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的建筑項目一直備受矚目,縱貫七十載,橫跨遼闊地域,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大羅浮宮、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等。這些地標奠定貝聿銘在建筑史和流行文化的顯赫地位,其人生與事業(yè),亦由權(quán)力關系、復雜的地緣政治、文化傳統(tǒng)和世界各地千姿百態(tài)的城市風格互相交織,形成絢爛繁富的經(jīng)歷。
2024年6月29日,建筑大師貝聿銘(1917–2019)的首個大型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將在中國香港M+博物館舉辦。該展覽將巨細無遺地回顧這位美籍華裔建筑大師的作品。
貝聿銘肖像,攝于剛獲選設計肯尼迪總統(tǒng)圖書館暨博物館之時1965年 ? John Loengard/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Shutterstock
據(jù)博物館官網(wǎng)介紹,展覽分為六大主題──“跨文化底蘊”、“房地產(chǎn)和都市重建”、“藝術與公共建筑”、“物料改良與結(jié)構(gòu)創(chuàng)新”、“權(quán)力、政治和賞識青睞”和“重構(gòu)文化和歷史原型”。這些主題反映貝聿銘如何游刃于各種區(qū)域和地方脈絡,以建筑造就文化生產(chǎn)和建構(gòu)公共空間,并探索對于傳統(tǒng)的嶄新演繹。這些主題將貝聿銘的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跡交相對照,顯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貝聿銘肖像 1976 年 Irving Penn Vogue ? Conde? Nast
觀看香山飯店(1979–1982)的模型,北京 1979年,圖片:? 曹慰祖
展品將包羅一系列繪圖、草圖、錄像、模型、相片和多項檔案紀錄,當中不少為首次曝光。展覽亦透過當代眼光去看貝聿銘的作品,同場展示多幅由新一代攝影師操刀的全新委約照片,呈現(xiàn)貝聿銘一些經(jīng)典和較少人熟悉的建筑,參與攝影師包括何兆南、久保田奈穗、李國民、喬瓦娜 · 席爾瓦、穆罕默德 · 薩姆吉、田方方和米田知子。此外,展覽跟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筑學院合作,制作模型展現(xiàn)貝聿銘建成和未實現(xiàn)的項目。
從蘇州博物館(2000–2006)大廳望向花園所見的主要景觀,包括亭子、石景和樹木,蘇州 2021年,由 M+委約拍攝,2021年? 田方方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表示:“他的設計塑造了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建筑面貌。這個展覽項目將為全球當代觀眾重新介紹貝聿銘及其貢獻,同時展示他職業(yè)生涯中長期被忽略的重要部分?!必愴层懙膬鹤迂惗Y中表示:“這個大型回顧展首次向公眾展示我父親豐碩且影響深遠的事業(yè)生涯,闡明造就他成為不同凡響的建筑師和世界公民背后的跨文化影響及獨特歷史背景。透過多年在眾多來源蒐集而成的資料,展覽仔細描述出色的個人故事,只有通過完整的闡述,才能揭示他漫長而樂觀的一生中所經(jīng)歷的復雜性、挑戰(zhàn)和成就?!?/p>
貝聿銘:從望族之后到現(xiàn)代主義的追隨者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在廣東。其祖上貝家是吳中的名門望族,原籍浙江蘭溪,明代中葉遷居蘇州。貝家族人中人才輩出:清朝中期的貝慕庭為吳中巨富,與戈、毛、畢姓人家合稱為當時的“蘇州四富”;顏料大王貝潤生是貝聿銘的叔祖;其祖父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父親貝祖詒則是中國銀行的行長。
青少年時期的貝聿銘在蘇州和上海居住,2006年蘇州博物館開放之時接受媒體采訪,自18歲離開故土的他一口吳儂軟語仍然十分流利。
貝氏家族于上海福開森路(現(xiàn)武康路)貝祖貽住宅(屬中國銀行所有)的花園中合照 1935 年,后排:貝聿銘(左三)、貝祖貽(左六),坐者:貝聿銘祖父貝理泰(左五)? 版權(quán)所有,由貝洽提供
1935年,年輕的貝聿銘如同彼時大戶人家的有志青年一樣遠渡重洋留學,不過他沒有遵從父親的希望學習金融,而是進入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筑系。30年代的賓大建筑系彌漫著古典主義的氛圍,這令期望接觸新思想的貝聿銘大失所望,遂轉(zhuǎn)學到麻省理工大學。在波士頓的日子里,貝聿銘將自己泡在圖書館中吸收各種現(xiàn)代主義的思潮,而其中他最為崇拜的就是勒·柯布西耶。1935年11月,“男神”柯布西耶造訪麻省理工大學。貝聿銘后來回憶道:“和柯布在一起的兩天,可能是我建筑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p>
貝聿銘站于肯尼迪總統(tǒng)圖書館暨博物館外 1979年? Ted Dully/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二戰(zhàn)期間,貝聿銘曾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1944年退役后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當時的導師,正是包豪斯的創(chuàng)始人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同學中則有后來惠特尼博物館和紐約聯(lián)合國大樓的設計者馬塞爾 布勞耶(Marcel Breuer)。
在即將到來的展覽中,“跨文化底蘊”部分展示了貝聿銘成長和修讀建筑學的經(jīng)歷,為他日后能夠揮灑自如地融會不同文化、結(jié)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奠定堅實的基礎。而“房地產(chǎn)和都市重建”板塊則揭示其任職于紐約房地產(chǎn)商齊氏威奈公司這段鮮為人知的事業(yè)經(jīng)歷,以及1960年代他在美國及后來在美國以外的地區(qū),參與過的混合用途規(guī)劃、住屋和都市活化項目。
貝聿銘 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級習作設計《一所香港銀行家會所》 1938 至 1939 年
? MIT Museum 由麻省理工學院提供
華僑銀行大廈(1970–1976)屹立于新加坡金融區(qū)摩天大樓之間 約 1976 年
M+,香港 BEP Akitek 捐贈,2019 年 ? BEP Akitek
藝術與公共建筑
“藝術與公共建筑”板塊聚焦貝聿銘所設計的博物館,以及他與亨利·摩爾和趙無極等藝術家的緊密合作。在此部分可見他視博物館為公共空間,深信藝術與建筑之間的對話十分重要,也可見他對當代藝術的喜愛。
貝聿銘及趙無極于巴黎杜樂麗花園合照 約 1990 年
? Marc Riboud/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Magnum Photos
將貝聿銘推到建筑界大師一級上的項目是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項目的位置處于國會大廈腳下,賓夕法尼亞和國家廣場交匯成的梯形場地上。貝聿銘曾說過,“如果沒有規(guī)律和約束,那么空間的豐富度和可能性只會帶來一團混亂?!痹谶@個項目中,貝聿銘開始尋求他在技術和對空間運用上的突破,之后很多項目中運用的手法和材料都可以在這里初見端倪。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1968–1978)中的視覺藝術高級研究中心刀刃般的尖角, 2022 年,由 M+委約拍攝,2022年? 久保田奈穂
貝聿銘走在華盛頓特區(qū)國家美術館東館的樓梯上? Marc Riboud/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Magnum Photos
他延續(xù)使用了原館粉紅色田納西大理石,第一次采用具有精美完成面的清水混凝土澆筑結(jié)構(gòu)構(gòu)件。他打通了地下的空間連接,這種手法在之后的大盧浮宮改建中令整個項目煥發(fā)新生。而他在這個設計中初初探索了光線的豐富變化以及形態(tài)空間的神秘性,令貝聿銘開始思考,如果可以探索擁有無限滅點的弧角,是不是就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精彩空間了——這個想法成就了后來的達拉斯音樂廳。
拉德芳斯之首(1970–1971,未建成)設計方案效果圖,巴黎 1971 年 蛋彩畫紙板本
圖片:M+,香港,獲授權(quán)數(shù)碼複制 ?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1983年,貝聿銘獲得了普利茲克獎,獲獎詞是這樣寫的:貝聿銘給予了我們本世紀最優(yōu)美的室內(nèi)空間和建筑形體,他作品的意義遠遠不止于此。他始終關注他的建筑周邊的環(huán)境。他拒絕將自己局限于狹隘的建筑難題之中。他的作品涵蓋政府、文化和低收入住宅。他對于材料的嫻熟運用達到了詩一般的境界。通過他的敏銳和耐心,他將不同興趣和領域的人們吸引在一起去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環(huán)境。
那時,貝聿銘剛剛接下盧浮宮大改造計劃沒多久,之后“驚世駭俗”的玻璃金字塔便對公眾展開真顏。他后來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眾多博物館項目,此時才正要逐一登上歷史的舞臺。
貝聿銘及法國總統(tǒng)弗朗索瓦·密特朗檢查羅浮宮金字塔的玻璃樣品 1987 年
? Marc Riboud/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Magnum Photos
貝聿銘在設計的金字塔前
一名新娘在巴黎羅浮宮黎塞留通道留影 2021 年 由 M+委約拍攝,2021 年 ? Giovanna Silva
貝聿銘在2012年出版的全集自序里曾經(jīng)這樣說過:我最感興趣的,一直是公共項目,而我認為最好的公共項目,就是博物館,因為它是一切事物的總結(jié)。盧浮宮關乎建筑,但更是對一個文明的表達。我總能從博物館的建造中學到很多,如果不學,我就無設計。從我在哈佛大學時期師從格羅皮烏斯的第一個項目,到我最近的作品,博物館一直都是我的主題,不斷地提醒著我,藝術、歷史和建筑確實是合為一體、密不可分的。
這段話很好地解釋了貝聿銘在90年代以后,走向不同國度和文明,以博物館設計來尋求新的突破。這一長串的名錄中包括:日本滋賀縣的美秀美術館、盧森堡大公現(xiàn)代美術館、德國歷史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和卡塔爾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2008)的主建筑擁有多個刻面,多哈 2022 年 由 M+委約拍攝, 2022 年 ? Mohamed Somj
從海濱長廊望向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2008),多哈 2021年,由 M+委約拍攝,2021年,? Mohamed Somji
“權(quán)力、政治和賞識青睞”揭示貝聿銘如何憑借其精湛的建筑技藝和解決問題的高明手腕,以及對客戶需求的敏銳體察,在許多重要的委約項目中成為客戶信賴的合作伙伴。在他職業(yè)生涯中的這些重要項目,既獲得客戶支持,亦曾引起爭議。
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被刺殺,他的家人決定在波士頓修建一座私人圖書館以表紀念。關于這座圖書館的建筑師選擇有個廣為流傳的段子,說同貝聿銘競爭的還有密斯·凡·德·羅和路易斯·康,不過密斯不可一世、態(tài)度倨傲,康則滿臉傷疤(小時候遭遇火災),穿著邋遢,只有貝聿銘事先整理了辦公室,放上杰奎琳喜歡的花草,西裝革履地接待了她,最終獲得了這位“拍板者”的青睞。1964年,當杰奎琳·肯尼迪對外宣布由那時還沒什么名氣的貝聿銘設計肯尼迪圖書館時,他的名字一下子成為了字謎和競猜游戲的熱詞。
不過,這個好的開始卻沒能讓項目善終。貝聿銘的初稿發(fā)布后,波士頓當?shù)氐纳鐓^(qū)成員(被一些人稱為“布萊托街的精英”)認為圖書館會破壞當?shù)厣鐓^(qū)風格。也有人覺得它會引來大批游客,影響當?shù)鼐用裆?。最后,圖書館不得不被移址到了一處垃圾填埋場,原本的設計也只能向新的地理位置做出妥協(xié)。貝聿銘后來將這個項目稱為“最大的遺憾”。
貝聿銘向一位俄克拉荷馬市議員講解他對新市中心的發(fā)展提案 約 1964 年
? The Oklahoman – USA TODAY NETWORK
“物料改良與結(jié)構(gòu)創(chuàng)新”板塊展示貝聿銘及其團隊在采用物料和建筑方法上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是對混凝土、石材、玻璃和鋼材的運用,借此造就建筑設計上的創(chuàng)新;“以歷史新解為設計策略”則探討貝聿銘長期以來對于為不同歷史、傳統(tǒng)和生活方式設計現(xiàn)代建筑作品的濃厚興趣,特別是與他故國有關的建筑項目。他主要將文化和歷史建筑原型去蕪存菁,從中獲得構(gòu)思造型和空間的方針,以滿足現(xiàn)代的需要。
吊橋從穿越山谷的隧道延伸至 MIHO 美術館(1991–1997)一景,滋賀縣信樂町 2021年,由 M+委約拍攝,2021年? 米田知子
中銀大廈(1982–1989)外墻,香港 2021 年 由 M+委約拍攝,2021 年 ? 何兆南
貝聿銘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碩士論文中“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設計的剖面繪圖 1946 年
由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提供
路思義教堂(1954–1963)祭壇后的玻璃幕墻一景,中國臺中東海大學 2021年,由 M+委約拍攝,2021 年? 李國民
此外,展覽亦透過當代眼光去看貝聿銘的作品,同場展示多幅由新一代攝影師操刀的全新委約照片,呈現(xiàn)貝聿銘一些經(jīng)典和較少人熟悉的建筑,參與攝影師包括何兆南、久保田奈穗、李國民、喬瓦娜 · 席爾瓦、穆罕默德 · 薩姆吉、田方方和米田知子。同時,展覽跟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筑學院合作,制作模型展現(xiàn)貝聿銘建成和未實現(xiàn)的項目。這些項目包括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碩士畢業(yè)論文中的設計“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1946)、紐約雙曲面大樓(1954–1955,未建成),以及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1954–1963)。
展覽將于2024年6月29日對外展出。
(本文綜合自M+公號、藝術中國、澎湃新聞此前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