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在景邁山古茶林,回歸另一種設計

景邁山,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zhèn)境內。在這片中國版圖的 “極邊之地”,有著世界上年代最久、 保存最好、 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景邁山,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zhèn)境內。在這片中國版圖的 “極邊之地”,有著世界上年代最久、 保存最好、 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為全球首個茶文化世界遺產。

安徽大學學者左靖多年前曾帶領團隊為景邁山及其范圍內多個傳統(tǒng)村落進行鄉(xiāng)土文化梳理和展陳利用等工作, 并邀請了包含建筑師、藝術家、設計師、人類學和經濟學專家、生態(tài)保護工作者、茶文化和茶產業(yè)工作者等各行業(yè)的幾十位專家共同參與。

近日,這一考察成果被集結成書《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巡禮》,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澎湃新聞選摘部分內容。

云南普洱的景邁山


景邁山古茶林入口


起點:作為 “鄉(xiāng)土教材” 的 “今日翁基” 展覽

在最初的整體構想中,景邁山項目是以文化梳理為基礎,以內容生產為核心,以服務當地為目的,從一個村莊延續(xù)到整個區(qū)域,持續(xù)多年的項目。在接到委托之后,我們立即開始對景邁山上的15個村落進行具體的調研和文化梳理,用田野考察的方式對該地區(qū)的人文與自然生態(tài)、村落布局和居住空間、節(jié)慶風俗和日常生活,以及當地的經濟生產等進行深入了解。最終我們選擇了翁基作為起點,開始了一系列實際的地方營造工作。

翁基民居(屋頂為“一芽兩葉”裝飾)


翁基是隸屬于惠民鎮(zhèn)芒景村的一個自然村。作為布朗族世代聚居的村寨之一,翁基當前的人口仍以布朗族為主,共有居民89戶、334人。相比于景邁山上因茶葉加工廠、茶葉曬棚等現代建筑的出現而對村寨風貌造成了一定沖擊的其他寨子,翁基是將傳統(tǒng)村落風貌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布朗族村寨,傳統(tǒng)民居比例高達98%。作為“空間生產” 的核心內容,我們計劃對該寨中的數棟干欄式建筑進行翻新,在保留其原有結構特征并增強其美學特色的同時,將它們改造為能夠承擔起更多具有當代性功能的公共或半公共空間。

翁基展示點外觀,2017年,攝影:劉展輝


我們一共改造了四棟房子,其中一棟被命名為翁基小展館,作為展示當地文化和習俗的場地,還有一棟作為鄉(xiāng)村工作站,另外兩棟改造成民宿用來接待訪客。團隊在傳統(tǒng)干欄式建筑的保暖、防水、防鼠、采光、隔音和衛(wèi)生間的配置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保持并強化富有當地特色的建筑美感的同時,使里面的空間和設備更符合現代人的需要,希望這些探索能為村民在改造他們的房子時提供參考。

改造后的鄉(xiāng)村工作站,翁基村,2017年,攝影:張鑫


經過大約一年的工作,2017年10月14日,我們以“今日翁基”為名,在完工后的翁基小展館展出了第一階段的工作成果。展覽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了團隊對翁基村民的生活狀況和它所在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研究成果,以及應邀而來的藝術家們以該地區(qū)的人、物和事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作品。我們?yōu)槲袒O計改造的四棟傳統(tǒng)布朗族民居,既是展陳的載體,也是展陳的內容。它們將被植入文化展陳、社區(qū)教育和生活服務等功能,呈現“老屋新生”的多種可能。

“今日翁基”展覽現場,翁基展示點,2017年10月,攝影:張鑫


翁基的展覽,是我們對地方性知識的一個通俗的視聽再現,是一個“鄉(xiāng)土教材式” 的展覽。它既是一種文化梳理,又服務于鄉(xiāng)土教育;既面向外來游客,又以村民為受眾。展覽通過文字、手繪插圖、視頻、照片、模型以及實際的建筑和室內設計(通過展館本身和其他改造過的房子體現),為村民提供新的視角、空間和方式來觀看和體驗經由外來文化藝術工作人員闡釋過的當地人們的生活、工作和休閑活動,進而讓村民,尤其是孩子們去了解自己村寨的歷史、文化,從而實現教育的功能。對于這個展覽,村民們的反饋非常積極,有不少人反復去看。老人看到自己出現在視頻里,會羞澀又驚喜地捂著嘴笑。小孩會翻看展冊,認里面的房子、用具和植物。還有人會帶自己的親戚朋友來,指著照片說哪個是自己。其他村寨的村民也會跑來看,還問為什么只有翁基有這樣的展覽,他們村里什么時候會有。村民不只是“看”,還會對內容提出意見。比如山上的安章(宗教活動場所管理人、宗教儀式活動主持人)和佛爺會一字一句地看我們的展冊,討論里面的傣文翻譯。布朗族的文化學者、被稱為 “更丁”(唯一尊敬的人)的蘇國文,之前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學術支持,開展后他細細地看了展覽,還說以后要多跟我們討論。另外有些村民問我們能不能在自己的家里或者廠房里也貼上這樣的手繪,放上這樣的視頻,這樣以后有客人問起關于茶和民族文化的東西,就可以直接讓他們看這些內容。

村民玉又看展中,翁基展示點,2017年10月,攝影:張鑫


“今日翁基”的另一個潛在受眾群體是來訪的游客,因而整個展覽的內容和展示空間也成為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的新內容,作為一個常設的文化展覽延續(xù)至今。這對培養(yǎng)村民的地方文化自覺和認同感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教授、藝術史學者王美欽曾評價我們在景邁山的工作是“把該地區(qū)村民的民生民情、日常社會關系和精神需求,也就是在無數歲月的積累下形成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加以整理、研究、表達和展示,在視覺、具體物理空間和社會心理各層面上加深村民對本地區(qū)的人文和地理環(huán)境、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美學等多方面的資源的認知。這種認知的積累自然會提高他們的文化自覺,并增強他們的社區(qū)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 。

部分團隊成員合影,翁基展示點,2017年10月,攝影:張鑫


生長:城市場域里的 “另一種設計”

“今日翁基”之后,我們的駐地工作依然在持續(xù)。與我們在其他地方進行的鄉(xiāng)村建設項目一樣,我們也積極地將有關景邁山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以及團隊工作的成果介紹給外面的世界,特別是城市文化圈,以增強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聯(lián)系與互動,促進藝術參與鄉(xiāng)村建設、地方營造的交流和討論。 景邁山項目先后參與了在深圳華·美術館舉辦的 “另一種設計” 展覽和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的“中國藝術鄉(xiāng)村建設展 ”?!傲硪环N設計”展覽于2018年6月30 日在深圳華·美術館開幕,策展人劉慶元和謝安宇基于對設計迥異于常規(guī)的思考,從當代設計藝術家工作室、民藝復興及鄉(xiāng)土文化保育、材料研發(fā)、人工智能與交互設計等領域選擇了13個小組呈現“另一種設計”的設計觀念,分為“工作室”“營造術”“實驗室”三部分。

“景邁山”項目參展“另一種設計”,深圳華·美術館,2018年6月,攝影:朱銳


景邁山項目展區(qū)是“另一種設計” 展覽中面積最大、形態(tài)最豐富的展區(qū),包含另一種背景、概況、日常、茶林、人與物、建造、作品經濟研究與包裝設計和拾遺九個單元,以繪本、攝影、視頻、圖解等視覺形式向城市觀眾全方位呈現景邁山地區(qū)的風物、歷史、藝術與鄉(xiāng)建成果?!傲硪环N設計”展覽可以說是“今日翁基”的升級版,展覽保留了關于景邁山的數據、風景和節(jié)慶的圖表、村落和建筑的圖示、百姓日用的形態(tài)、茶林生態(tài)繪本和室內改造等部分內容,同時也增加了針對城市觀眾的特別單元。

2019年3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中國藝術鄉(xiāng)村建設展” 在中華世紀壇舉辦,作為國內藝術鄉(xiāng)建的三個代表性案例之一,景邁山項目與渠巖的“從許村到青田 ”和靳勒的“石節(jié)子美術館”共同參展。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策展人方李莉在前言《連接未來的景邁山》中評價景邁山項目 “將藝術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啟迪當地居民去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價值,是藝術介入鄉(xiāng)村建設的一個值得肯定的模式”。 

“景邁山”項目參展“中國藝術鄉(xiāng)村建設展”,中華世紀壇,2019年3月,攝影:張鑫


回歸:回到景邁, 回到村民

2019年10月,伴隨著“茶文化景觀保護研究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研討會”的舉辦,我們在景邁山項目近三年的工作成果得以再次集結,回到景邁山所在地——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zhèn),以主題展覽的形式再次呈現。2021年年初,為配合申遺要求,針對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展陳項目再度啟動。在景邁山上,翁基是最具真實性和代表性的布朗族村寨,而糯干老寨則是傳統(tǒng)民居比例高達100%、將傳統(tǒng)村落風貌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傣族村寨。因此,繼“今日翁基”于2017年開幕之后,我們首選在傣族聚居的糯干村策劃了山上的第二個常設展“今日糯干”。與“今日翁基”的展覽框架基本一致,“今日糯干”依然將視點落在自然村的范疇,給予生活細節(jié)以特寫,詳盡解析了村中的聚落環(huán)境、傳統(tǒng)民居和信仰空間,并且對建筑遺產的修繕改造過程進行記錄,試圖從中摸索出一個民族村寨得以完好留存的歷史邏輯。

“今日糯干”展覽現場,糯干展示點,2021年,攝影:張鑫


與此同時,我們還將展陳放大至行政村的范圍,即景邁山遺產申報區(qū)涉及的惠民鎮(zhèn)下轄的兩個行政村——景邁村和芒景村。景邁行政村位于遺產區(qū)北部,包括景邁大寨、勐本、芒埂、糯干及班改五個傣族村寨,以及漢族村老酒房、佤族村南座和哈尼族村籠蚌。芒景行政村位于遺產區(qū)南部,包括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五個布朗族村寨,以及哈尼族村寨那乃。同年,“景邁村”和“芒景村”展覽也如期完成,分別置于我們邀請的studio10和場域建筑改造的景邁村展示廳與芒景村展示廳(以展示廳命名,是為和聚焦自然村的翁基/糯干展示點有所區(qū)分)。

“景邁村”展覽現場,景邁村展示廳,2021年,攝影:張鑫


“景邁村”和 “芒景村”展覽選擇以“遺產三要素”為起點出發(fā),繼而延展至對行政村的地理歷史、生態(tài)倫理、風俗信仰、節(jié)慶儀典、鄉(xiāng)土建筑、生活經驗、生產技藝等遺產價值,以及分別構成其主要人口的傣族與布朗族的民族文化的考掘和整理。簡括來說,山上的四個展覽( “今日翁基”“今日糯干”“芒景村”“景邁村” )與山下景邁山展示中心的展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遺產闡釋體系。

“景邁村”展覽現場,景邁村展示廳,2021年,攝影:翁洼雨林探索


當然,這里所說的遺產是具備活態(tài)性的。景邁山之所以能成為一處有機演進的繁衍生息之地,其茶產業(yè)的發(fā)展不容忽視。為此,我們還在芒景村展示廳特設了一個產品展示的窗口,專門陳列芒景村村民自己的茶產品以及源自景邁山的茶品牌和茶衍生品,也作為我們對村民們支持的感謝與回饋。

“芒景村”展覽現場,芒景村展示廳,2021年,攝影:翁洼雨林探索


村民茶產品展示區(qū)一角,“芒景村”展覽現場,芒景村展示廳,2021年,攝影:張鑫


簡而言之,我們希望“往鄉(xiāng)村導入城市資源,向城市輸出鄉(xiāng)村價值”的鄉(xiāng)村工作基本路徑,能夠創(chuàng)造更好的內外部條件,以促進村民對所居地方的公共事務的參與和管理, 甚至主導以后的保護與發(fā)展方向,為激發(fā)新的公共空間、文化和產品的生產提供來自自身的思考和行動。我們認為,尋找一種可持續(xù)的保護與發(fā)展的模式,吸引村民參與, 最后達成他們對項目的自主運營,是我們進行藝術鄉(xiāng)建的最終目的。

數年的駐地工作讓我們認識到,景邁山如同一棵古茶樹,既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又在當下進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它正在持續(xù)生長,包括其作為地方的意義與內涵。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巡禮》書影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