是用意大利文寫作的。

問:在中國,人們往往認為年紀比較大的中醫(yī)更可靠,為什么徐適之這么年輕,到達那不勒斯后卻迅速成為了國王的座上賓?

沈艾娣:徐適之只是甘州當?shù)氐钠胀ㄡt(yī)生,他得到那不勒斯貴族和國王的青睞,并非因為他自己的能力,而是因為這一時期西方崇拜中國的醫(yī)學與把脈技術,只要徐適之能夠把脈,歐洲人就會推崇他。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