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兒童的一切,從來都不只與孩子有關(guān)。每一個給孩子講的故事,也是在幫我們尋回最本真的美和善;每一幅給孩子畫的圖畫,同樣能給成人以觸動與滌蕩。
從8月中旬到10月下旬,在北京的國家典籍博物館,一場展覽集結(jié)了五十年間來自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兒童畫,這便是“世界插畫大展·國際安徒生獎(終身成就)50周年展”。
你想去看這場展覽嗎?書評君去啦。今天這條推送,我們就一起逛一逛插畫大展——當(dāng)然,只有到現(xiàn)場才能看到更多的展品。凝視著這些畫面,我們似乎發(fā)現(xiàn),童年藏著生命最初的陣痛,也藏著終身有效的治愈力量。
“國際安徒生獎”于1956年由國際少年兒童讀物聯(lián)盟創(chuàng)立,由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贊助,雖和安徒生沒有直接關(guān)系,但是繼承了安徒生熱愛兒童、保護童心的精神,被公認為童書界的“小諾貝爾獎”。創(chuàng)辦之初只設(shè)立作家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
而對于兒童來說,圖畫是比文字更直接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在童書界,繪本從視覺領(lǐng)域,引領(lǐng)兒童進行思考和認識世界,常有文字所不能抵達的效果。隨著繪本創(chuàng)作的蓬勃發(fā)展,1966年,“國際安徒生獎”增設(shè)畫家專項獎,至今已有五十余年,二十六人獲獎。
這次展覽首次結(jié)集展出1966—2014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的25位畫家的近300幅經(jīng)典作品。
參展畫家的獲獎時間線。
走進展廳,時空之閘便開啟,來自世界各地的風(fēng)光涌現(xiàn),每一條路都帶你走向童年記憶。
最先吹來的是阿爾卑斯山清涼的風(fēng)。
《莉娜與野鳥》,第一屆(1966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 阿洛伊斯·卡瑞吉特作品。
畫上的夜空有帶著寒氣卻寧靜的藍,天上散落的不知是雪花還是星星,或許兼而有之??偸菐е{色頭巾的女孩莉娜正提著一盞燈,爬上樹去呼喚她的小鳥??ㄈ鸺氐漠嬀€條流暢簡潔,顏色帶著雪鄉(xiāng)渾厚而靜謐的氣息。
這幅圖來自瑞士畫家阿洛伊斯·卡瑞吉特的繪本《莉娜與野鳥》,他是插畫家獎的第一位獲獎?wù)摺?945年,他接受作家賽琳娜·科恩斯的邀請,為其故事繪制插圖,陸續(xù)合作完成了《趕雪節(jié)的鈴鐺》、《莉娜和野鳥》、《大雪》,被稱為卡吉瑞特的“瑞士三部曲”。而恩嘎丁山谷的靜謐,阿爾卑斯山的大雪,附近美麗的小村莊瓜達,讓他的畫風(fēng)寧靜而溫和。
這畫背后的故事也很動人。小女孩莉娜救了一只小野鳥,無微不至地照顧和保護,以至于把它關(guān)進了鳥籠里。但是小鳥想回歸大山,莉娜十分不舍得,然而最終在爸媽的勸說下,她還是把小鳥放回了山中。
因為莉娜明白:"如果你喜歡某個小動物,就要主動地關(guān)心它和愛護它,但更重要的是要認真聽聽對方的心里話,幫助對方實現(xiàn)愿望。"
小野鳥幫助莉娜,同時也幫助讀這本書的人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愛。而動物是童話繪本里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以人類伙伴的方式出現(xiàn),還會以“擬人化”的形式存在,他們會難過、會恐懼、會嫉妒、會失落。這些兒童畫中小動物的生活和心情,就是兒童心理情緒的顯形。畫家常將兒童心理的困境和難題用小動物的故事講述,幫助兒童成長,也給成年人以啟示和治愈。
很多插畫家都畫過動物系列。小動物們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故事。它們陪伴著兒童一起成長,而我們這些成年人,也可以在它們身上找回童年。
《垂耳熊和朋友們》,1982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澤比紐·里科利齊的作品。
上圖這只友善溫柔的小熊,是波蘭人兒時的玩伴,它叫做“垂耳熊”。這只小萌物是畫家澤比紐·里科利齊與波蘭童書作家揚克札斯基合作的成果,1957年,揚克札斯基創(chuàng)辦兒童雙周刊《熊》,并親自勾勒初稿,后由里科利齊完成細致具體的圖像。垂耳熊作為雜志的吉祥物,很快火遍波蘭,并有了屬于自己的動畫和繪本,成為幾代波蘭人共同的童年回憶和心靈密碼。
《夢想家威利》,2000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安東尼·布朗的作品。
英國畫家安東尼·布朗畫了很多只猩猩,“威利”是其中很特別的一只。它有一系列自己的故事:《膽小鬼威利》、《大英雄威利》、《魔術(shù)師威利》、《威利和朋友》、《夢想家威利》……威利其實是布朗融合了自己生命體驗的作品,關(guān)照了弱勢的、孤獨的兒童群體。威利并不總是積極向上的,它會沮喪,會膽小,但有時也會勇敢,會強大。它還很喜歡做白日夢。
在這幅畫里,威利夢想自己成為了一個探險家。此時的威利,處在一個奇幻的畫面中,蛇和企鵝同時出現(xiàn),一只蛇嘴里還叼著威利最愛的香蕉,詭異的貓臉出現(xiàn)在蛇盤踞的梯子下方,植物茂密得似乎暗藏危險。威利就在這里遇見坐在沙發(fā)上的一家四口。這種幾乎無關(guān)聯(lián)的元素的疊加,只有在夢中才會出現(xiàn),這畫便帶有著榮格的《紅書》般反映人類夢境和心理隱秘的意義。但他的畫作中,超現(xiàn)實只是一種趣味和表現(xiàn),他并不耽溺于神秘。在這部繪本其他的畫頁里,威利還成為了畫家、芭蕾舞演員、相撲手、歌唱家、電影演員……每一張都有趣而夸張,都似乎再現(xiàn)了我們童年時期的那些白日夢。有時候,威利就是我們自己。
《幸運的一天》,2004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馬克斯·維爾修思作品。
這只小青蛙名字叫做弗洛格,是荷蘭畫家馬克斯·維爾修思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受歡迎的角色。他創(chuàng)作了弗洛格成長系列繪本,有《鳥兒在歌唱》、《弗洛格是個英雄》、《弗洛格找寶藏》、《弗洛格嚇壞了》等12本,這些簡筆畫風(fēng)格的小故事,樸拙又溫柔,勾勒的其實是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會遇到的困惑和煩惱。弗洛格會害怕、會得意、會難過,它陪著兒童一路成長,分享生活,也教會了孩子如何面對生活的難題。
《大嗓門媽媽》,2010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尤塔·鮑爾作品。
“你能不能聽點話?”、“你能不能別磨蹭?”這應(yīng)該是每個孩子都要經(jīng)歷的“吼叫”。尤塔·鮑爾的《大嗓門媽媽》的靈感就來自這個媽媽對著孩子發(fā)脾氣的場景,但是講述得很有想象力。說有一天企鵝媽媽對著寶寶吼叫,竟把寶寶震碎了,頭飛上了天空,身體掉進了大海,翅膀落進了雨林,嘴巴掛在了山尖……最后企鵝媽媽把每一個部分都找到,又把寶寶縫合了起來,并溫柔地和它說:“對不起”。
尤塔·鮑爾的很多畫都是關(guān)于家庭關(guān)系。這本繪本或許是在告誡人們要做一個溫柔的家長。很多媽媽在陪著孩子看完繪本之后都表示,以后不再對孩子大吼大叫了。
而在這場展覽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承載了每個人生命記憶的小動物們,還能有更多收獲,比如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旅之繪本》,1984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安野光雅作品。
上圖畫的是日本畫家安野光雅在丹麥的旅行。從1977年起,他將自己在世界各地旅行的體驗和感受融入繪畫,創(chuàng)作了“旅之繪本”之中歐、意大利、英國、美國、西班牙、丹麥、中國、日本等八冊,這些繪畫一面糅合了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光與人情,帶領(lǐng)大家游歷真實的世界;另一方面也透視了他奇幻的想象之旅。比如這幅關(guān)于丹麥的畫中,既再現(xiàn)了丹麥的風(fēng)情,卻也有著兩個人抬著比兩個人的身體都長的牙刷的荒誕畫面。
而除了現(xiàn)實的旅行,展覽中的畫作也會帶我們徜徉于熟悉的童話世界,找尋年幼時對世界的最初感動。
下面這幅圖是澳大利亞畫家羅伯特·英潘筆下的“丑小鴨”。丑小鴨是每個人童年的回憶,給每個孩子種下了“成為天鵝”的安慰和夢想。而英潘的畫,調(diào)子帶有特有的清冷濕潤,如早春微涼的空氣。他筆下變成了天鵝的丑小鴨,超越了人們對于兒童畫“幼稚”的成見,有種成熟的、超脫塵世的美。
《丑小鴨》,1986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羅伯特·英潘的作品。
下面這幅也是每個人都很熟悉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它出自斯洛伐克畫家杜?!P利,這幅畫畫出了現(xiàn)實的凄清,和小女孩溫暖中帶著哀婉的夢境,東歐獨特的神秘性和輕盈得幾乎漂浮的奇幻色彩交織,讓這幅畫宛如一場夢。
杜?!P利也曾為《愛麗絲夢游仙境》畫過插畫,他筆下的愛麗絲是與其他版本不同的黑色頭發(fā),筆下的“異世界”詭異而瑰麗,讓人印象深刻。
《賣火柴的小女孩》,1988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杜桑·凱利作品。
然而下面這幅和耳熟能詳?shù)耐捰嘘P(guān)的畫作,你能猜出是什么嗎?
《灰姑娘》,1992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柯薇塔·巴克維斯卡作品。
這幅畫名為《灰姑娘》,實際上畫的是灰姑娘的水晶鞋。它的奇妙之處在于,你不僅僅是讀者,還可以是水晶鞋的制造者。你可以隨意地挪動上面的小圓片、“鞋帶”等部件,來和這幅畫互動,和作者一起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水晶鞋。
“互動性”一直是捷克畫家柯薇塔的藝術(shù)追求,她的畫,不止能看,還能參與、能玩,她充分利用了顏色、空間、線條、形狀等元素,讓自己的畫變成一個開放的世界,歡迎每一個人在里面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作品。1922年,她出版了號稱世界上最美的書《奇妙的字母世界》,翻折26個字母使之成為立體,并賦予每個字母性情和生命,讓枯燥的字母成為孩子的朋友,成為活生生的存在。
當(dāng)然,以這樣一只水晶鞋來詮釋灰姑娘,還不是最抽象的。巴西畫家羅杰米羅的作品,糅合拉丁美洲神秘的地域文化和后現(xiàn)代的畫法,十分獨特。
《沼澤地的孩子們》,2014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羅杰·米羅作品。
他的作品里有嘉年華式的繽紛色彩,和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后現(xiàn)代風(fēng)格。
《卡塔利娜船》,2014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羅杰·米羅作品。
紛亂的畫面中透著層次復(fù)雜的視覺語匯,讓表達變得多元,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自己的理解。
在展覽中一共有三百多幅作品,這些畫或是溫柔,或是荒誕,或是離奇抽象,或是真實細膩,都在誠實地向兒童,也向我們展示著畫家們心里最真實的世界,在鼓勵人們熱愛生命,在成長中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