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民國時期謝伯子在上海及常州的藝術行跡

2023年是謝伯子(1923-2014)誕辰一百周年,其一生畫蠟雖長,但其青壯年時期的存世畫作并不十分多見。

2023年是謝伯子(1923-2014)誕辰一百周年,其一生畫蠟雖長,但其青壯年時期的存世畫作并不十分多見。至今,筆者寓目過的謝氏民國作品也不過百余件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謝伯子于新中國成立后長期供職于教育系統(tǒng),從師從教占用了其絕大多數精力,從未專職于畫院從事美術創(chuàng)作。故自1941年出道至1949年的八年期間,是謝伯子藝術生涯中一段較為專注創(chuàng)作的時期。謝伯子的花鳥及人物畫較少行世,至于仕女畫,后人也僅能通過照片和文獻管窺一二。

謝伯子(1923-2014)


1. 毗陵錢謝兩氏的藝文底蘊

謝伯子出生于1923年,為江南詞人謝玉岑長子,外祖父錢名山為近代江南碩儒。錢名山自1914年起在常州東郊白家橋畔的“寄園”講學近二十年,使常州學風為之一振。名山老人畢生著作宏富,但他認為足以傳世的唯有自己的詩作,曾有一首《病危紀夢》的詩,詩云:

我以詩事天,不得無詩死。

氣急言語盡,尚有心在此。

用以表明其對詩作的重視。老人論詩始終強調“自然”與“真”的重要性,注重個體情感的抒發(fā),不藻飾、不雕琢、酣暢自然,流露真性情,追求在這種自然狀態(tài)下覓得佳句。名山老人不獨以詩文名世,并以書法著稱,其時書家如康有為、于右任、徐悲鴻皆嘆服之,其書習帖融碑,其字寬綽古樸而雄健。名山老人寫字極快且氣力頗大,有解衣磅礴之概,其書法自評云:“快槍擊玻璃洞穿而玻璃不破?!?/p>

謝伯子 桃竹蝴蝶圖


父親謝玉岑是近代最具才華的詞人之一,以江南詞人名世,而其書法亦在近代書壇留下濃重的一筆。從今天搜集到的謝玉岑書法作品及他自藏的碑帖來看,其書風有著明顯的“求古”傾向,這體現了對父輩遺志的傳承。其父謝仁湛與伯父謝仁卿藏有《金石錄》,名山老人曾跋道:“兩表弟文不及我,而金石法書之學則大過我。望堂金石者,宜都楊氏雙鉤漢唐碑,而表弟所藏者也。表弟死,予不忍睹其所藏,而仁卿子子楠(即謝玉岑)來學于予,攜以來,亦暇一摹擬,且作字且嘆息:凡予學皆草草,而書最甚。三五年來,予書稍謹,視古人書稍有味,擬力學數年,為兩表弟書墓碑,傳之遠久,不知予他日能到此境界乎?” 另從謝玉岑的存世臨摹作品來看,乃是魏晉以下不學,有意識地與北碑與帖學流派保持距離,其篆書以崇古為宗,凸顯著遒逸、古拙、樸茂;隸書以漢隸為主,以正為本,凸顯著正脈、正大、正氣。

謝伯子 雨后嵐山圖


姑母謝月眉,為民國知名女畫家,其繪事無明確的師承,屬自學成才型畫家。其花鳥畫早年由惲南田、陳老蓮入手,后上宗宋元工筆畫法,以傳承宋元、惲派畫法遺韻加寫生為特色,所作工筆沒骨花鳥精微典麗、靜美自然、清新高致、充滿生機。1934年謝月眉作為發(fā)起人之一,與馮文鳳、李秋君、陳小翠、顧青瑤、楊雪玖、顧默飛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女子書畫會”。自1937年謝月眉定居上海后,其藝術生涯進入了僅有的一段活躍期,她曾多次參加“中國女子書畫會”展覽,又三次參與“馮文鳳、陳小翠、謝月眉、顧飛四家書畫聯(lián)展”。

謝伯子 松風對弈


叔父謝稚柳,無論是民國期間還是新中國成立后,從不以職業(yè)畫家自居。新中國成立前任職報社編輯及監(jiān)察院秘書,新中國成立后任職于文管會,藝術只是他的余事。無論是他最早涉獵的花鳥畫,還是他后來研習最深的山水畫,以及他存世不多的人物畫,都以精工典雅為尚,在近現代畫壇上具有鮮明的代表性。他的藝術追求,有意識地避開當時影響極大的明清文人畫,直接師法宋人。謝稚柳曾自作詩云:“細參絕艷銀鉤筆,不識元明哪有清?!彪m然謝氏山水畫并非全然不師元明清,如他頗愛元代王蒙的山水畫,偶爾也取法石濤的筆意,但他所以對宋畫如此情有獨鐘,并且窮其一生精研于斯,卻是有著非常深層的原因的,代表了近現代畫壇一股重現宋元乃至晉唐繪畫輝煌的思潮。

僅從近代幾世來看,錢謝兩家是詩、詞、書、畫并重的書香世家,亦可說是文脈長流,波瀾未盡。這強大的家族底蘊提供了謝伯子成才的土壤。

2. 童年時代的啟蒙教育

由于父親謝玉岑和母親錢素蕖本為表兄妹,近親結婚導致謝伯子先天喑啞,曾在常州女子師范學校上學至三年級后,學校便不再接納。約在1933年退學后,謝伯子便開始入錢氏寄園讀書。此時錢名山已散學寄園,除鄭曼青、張濟美等個別門生專攻詩詞經史外,已不再公開教授弟子。謝伯子、錢璱之、汪仲陽等錢謝小輩族親也由此成為了最后一批寄園弟子。從此謝伯子的文化藝術課回到了家族內部長輩傳授和師徒制的教育模式。這對于一個在學校教育系統(tǒng)下處處受限的孩童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教育模式了。也正是因為常州錢謝兩氏家族的環(huán)境熏陶和底蘊氛圍,使得家庭成為謝伯子學藝生涯的啟蒙地。對于外祖父錢名山的詩文教育,謝伯子在其談藝錄中懇切地回憶道:“記得我作畫做詩,往往總是先向外公請教,直到外公仙逝為止。關于學詩的問題,自古以來,對于先天失聰的人來說,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而我個性倔強,好勝心切,往往碰壁還進,屢進不成,還咬緊牙齒地鉆研,企求得逞。記得幼時的我,常常窺望父親。他經常危坐沉思,伏桌寫作,有時則與詩友畫家談笑交流,這些都在無形無聲中深刻地感動著我。我一心想學做詩,于是胡亂地做了好幾首,悄悄地先找姑母、叔父,懇求他們幫我修改。但他們一見就放一邊,我的渴望落空了,免不了就哭鼻子,甚至發(fā)出難聽的呼聲,我自己還不知道。這一來,震驚身旁的老人和孩子,幾乎要把家庭鬧翻了……這也造成了我的‘孤苦無援’。后來外公得知,便毅然伸手挽救我。他不厭煩地耐心教我,先教看圖識字,從文字學起,進而教一些詩文知識,包括押韻、平仄、填詞、造句以至做詩,從古詩講到律絕……我做了詩便都呈給外公看,他耐心地修改、刪節(jié),我喜出望外。在抗戰(zhàn)前的幾年中,我住在常州東門舅家,做過很多首詩。經過外公和舅父(錢叔平)的修改,積累成為詩稿,連同外公的講稿一起放在寄園家塾。誰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全都散失了。”

謝伯子 無量壽佛


對于這位聰慧外孫的好學精神,名山老人并不以他是喑啞孩童而敷衍了之,而是全心呵護著他那自尊之心,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他的自強精神。對于外孫的進步表現,名山老人總是加以肯定、鼓勵和褒揚,他曾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不能教寶樹,我之過也;寶樹不來問我,寶樹之過也。此后寶樹看書,日日來問我,我日日答之,必有進也。”筆者多年后才有幸讀之,為那人間至愛、祖孫情深所感動。

謝伯子一生致力最深的是繪畫,而繪畫興趣的萌發(fā)則來源于父親的收藏,謝玉岑的書畫收藏觀可用其一句題畫詩概括:“猶恨書畫每成癖。”謝玉岑自1927年起活躍于海上藝文界,收藏名家書畫甚多,同時代藝術家中以收藏張大千畫作最富。陸丹林亦在《張大千畫集》序文中寫道:“玉岑十年來珍藏大千的畫有百多張,制有‘孤鸞室供養(yǎng)大千百畫之一’的印?!蹦暧讜r謝伯子常??匆姼赣H翻箱倒柜,取出收藏的字畫展掛在廳堂上默默地欣賞,謝伯子漸漸也耳濡目染,對書畫的興趣逐漸展露。終于有一天,謝伯子在常州觀子巷的家中向張大千當面跪拜,成為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從此以后,謝伯子便悉心學畫,雖然無法言傳,但謝伯子仔細觀察大千師揮臂運腕及筆墨的方法,并默默記于心中。

謝伯子 溪光山色


3. 青年時期的藝文教育

隨著全面抗戰(zhàn)的爆發(fā),日軍轟炸寄園一墻之隔的大成紡織廠,炸彈距寄園和菱溪錢氏祖宅僅咫尺之遙。為保家人安全,1937年10月錢名山攜錢謝家人近三十人離開常州,起初避難于禮嘉王氏宗祠,大半年后才陸續(xù)抵達上海。民國時期院校制的專業(yè)美術學校雖已廣泛建立,但尚無向聾啞人授課的先例,初到上海的謝伯子無??勺x,學業(yè)幾經荒廢。幸得王師子引薦并經姑母謝月眉同意,拜父執(zhí)海派名家鄭午昌為師繼續(xù)習畫,列鹿胎仙館同門錄第六名。

謝伯子 松下讀書


民國時期通過師徒傳授制接受美術教育成為國畫大家的不乏其人,如吳昌碩、齊白石、賀天健、吳湖帆、鄭午昌、丁衍庸、潘天壽、張大千等都沒有接受過院校制美術教育,而是經過師徒制或自學的模式積累繪畫造詣與美術技能。對比學院美術教育,師徒制美術教育方式雖然受眾范圍相對有限,但在組織形式、道德自律和師徒關系等方面有著突出的優(yōu)點。這種一對一的口耳相傳的教學方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師父言傳身教,其品德修養(yǎng)、藝文宗旨也都會深深感染門下弟子,徒弟心領神會、觀摩識記,可以靈活地接受教育。師徒制教育內容除了專業(yè)技能以外,還包括藝術情操、人生修為、行為習慣等非常具體而又能影響人一生的內容。民國上海地區(qū)的師徒制美術教育,首推的則是吳湖帆的梅景書屋,梅景書屋是那個師徒傳授日漸式微的時代最后的輝煌,而同時代的如張善孖張大千昆仲的大風堂、鄭午昌的鹿胎仙館、唐云的尺庵、馬公愚的畊石簃等也均在人才培養(yǎng)和傳承藝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謝伯子 暮色


相較于謝伯子另外一位恩師張大千的云游四海、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鄭午昌無論是任職中華書局美術部編輯還是任教上海美專、杭州國立藝專,主要的從藝經歷集中于江浙滬一帶。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職業(yè)生涯確實也是極為豐富的,十余年間先后在圖書出版、刊物發(fā)行、美術教育等多個崗位活動,同時兼有國畫家、美術史論家、美術編輯、美術教師和美術社團重要組織者的身份,這些身份恰恰成為其積淀藝術修養(yǎng)的條件,為招弟子以授國畫形成了有利的條件。根據現有文獻,對鹿胎仙館弟子的明確介紹統(tǒng)計共有兩次,分別是1943年出版的《鹿胎仙館同研集》和194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年鑒》,前者共收錄了19位鹿胎弟子的38件書畫作品(收錄了謝伯子的2件畫作),而后者共列示了41位弟子。

謝伯子 觀瀑圖


謝伯子 高士對吟


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教學形式多樣,可以拜師從游、私淑名家、以自然為師等等,但基本上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模式。學者郎紹君曾對傳統(tǒng)繪畫教學形式的三個特點做了總結,即師徒自學模式、臨摹重于寫生和重視傳統(tǒng)畫論。當然,這是對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繪畫教學的一個概括。臨摹是中國繪畫藝術中最普遍也是最通行的方式,是學習古人技法的必經階段,通過臨摹可以掌握一幅作品的用筆、用色、造型、構圖、意境等表現方法,可以避免盲目地探索,少走彎路。謝伯子在入鹿胎仙館之前,畫風已初具雛形,有明顯的石濤風格或者說張大千早年繪畫的基因,夏承燾在1941年7月14日的日記中寫道:“訪謝月眉女士,見玉岑三子,寶樹(十九歲)、仲薖(十八歲)、叔充(十四歲),皆雪玉清秀。寶樹聾啞,畫山水學石濤,亦能作鐘鼎大字聯(lián)?!狈治鲋x伯子山水畫作品,可知他在山石、樹法、點景人物、水口、皴點、屋舍等多方面的造型都深受石濤影響。謝伯子早年即有一方“潛心二石”的印章,可見對石濤的構圖、造型、筆墨下了極大的功夫鉆研和臨摹。

1942年畫給表叔魏子沂的《蜀山行旅圖》和《溪山佳處》,筆者將這兩張畫定為謝伯子存世最早的作品。《溪山佳處》雖無落款年月,但下方蓋有一方“伯文師古”印章,是至今所見唯一蓋有此印鑒的畫作?!妒裆叫新脠D》是謝伯子仿元代畫家王蒙筆意的山水作品,山石上布滿密密麻麻、彎曲的短弧線,墨色濃淡分明,這就是學習運用王蒙慣用的牛毛皴,以表現郁郁蒼蒼的景象。臨古人筆意是要使古人之法為自己所用,是進一步學習古人的自我鍛煉,是活用古人、走向獨立創(chuàng)作的過渡階段。

謝伯子的一幅《華山一角圖》,在構圖上是典型的參照石濤的圖像形式,畫中遠景高山聳立,用干毛而松柔的側鋒勾勒山體之輪廓脈絡,然后用不同的皴法,如披麻、解索、折帶以表現山巒的凹凸和體積感;中景留白更顯煙云遮擋而霧氣橫生,屋宇及環(huán)繞的繁茂大樹則讓畫面整體呈現了煙火氣和生機感;畫面前景兩側均是山石,右側一條曲徑通向人家,左側為直流而下的溪流,流水、曲徑、屋宇點綴其間,溪面水草密布,生動多姿,均給人以清新淋漓、意境淳化之感。

謝伯子 莫道秋山


另一件謝伯子的作品《仿大滌子筆》,山石、樹木的結構造型絕類石濤,以石濤的折帶、解索、衣折結山體,勾、皴、點運用自如,不拘成法。在山石轉折處、樹木結構處各種點法并用。遠山托出近景,前景一隱士歇于松下。另外,此圖松樹之樹干、松針造型畫法均與石濤畫法同,細筆濃墨勾松針,三五一組,顧盼生姿,生動有力。樹干點苔用中鋒濃墨橫點,也與石濤類似。此外《孤松圖》中松樹的造型與石濤作品中的松樹亦有相似之處。在這兩幅畫中,松樹均占有重要的位置,且基本屬于同一類畫法。

縱觀謝伯子山水畫可知,其作品無論冊頁小幅還是巨幅大作均喜畫高士于其間,且其筆下的高士很大程度上由石濤點景人物發(fā)展而來??傮w而言,謝伯子作品中的高士或觀景、或泛舟、或下棋、或訪友、或垂釣等,均與石濤神形皆似,以石濤飄逸的簡筆勾寫人物,衣紋線條嚴謹流暢,筆簡神足。再以粗筆揮灑出淋漓蒼茫的背景,或古松、或桐蔭、或枯柳、或修竹,用以襯托高士的高潔、偉岸、超邁。

4. 嶄露頭角,揚名海上

民國時期,上海的書畫展覽會十分頻繁,舉辦個人展覽會或參加其他展覽會成為畫家展示自己以期獲得市場認可的最重要手段。舉辦個展需要一定數量的作品,籌備時間也比較長,且由于海上畫家繁多,即使是享有聲譽的著名畫家,每次個展也僅展出三至七天左右,所以普通畫家舉辦的個展次數往往十分有限,而參加各種名目的展覽會往往只要幾張乃至一張作品??v觀謝伯子居滬期間參加的展覽,可以分為四種類別:師生(親友)展覽、商業(yè)展覽、慈善助賑及個人展覽。

謝伯子 華山一角圖


師生(親友)展覽共計參加了兩次。據筆者考證,1941年6月謝伯子受邀參加在大新四畫廳舉辦的“錢名山鄧春澍書畫展”,這是其藝術生涯最早的一次展覽,一同參展的還有名山老人第四女錢悅詩。此時謝伯子年僅十九歲,對于這位初出茅廬且天賦異稟的畫壇新秀,名山老人多次鼓勵,而其人其作經老人之題詠序跋,尤為當世所重。其中,一首老人的《外孫畫》現在讀來仍為之潸然,詩云:

外孫年十九,下筆工山水。

天生奇氣出霄漢,五岳三丈羅腕底。

忽然能作晉衣冠,竹林風流猶在彌。

老夫每觀一幅畫,為汝爺娘三日喜。

清才盛德不獲年,合有佳兒為后起。

休道千秋萬歲名,且博眼前窮不死。

全詩表達了對外孫繪畫造詣進步的欣喜之情,也抱憾其早逝的父母沒有看到他成才的一天。同樣的情感,夏承燾也在日記有所表達,其1941年6月17日寫道:“與著新看名山先生展覽會,見玉岑嗣君(寶樹)畫山水、人物頗似張大千,今年十八,惜玉岑夫婦不及見也?!?/p>

謝伯子 曉山云樹


1941年9月謝伯子參加了“中國畫會第十屆書畫展覽會”。1932年創(chuàng)立的“中國畫會”是上海唯一向民國政府備案并獲得批準的美術社團,所以“中國畫會”也成為了其他繪畫社團的風向標,不僅上海的國畫家?guī)缀醵紖⒓? 全國各地的不少國畫家也參加,實際上是一個全國性的國畫團體,因此影響較大。第十屆書畫展覽會匯聚了老中青三代128位畫家的600余件作品,社團骨干鄭午昌、吳湖帆、錢瘦鐵等悉數參展,青年書畫家如謝伯子(19歲)、高式熊(22歲)、吳孟歐(22歲)也均有作品陳列,而這當中尤以謝伯子最為年輕,也無怪乎名山老人稱贊外孫道:

六法天開別有門,謝家玉樹茁靈根。

平生不解師松雪,卻有王蒙是外孫。

綜上,我們可以將1941年定為謝伯子從藝生涯的出道年,此時他甚至不到20歲。鄭午昌作為一代美術史學者,深知名利對藝術家是一把雙刃劍。藝術家一旦成了名,應酬多了,妨礙基本功的鍛煉,有礙于藝術的提高,因此對其有一次意義深刻的教育。 對此,謝伯子在談藝錄中回憶道:“關于鄭午昌先生,他贈給我許多畫冊,供我臨摹學習。他是我父親生前摯友,對我有著寵愛和厚望。我每隔幾天就會把畫稿呈交給鄭老師看,他熱情地給予我以指點,還先后贈給我多種大小畫冊,囑我臨摹。后來,他發(fā)現我的畫法近似大千師,即問姑母。得知原因后,默默不言。當我長到了18歲的時候,有幾幅畫被選入上海大新公司的三樓做美術展出,一下子被售空。鄭老師得知后,嚴肅地對我說:‘你學畫還沒成熟,驟然參展,太輕佻了!’我頓感慚愧,從此閉門鉆研,力求深造。其后,23歲的我在上海青年會首次舉辦了畫展,通過鄭老師親自為我選定多幅作品送展,我才感受到了真正的收獲??谷談倮痪?,張大千在滬舉辦畫展。鄭老師與大千師會晤之時盛贊我畫似大千師,大千師一笑以為然。由此可見,鄭老師教導有方,大度容人。我每每回憶起他,不禁肅然起敬?!笨梢娻嵨绮浅鲇谡嫘年P愛自己的弟子。

1943年5月在上海大新畫廊舉辦的“鄭午昌師生書畫展”,匯集了當時所有的鄭門弟子,此次畫展除每人選出杰作一幀充當助學義賣作品外,其他作品全部定為非賣品,以此來保證展覽的藝術性。展覽共計成功義賣26件作品,其中謝伯子《湖莊春曉》最終競得400元,書畫展總計籌得助學金萬余元。民國期間,災難頻發(fā),不同群體和各種形式的助賑方式相繼涌現,書畫助賑代表書畫行業(yè)的人群和團體,在慈善救濟方面發(fā)光發(fā)熱,是中國近代慈善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午昌通過發(fā)起書畫募捐及捐獻書畫作品等多種方式參與公益事業(yè),也體現出了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尤其是在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鄭午昌幾乎不再參與商業(yè)性質的書畫展銷,而是與同道一起借助手中的畫筆宣揚愛國主義精神,舉辦各種救災展覽會,積極地參與到賑災救災的活動中去。

1944年謝伯子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畫廳舉辦了在滬期間僅有的一次個展,《申報》《海報》《社會日報》等均刊發(fā)了藝術評論。1944年5月16日《海報》報道稱:“三日來參觀者極形踴躍,無不驚其能事,嘆為天才。所作已定去十分之九,情況熱烈,為青年畫廳歷來畫展所未有?!北敬握褂[共展出畫作300余件,扇面占據了三分之二以上,立軸及框片約百余張,現存世的冊頁《山水八幀》、成扇《高山望松》、扇面《秋山閑話》、立軸《松猿》均是本次展覽所展出的作品??上Т舜握钩龅漠嬜鳌栋遵R》《仕女》等佳作此后再未面世過,不知仍存天壤之間否。

謝伯子 春云晨靄


隨著常州光復,謝伯子大舅錢小山、三舅錢叔平相繼回到故里從事教育工作。1946年6月謝伯子亦在其三舅錢叔平陪同下,回到闊別九年的故鄉(xiāng),同時也舉辦了個人在本邑的第一個展覽。1946年8月10日《武進新聞》對此次畫展加以報道:

青年畫家謝君伯子,為已故名山老人外孫,玉岑詞人哲嗣,生而聾啞,酷好丹青,執(zhí)贄于邑中名畫家鄧春澍先生門下,落筆便已不凡。稍長,作客海上,又從其父執(zhí)張大千鄭午昌兩氏游,潛心究討,益復精進,作風融合諸師之長,而于大千,尤得其神髓,山水人物,靡一不工。所畫黃山,雄奇奔放,一時無與抗手,人物能作晉代衣冠,有瀟灑出塵之概。歷年展覽作品于海上,聲譽鵲起,老作家交口稱為藝苑后起之秀。蓋時人作畫,不能無病,非失之狼戾,即失之拘謹,所謂“塵務經心,天分有限”,而謝君則淵源家學,用志不紛,故能寧靜專一,發(fā)揮智慧。正惟生有缺陷,反促成其藝術之深道,享名飲譽,絕非倖致。此次江南畫展啟幕,筆者前往參觀,見有謝君作品兩幅,一為《杖藜行歌圖》,一為《溪橋訪友圖》,取景超逸,用筆渾厚,兼有靈氣,行乎其間,令人翛然意遠。上有小山詞人題句,詩情畫意,相得益彰,足為吾邑藝壇放一異彩。聞謝君不日與錢小山舉行扇展,舅甥合作,一時佳話,吾人可拭目以俟也。

殊為可貴的是,相較于謝伯子之前參加的各項展覽缺乏影像文獻,這次展覽有一幀《錢謝書畫扇展攝影》存世,照片中陳列扇面60余張,其中一張仕女畫,其面容生動、髯發(fā)素衣、不顰不笑,令人印象深刻。

謝伯子 抱琴訪友圖


1947年對于謝伯子來說,是成績卓越的一年,無論是游于藝還是志于教,都獲得了社會的認可。這一年所繪《曉山云樹》獲得上海中正文化獎金美術獎三等獎,能在海上書畫名家中脫穎而出,謝伯子展現出了能成為職業(yè)畫家的水準及能力。同時謝伯子因身上所展現出的不凡才華很快受到了上海聾啞教育界的關注,而此時的謝伯子還不會手語。經過半年多的訓練,謝伯子熟練掌握了手語,在1947年獲聘為上海光震聾啞學校國畫教員一職,每周授課四小時,聘書由校長李定清簽署。

5. 傳承衣缽,回故里從教

謝伯子的成才經歷可以說是民國繪畫史上的孤例,這與其所處的家族底蘊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天賦和堅強、專注的品質密不可分。自1941年出道伊始,八年期間謝伯子以自己無比的熱情與意志書寫著自己的傳奇。1949年謝伯子經戴目再三邀請,反復斟酌后毅然放棄了鐘愛的繪畫事業(yè),結束了自己在上海的藝術生涯,回家鄉(xiāng)參與建設特教事業(yè),沿著父親謝玉岑、外公錢名山的足跡,成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晚年的謝伯子極為感念名山老人,曾作《寄園圖》和《名山老人義賣書法救災圖》?!都膱@圖》中有自題句:“幼隨名山外公在寄園讀書,至今歷歷在目,依戀之余興而作此。”謝伯子用他自己的畫筆來表示對老人的懷念和欽佩。筆者相信,正是因為名山老人那種心懷家國、志存大義及對民間疾苦極富使命感的品格深深感染著這位外孫,才使得他放棄自己職業(yè)畫家的身份和上海的優(yōu)越環(huán)境,投身于百廢待興的特教事業(yè),為新中國特殊教育事業(yè)作出卓越貢獻,此義此舉亦堪稱寄園精神的傳承。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