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離開家很久,在外邊住的時間一長,對故鄉(xiāng)懷念的感覺就越深……總想老了,再回到這個地方來住,”金庸曾說道。適逢其誕辰100周年,位于海寧市袁花鎮(zhèn)新袁村赫山房的金庸故居經(jīng)過改造更新后,即將向公眾開放。日前,澎湃新聞實地探訪了金庸故居,走進這位武俠小說大師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金庸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什么樣
沿著海寧袁花鎮(zhèn)的武俠路一直開,兩旁是樹木和大片農(nóng)田,再拐一個彎,往前不到兩百米,一幢白墻黛瓦的晚清民居映入眼簾,門外的匾額上題有“金庸舊居”四個大字,由馮其庸題寫。
金庸出生地
金庸本名查良鏞,海寧查氏,自唐宋以來名人輩出,有“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淵源家學,金庸于1924年出生于此書香世家。查家老宅位于袁花赫山房,整個建筑有五進,每進之間有兩米寬的南北走廊,有墻門和天井,墻高六米多,有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牌匾與楹聯(lián)。
如今的金庸故居是1998年根據(jù)其本人及家人的回憶,在原址上復建而成,總面積1598平方米,分為“居”和“展”兩部分。其中“居”的部分包括澹遠堂、涵芬草廬、退思軒等,“展”的部分則羅列了金庸的生平事跡與回鄉(xiāng)參觀的珍貴照片,搜集了金庸的手稿、作品、改編的影視劇等。
澹遠堂
走入前廳,懸掛上方的大匾上有康熙皇帝為金庸祖先查升所賜堂名“澹遠堂”,三個大字周圍有九條金龍作裝飾。匾額下,左右木柱對聯(lián)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shù)人家”,同樣出自康熙之手。早在明代時期,海寧查氏就憑借較多耕地而成為糧長,后來參與鹽業(yè)和典當業(yè)成為富庶家族,康熙年間堪稱查氏鼎盛時期。至今,海寧仍然流傳著“查詩、陳書、朱文章”一說,其中“查詩”便是指查氏的詩人眾多,其中查慎行最負盛名,被譽為“清初六家”之一。
穿過澹遠堂,走進涵芬草廬,這里曾是鶴山房的私塾所在地,金庸也曾經(jīng)在此讀書寫字。再往里走,便是金庸出生的小屋,里面還保留著一張舊式木床和一個雕花的梳妝臺。經(jīng)過后廳來到是退思軒,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曾經(jīng)在這里處理查氏事務,接待客人,因為查文清晚字退思,故稱為“退思軒”。查文清是海寧查氏最后一位進士,故居中也保留了他的居室,這里按照后人的回憶和相關文獻進行了復原。
再現(xiàn)金庸的人生軌跡
為了紀念金庸誕辰百年,故居內(nèi)專門以“文心俠骨赤子情”為題,通過展覽的方式講述金庸的故事。
文心俠骨赤子情”展覽
北京大學教授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在展覽序言中寫道,“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是金庸奉獻給人類的重要精神遺產(chǎn)。但是作為著名的小說家,金庸也是香港明報的靈魂人物,他的政論影響了一個時期的政治和文化風氣。相對于香港精英文學館側(cè)重于展出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歷程及其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這里依托金庸故居,側(cè)重于講述他的家族及其一生。
“從家出發(fā),有一段泥路,路邊有池塘柳樹,經(jīng)過一座石橋,再有一段石板路,就到了天仙河畔的龍山小學堂?!痹趦簳r金庸的回憶里,學堂生活帶著溫情。1924年3月10日,金庸(本名查良鏞)出生在袁花鎮(zhèn)赫山房。1931年,查良鏞7歲時進入村口巷里的十七學堂,幾年之后,又轉(zhuǎn)入了袁花鎮(zhèn)的龍山小學堂(今袁花鎮(zhèn)中心小學)。龍山小學堂是一所現(xiàn)代小學,是海寧最早的四所高等小學堂之一,查良鏞在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與此同時,來自父親和哥哥的書籍雜志也讓他受益良多。從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到《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等世界各地旅行記,這些成人書刊成了他小學時代得益最多、記憶最深的讀物。天仙河畔,赫山房里,他終日與書為伴,主要是讀小說。
畢業(yè)后,查良鏞到嘉興一中上學,后于1940年轉(zhuǎn)學到省立衢州中學。在衢州石梁,查良鋪初展鋒芒。他以 “查理”為筆名在《東南日報》“筆至”副刊發(fā)表了《一李能狂便少年》《人比黃花瘦——讀李清照詞偶感》等文章,得到了副刊主編陳向平的賞識。翌年8月30日,陳向平刊發(fā)兩人的同題文 《千人中之一人》:“我在他(查良鏞)言談舉止之間,看見了大時代中生長著的新中國新青年的模型?!?/p>
1942年6月,查良鏞與同學結(jié)伴西行,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到湘西瀘溪湖光農(nóng)場投奔同學王鐸安的兄長王侃(王鎧安),受委托管理農(nóng)場直至第二年夏天,趕到重慶參加高考,考入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學習,一年多后又來到中央圖書館任圖書管理員。期間,他與友人在1945年2月創(chuàng)刊《太平洋雜志》,負責編輯并以“查理”為筆名刊發(fā)了一篇長篇小說連載《如花年華》,張鳳來負責發(fā)行。雜志第二期因戰(zhàn)火影響停刊,其連載被迫夭折。直至1945年4月 19日從重慶中央圖書館離職??箲?zhàn)勝利后查良鏞返鄉(xiāng),1946年11月20日,由嘉興赴杭州入職《東南日報》。
“文心俠骨赤子情”展覽
展覽將金庸的生平與作品放在一起,以權(quán)威、全面和生動的圖文展現(xiàn)了他的人生軌跡,其中包括他所編輯的《時與潮》雜志,以及后來連載《射雕英雄傳》的《武林》雜志等。
在《時與潮》擔任兼職編輯期間,查良鏞進入了《大公報》,后隨《大公報》創(chuàng)辦香港版而赴港?!拔耶敃r進《大公報》是經(jīng)過考試的,如果考不取,就不可能到香港來了?!洞蠊珗蟆吩瓉硎桥闪硪粋€翻譯來香港的,那個人當時剛結(jié)婚就決定不來香港,于是報社就臨時改派我來?!?950年6月,查良鏞在香港《大公報》做電訊翻譯,兩年后轉(zhuǎn)入《新晚報》任副刊編輯。這一時期,查良鏞以“蕭子嘉、林歡”等筆名在《大公報》“每日影談”發(fā)表大量影評。1953年6月18日《大公報》頭條刊出的《羅森堡案驚人的原始證據(jù)一張螺形腳桌子》,署名“金庸”,這也是目前所知“金庸” 筆名最早的出處。
來到香港定居后,金庸對故鄉(xiāng)的懷念越來越深。1992年,他第一次回到家鄉(xiāng),參觀了母校袁花鎮(zhèn)中心小學,并題詞重游母校,深感當年教誨恩德,1994年第二次回到海寧參觀了海寧市高級中學。第三次他回到鹽官觀潮并參觀了海神廟。第四次他與楊振寧查濟民等人參加浙大百年校慶,同時又回到了海寧鹽官觀潮。第五次他回到了徐志摩故居,并題詞“七十年后再訪舅氏舊居”。第六次則是在2008年,參加金庸書院奠基儀式,新栽了一棵桂樹。
“如果你到過江南,會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楊柳與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我到這里來,心里感到很溫暖,很興奮,這里是其他任何地方都及不上的?!睙o論是在金庸的回憶還是他的武俠世界里,家鄉(xiāng)海寧始終占據(jù)著特別的地位。如今,來到金庸家鄉(xiāng)海寧,書迷們將在這里想象這位武俠小說大師踏過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