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地震多發(fā)國家:中國延續(xù)了4000多年的地震記載史

我國是個地震多發(fā)國家,并有延續(xù)4000多年的地震記載歷史。自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69年,除資料不確切外,共發(fā)生震級5級及以上地震2097次。有記載以來的8級及以上地震共有18次。

地震多發(fā)國家:中國延續(xù)了4000多年的地震記載史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陜西渭南一帶和山西蒲州等地發(fā)生的強烈地震,死亡83萬多人。這次地震是我國歷史上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最大一次地震。資料圖片

回顧中國有記載的地震歷史,至今已有4000多年之久。中國最早的地震記錄是什么時候?歷史上傷亡最大的地震是哪一次?古代關(guān)于地震的科學文章又是出自誰人之手?

中國最早的地震記錄 距今4000多年

據(jù)統(tǒng)計,環(huán)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兩大地震帶所發(fā)生的地震占世界地震總數(shù)量的90%以上,釋放的能量占世界地震釋放總能量的95%。而中國正好處于這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為活躍和強烈的國家之一。由于中國歷代都有修史傳統(tǒng),因而中國也成了世界上地震史料最為豐富的國家。

先秦時期,人們對地震的認識基于原始傳說、自然崇拜,摻雜著自然與超自然等種種因素。“震”的本意指霹靂,源于雷電。春天河蚌開口之時稱為“辰”,在“辰”字的上半部再增加“雨”字,就組成“震”。如《周易·說卦傳》所說,“震為雷,為龍。”

我國是個地震多發(fā)國家,并有延續(xù)4000多年的地震記載歷史。自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69年,除資料不確切外,共發(fā)生震級5級及以上地震2097次(部分數(shù)據(jù)為史料推斷)。有記載以來的8級及以上地震共有18次。

中國歷史上有關(guān)地震的記載,最早見于《竹書紀年》。書中記載了發(fā)生于公元前1831年、公元前1767年和公元前1189年的魯、豫、陜等地的地震。書中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氏來朝”。帝指舜帝,夏后指大禹,大禹征三苗的時間,在帝舜三十五年。通鑒外記注引隨巢子《汲冢紀年》云: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宋朝李昉《太平御覽》引此云:三苗欲滅時,地震泉涌。

帝舜時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這是我國有文字可考最早的地震記錄。

據(jù)專家統(tǒng)計,隨著中國歷史年代的變化,地震的次數(shù)、年均地震次數(shù)和占總地震的比例,都是有差異的。明朝(1368年)之前,地震記錄相對比較少,明清兩朝,每年記錄一兩次左右,但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地震記錄猛增。一方面是由于人類的活動范圍日益擴大,使得中國地震記錄的區(qū)域空間也隨之擴大;另一方面,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科技發(fā)達,人類對地震的觀測和記錄也更為頻繁和準確。

史上最嚴重地震 死亡83萬人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月23日)夜間,在陜西渭南一帶和山西蒲州等地發(fā)生了強烈地震,死亡83萬多人。這次地震是我國歷史上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最大一次地震。

現(xiàn)代科學家根據(jù)史料記載推斷,此次地震強度為8.0-8.3級,烈度為11度。明人朱國楨《涌幢小品》載:地震發(fā)生時,陜西、山西、河南等地同時發(fā)生地震。渭南、蒲州等地震時:“(震)聲如雷,雞犬鳴吠。”受地震影響,黃河、渭水因河道壅塞,河水上漲泛濫,華山、終南山“山鳴”。地震后,渭南城門陷入地中,華州城墻全部倒塌,潼關(guān)、蒲坂兩地城墻全部塌陷。至于民居、官舍更是成為一片廢墟。

因為地震發(fā)生在人們熟睡的子夜時分,加之當?shù)鼐用翊蠖嗑幼≡诟G洞,傷亡慘重。關(guān)于此次地震的死亡人數(shù),有姓名記載的83萬多,不知名的死者及未經(jīng)奏報的死者更是不計其數(shù)。大體上,潼關(guān)、蒲坂的死亡人數(shù)約為當?shù)厝藬?shù)的十分之七,同州、華州為十分之六,渭南為十分之五,臨潼為十分之四,陜西省城為十分之三。其他州縣因位置不同,死亡人數(shù)也不同。

地震時,有許多人家全家同時遇難。如居民米仲良全家85人同時遇難,居民陳朝元全家119人同時遇難。其他全家死亡人數(shù)達百人的尚有許多。死者中還有一些朝廷官員,如致仕南兵部尚書韓邦奇、南光祿卿馬理、郎中薛祖學、御史楊九澤等。韓邦奇在地震時掉入火炕灶中,被燒成灰燼; 薛祖學在地震時落入一丈多深的水穴被淹死; 馬理被深深地埋入土窟……

盡管,西方歷史學家對此次地震的死亡數(shù)字抱有懷疑,經(jīng)其重新核算后認為,死亡人數(shù)應該是73萬人。但不論是83萬還是73萬,都改變不了這是中國歷史上死亡人數(shù)最多的地震的事實。

古代水平最高的地震文章或出自康熙

經(jīng)考證,中國水平最高的地震文章或許不是出自科學家之手,而是出自康熙皇帝。

順治康熙兩朝,發(fā)生過3次8級以上地震,1679年的三河-平谷地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發(fā)生在首都區(qū)域內(nèi)的8級地震,當時死亡5萬人,故宮被損。隨后康熙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應對和賑災措施。

當時,西方的天文、數(shù)理等科學知識逐漸傳入,任欽天監(jiān)監(jiān)務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曾向康熙教授過西方科學,康熙又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閱覽了名家學者的地震觀點,形成了一套自己對地震的看法。他從科學的角度對大地震做出解釋,否定了“天人感應”,堅決反對有人利用“天人感應”的邪說破壞社會穩(wěn)定,還研讀了一些國外學者的“氣動說”,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地震理論。

在康熙去世前的一年,他還寫出了具有新思想的科學文章《地震》,很多觀點與現(xiàn)代地震學符合。

比如,具有了震中的意識:“適當其始發(fā)處,甚至落瓦倒垣,裂地敗宇。而方幅之內(nèi),遞以近遠而差?!辈煊X到了震源和波動作用:“其發(fā)始于一處,旁及四隅。凡在東西南北者,皆知其所自也。”解釋了地下水的變化:“至于涌泉溢水,此皆地中所有,隨此氣而出耳?!卑l(fā)現(xiàn)了震源深淺會有不同影響:“深則震雖微,而所及者廣;淺則震雖大,而所及者近。廣者千里而遙,近者百十里而止。”等等。

對地震從原始自然的認識到感性認識再到科學探索,中國人走過了4000年。從古人一次次記錄下的地震災難,到現(xiàn)在形成的基于科學觀念的預測預報、抗震救災應對體系,關(guān)于地震,我們依舊面臨諸多挑戰(zhàn)。

(本文綜合自天氣網(wǎng)、《羊城晚報》、“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等)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