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甲辰龍年正月,浙江衢州美術館舉辦的首場當代藝術邀請展“龍的轉身”,集合了三十余位藝術家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作品和最新實踐。一件藝術家的駐地創(chuàng)作《龍到了》,讓曾被地方舞龍隊閑置的舞龍道具,經過回收并被用作創(chuàng)作素材,這條“龍”得到復活,來到了展覽現場。
衢州美術館位于衢州市文化藝術中心D座
展覽由“道性·在當下”與“不以為思·青年實驗室”兩單元構成,集合了三十余位藝術家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作品和最新實踐。策展人邵譯農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希望經由兩個單元的作品構建一個豐富視覺體驗的多元對話空間,鼓勵觀者從藝術呈現的外在形式中去探索和感知現實世界的可能性。
在“道性·在當下”單元中,也是邵譯農作為參展藝術家參與的現場。入廳可見由八米高的廳頂垂懸而下的巨型裝置《自敘帖》,藝術家任芷田將懷素的《自敘帖》進行了方向的調整,在掛軸的正反面構建了兩種語言在書寫和閱讀之間的偶合。
展廳中聳立的是張琪凱的作品《勢》,毛竹取材于衢州本地,百斤重的石頭和手指粗的麻繩將竹尖拔起,形如一張拉滿的巨弓。
在展廳中最高的墻面之上是耍惹石主的畫作,《降臨的夢境》系列組畫與《數碼廢墟》巨幅并排的陳設幾乎抵達8米高的展廳頂沿,觀者必須凝望某個遙遠風景一般,仰望這些“景觀中的景觀”。
張敏的兩件作品“空房間No.2”和“空房間No.4”,由藝術家的石膏雕塑小稿轉化而來,經由數次的球體模具鑄型,放大,再由布料進行包裹和染色,張敏將這一轉化的過程視為意識生成的過程,對于空間邊界的探討靜止于最終雕塑的形態(tài)之中。
展廳中間的是張子康的綜合繪畫系列組畫《歸去》《疊》《梯》《月夕》與《靈》,一側是彭斯近年的布面油畫新作《靈石No.1》和《靈石No.2》,內觀性的繪畫創(chuàng)作所呈現的豐富視覺性,留步靜讀如漸入深林。
張若愚的兩件石膏雕塑作品《光的加冕》與《錨》,通過數字雕塑的手段展示了凝固動態(tài)之美的可能性,而材料本身則呈現出另一種極具脆弱感的特性。
“道性·在當下”單元展覽現場
《刺》則由藝術家劉建華通過報紙灰、硅膠和鐵絲這三種材料,將荊棘藤進行了材料轉化。
楊新收的絹本與紙本設色繪畫《探幽集》與《溪隱》,兩件繪畫的背面巧妙地互為依托,如山間園林居所中的“一扇窗”。
展廳另一角,是藝術家季懷的駐地創(chuàng)作《龍到了》,借由藝術家之手將曾被地方舞龍隊閑置的舞龍道具回收并用作創(chuàng)作素材,使這條“龍”重新回到了現場。
季懷的駐地創(chuàng)作《龍到了》正面
季懷的駐地創(chuàng)作《龍到了》背面
汪國虎創(chuàng)作的繪畫裝置《墜入》,由38幅紙質作品組成,藝術家試圖以這種脫離日常的組合式呈現,打破受繪畫尺幅所限的表達邊界。
陳曉峰的作品《兩極》,由28張8x10大畫幅底片和燈箱構成,藝術家用自制的針孔相機,記錄了28次太陽從天空劃過的軌跡,也是人類可觀測到的最大尺度的“弧線”,而下方的湖面則記錄了太陽的倒影,倒影線的虛實同時體現了觀測環(huán)境的自然變化。
“道性·在當下”單元展覽現場
慕辰的兩件雕塑作品《山》和《水》,是通過對書法字形進行立體化的演繹,在這一次展覽中,藝術家希望能夠以這兩件作品在跨年展期間與衢州當地的觀眾進行互動,以雕塑的表面作為書寫新年寄語的載體。
邵譯農的《木本心No.2》和《木本心No.3》,是10年間由藝術家每天在沉木上重復涂刷一次色漆而得的結果,長年間的重復工作凝結了它們的厚度與密度,剖面上可見色彩變化極其豐富的年輪,“時間”這一概念得以顯現其自身。
《從天而降》則是邵譯農為展覽呈現的新作,門、鼓皮、星宿圖、漢代紡車輪與垂懸的墨斗,它們構建了可指向歷史、宿命與天文的圖騰。
吳國全此次帶來8幅當代水墨作品,利用硬質紙與特殊的繪制方式,探討了當代水墨繪畫多變的過程性。
歐陽文東的兩件作品《數香丸 17700# Meditation In Incense》與《數香丸 6500# Meditation In Incense》,由極多香丸并置于同一平面制成,形成視覺與嗅覺的雙重閱讀。
“道性·在當下”單元展覽現場
在展覽另一單元“不以為思·青年實驗室”中,能看到藝術家對于材料本身更多的關注與嘗試,在與物或媒材對話的過程中來嘗試接住某種不確定性的結果。
毛海波的作品《塵述》,使用經二次加工的建筑廢料,構成一個楔形“底座”,并在駐地的時間內,重復、緩慢地將細篩過的石膏粉緩緩抖落在其上,不斷增高,直到抵達材料本身承重的極限,落成一座延綿的“山脊”。
“不以為思·青年實驗室”單元展覽現場
《黑火》是藝術家石冰以來自家鄉(xiāng)煤礦的礦石作為材料的作品,一年間每日反復用手摩擦其上同一位置,被手指拋光的火苗狀印跡仿佛正在緩慢而持續(xù)地燃燒。
《砸…》與《方圓》是文豪與唐菀共同完成的系列作品,圓形鋼筋在經過加熱或反復錘擊的加工后,延伸并改變了其自身原有形狀與肌理,藝術家通過這一結果和其觸感來建構塑造心理活動的路徑。
衢州美術館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地方公共文化空間,美術館注重知識生產與提供創(chuàng)造性的服務。一個展覽的落成或許意味著地方文化藝術在長遠的道路上生發(fā)出了一個階段性的節(jié)點,而美術館的整體建制建設還需要各方推動與協同工作,在傳播與教育、收藏與研究、出版與檔案建立等方面不斷地進行專業(yè)完善。構建在地美術館的文化交流、研究與教育等社會功能完整性,亦是一種重要的持續(xù)性工作?!褒埖霓D身”當代藝術邀請展
展期將持續(xù)至3月9日
地點:衢州美術館3號廳(衢州市文化藝術中心D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