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臺北故宮“亞洲織品展”上新,婚慶盛裝中的禮俗與祝愿

織品服飾一直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與品味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染織工藝受到地理環(huán)境、社會經濟、貿易交流、民情風俗等不同影響,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

織品服飾一直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與品味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染織工藝受到地理環(huán)境、社會經濟、貿易交流、民情風俗等不同影響,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亞洲織品展”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qū)的常設展項,匯集各地的代表性織品服飾文物,呈現亞洲多元文化。該板塊近日迎來換展,新展出韓國婚慶盛裝、印度喀什米爾羊毛織巾、日本江戶時代消防服外套等,呈現織物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多元面貌與豐富意涵。

不論是從嬰孩誕生時的襁褓背巾、新人結婚時的頭紗禮服到臨終葬儀時的壽衣棺被,人的一生與織品緊密相依。從古至今,世界各地的人們因應各種天然條件與資源,利用不同的文明技術,發(fā)展出包羅萬象的特色織物。

本期展覽分為“包覆與盛物”“裝飾與辨識”“護佑與祝福”三個主題,分別從物質功能、社群關系、精神象征等面向,呈現織物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多元面貌與豐富意涵。

本期特色“婚慶盛裝”區(qū)域,展示亞洲各地的結婚禮服,呈現其中的禮俗文化,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一、包覆與盛物

織品,運用多樣的纖維與技法制作而成,具有各種物質功能,可以用來包覆身體,提供遮蔽與保護;也能夠包裹與盛裝物品,以妥善保存,且方便攜帶;還可以用來覆蓋空間,提升美觀與舒適度,進而營造特定的氛圍。

二、裝飾與辨識

在社會群體中,織品經常發(fā)揮重要的裝飾和辨識功能。人們透過織品服飾多樣的材質、工藝、形式、色彩和圖案等,不僅能美化自己的外表,展現個人風格和審美品味,同時也提供豐富的視覺訊息,標示出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和群體認同。

三、護佑與祝福

在許多文化中,織品被賦予精神層次的象征意義與功能,人們相信特定織品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祛除災厄與疾病,并保護人們順利度過出生、成年、結婚與死亡等重要階段。此外,織品的紋飾也常常隱含著吉祥的寓意,代表著祝福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韓國婚慶盛裝


婚禮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在韓國傳統婚禮中,新郎不分兩班、常民階級,皆頭戴紗帽,身穿著團領、革帶,腳踩黑靴;新娘身穿繡有吉祥花樣的鮮艷華服或羅衫。此外,婚禮上也常見以牡丹屏風為背景,代表著對富貴與長壽的祈愿。

韓國傳統婚禮又稱為大禮,從新郎出發(fā)前往新娘家至婚禮結束,需要經過醮行、奠雁之禮、交拜之禮、合巹之禮、新房、同床禮等程序。其中“奠雁之禮”以象征一夫一妻的活雁為禮,不過大多由木雁替代。新郎以綢緞包裹一對木雁,攜至岳家求娶新娘,并陳列于婚禮矮桌上。依照傳統會將鳥喙綁住,代表著婚姻的真諦是要少抱怨,多傾聽。

清 宣統14年  榮惠皇貴太妃金冊


榮惠皇貴太妃西林覺羅氏(1856─1933),滿洲鑲藍旗人,為同治皇帝(1856-1875)的妃嬪,17歲進宮封為貴人,后累進尊封。

1912年民國成立,宣統皇帝(1906-1967)雖然退位,但仍保有皇帝尊號居住在紫禁城內,且禮儀依舊。1922年宣統皇帝大婚,再晉封西林覺羅氏為榮惠皇貴太妃,此即當時冊封之金冊,疊合后以黃綾袱悉心包裹,置于髹金漆木匣內。綾袱一端縫有系一方孔圓幣的綁帶,幣面正反分鑄“天下太平”四字楷款與滿文。

印度 19——20世紀 喀什米爾羊毛織巾


印度 19-20世紀 喀什米爾羊毛織巾(局部)


蒙兀兒帝國皇帝的阿克巴汗(1555–1605)所鐘愛的頂級喀什米爾羊毛織巾,是以取自喜馬拉雅山羊里層最細的帕什米納羊絨制作,可以披裹上身作為頭巾、腰布或披肩,既輕柔又保暖。這種大幅的羊毛織巾多采拼接而成,首先以窄幅織機織成,再拼接成大面積布幅,隨后再繡滿各式花葉草履蟲紋飾,整件裝飾紋樣豐富,四周繡以格紋邊飾,并加上羊毛邊穗。

印度 19世紀 巴魯洽里紗麗


巴魯洽里紗麗(Baluchari sari) 以敘事圖樣裝飾著稱。展出的這件首面中央以精致草履蟲紋裝飾,邊框織出輪船上穿著西方服飾的人物活動場景,反映出19世紀英國殖民時期的情境。

清 雙喜荷包


荷包是隨身佩帶的小袋子,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性;最初用來裝錢幣或零星的小物,在日常對話中也被泛指為錢包或個人財產;后來逐漸演變成一種作工精美的裝飾配件。

繡有吉祥或寄情寓意的荷包是非常友好親近的禮物;不僅閨閣女子會親手制作荷包送給心上人或是好友,在清宮年節(jié)辭歲時,也會以荷包賞賜給宮臣王親。受賞者也會把御賜荷包掛在衣襟或是懸掛在宮門前以示圣恩。

明 正德 描紅回文盤及紅紬裡回子布面錦套


這件裝著〈描紅回文盤〉的紅綢內里印花棉布套系著清宮典藏時標注“回子磁盤一件””的黃簽。印花以模印技法分色套印而成,可以束收套口收納保護瓷盤。

經由比對清宮典藏與紀錄,可能是由乾隆朝時配制一致性布套包裝的異國風格文物,故參考清宮檔而定名。

清 銀筆盒及竹筆


鏤空龍紋的鎏銀筆盒里面裝著粗細不同的竹筆,盒管側邊上下蓋分別有個小環(huán),可以穿帶系在腰間便于取用,且彰顯配戴者是能書寫的有識之士。

印尼 / 20世紀 珠繡煙盒


從前荷屬印度的人常會抽一種稱作daun nipah的水椰捲煙。這種捲煙用的干燥水椰 (nipah)葉子常被放在兩個可以互相套起來的容器,可以隨身攜帶。這樣精細珠繡制成的煙盒不論是把玩或是使用都是賞心悅目又彰顯品味的隨身小物。

印度   19世紀 紅花繪染布床包


十八至十九世紀間,印度科羅曼德海岸大量出口手工繪染棉布,并外銷至歐洲。這些印度的棉織物不僅受惠于優(yōu)良、質地細致的印度棉,又有優(yōu)異的染色技術,所以印度繪染布不僅風靡中東以及歐洲市場,因著熱銷甚至引起歐洲多國皇室為了限縮人民使用印度繪染布而頒發(fā)了相關的禁奢令。這些棉布除了制成透氣繽紛的衣著之外,主要用于寢具或掛飾以妝點居家空間。

日本 / 江戶時代 (1603-1868) 鯉躍龍門棉消防服外套


消防服上的圖樣裝飾別具意義,江戶時期的打火英雄們樂于享受眾人尊敬的目光。庶民消防員會穿著這類可以雙面穿著的厚棉消防服,一面是以素面藍染加上編組記號,另一面則是花俏的圖樣。其衣料厚重能防焰,本件前衣襟左右各寫“三ヶ日町消防組,第六部消防手”;內里紋飾有江波上的鯉魚躍龍門,描繪滔滔流水仿佛足以滅火,有打火任務成功的吉祥之意。

日本 / 20世紀 黑地蝴蝶紋友禪染和服


蝴蝶在日本文化代表蛻變與美麗,在黑暗中飛舞的蝴蝶被認為可以趨吉避兇。從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過程常被用來贊美女性蛻變后的美麗姿態(tài),象征著愛情、喜悅、韌性、希望和自由。

日本 / 江戶時代 刺繡雜寶和服殘片


日本傳統日本社會在祝賀或象征吉慶時會采用以各種器物為主的雜寶圖案帶有濃厚裝飾意味,匯聚許多現實生活或傳說中象征吉祥的物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部分是源自中國傳統以及佛教吉祥圖案,但是在日本逐漸發(fā)展成形狀類似但是意義不同的雜寶紋樣。

這些概念在室町時代(1336-1573)被帶到日本,組合發(fā)展成雜寶圖案。日本不同時代和地區(qū)發(fā)展出多元的寶飾圖案組合,在江戶時代起(1603-1867)被廣泛使用,如今經常出現在和服和腰帶上。

清 嘉慶 粉彩番蓮紋包袱式瓶


包袱瓶是以包袱和彩帶作為裝飾的器物,有祝福長壽的意思。由于器型獨特,寓意美好,不僅受到清帝國統治者與臣民的欣賞,也深受日本與韓國喜愛。

此次換展展期持續(xù)至11月26日。

(本文圖文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