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日月之合:伏羲女媧交尾的秘密

關(guān)于伏羲的記載,廣泛見于《周易》《管子》《莊子》《尸子》《荀子》《楚辭》《戰(zhàn)國策》等先秦典籍。

關(guān)于伏羲的記載,廣泛見于《周易》《管子》《莊子》《尸子》《荀子》《楚辭》《戰(zhàn)國策》等先秦典籍。如《周易·系辭》載: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

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包犧即伏羲。創(chuàng)制易經(jīng)八卦,是伏羲最重要的發(fā)明之一。

關(guān)于女媧的文字記載相對少一些,見于《楚辭》《禮記》《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等。如《楚辭·天問》載: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東漢王逸注:女媧人頭蛇身。)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載: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上述記載中,伏羲是伏羲,女媧是女媧。把伏羲女媧放在一起說,始見于《淮南子·覽冥訓》:

伏戲、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于后世。

伏戲即伏羲。

伏羲和女媧的關(guān)系,有兄妹說,有夫妻說,也有兩相糅合,說既是兄妹又是夫妻,這是流傳至今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

在各地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伏羲女媧形象的遺存,以石刻和絹布畫兩類為主,如山東嘉祥縣武梁祠的石刻、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的麻布畫和絹畫等。

武梁祠為東漢晚期的一座家族祠堂,有大量完整精美的古代畫像石,其中一幅伏羲女媧石刻像左側(cè)另有十六字銘文:

伏戲倉精,初造王業(yè),畫卦結(jié)繩,以理海內(nèi)。

“阿斯塔那”為維吾爾語“京都”之意。阿斯塔那古墓群是西晉至唐代高昌王國的公共墓地,總面積約十平方公里,以漢人墓葬為主,同時葬有車師、突厥、匈奴、高車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數(shù)民族居民。

伏羲女媧畫像在這些古墓中多有發(fā)現(xiàn),或用木釘釘在墓頂,或覆蓋在棺木上或墓主身上,或折疊放置在墓主身邊。

這些伏羲女媧畫像造型相同,都是人首蛇身,二人尾部形態(tài)有的基本一致,有的區(qū)別明顯,或說一為龍身、一為蛇身,但相互纏繞的造型沒有變化。

同樣出自阿斯塔那古墓,最有名的伏羲女媧畫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被盜走、現(xiàn)藏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的一幅。198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中文版《國際社會科學雜志》試刊號刊登了這幅古畫,命名為“化生萬物”,因其尾部交纏的形象赫然就是DNA的雙螺旋形分子結(jié)構(gòu)(發(fā)現(xiàn)于1953年),這樣的巧合不能不引人關(guān)注和深思。

這些伏羲女媧像的典型形象,是兩人分別手持規(guī)和矩,都是人形蛇身(武梁祠石刻像或為魚尾),蛇形尾部相互纏繞交織。伏羲女媧的蛇尾相交,其直接含義毫無疑問就是交配之交,是先民對男女相合繁衍子嗣這一樸素觀念的形象表達。所以,蛇尾相交,也被作為伏羲女媧婚配傳說的佐證。

那么,蛇尾相交僅僅只是表示二人婚配嗎?如果是這樣,又為什么將二人描繪成人形蛇身呢?以“彩繪伏羲女媧麻布畫”(出土于阿斯塔那45號墓)為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官網(wǎng)是這樣描述的:

伏羲左手執(zhí)矩(有墨斗),女媧右手執(zhí)規(guī)。二人上方有以象征太陽的一周畫圓圈的圓輪,尾下是象征月亮的一周畫圓圈的半月,畫面四周畫象征星辰以線連接的圓圈。我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女媧執(zhí)規(guī)象征天,伏羲執(zhí)矩象征地。

伏羲和女媧,規(guī)和矩,日和月,圖畫上的形象其實已經(jīng)非常明確地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伏羲和女媧,與天文有關(guān)。

如前文所述,我們已經(jīng)用天文歷法的思路分析過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故事,其核心事實其實都是上古時期的先民進行天文觀測和歷法變革,只是在后來的傳承中被不斷加工演繹以至于變成了完全的神話傳說。同樣,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相互纏繞的形象其實也并不復雜,就是來自對太陽和月亮運行軌跡的觀測。

我們知道,太陽從東方升起,但一年當中,日出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因為太陽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如果在某個固定的地點觀測,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夏至的時候日出點最靠北(直射北回歸線),冬至的時候日出點最靠南(直射南回歸線),春分和秋分的時候,日出點則在正東方。如《淮南子·天文訓》所載:

日冬至,日出東南維,入西南維;至春、秋分,日出東中,入西中;夏至,出東北維,入西北維,至則正南。

四維即四角,如《廣雅》所說,“維,隅也”。隅,意為角落。也就是說,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我們看到的太陽在東南方升起,從西南方落下;春分與秋分的時候,太陽直射赤道,則正好是正東升起正西落下;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就會從東北方升起,落入西北方。

如漢樂府民歌《陌上?!分袑懙溃?/p>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羅敷出城采桑的時間,你能推測出來嗎?以北京(39°54′N)為例,我們來看其不同日期的日出日落點位置:

從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一年當中,不同節(jié)氣時其日出點和日落點會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移動。

那么,反過來看,從日出點與日落點的變化,自然也就能夠推測出節(jié)氣和季節(jié)的變化,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以日出日落的周期性位置變化為識記標簽,將一年分成數(shù)月,如十個月、十二個月。

根據(jù)太陽升落的位置變化而用以判斷季節(jié)更替,在《山海經(jīng)》里有記載,這就是東西兩方的各七座日月出入之山。《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載:

1.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3.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

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日月所生(出)。

7.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載:

1.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樹,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

3.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

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鉅,日月所入者。

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陽之山,日月所入。

7.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上述記載中,東西兩方各有六座山明確說是“日月所出”“日月所入”,另外,東方有一座山是“一日方至,一日方出”,西方有一座山是“日月所出入”,即東西方各有一座山略有不同。如果后兩座山同樣看作“日月所出”“日月所入”,則東西各有七座山;如果后兩座山不計入,則東西各有六座山。

如圖所示,簡而言之,以東西各七座山為坐標,可以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以東西各六座山為坐標,可以把一年分為十個月。一年十二個月,是陰歷。一年十個月,是陽歷。

以東西各七或六座山劃分一年月份


所以,《山海經(jīng)》里所記載的東西方各七座日月出入之山,說明遠古時期的人們曾通過日出日落的位置在南北方向上的規(guī)律變化來劃分一年的月份。

歷法的制定和完善必須建立在對日月運行的觀測基礎上,因此,不難想見,在日積月累的觀測記錄中,發(fā)現(xiàn)太陽和月亮升起與落下的位置存在周期性變化,這是早晚的事。那么,我們來具體看看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軌跡。

以二分二至為例,太陽和月亮在這四天中的運行軌跡如圖所示:

二分二至日月運行軌跡圖


觀測角度為面向南方,圖中方位為左東右西,上北下南,模擬觀測地點在河南商丘。左側(cè)為白天太陽的運行軌跡,右側(cè)為夜晚月亮的運行軌跡。

將二分二至這四天中太陽月亮的運行軌跡分別合并在一起,如圖所示:

二分二至日月運行軌跡圖


再把圖中二分二至這四天的日月軌跡圖完全合并在一起,如圖所示:

二分二至日月運行軌跡圖


虛線表示月亮的運行軌跡。春分時月出月落的位置偏北,秋分時月出月落的位置最北,夏至時月出月落的位置偏南,冬至時月出月落的位置則差不多在正東正西。

實線表示太陽的運行軌跡,其中春分和秋分這兩天日出日落都在正東正西,即這兩天的太陽運行軌跡幾乎是重合的。日出日落的位置在夏至時最偏北,冬至時最偏南,春分秋分在正東正西,如圖所示,一目了然。

你可能會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軌跡不都是由東到西,應該是平行的嗎?確實如此,太陽和月亮的視運動軌跡其實和滿天星宿一樣,都是以北天極為圓心的圓,不過,我們現(xiàn)在需要觀察的是太陽和月亮升起落下的位置在南北方向上的變化。

春分的時候,日出于正東方,隨后逐漸向北移動,夏至時日出點位于最北(直射北回歸線),隨后逐漸向南移動,秋分時又位于正東,然后繼續(xù)向南,冬至時日出點位于最南(直射南回歸線)。

再來看月亮。春分的時候,月出于偏北方,隨后向南移動(此時太陽向北移動);夏至時月出點位于最南方(此時太陽位于最北方),然后開始向北移動(此時太陽開始向南移動);秋分時月出點位于最北(此時日出在正東),隨后開始向南移動(此時太陽也繼續(xù)向南移動,移動方向都是向南,但此時的月亮位于偏北方而太陽位于偏南方);冬至時月出點位于正東(此時日出點在最南)。冬至過后,月出點又掉頭向北移動(此時太陽也開始向北移動,但此時的月亮位于偏北方,太陽位于偏南方),到春分后月出點再次掉頭向南(此時太陽繼續(xù)向北移動)進入第二個循環(huán)。在一年當中,日出日落的位置和月出月落的位置都在南北方向上周期移動,兩者的移動路徑如上圖。如圖所示,太陽和月亮升起落下的位置在一年中的變化軌跡有如方向相反的兩個螺旋,合在一起看,不就是伏羲女媧圖所畫的尾部纏繞交織的造型嗎?

日月升落位置在南北方向上周期(一年)移動路徑示意圖


也許你覺得不夠直觀,我們再來看看平面化的太陽和月亮升起位置的變化。2017年12月22日冬至的凌晨,太陽和月亮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2017年12月22日冬至凌晨 河南商丘


黑色光斑處為太陽。白色圓圈標出的為月亮。中間的東西向弧線為地平線。東西向弧線上的黑色圓點和黑色月牙形,分別表示太陽和月亮在地平線上升起的位置。冬至到下一個冬至,是一年。我們依次取一年中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年度。然后把星空背景去掉,將一年中這九天的太陽和月亮在地平線上升起位置的變化圖放在一起。

日月在地平線上升起位置變化示意圖


如圖所示,冬至過后,日出點從最南端逐漸向北移動,夏至時到達最北端,然后掉頭向南移動,再到下一個冬至時又到達最南端。在南——北——南這一過程中,月亮升起的位置并不與太陽同步,有時與太陽一樣從南向北移動,有時又在太陽從南向北移動的時候反方向由北向南移動。

現(xiàn)在,只要我們將太陽和月亮一年中升起的位置變化用平滑曲線連起來,就一目了然非常直觀了。

日月在地平線上升起位置變化示意圖


如圖所示,實線是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的位置在一年中的變化,虛線是月亮在地平線上升起的位置在一年中的變化,虛實兩條線交叉纏繞,這不就是伏羲女媧交尾的形象嗎?要說明的是,圖中只取了年度周期中九天的數(shù)據(jù),平滑曲線僅為示意,如果想得到精確的曲線,那就需要將一年當中每一天日月東升的位置按上述方法標示在圖上。

由此可以推知,伏羲女媧交尾圖,實即古代先民在對太陽和月亮的長期觀測中所發(fā)現(xiàn)的升起位置年度周期性變化,也就是說,伏羲和女媧,其實就是太陽和月亮的人格化——伏羲就是太陽,女媧實即月亮。

當然,中華文化非常講究天人合一,人格與神格并非對立而很可能有人神合一的對應關(guān)系,所以,我們得出伏羲是太陽、女媧是月亮的結(jié)論,并不否認伏羲和女媧真有其人的可能性——或是某個具體的人,或是某個職官之名,如觀測日月制定陰陽歷之職,或是某個部族、某個時代的代名詞,都有可能。

不妨做一種合理推測:伏羲和女媧就是起源于遠古時期觀測日月、創(chuàng)制歷法的實踐,人們將太陽和月亮分別演繹成伏羲和女媧兩個形象。后來,最先發(fā)明歷法的這個部族就成了伏羲和女媧的后代,而從事觀星制歷這一工作的人也被稱為伏羲和女媧的合體——羲和。羲,即伏羲;和,即女和,女和,就是女媧。如《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有載:

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北方曰,來之風曰。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所謂女和月母,女和不僅是月亮之母,實際和女媧一樣,她本身就是月亮。女和、女媧,異名而同實。

《山海經(jīng)》中這段引文還告訴我們,“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這實際就是指將由太陽而來的陽歷和由月亮而來的陰歷兩相調(diào)和——陽歷一年365天或366天,陰歷一年354天或384天。陰陽歷相互調(diào)和,也就是陰陽合歷,即我們現(xiàn)在說的農(nóng)歷——當然,那時的農(nóng)歷也許還不甚完善精確。

伏羲和女媧分別是太陽和月亮,歷法正是由對太陽和月亮的觀測而產(chǎn)生。此時的古人們也許尚未發(fā)現(xiàn)太陽月亮和滿天星辰一樣,都在繞著北天極旋轉(zhuǎn),其對宇宙空間的認識模型就是先天八卦圖的“天地定位”“水火不相射”。

乾坤為天地,離火在東為太陽,坎水在西為月亮。太陽在天上時,月亮就在地下,反之亦然,所謂日升月落是也。天地日月,就是伏羲先天八卦圖的時空模型。

先天八卦


在太陽和月亮東升西落的往復循環(huán)中,寒暑更替,年復一年,時間的無形流逝就此在歷法中得以顯形和定格。

有了歷法,天時就此被人所掌握。中華文明的曙光,也從此噴薄而出。

(本文摘自海麟著《諸神的真相:用天文歷法破解上古神話之謎》,九州出版社,2023年12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