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有云:“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睒氛Z是古代學子美育的重要部分,從周朝開始,讀書人學詩詞便是伴隨著吟誦開始,吟誦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法門,也是詩歌興發(fā)感動的力量。然而,正如美學家朱光潛所注意到的,吟誦詩詞本應作為一門發(fā)達的藝術傳承下來,但與傳統(tǒng)經(jīng)史之學相比,吟誦只被視為輔佐學習文學的手段之一,并未成為學術的主流,真正關于吟誦的研究并不多。加之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之后,國文語法更改,西方朗誦方式隨話劇進入中國,朗誦逐漸替代了傳統(tǒng)的吟誦。因而,詩詞大家葉嘉瑩會感慨:“傳統(tǒng)的吟誦幾乎已經(jīng)失傳了,我們不趕快搶救,就要滅絕了,如果我們不會吟誦,用理智來寫詩,詩歌中興發(fā)感動的力量難以找到,詩歌的生命會被減損。”
2015年,活字文化邀請葉嘉瑩選編《給孩子的古詩詞》之后,又發(fā)現(xiàn)當下讀者對如何進入古典詩詞、感悟詩詞之美有所困惑,繼續(xù)推出了該書的“講誦版”,今年則在“豆瓣時間”推出了58節(jié)吟誦課,整個課程共挑選249首唐宋古詩、86闕宋詞元曲。葉嘉瑩從吟誦方法、聲韻之美、詩詞內(nèi)涵等方面進行品鑒,并一一示范。93歲高齡的葉嘉瑩認為近年興起的詩詞吟誦頗多雜亂,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解為吟誦留下一些基本范式。
現(xiàn)代人普遍認為吟誦是一門專業(yè)學問,難以進入,古典文學專家華鐘彥曾分析過其中原因:“吟詠之法,本非專門高深學問,過去師弟之間,教讀唐詩,口耳相傳,習以為常,自然人人會通。自‘五四 ’以后,特別是解放以來,無人提倡,吟詠之聲日漸稀少。只有胡亂誦讀,安蔽乖方。故欲振拔舊聞,反成了專門學問。”在古代,吟誦從蒙童入學開始,伴隨讀書人的一生,許多詩詞名家都在作品里直接提到了吟誦的重要性和日常性,像“行吟澤畔 ”的屈原、“余亦能高詠 ”的李白、“獨立蒼茫自詠詩 ”的杜甫,到近現(xiàn)代魯迅的“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學習吟誦,也并非是為了讀給別人聽,而是個人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表達方式,葉嘉瑩解釋說:“吟誦之前有兩點基礎必不可?。阂皇菍τ谧髡吲c詩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讀誦的節(jié)奏平仄。沒有這兩點基礎的自由吟是不能通達的?!倍截乒?jié)奏也是中文區(qū)別于其他國家語言的最大不同之處,葉嘉瑩在《古典詩歌吟誦九講》中比較了中文與英語的不同時說到:“英文字有輕重音,而我們不是,我們是獨體,是單音,就是一個字,而這一個字有各種不同的聲調(diào)。所以我們中國的詩歌所注重的,不是輕重音,而是節(jié)奏和聲調(diào)?!?/p>
從《詩經(jīng)》的“二二”,到五言詩的“二三”、“二二一”,再到七言中的“二二三”,詩詞節(jié)奏有它最基本的格式,千百年來形成了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因而對于社會上各種形式的吟詩,葉嘉瑩認為吟詩不必弄奇怪的調(diào)子,甚至變成唱歌打破了平仄,也不必專門學古音。在吟誦課程中,她使用的都是以普通話為基準的吟誦,遵循基本的格律原則,這對吟誦在當代的推廣傳播都是必要的。也恰恰是通過聆聽葉嘉瑩的吟誦,讀者會發(fā)現(xiàn),原來詩詞不僅應該有這樣的節(jié)奏律感,而且因為更正了部分字詞的平仄音調(diào),恢復了它本來涵義,這與大眾此前所學所知大為不同。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首廣為傳誦的名詩,葉嘉瑩還原平仄讀音后是這樣吟誦的:
好雨知時節(jié)(jiè),當春乃發(fā)(fà)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hè),江船火獨(dù)明。
曉看紅濕(shì)處,花重錦官城。
這樣的吟誦不僅恢復了該詩的格律,也更能展現(xiàn)詩人通過此詩傳達出的情感力量。在另外一些詩詞中,葉嘉瑩通過吟誦教讀者發(fā)現(xiàn)語文教材課本上的部分詩詞在用字、拼音上有所錯漏。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中有一句“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但不少課本中使用的是“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葉嘉瑩解釋說這個“去”字對這首詩的理解特別重要,牛渚“這個地點是李白有機會能夠碰見一個知賞他的人的一個地方。他沒有碰見,明天離開走了,遇見知音的人的機會就更少了。所以一定是‘去’,而不是光是一個‘席’,光是一個‘掛帆席’”。
李白另一首名作《將進酒》在一些教材里標注說,念“將(qiāng)進酒”,葉嘉瑩則表示應該念“將(jiāng)進酒”,《詩經(jīng)》中有“將(qiāng)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是因為四個字一句,為了合乎音律,表達聲音婉轉,加了“將”和“兮”這兩個虛字,表示說話的口氣。但“《將進酒》是《樂府詩集》里邊的樂府詩體,是在大家約會的時候,要敬酒了,舉起酒杯,來大家喝酒啊”!此處的“將”并非虛字。這種以訛傳訛的錯誤并不少,在她看來及時修正是十分緊迫的事情。
規(guī)范的詩詞吟誦無論對于欣賞詩詞還是嘗試寫作詩詞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國詩歌的吟誦,就是要在相同的聲調(diào)之中,很微妙地傳達出不同的感受”。同時,葉嘉瑩也提醒推廣吟誦要排除功利性,“繼承和發(fā)揚吟誦,既需要認真對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僅僅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過分宣揚似是而非的‘吟誦’,乃至將其變成一種才藝表演,那只會混淆視聽,最終反而適得其反”。
散文家朱自清在《論朗讀》中曾分析說:“現(xiàn)在多數(shù)學生不能欣賞古文舊詩、詞等,又不能寫作文言,不會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吟誦是進入古典文學、體會古典文化情懷最基本的日常形式,杜甫借助吟誦來改詩:“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現(xiàn)代讀者借助規(guī)范的吟誦,更改的或許是與古典心靈之間的距離。(文/鄭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