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絲路昆侖”,看新疆文物里的南北千年遺韻

1月17日,“絲路昆侖——新疆文物精品展”在天津博物館開幕。作為古絲綢之路要沖,地處昆侖山北部的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元文明薈萃之地,各民族扎根中華文明沃土,創(chuàng)造了燦爛多姿的歷史文化

1月17日,“絲路昆侖——新疆文物精品展”在天津博物館開幕。作為古絲綢之路要沖,地處昆侖山北部的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元文明薈萃之地,各民族扎根中華文明沃土,創(chuàng)造了燦爛多姿的歷史文化,遺存了源遠流長的文化遺產(chǎn),孕育了神秘而浪漫的西域傳奇。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此次展覽由天津博物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聯(lián)袂推出。展覽分“絲路前奏”“絲路華響”“絲路梵音”三個部分,文物類型豐富,包括青銅器、彩陶、金器、毛織物、文書、佛教壁畫、生活用具等,共展出文物精品136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0件(套)。這些珍貴的文物和文化遺產(chǎn)滿載著歷史鐫刻的神秘與滄桑,講述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戰(zhàn)國對虎銅環(huán)


早在先秦時期,中原與西域就有著緊密聯(lián)系。公元前2000年起,新疆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1000年前后,新疆進入早期鐵器時代。這一時期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表明:新疆獨有的社會文化習俗中,既有西域本土的特點,又有周邊習俗的影響。

戰(zhàn)國對虎紋帶形飾


彩陶之路與青銅之路相向而行,草原文明和綠洲文明交相輝映。隨著不同族群間的遷徙匯聚、交流融合,不同地域的人員交往與文化交流促進了生產(chǎn)技術的傳播和發(fā)展,成為推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吹響了絲綢之路的前奏。

漢唐盛世,絲路暢通。隨著漢唐大一統(tǒng)格局的形成,新疆歷史進入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輝煌時期,為新疆留下了多元而絢麗的瑰寶??脊虐l(fā)現(xiàn)的漢唐文化遺跡遺存眾多,展示了這一時期新疆在軍政制度、商貿(mào)活動、文化交流方面豐碩的成果。

以樓蘭地區(qū)為代表的塔里木盆地漢晉時期墓葬,因地域、時代的不同,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東漢至魏晉時期,墓葬從多人葬轉變成為單人葬,一個墓室葬一人,最多不超過三人,墓葬趨于小型化,普遍使用木棺作為葬具。木棺形制既有獨木棺,也有箱式木棺。箱式木棺又有四足、翻蓋等不同樣式,外壁彩繪內(nèi)容也豐富多彩,有中原地區(qū)常見的穿璧、流云、金烏、蟾蜍,也有異域的佛教圖案。因墓主性別不同,隨葬器物有明顯差異,男性隨葬品是刀、弓箭,女性是化妝品及女紅工具。

樓蘭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漢式彩繪木棺


在政治一統(tǒng)的局面下,屯墾戍邊的實施、絲綢之路的暢通,推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了西域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繁榮,形成了以漢唐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中華文化圈。漢唐的廣闊胸襟與文化自信奏響了華麗的篇章,成就了西域各地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兼容的盛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擁有大量漢唐絲織品與古代毛織品,也藏有多種文字書寫的文書、簡牘,晉唐時期木雕、泥塑俑像及紙本、絹本人物,花鳥繪畫。

唐彩繪侍女雙人圖


 唐代雙人彩繪侍女圖于新疆吐魯番187號墓出土,侍女穿的同款麻鞋,在該墓地也多有發(fā)現(xiàn)。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復制品)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1995年在新疆尼雅遺址出土,轟動世界。該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這件國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長18.5厘米,寬12.5厘米,帶長21.0厘米,另有“討(或誅)南羌”錦殘片一片。兩者放于一起,合意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或誅)南羌”。從其圖案和工藝來看,可說是漢式織錦最高技術的代表。2015年,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局正式委托中國絲綢博物館對“五星錦”進行復原。經(jīng)過三年多的前期研究、準備、裝造、穿綜及織造,中國絲綢博物館用復原的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西漢提花機,成功復制了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錦,成為業(yè)界首例對“五星錦”的原機具、原工藝、原技術復原。

彩繪駝夫俑,唐代,1973年吐魯番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


絲綢之路的興盛促進了西域宗教文化的傳播,尤其以佛教為盛。公元前1世紀左右,佛教傳入西域,魏晉南北朝時,成為新疆地區(qū)的主要宗教。4世紀至10世紀,佛教在新疆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以佛教為主,多種宗教和諧共存的格局。

展覽現(xiàn)場


佛教傳入新疆后,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發(fā)展,產(chǎn)生了獨具特色的西域佛教,并在絲路南北兩道形成了于闐、龜茲、高昌三大佛教中心。兩道佛教南北相應,構成了繁盛的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環(huán)形帶,佛教建筑、雕塑、繪畫、音樂、舞蹈、經(jīng)書翻譯等文化藝術達到高峰。

舍利盒


圓形舍利盒在5-7世紀曾作為佛教徒的葬具,有木制與陶制之分。

焉耆文《彌勒會見記》劇本


20世紀,新疆在哈密、吐魯番、焉耆等地區(qū)發(fā)現(xiàn)佛教劇本《彌勒會見記》寫本殘卷。該分幕劇本描繪了彌勒菩薩上兜率天,以及在彌勒凈土的各種見聞趣事,是中國古代戲劇史上的重要成就。本次展覽展出的是焉耆文《彌勒會見記》,焉耆語亦稱吐火羅語,是用婆羅米字母拼寫的古代焉耆文字。

這一劇本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說明了在歷史上維吾爾族先民曾信仰過多種宗教,伊斯蘭教并不是唯一的宗教信仰。維吾爾族先民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薩滿教,后來相繼信仰過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充分說明了新疆歷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信仰并存的歷史地區(qū)。

彌勒說法圖摹本


展覽現(xiàn)場


此次博物館設計團隊精心布置了三處藝術場景,展廳主形象墻、漢式彩繪木棺、龜茲石窟與克孜爾石窟的藝術復原造景。融入星空,嘉峪關、駱駝商隊等視覺元素,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力求打造一種身臨絲綢之路的歷史氛圍,拉近展覽與觀眾的距離。

展覽將持續(xù)至4月21日。

(本文根據(jù)天津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澎湃新聞過往報道等資料綜合整理)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