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掇存》是文史學者汪宗衍先生(1908-1993)1980年代應馬國權(quán)先生邀約為香港《大公報》藝林版所寫的補白文字,所署筆名為陳?。《藝林》版是當時大陸學者與海外交流的重要平臺,汪老的這些補白文字也頗受海內(nèi)外學人的注意。
近日,一百冊毛邊的《藝苑掇存》出版。編輯者宋浩說,“之所以用毛邊,是因為這本書是根據(jù)汪老贈送給王貴忱先生的一份剪報整理的,今后或許會有人繼續(xù)整理出更好更完善的版本,所以這里用毛邊可能是更適合的形式。”
《澎湃新聞·藝術(shù)評論》經(jīng)授權(quán)節(jié)選書中內(nèi)容及《校讀后記》予以刊登。
汪宗衍(1908-1993)
汪宗衍手札
一、吳荷屋工書法,寫楹聯(lián)最精,黃賓虹論清代粵人書獨欣賞之,稱為有金石氣。嘗囑石灣陶工制筆山分贈友朋,有彩毛、乳白、石榴紅三種釉色,底為“搜盡奇峰打草稿”七字,篆書,鈐“石云山人”印陰文,乃石濤畫僧詩句。
《藝苑掇存》剪報
二、關(guān)良來香港中文大學講學,謂戲劇人物畫,始于任伯年,傳世者多署別名。昔年余讀畫于中大文物館,藏有居巢繪戲劇人物設色畫四幅,雖非擅長,亦屬罕覯,余生平未見他處有之。居長于伯年二十九年,以食阿芙蓉早歸道山,故人罕知之。
三、吳湖帆生日,葉遐庵以清怡親王府制角花箋為壽,自小至大積迭如塔型,計逾千紙矣。
四、《藝林散葉》謂陳援庵喜鈔書,凡數(shù)千冊,不確。平日好收購清代經(jīng)史學者書簡及明季高僧書畫。朋輩致其函札年終輒粘存之,覆函亦多留稿,十年動亂中有散失者矣。
五、黃晦聞工詩,有稱為“七律先生”者,陳顒庵評論之曰:“負手花前欄欲盡,嫌他九曲未紆迴?!?/p>
六、古湘芹集陸放翁句,自書楹聯(lián)懸于齋壁曰:“江山可使分南北;豪杰誰堪托死生。”一九三一年秋,果有說陳伯南反蔣而開府廣州。
七、陳寅恪晚年著《論再生緣》為陳端生女史作?!读缡莿e傳》凡八十萬言,奇作也。嘗與人言,近來好說“女性”。自名其詩曰《寒柳堂集》,文曰《金明館叢稿》,蓋柳如是有《金明池·寒柳》一闋。
《藝苑掇存》剪報
《藝苑掇存》剪報
八、一九一七年間,北京大學有陳仲甫、朱逿先,生于光緒五年己卯,人稱為“老兔子”,劉叔雅、胡適之、劉半農(nóng),生于光緒十七年辛卯,人稱為“小兔子”。時前二者三十八歲,后三者才二十六歲。
九、葉恭綽喜自居老輩,陳援庵與梁燕孫書,亦以丈稱葉,其實陳長于葉一歲,乃投其所好耳。
十、二十年代,吳敬恒在上海與陳公博筆戰(zhàn)數(shù)萬言,吳曰“善箝而口,毋令生疽?!标惔鹪唬骸吧蒲a而褲,毋令后穿?!焙笥赡橙苏{(diào)停乃輟筆。
十一、唐史學者岑仲勉,粵之順德人,原名銘恕,以字行。早歲讀書廣東高等學堂,與楊永泰同學,為吳玉臣弟子。楊掌省篆,延為秘書,放衙輒飲于東堤歌樓。乃以研究中外交通史發(fā)表論文于天主教刊物《圣心報》,陳援庵見而嘆賞,延為北京輔仁大學教授。
十二、陳寅恪在嶺南大學講《長恨歌》,一年始畢。今印本僅四十余葉耳。
十三、文云閣為陳蘭甫弟子,工詞,熟精歷史文獻。徐乃昌刻其《云起軒詞》。葉遐庵曾從問學,輯刻《文道希先生遺詩》共二冊。雙照樓斥資刻《純常子枝語》四十冊?!凹兗兂3!背觥肚f子》,新中國成立后有重印本。
十四、廣州女伶人李雪芳以演唱《仕林祭塔》蜚聲一時,有“北梅南雪”之稱。簡照南迎至上海,陳散原贈以《雪孃曲》四首云:“明星何熠爚,絳云何葳蕤,輝海萬樓臺,下此鳳皇雛?!?“窈窈西樵山,比之藐姑射,神人凝雪肌,餐風影空碧?!薄俺蛇B不可尋,海波跳罔兩,我來捉鶴聲,飛接九天上。”“雅步漢官儀,雅奏廣陵散,逢場留白頭,誰憐幽情滿。”刻集時刪去。
十五、 朱逿先藏明季史料最富,所藏明永歷己丑惠州葉猶龍出資刻《陳巌野先生集》為海內(nèi)孤本,晚年付其子婿羅香林為遺念。香林逝世,藏書盡散,此書歸順德何氏。逿先掌教北京大學時,有“朱鬍子”之稱,又曰“而翁”,《説文解字》曰:“而,頰毛也?!?/p>
十六、冒鶴亭生于廣州城北都府街,故名曰“廣生”。三十年代再游粵,有《都府街游氏文秀堂是六十年前降生地》七絕云:“門巷斜陽尚宛然,東西持我想從前,重來頭白吞聲哭,猶是呱呱墜地年?!?/p>
《藝苑掇存》
延伸閱讀:
宋浩|校讀后記
《藝苑掇存》是1980年代汪宗衍先生應馬國權(quán)先生邀約為香港《大公報》藝林版所寫的補白文字,所署筆名為陳??!端嚵帧钒媸钱敃r大陸學者與海外交流的重要平臺,汪老的這些補白文字也頗受海內(nèi)外學人的注意。李鵬翥先生在《藝苑叢談續(xù)編》的后記中還特意點出汪老有未刊稿本《藝苑掇存》。
汪老自己對這些補白文字也頗自珍愛,親自將每期刊出的文字剪貼成冊并隨手校訂。并于1988年3月將剪貼成冊的《藝苑掇存》復印了一份寄給廣州的王貴忱先生。并在3月9日到3月29日間,前后連續(xù)三函告知、問詢王先生《藝苑掇存》的郵寄情形。在3月9日的函中,汪老說:“《藝苑掇存》不會很多字,大約不足十萬字,遲日影印一份呈教也。能夠出版亦好。印存一本在尊處,多存一份在世間,或他日有人喜之?!?/p>
汪宗衍先生信札
汪宗衍先生信札
汪宗衍先生信札
這一疊復印的剪貼冊,幾乎每一篇汪老都標注了刊登的時間,第一篇的時間是八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最后一篇有時間的是八八年元月十八日。根據(jù)汪老八八年三月的那三封信判斷,汪老此冊寄出的時間在三月二十日以后二十九日之前,所以,這批文字都是在一九八八年三月中旬以前刊登的,共計一百二十三篇四百三十二則,此后是否有續(xù)作續(xù)刊,還有待查證。
九十年代初,王貴老將這疊《藝苑掇存》的復印件送給了我,同時也將汪老給他的一封信也送給了我,就是上面提到的八八年三月的第二封。信中寫道:“拙作《藝苑掇存》一帙奉上教之,如果見人,還要整理,年老亦無精力及此?!鳖H有托付出版之意,但一直沒有找到出版的機會。2016年前后,沈展云兄謀擬出版《汪宗衍著作集》,我當時即告知有《藝苑掇存》,并將自己所存的汪老著作版本悉數(shù)尋出備用。本書扉頁所列汪老的著述目錄,即是僅就我自己所存之書而錄,當還有遺漏??上У氖牵髞砩蛐值挠媱潧]能實現(xiàn)。
2020年疫情封控,困居家中。家事國事,無所事事,遂將《藝苑掇存》邊讀邊錄入,每日數(shù)則或數(shù)篇,兩三個月始成。汪老為汪兆鏞第六子,為汪精衛(wèi)親侄、朱執(zhí)信表親,其兄汪希文為陳援庵同學至交,他自己也同援庵信函往來討論文史。加以汪老一生專注于文獻圖籍,家學而外更是交游廣闊,所見多稀見之品,所聞多不傳之秘,《藝苑掇存》中所記,亦多有不為外人所知者,更有其親聞親歷者,彌足珍貴。今不忍其湮沒,特印行百冊,分贈同好,以廣其傳。
汪宗衍先生信札
汪宗衍先生信札
汪宗衍先生信札
汪老的信中,在“還要整理”四字旁特意加圈,但此次錄入并未進行過多的整理查證,僅將每則前加上序號,以便引用。汪老自己的校訂和明顯的誤植徑改,其他筆誤處加括號注出。文字錄入后曾請戴新偉兄校對一過,張綺華女士為排版設計,王大文先生提供扉頁書信圖片,王大武先生提供汪老所存圖章印拓,封底之印為昔日梁曉莊先生所篆,扉頁“持贈”之印為夏穗先生趕制,書脊印為王浩之世兄所刻。承蒙許禮平先生為此書題寫書名。扉頁汪老照片乃汪老親自寄贈貴老者,背面貴老親筆題記:“汪宗衍孝博先生近照。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收?!北緯队∏按笪男痔匾鈱こ?,囑印首頁。以上在此一并感謝!
汪宗衍
遼東后學宋浩謹識于2023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