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早春二月》中的服飾與1920年代的女性時裝風格

1962年,北影廠導演謝鐵驪將柔石的小說《二月》改編成電影劇本,其間征求各方意見,進行了多次修改

《早春二月》(1963),北京電影制片廠,編?。褐x鐵驪,導演:謝鐵驪,美術(shù):池寧、曉濱


1962年,北影廠導演謝鐵驪將柔石的小說《二月》改編成電影劇本,其間征求各方意見,進行了多次修改,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電影的文學本和分鏡頭劇本他都看過并提出了具體意見,尤其是第一稿的分鏡頭劇本。謝鐵驪后來說一共474個鏡頭,夏衍精心批改的有143個。他概括夏衍的意見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通過人物風貌突出時代氣氛;力求含蓄;強調(diào)細節(jié)的真實。很明顯,對于時代背景和生活細節(jié)真實性的追求是這一時期電影的共同標準。1963年電影制作完成,之后遇到了一些波折,1964年8月,《早春二月》作為“修正主義”電影在全國放映,接受批判。不過觀眾的反應卻非常熱烈,9月在上海放映期間還引發(fā)了搶購電影票的熱潮,場面一度失控。電影被當作典型受到猛烈批判,但也因此完整保留了下來。1980年代以后,《早春二月》得到了公正的評價,被視為“十七年電影”的代表作品。

《早春二月》拍得如詩如畫早有定評,除了主要的故事脈絡以外,電影中江南冬日和雨中的風致,水鄉(xiāng)小鎮(zhèn)、拱橋、梅林的自然環(huán)境變換,以及陶校長家雖然陳舊但看得出根底的小院……這些極具時代和地域特色的場景也是成就《早春二月》的重要因素。電影的美術(shù)是著名美工師池寧,以往談及池寧的貢獻大多著重于這些場景的準確性和極好的視覺效果,其實電影里的服裝和人物造型也非常精彩,這些同樣出自池寧之手,近乎完美地把握了1920年代中后期的服飾特點(小說和電影的背景都設定為1926年前后)。

旗袍馬甲和短衣長裙

電影里女主角陶嵐出場時和前半段穿的就是這種風格的衣裳:

圖 1 《早春二月》女主角的旗袍和長馬甲


倒大袖寬身長袍,有時在外面套一件豎條花紋的長馬甲,這差不多就是1926年最入時的女裝的再現(xiàn),從上海發(fā)源,影響波及江南以及京津一帶。電影故事發(fā)生在江南小鎮(zhèn),陶家是當?shù)氐淖x書人家,陶嵐又是備受母親和哥哥寵愛的獨女,接受新式教育,是性格鮮明的進步女性,這樣的衣著既配合人物個性,也契合歷史背景,顯然是美術(shù)師經(jīng)過了周詳考慮的設計。

而1926年的上海女裝風格鮮明,不妨先看一組當時的圖片:

圖 2 1925-1927年的上海女裝:倒大袖旗袍和長馬甲


左一和左二出自《良友》,1926年5月出版,是一組當年的時裝照。兩張照片中人都穿著倒大袖的長袍,左一外罩長馬甲,題為:“長馬甲為現(xiàn)今上海最時髦之衣裝”,左二題為:“旗袍全衣繡以龍梅,貴而艷”。中間的圖片出自杭穉英1920年代為大東煙草公司畫的廣告月份牌,圖中美女同樣穿著倒大袖旗袍,外套長馬甲。右二是1927年報紙上的時裝畫《長馬甲》,袖口的特點同樣也很明顯。右一是盛宣懷孫女盛佩玉1925年春天從上海去杭州游玩時拍的照片,當時她19歲,還沒有跟邵洵美結(jié)婚,自述穿著“最時髦的姑娘服裝”,這是其中之一,也是旗袍外罩著長馬甲。

倒大袖的寬身長袍在當時頗為流行,是民國旗袍較早的形制,而長馬甲1926年前后在上海風行一時,甚至很快就影響到了京津一帶。當時有人探究過這種服制的由來,說法之一是上海一位追求時尚手頭又拮據(jù)的少婦,用一件丈夫過時的窄長衫改制而成,因為效果別致引起眾人紛紛效仿。不過更為人接受的說法則是這樣的:歌舞明星黎明暉1925年5月定做了一件長背心和薄紗旗袍,發(fā)現(xiàn)套著穿的話“又好看,又大方”,她發(fā)明了這種穿衣法,很快成為風尚。這種說法后來流傳較廣。不過從上文引用的盛佩玉的照片來看,似乎1925年春天已經(jīng)開始有這種穿法了,那么長馬甲未必一定出自黎明暉,不過她肯定是最早那些穿長馬甲搭配倒大袖旗袍的時尚女子之一。

圖 3 黎明暉給朋友的信,《金剛鉆月刊》第1卷第2期


電影的后半段陶嵐去學校教書以后就幾乎不再穿旗袍和長馬甲,基本是短衣長裙,這同樣也是1920年代最常見的女裝:

圖 4 陶嵐的短衣長裙


上圖中右邊的三張都是電影中陶嵐教書時的服裝:黑色長裙、黑鞋、白色長襪,搭配不同顏色和花紋的倒大袖斜襟短上衣。左一是陶嵐回憶中幾年前求學時的裝束。這種衣裳的流行不妨用1920年代的圖像資料來印證一下:

圖 5 1920年代的短衣長裙


圖 6 1926年電影《一串珍珠》劇照的局部,引自《良友》第1期


圖5左一是杭穉英為大東煙草公司繪制的廣告圖,中間是謝之光繪制的哈爾濱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的廣告月份牌,時間均為1920年代。圖中女子穿著繡花倒大袖短上衣和同色長裙,淺色皮鞋;或者淺色花紋倒大袖短上衣和黑色長裙,黑長襪黑皮鞋。右一是盛佩玉1925年春天在杭州旅行時的照片,是時髦的薄綢繡花短上衣和長裙,黑襪黑鞋。圖6是拍攝于1926年的國產(chǎn)電影《一串珍珠》中的一個場景,當時的中國電影處于草創(chuàng)時期,服裝并不講究,大多都用的是當令的時裝,圖片中幾位同樣穿著短衣長裙或者寬身旗袍,清一色的倒大袖。這些歷史上真實的時裝和《早春二月》相比更為華麗,衣裙上有更多修飾,繡花、流蘇和花邊都相當常見,顯然電影設計服裝造型的時候在充分把握了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做了簡化,也更適合小鎮(zhèn)背景以及人物年輕富有朝氣的性格。

有一點需要指出,這種短衣長裙的時式裝束并不僅僅流行于上海和周邊地區(qū),北方也同樣如此。簡單舉個例子,魯迅寫于1925年的《傷逝》,提到女主角時也說她穿著“布的有條紋的衫子,玄色的裙”。另外,當時裙長依舊及踝,只有女學生風格的黑裙子才會短一些,這些微妙的細節(jié)在電影中都被準確地表達了出來。

陶嵐的圍巾和蕭澗秋的長袍

除了衣裳以外,池寧還為陶嵐設計了三種顏色的圍巾,件數(shù)不多,通過搭配生出了各種變化。著名美術(shù)師韓尚義曾經(jīng)提到過電影中的這幾條長圍巾,認為絳紅、素白和黑白相間的圍巾(按:其實是黑白條紋之外還有藍色暈染)“既有變化又統(tǒng)一在這個典型人物身上”。導演謝鐵驪回憶池寧時說,他設計人物服裝,會把每個造型圖都畫出來,什么場景穿什么衣服,衣服是什么顏色,都會有很具體的考慮。謝鐵驪特別還提到那條紅色大披肩,說設計出來后,尺寸比較大,負責服裝的工作人員無論如何都找不到,最后只好找人專門用手工勾了一件。他感嘆女主角一披上這件披肩,時代感和人物性格氣質(zhì)立刻出來了,簡直是畫龍點睛。

圖 7 陶嵐的圍巾


他們記得的都是圍巾(披肩),當然都很對,其實謝鐵驪盛贊的深紅色絨線大披肩,同樣也是有來歷的,那是從1920年代初就開始流行的風尚,女學生們?nèi)耸忠患拈煷蟮募t圍巾,魯迅1923年底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文藝會的演講《娜拉走后怎么樣》中提到的:

倘只有一條像諸君一樣的紫紅的絨繩的圍巾,那可是無論寬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

張愛玲在1940年代還曾經(jīng)在文章中提到這種圍巾“深紅色居多,下垂排穂”。1925年時上海刊物上有人撰文說這種用絨線織成的圍巾最近以大紅為時髦,越來越長大了,“闊必三尺許,長則六七尺”,兩端垂有五六寸排須,天冷的時候,女子無論老幼都將紅圍巾披在肩背上御寒。這種又長又寬、可以當作披肩使用的紅圍巾是具有鮮明的1920年代風格的飾物。甚至連電影中那種白色絨線/絲綢圍巾也同樣是當時的時尚,不過不像紅色那樣寬,依然保持窄長的形制。

電影中女主角的造型和服裝原作都是沒有的,完全出自池寧的設計,不過柔石在小說中寫到了男主角的衣裳:“厚嗶嘰的藏青學生裝”,韓尚義說池寧改成了長袍西褲,符合當時知識分子和教員的典型穿著,也能豐富演員的動作和表演。這一點韓尚義大概是記錯了。民國時期的學生裝不是學生的校服,男教員服裝本來就被稱為“學生裝”,冬春時穿藏青,夏秋季節(jié)褲子換成白色。柔石寫的是他生活的當下,自然是對的,電影中池寧也并沒有完全改掉,蕭澗秋大多時候依然穿著深色的學生裝,只是增加了一些變化,他帶著學生打球時穿著襯衫長褲和運動鞋,陶嵐回憶中他更年輕的時候穿著白色學生裝,他是學堂里唯一穿著西化的老師,長袍更像是盡力跟同事靠攏,為適應芙蓉鎮(zhèn)的環(huán)境而做出的努力。結(jié)合歷史背景來看,男主角的學生裝在1920年代同樣也是非常時尚的,而且男子長袍內(nèi)不穿傳統(tǒng)中式扎腳褲布鞋而改成西褲皮鞋的方式在1926年前后也頗有一點創(chuàng)新的意味,還遠遠不像后來那么普遍。

圖 8 蕭澗秋的學生裝和長袍


順便說一句,《早春二月》中關于圍巾的設計難免令人想起1948年費穆的電影《小城之春》中也有精彩的圍巾造型,這一部的美術(shù)師的名字中也有池寧。由于人物設定,電影中女主角是破落家庭的主婦,生活了無意趣,衣飾暗淡,而且是黑白片,不過電影的高潮部分她換上了繡著梅蘭竹菊傳統(tǒng)圖案的錦緞旗袍,幾條不同的圍巾在她手里表現(xiàn)出種種變化,兩相對照,很可能也出自池寧之手。

剪發(fā)與時代發(fā)型

柔石的原作中,寫陶嵐“黑發(fā)長到耳根”,是已經(jīng)剪發(fā)的年輕女子。學界大多認為1919年的五四運動對女子剪發(fā)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從理論上來講當然是對的,但忽視了實際的社會反應要滯后得多,即使以比較能得風氣之先的上海為例,直到1920年代中期以前,剪發(fā)女子也并不多見,已經(jīng)剪發(fā)的大多是非常年輕的女學生。當時的教育部曾一度禁止女生剪發(fā),對剪發(fā)學生投考學校有限制,因此即使學生能接受新的發(fā)式,也會因為考慮到現(xiàn)實的升學需求而采取比較謹慎的態(tài)度。到了1925年,情形開始有了變化。1926年初,有女校學生投書《申報》,詳細敘述了前一年春假之后大家剪發(fā)的經(jīng)過。在1925年之前,全校只有一名女生剪發(fā),原因是她的未婚夫思想新潮,在他的全力鼓動下這名女生剪掉了長發(fā)。1925年春假以后,又出現(xiàn)了兩名剪發(fā)的同學,這次是因為她們將剪發(fā)與否視作自己的自由,“我要剪便剪”。有了榜樣在前,原本就躍躍欲試的其他同學很快就做了決定,在周末回家征得父母的同意之后,五個女生約好一齊剪發(fā),還特意在剪之前和之后都去照相館拍了照片以作紀念。接著親友和鄰居中也不斷有人跟進,作者有個同學的母親比較守舊,女兒便約了十幾位剪發(fā)的同學到家里吃飯,席間勸得母親松了口,立刻拿起剪刀剪掉了發(fā)辮。也在這一年,著名的歌舞劇和電影明星黎明暉率先以Bob cut的短發(fā)形象示人,成為上海最早剪發(fā)的女明星。

圖 9 剪發(fā)的黎明暉,圖片引自《圖畫時報》1925年9月30日


之所以當時會出現(xiàn)女子剪發(fā)的風氣,一方面是1920年以來,報紙上不斷刊登討論女子剪發(fā)益處的文章,比如有利衛(wèi)生、節(jié)省時間、節(jié)省發(fā)飾頭油的花費等等,這些顯而易見的道理漸漸得到社會認同,理論上做足了準備(關于日后燙發(fā)的麻煩和花費當時還沒有人注意到);另一方面,歐美女子剪發(fā)也成為潮流,西風東漸,首先就在上海產(chǎn)生了回應。所以1920年代中期以后的女子剪發(fā),不僅僅是革命和進步的表現(xiàn),同樣也能清楚地看到西方時尚的影響。在此后的四五年間,女子剪發(fā)的風氣流轉(zhuǎn)全國,1930年代初,女性發(fā)式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于20年代的風貌了。

但是1925-1926年間,這種風氣的影響力也不宜高估。以上海的明星為例,1925年只有黎明暉剪了短發(fā),1926年初,剪發(fā)的明星有楊耐梅殷明珠等四五位,到年底,差不多有近10位女星都拍過了短發(fā)照。這個速度也不能算很快。同樣的,1926年夏天中西女塾畢業(yè)生的合照中,剪發(fā)學生的比例也很低。因此當時剪到齊耳根的短發(fā),還是相當前衛(wèi)的,并不是年輕女子的常態(tài),真正流行的發(fā)型,除了傳統(tǒng)的辮子與發(fā)髻外,還有一種非常有時代特色的樣式,雙鬢梳成圓形,差不多蓋住了耳朵。

圖 10 1926年前后的發(fā)型


圖10從左起分別是1925年電影《空谷蘭》中的楊耐梅、1926年初自印賀年卡上的王漢倫、畫家梁雪清1926年自畫像,最右則是黃逸梵,發(fā)型也是20年代特有的。除了照片,同樣的發(fā)型也多次出現(xiàn)在當時的月份牌中,很明顯是當年非常流行的發(fā)式。

電影中的陶嵐有整齊的前劉海,但出現(xiàn)了兩種發(fā)式,要么梳著一根長辮子(圖1),要么就梳成雙圓髻(圖7),和歷史照片中的發(fā)式有明顯差異,但能看出來也是從本來的發(fā)式改造過來的,電影中學校里年長一點的女學生也有梳類似這種圓髻的。

柔石原作中陶嵐的剪發(fā)在謝鐵驪的文學本中沒有提及,電影中的形象自然也是出自把每個人物造型都畫出來的池寧之手。原作中男女主角都是1920年代的進步青年,蕭澗秋穿“厚嗶嘰的藏青學生裝”和黑色長筒皮鞋,陶嵐短發(fā)齊耳,電影的表現(xiàn)背離了原作,反而更加貼合時代背景和環(huán)境。1926年初的江南小鎮(zhèn),女主角穿著最時新的衣裳,梳著當時年輕女子中最流行的發(fā)式。這些細節(jié)和一般電影中表現(xiàn)民國初期的方式很不一樣,顯然是有池寧和導演對于時代的深刻理解在其中的?!对绱憾隆分詣尤?,原因肯定不止一端,不過編導美術(shù)堅持的寫實風格使得電影在講述這個1926年的故事時表現(xiàn)出來的真正的“生活的質(zhì)感”,細節(jié)上的寫實和無微不至的講究肯定也是造就電影的重要因素。

從民國服飾的角度看,最厲害的還是池寧設計的兩組女裝,前一組的旗袍馬甲,和后一組的短衣長裙,抓住了1920年代中后期女裝的精髓,衣服完美表現(xiàn)時代特征的同時,也和電影中的場景融為一體,確實是大師風范。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