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2023讀書十題

經(jīng)歷了三年疫情,世人始知尋常生活之寶貴,于是有“報復性消費”,至于學界,也有一波線下會議熱潮。

經(jīng)歷了三年疫情,世人始知尋常生活之寶貴,于是有“報復性消費”,至于學界,也有一波線下會議熱潮。因了這熱潮,我也參加了幾次線下學術活動,而這幾次活動,幾乎都是以書為中心的。

【先秦法思想】9月,參加了清華大學法學院的一場研討會,討論對象是張偉仁先生的新書《尋道:先秦政法理論芻議》??吹竭@個書名,讀者或能想到十數(shù)年前張先生的另一本書:《先秦政法理論》,那是一部資料書,輯錄了先秦八子(孔、老、墨、莊、孟、荀、商、韓)的政法論述,按法理-哲理問題分類編排,每章附思考題二十道到三十道不等,頗具啟發(fā)性。《尋道》系前書的延續(xù),圍繞其中提出的問題展開論述。作者年輕時便立志于此,數(shù)十年探究不輟,此書可視為其平生所學,于“八哲”政法思想,有系統(tǒng)、深入而細致的論說,且文詞樸素,敘述自然,持論平允,對于無論學生入門還是學者為學,都是極好的參考。

《尋道:先秦政法理論芻議》


【法律的文化解釋】早一點的6月,應中國政法大學張守東教授之請,擔任他的新書的評論嘉賓。守東教授這本書也是積數(shù)十年教學與思考之作,精心構(gòu)思,頗具分量。不過,最讓我注意的,毋寧是作者高揚的一種學術抱負,這種學術抱負,用我的話說,就是要提供一種“法律的文化解釋”。事實上,這也的確是作者努力的方向。至于這種努力取得了哪些成績,可能存在什么問題,要提供“整體理解傳統(tǒng)中國法的一個備選方案”,還可以考慮哪些因素,這些問題,我在當日的評論中都有討論,這里不能展開,只能先推薦大家去讀這本既有趣又啟人思考的書。

《傳統(tǒng)中國法敘事》


也是在6月,我還收到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邀請,參加他們?yōu)樾鲁霭娴娜毡緦W者寺田浩明的《清代傳統(tǒng)法秩序》組織的“對談”活動,對我來說,這差不多是分內(nèi)之事,但因為時間沖突,我未能出席。我接觸寺田的研究,最早是在1990年代,當時便覺得,滋賀、寺田這一脈的法律史研究,在旨趣與方法方面,同我主張的“法律的文化解釋”最為接近。寺田這本新書,可以再次印證我的看法。而且,作為迄今為止他在“中國傳統(tǒng)法秩序”方面最完整也最深入的一項研究,這本書可能也最適合被視作一個這樣的樣本。誠然,寺田此書沒有一般地講“中國”,更沒有像《傳統(tǒng)中國法敘事》那樣自上而下縱論歷史,但在他把清代法與社會的歷史剖面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條分縷析,層層深入,探究其內(nèi)在“原理”的時候,我們確實可以窺見這一法秩序的整體圖像。

《清代傳統(tǒng)法秩序》


【鏡中之法】再早一個月,我在華東政法大學參加了借《鏡中觀法:〈中國評論〉與十九世紀晚期西方視野中的中國法》的出版組織的一個學術研討會。被用作開會事由的這本《鏡中觀法》,是李秀清教授繼所著《中法西繹》之后,率領一眾青年俊秀完成的另一部晚清時期法律的比較研究。這兩本書,一本聚焦于《中國叢報》,一本主要圍繞《中國評論》展開,由中檢視彼時西人關于中國法律的觀感、認知及其由來與變化,讓百多年之后的我們不僅能夠透過他人之眼去認識當時的中國,而且能夠借助于研究者的批判性分析,盡可能去除各式各樣的眼障,透過觀念的建構(gòu)去把握實在。自然,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在一種古今中西的視野中去重新認識當下。

《鏡中觀法:〈中國評論〉與十九世紀晚期西方視野中的中國法》


【“動物轉(zhuǎn)向”】3月的港澳地區(qū)學術之旅,是我自2019年之后的第一次“出行”。訪澳期間做了兩場講座,其中澳門大學法學院那場,講的是我研究中的“動物轉(zhuǎn)向”。“動物轉(zhuǎn)向”(animal turn)是歐美學界2000年前后興起的一場據(jù)說堪比當年“語言轉(zhuǎn)向”的智識范式轉(zhuǎn)變,對人文和社會科學諸領域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近年來,這種影響在國內(nèi)也開始顯現(xiàn)。比如,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陳懷宇教授除了在自己的研究中追隨這一潮流,還在北京師范大學和澳門大學等地開辦講座,引介相關研究理念和方法,更與國內(nèi)出版界合作,主編了一套“動物與人”叢書。在此之外,近年來我們也能看到不少與此主題有關的出版物,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也許是歐陸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考。不過這里要提到的是一部英語政治學領域的動物論著:休·唐納森和威爾·金里卡合著的《動物社群:政治性的動物權利論》。兩位著者中,金里卡的大名我早已知道。多年前讀他的《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對其把握論題和分析問題的高超能力有深刻印象。他這項研究,借用一部英文著作的說法,代表了動物研究里的“政治學轉(zhuǎn)向”(political turn),而這種轉(zhuǎn)向意味著,動物的地位、身份以及動物與人的關系,都將被納入人類政治理論的框架中思考,具體到本書,就是用公民身份理論去拓展動物權利。于是,在他筆下就出現(xiàn)了“家養(yǎng)動物公民”“野生動物主權”和“邊緣動物居民”一類表達。我猜想,看到這種說法,一般讀者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認其為荒謬,但我相信,只要放下偏見,敞開心靈,你就會發(fā)現(xiàn),金里卡清晰的論述與嚴密的論證不但頗具說服力,而且會讓你對于自己信奉且自以為熟知的保護人類價值的理論有一種新的更透徹的了解。說來也巧,這里要提到的另一本講動物問題的書也出于一位政治哲學家之手。前一年6月,臺灣地區(qū)學者、《動情的理性》一書著者錢永祥先生在“看理想”上播出一檔音頻節(jié)目《人性之鏡:動物倫理十四講》,今年,節(jié)目文稿以《人性之鏡: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為題出版。書仍分十四講,前四講屬導論性質(zhì),講基本問題及背景,從第五講開始,分別介紹彼得·辛格、湯姆·里根、納斯鮑姆以及女性主義和德性倫理的動物問題論述,這對我們了解英語世界動物倫理思想的發(fā)展頗有助益。更難得的是,這是為數(shù)不多的華語學界的動物倫理學術論著,盡管其重點在于介紹域外學說,到底也展示了著者自己的思考,如果我們由此追溯其內(nèi)在的關切與思路,應能發(fā)現(xiàn)一個在人與動物之間往復、透過動物思考深化人類認識的很有意義的微觀個案。

《動物社群:政治性的動物權利論》


《人性之鏡:動物倫理十四講》


【人類世】實際上,所謂“動物轉(zhuǎn)向”不只意味著更多與動物相關的研究,更意味著對于動物以及動物與人關系的具有顛覆性的新認知,是對我們久已習慣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的超越。這種轉(zhuǎn)變背后是當今人類思想的大變局,它們對應的則是人類生存境遇的全新局面,即人類世(Anthropocene)的來臨。人類世是個地質(zhì)學概念,其時間尺度以萬年計,比如,離我們最近的全新世有一萬一千七百年,全新世所屬的第四紀有二百五十八萬年,而第四紀所在的新生代始于六千六百萬年前,其上的顯生宙則有五億四千一百萬年,而這只是分為四期(宙)的有四十五億四千萬年歷史的地球演化過程中最近的一個階段。放在這樣的尺度和架構(gòu)中看,人類世的含義就變得顯豁而且意義重大。它的意思并不是人類迎來了一個屬于自己的“世”,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支配這個星球。在地質(zhì)學意義上,它只是表明,在影響地球的各種營力或驅(qū)動力中,人類的力量開始躍居首位,不但在這個星球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而且將對地球未來氣候、生物、土壤和水產(chǎn)生時以百萬年甚至千萬年計的長期影響。簡單地說,人類活動已經(jīng)導致地球軌跡改變,而這一事實反過來也將對人類這個物種在宇宙中的命運產(chǎn)生重大影響。就此而言,人類世概念的提出不是要滿足人類的自大和驕傲,而是把人類放回到宇宙中去,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漫長的地球及生命演化中所處的真實位置。這也是為什么人類世的概念一經(jīng)提出,便迅速溢出地質(zhì)學界,而成為許多不同學科共同關心和討論的話題。不過,像動物議題一樣,內(nèi)地人文社科學界對這個話題的討論也十分滯后,即使翻譯的著作也屈指可數(shù)。手邊幾本冠以人類世之名的譯著,真正切合題旨的也不過兩三種,其中,我想推薦給讀者的是由兩位英國古生物學家和一位美國的日本思想史學家合著的《人類世:多學科交叉研究》。此書篇幅不大,信息量卻很大,特別是它跨越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諸領域,強調(diào)多學科而不是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對于我們快速掌握這一新知識并把它同自己熟悉的知識領域聯(lián)系起來很有幫助。

《人類世:多學科交叉研究》


【大地法理學】人類世概念的提出要求今天的人類重新審視自身,包括人類以往的所有價值、觀念、敘事、理論、制度與實踐,并對既有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體制做出至少是重大調(diào)整(如果不能馬上做出根本性改變的話)。因應這一要求,出現(xiàn)了包括上述“動物轉(zhuǎn)向”在內(nèi)的各種思潮、運動和理論探索,在法學領域,最能夠反映這一趨勢的大概就是大地法理學(earth jurisprudence)了。關于這一前沿法學在中國的傳播,我在幾年前刊于《讀書》的一篇文章里略有介紹,里面提到於興中教授《法理學前沿》里的一章,還有一部譯著:卡利南的《地球正義宣言:荒野法》,在那之后,我們讀到了同一系列的另一本譯著:《地球法理:私有產(chǎn)權與環(huán)境》,著者彼得·伯登,也是這一前沿法學的領軍人物。單看結(jié)論,作者的立場不能算激進,但由私有產(chǎn)權入手討論當今世界的生態(tài)危機,可以說切入肯綮,蓋因發(fā)展至今日被普遍奉為神圣的私有產(chǎn)權制度,正是推動和生成人類世的最重要的手段。問題是,即便危險迫在眉睫,要進行這個層面的制度變革依然極為困難,更不用說,在不同語境下,這些問題會變得更加復雜。在這個階段,學理方面的批判性思考和建設尤為重要。

《地球正義宣言:荒野法》


《地球法理:私有產(chǎn)權與環(huán)境》


如往年一樣,年末回顧,總覺人生短促,讀書太少。稍覺安慰的是,借助于今天的技術,書可以讀,也可以聽。以聽為讀,讀書時間便延長了不少。過去這一年,聽過的書大約有二十種。限于篇幅,下面列出幾種與讀者分享。

【曾經(jīng)的世界】皮埃爾·克拉斯特:《瓜亞基印第安人編年史》。作者師從列維-斯特勞斯,是很有天分的人類學學者,可惜英年早逝,只留下這部觀察細微、分析透徹、讀來引人入勝的民族志作品。中譯本出自英譯本,而這個英譯本從動念到完成到出版,也極富戲劇性。閱讀這樣一本書,有助于我們跳出一般所謂文明人的慣常思維,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看待文明與野蠻的分野,進而對被叫做人類的這個物種在這個星球上的位置產(chǎn)生某種新的看法。

《瓜亞基印第安人編年史》


【有生命的河流】袁凌:《漢水的身世》。因為朋友推薦,注意到此書,因為此書,注意到作者,查看作者經(jīng)歷,看到更多作品,于是找來讀(聽),發(fā)現(xiàn)每一本都值得讀。如果先推薦一部,就是這本《漢水的身世》。袁凌的作品都是在寫人,這本書也不例外,但又有不同,畢竟,書名是“漢水的身世”。河流不是人類,但自有其生命和生命歷程。認識到這一點,要有一種包容天地、悲憫萬物的心靈與情懷。這是一部環(huán)境史,也是一部開發(fā)史、移民史,一段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它為我們這個時代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記錄。

《漢水的身世》


【想象未來】劉慈欣:《贍養(yǎng)人類》。這是劉慈欣的一個短篇科幻小說,為找這個短篇,讀了他的兩個短篇小說集:《時間移民》和《最璀璨的銀河》。這些篇章固然不像《三體》那樣能帶給人無限遐思和震撼,但也富于想象,啟人深思。比如這篇《贍養(yǎng)人類》,就啟發(fā)學者循故事線索去檢討私有財產(chǎn)神圣原則隱含的邏輯。其實,同一個故事還包含人與動物主題:第一地球上財富、知識甚而能力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貧富分化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富人和窮人已經(jīng)不是同一個物種了,就像窮人和狗不是同一個物種一樣,窮人不再是人了”。由此文討論私有財產(chǎn)神圣問題的學者們?nèi)绻雎粤诉@一維度,他們的思考就既不能深入,也不夠豐富。

《時間移民》


《最璀璨的銀河》


科幻文學是人類想象未來的一種方式。借助于大膽、豐富的想象,科幻作者以生動方式為我們展現(xiàn)了未來的許多種可能性,這些可能性,無論是“美麗新世界”還是“黑暗森林”,都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面前的路?,F(xiàn)在讓我們設想發(fā)生在某個遙遠星系無盡黑暗隧道里的一場對話。對話一方是負有開發(fā)使命前往探索的人類科學家,另一方是因為覺察到人類入侵而被臨時激活的叫做“群”的智慧巨腦:

“你們是一個新興種族,非常依仗自己的聰明,”群說,“像其他種族一樣,你們不明白,智能其實是一種不利于生存的特質(zhì)?!?/p>

阿弗雷爾抹了抹臉上的汗,說道:“我們發(fā)展得很好,我們帶著和平的意愿來到這里。你卻沒有派遣使節(jié)去拜訪我們?!?/p>

“我指的就是這一點,”群說,“正是這種擴張、探索、發(fā)展的欲望,將使你們滅絕。你們天真地以為,可以無限制地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你們之前,早已有無數(shù)種族因此滅絕。在一千年之內(nèi),也許更長一點,你們這個種族就會消失?!?/p>

“智能是一把雙刃劍,上尉-博士。一定程度的智能,能提升種族的生存能力。過剩的智能,則會妨礙種族的存續(xù)。生存和智能無法完美融合。”

這篇故事的題目就叫《群》,出自一部集合了多位作者的短篇科幻小說集《愛、死亡與機器人》。

《愛、死亡與機器人》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