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到源頭飲水,與偉大同行——中國美術學院建校95周年大會致辭

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今天,我們相聚在良渚新校區(qū),共同慶祝中國美術學院建校九十五周年。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同道,老師們、同學們、校友們,朋友們:

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今天,我們相聚在良渚新校區(qū),共同慶祝中國美術學院建校九十五周年。我謹代表中國美院向各位領導以及社會各界朋友們表達衷心的感謝。感謝遠道而來的各高校代表,這次一共有42家國內高校、19家國外學術機構的同道于百忙中來此相聚,非常難得。尤其要感謝藝術界的各兄弟院校,多年來大家在藝術教育的道路上戮力同心,同舟共濟,沒有你們的傾力支持,就沒有中國美院的今天,感謝你們。特別感謝親愛的媒體朋友們,感謝你們長期以來對國美的認同、關愛和傾力支持,正是因為你們,國美這些年里實現(xiàn)了多個意義上的影響力破圈兒,正是因為你們,國美才能用略有些任性的藝術行動向全社會、全世界發(fā)聲。

最重要的,我們要感謝中國美院的全體師生、校友,感恩所有可愛可敬的國美人。三年前我說過,國美人不單只是在校的萬余師生,也不限于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培養(yǎng)的5萬校友。中國美院是個學術共同體,更是個價值共同體,所以參與國美事業(yè)的都是國美人,認同國美價值的就是國美人。所有國美人,感謝你們櫛風沐雨、兢兢業(yè)業(yè)的辛勤付出,感謝你們?yōu)閷W校發(fā)展、為藝術教育事業(yè)做出的卓越奉獻。

中國美院的校慶日是4月8日,95年前的那一天,蔡元培先生做了語調從容卻用意深遠的致辭,他說:“要以純粹的美來喚醒人心,就是以藝術代宗教?!髮W院在西湖設立藝術院,創(chuàng)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為愛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他說:“藝術院是純?yōu)樗囆g的,有天才能創(chuàng)作的學生,一萬不為多,一個不為少”。新世紀以來,在許江院長為代表的幾屆領導班子和整整兩代國美人的協(xié)力開拓下,我們真地發(fā)展為一所萬人大學,其規(guī)模之宏大、學科之齊整、專業(yè)之豐富前所未有,其社會參與度和公共影響力前所未有。雖然這十幾年來,國美在學科專業(yè)建設方面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然而我真正打心底里希望的是——我們的萬名同學們能夠做到蔡元培先生說的“有天才能創(chuàng)作”,能夠以藝術創(chuàng)造為人生志業(yè)。

以藝術創(chuàng)造為志業(yè),不一定是去做職業(yè)藝術家。這些年,我反復強調——不要只做“藝術界的藝術家”,要做“世界的藝術家”。藝術界只是一個美妙的小花園,花園外才有高山大澤、星辰大海、浩瀚壯闊,藝術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的一種超越性力量,一種創(chuàng)造作品同時也改造世界的力量,一種使自我拔高一度、讓眼前世界煥發(fā)生機的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蔡先生希望藝術有助于“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這其中包涵著心靈建設與生活建設兩個方面。

95年前,以林風眠先生為代表的國美第一代藝術群體,正是在元培先生的精神感召下,開啟了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新篇章。他們于東西方文化交相激蕩的大變局中,開辟出一條東西會通、藝理貫通的藝術道路。國立藝術院建校的第一年,就發(fā)起創(chuàng)辦“藝術運動社”,形成了一個囊括全國精英的藝術群體,連北平的齊白石和被稱作“民國第一怪才”到思想家朱謙之都位列其中。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國美四句教”——“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東西藝術,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就是當年藝術運動社的宣言。這種主張、這種精神,是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華彩樂章,對20世紀中國藝術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95年過去了,學院創(chuàng)始的一代人依然會帶給我們巨大的心靈回饋。身處新時代,走在“國美之路”上的我們,必須對建校那代人的精神有所承接,有所領受,有所發(fā)揚。

我們要承接那代人的文化使命。1928年10月,在《亞波羅》創(chuàng)刊號的一篇藝術檄文中,林風眠先生擲地有聲地宣稱:“我們要從提倡藝術運動入手,把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重新建筑!”在抗戰(zhàn)的烽火中,第二任校長滕固先生的心愿聲猶在耳——我們要“陶鑄一個開物成務的世代,而使之綿延無極……”。這就是那代人的文化使命,因著這種使命,“國美之路”就是一條民族文藝復興的繼往開來之路。

我們要領受那代人的創(chuàng)新意志。一個世紀以來,學院幾代人以宏闊的視野、開放的胸襟,在東西藝術的碰撞與對話中,為“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打開了一個嶄新的格局。他們會通古今中西,先秦、兩宋、希臘、羅馬無所不包,他們沖破傳統(tǒng)藩籬,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詩歌、戲劇無所不至。他們從所有文化、所有文藝門類中汲取滋養(yǎng),力圖以現(xiàn)代藝術的表現(xiàn)性與思想性,使中國文化的偉大傳統(tǒng)重獲生機。這就是國美的創(chuàng)新意志,因著這種意志,“國美之路”就是一條中國藝術的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

我們要發(fā)揚那代人的教育理想。對蔡元培先生來說,美學、教育、倫理是建設現(xiàn)代中國的“三位一體”,美學是方法,教育是過程,倫理是基礎,其目的皆在立人——于自我、社會、國家三個層次立人。而藝術,是貫通三者的立人之道。在林風眠那代人的理想中,教育不是自上而下的教化,也不止于專門人才之培養(yǎng),而是通過藝術運動啟迪人心、喚醒民眾,推動社會進步,引導人心向上,是通過藝術去立人。這就是他們的教育理想。因著這種理想,“國美之路”發(fā)展出一條涵養(yǎng)德性、啟迪心靈的立人之路。

在建校95周年之際,我們重新回顧建校一代人的文化使命、創(chuàng)新意志與教育理想,就是要重新開出一種風氣,樹立一種大胸襟、大格局,使我們的工作與百年前那些卓越的心靈感通、應和、激蕩、煥發(fā),讓這條中國藝術的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涵養(yǎng)德性啟迪心靈的立人之路、民族文藝復興的繼往開來之路能夠薪火相傳,含弘光大。

現(xiàn)在,這條“國美之路”延伸到了良渚——這中華五千年文明肇始之地,同樣也是中國藝術的源頭與開端。

新世紀以來,中國美院形成了一個新傳統(tǒng),逢“10”的校慶都于當年上半年也就是4月8日進行,著重回顧梳理學校自己的歷史文脈;逢“5”的校慶則超出國美本身,探討共同性、世界性的前沿命題。對我們來說,這每一次的相聚與行動,不只是為了慶祝,而是為了重新出發(fā)。

這次國美95周年校慶的主題是“到源頭飲水,與偉大同行”。作為藝術家,我們要到源頭飲水,只有追溯到文明生發(fā)之際,藝術才能汲取到開端的力量,才能體味到創(chuàng)始之氣象。無論作為藝術家還是教育者,我們都要與偉大同行,我們要將人類文明史中最高明深邃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視作我們創(chuàng)作的命題、藝術的土壤、精神的根基。

最近這一周,國美團隊火力全開。從“向達芬奇提案”到“新六藝論壇”,從“大道無極”到文明互鑒,從“來自世界的報道”到藝術通感……十余項高質量的學術活動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說實話,我們也搞得挺累。但是,這一切都值得,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探尋一個字——“通”。

“趙無極百年紀念大展”呈現(xiàn)的是這位現(xiàn)代藝術大師如何在東西方兩大藝術傳統(tǒng)之間融通,“藝術通感國際論壇”探討在各種人類感官和不同藝術模態(tài)之間的會通,而“向達芬奇提案”則試圖邀約列奧納多-達·芬奇這位藝術家中最卓越的“通人”來到我們中間,成為我們的“同時代人”,與我們共同探尋21世紀的現(xiàn)象與觀念,共同面對激進迭代的技術與現(xiàn)實,共同思考人類世的后果與愿景,共同探尋科學、技術與藝術的未來。

從11月6號開始的“新六藝”系列論壇,以“21世紀的文藝復興人”作為開篇,則是希望與大家一起探討:在這個新世紀,我們是否還能想象一個整全的人和整全的世界?在AGI也就是通用人工智能的時代,我們是否可能實踐一種通人之學?學科分化、道術分裂,Liberal Arts這被普遍解釋為博雅教育的古典自由藝術傳統(tǒng),是否還可以保持其內在價值?

朋友們,“通”是中國美院一直以來的堅持和本色,許江院長提出“哲匠精神”是追求“道藝兼通”,學校長期倡導的“四通”育人則是指“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巴ㄈ恕敝P鍵,其一在貫通,其二在超越;因貫通而超越,也就是“吾道一以貫之”。這種“一以貫之”,正是今日博雅教育、通識教育忽略的關鍵問題。面對專業(yè)化分科所導致的心靈之日益狹隘化,人們求“博”,卻疏忽了“通”;在跨學科、交叉學科的學術潮流中,人們追求“聯(lián)通”“兼通”甚至“旁通”,卻似乎忘記了“貫通”。惟貫通才能“一通百通”,其根本則是所謂“上通”——莊子說的“技進乎道”就是一種“上通”。

宋代理學主張,天理散于萬物,又通過萬物回到自身,所以格物能致知,所以理事能相應,這里導出的是“一以貫之”的知行之道。太史公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由史通易”的達道與大道。《周易·系辭傳》里的“往來不窮謂之通”“推而行之謂之通”,都是在講世界的無窮變幻以及變通、通達之道,所謂“變則通,通則久”,此處蘊含著中國人生生不息的自新之道。

21世紀,科技迭代如此迅疾,日常生活更是千變萬化,藝術教育不只要善于應變,而且要能夠“變-通”,更重要的是在變通基礎上求達一種向上的貫通。今天下午的第五屆中國藝術教育論壇,就將探討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問題。

國美95周年,最核心的學術活動是“天問2023:文明互鑒”,其立意也是為了這種向上的貫通。這個項目的英文標題是Inter-World-View,既是“世界觀的對話”,又是interview the world——跟這個世界談談,也就是“天問”。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我們發(fā)起了這樣一場“教學-創(chuàng)作-行動-傳播”四位一體的藝術行動,學校12支團隊分赴世界各地,從祿豐恐龍墓穴到亞馬遜叢林,從冰島火山口到美國硅谷,從雅典到敦煌,從米蘭達芬奇故居到日本桂離宮,從莫斯科工人俱樂部到延安楊家?guī)X……,為的是去現(xiàn)場感知人類文明演進的隱微脈搏。今天晚上,我們將在這里聆聽他們的匯報,這是一場“來自世界的報告”。另外,在21號工坊還有一個精彩的專題展覽,在這里我專門邀請大家去參訪、指導。

Inter-World-View是一個長期計劃,通過這個計劃,我們嘗試著在世界文明史的大視野中重新思考藝術教育的大本大源問題。這是一次后疫情時代的“學院行動”,更是一項朝向建校百年的“國美進程”。我們的目的是超越既有的藝術史與專業(yè)觀念,再次打開藝術的視野和學院的關懷——以藝術的方式解讀文明史,從文明史的高度理解藝術。通過這次“學院行動”,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或許可以拓展出一種新的藝術方式,召喚出一種新的教育愿景。

“天問2023:文明的互鑒”尋訪世界地圖


“天問2023:文明的互鑒”展覽現(xiàn)場


在2020年哲匠獎的頒獎式上,許江院長發(fā)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講演,題目是《看好這棵樹》。我知道他指的不只是哲匠獎。

在象山校區(qū)的山南,有這樣一棵樹,一棵大樟樹。這肯定是象山校區(qū)最古老的生靈,見證過500多年的人間歲月,依然生機勃勃。在這大樹之下有一塊不起眼的石碑,上面鐫刻著莊子《逍遙游》結尾的那段話:“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在象山的北麓還有一棵樹,這是一棵杜英樹。18年過去了,杜英樹茁壯成長,它身旁已經形成一片郁郁蔥蔥的杜英林。十七年來,我們牢記囑托,積極探索,開拓出一條具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精神的藝術教育之路,將藝術發(fā)展成為一種扎根中國大地、助力社會創(chuàng)新的“有為之學”。

我理解,許院長說的樹是復數的;他讓我們守護的其實是這兩棵樹。大樟樹代表藝術本體,發(fā)乎天然,歸于自然,無用之用,得失在天,為己成人,存乎一心。藝術最根本的目的是“世界的發(fā)現(xiàn)與人的發(fā)現(xiàn)”,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人的保存與人的發(fā)展”。今天的藝術應該重新回歸感覺之開發(fā)、世界之探尋,今天的教育應該能夠安頓身心,進而安身立命……。這一切的關鍵都是要在這個大數據、人工智能、混合現(xiàn)實的時代里,重新建立起21世紀的“天人之際”。

一方面要“體現(xiàn)中國文化藝術研究和教學最高水平”,一方面要達到“世界一流”,這是極高的期許,也是巨大的動力和壓力。要回應總書記的期許,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做到——激發(fā)中國文化的真實義,創(chuàng)造未來藝教的新格局。

所以我們來到良渚,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創(chuàng)始之地,籌謀未來設計再出發(fā);所以我們開拓湘湖校區(qū),創(chuàng)建中國藝術“國學門”;所以我們提出“到源頭飲水,與偉大同行”,追溯正典、廣納博收,讓文明史成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工具箱,讓歷代大師作為藝術教育的工作伙伴,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與古為新”。

各位同仁,身處新時代,我們不必厚古薄今。只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海納寰宇古今,只要做到把握時代脈搏,感通人民之心,我們就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不讓古人、無愧時代的文化成就,孕育出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璀璨花朵。我們全體國美人將與所有藝術界、教育界的同仁們一道,努力構建起中華民族文藝復興的大格局,讓中國藝術的偉大精神繼往開來、感通世界。

在自然世界的最遠處,宇宙的造化無窮無盡;在人類精神的最深處,創(chuàng)造的秘密生生不息。各位朋友,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提供藝術的方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繁榮作出文明的貢獻。

各位同道,讓我們一起上路——到源頭飲水,與偉大同行!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