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評《哲學的生活方式》:“哲學并不走進哲學課堂”

《哲學的生活方式》,[法]皮埃爾?阿多著,姜丹丹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321頁,68.00元

《哲學的生活方式》,[法]皮埃爾?阿多著,姜丹丹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321頁,68.00元


有兩個簡潔有力的提法,能讓我們把握西方古代哲學的精髓。一個是“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由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他把“前蘇格拉底哲學”置于自己所稱揚的“悲劇時代”,讓這些哲學家的人格和學說相映生輝,閃耀著“悲劇時代”的別樣光芒?!氨瘎r代”的哲學家是偉大的個人,有著偉大的個性,如同特立獨行的悲劇英雄。哲學家的個性決定了哲學家的生活,兩者都優(yōu)先于他的哲學學說,因后者不過是他的偉大個性的一種外在顯現(xiàn)。這個提法從西方哲學的本原即“前蘇格拉底哲學”重估整個古代哲學,“悲劇時代”并非一個描述性的歷史時期,而是一種典范性的時代精神。此后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及更后來的希臘化時期哲學家,由于背離了“悲劇時代”的精神,去古日遠,徹底改變了哲學的本質(zhì),使之走上了知識樂觀主義的衰頹之路。

另一個提法是一百年后由法國哲學史家皮埃爾·阿多(1922-2010)倡導的“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這個提法甚至要從西方哲學的本原——古希臘哲學——出發(fā),來重估整個西方哲學史。阿多的命題不僅是說,古代哲學的實質(zhì)是追求智慧的生活方式,而且更進一步地說,由古希臘哲學導源的整個西方哲學,都沒有放棄哲學的生活方式這一傳統(tǒng)。它像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線索,貫穿由古至今的西方哲學,規(guī)定其本質(zhì)。從“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到古代晚期的普羅提諾,這條線索彰明較著?;浇膛d起以后,這條線索看似斷裂,但實際上隱伏于深處?;浇讨匦抡狭斯糯軐W,把柏拉圖學派和亞里斯多德學派的哲學辯論保留下來為自己服務,使之與原先的生活方式分離,成為神學論辯里的材料。古代哲學便主要顯現(xiàn)為一種辯論和理論體系,因為只有基督教才同時可以是理論辯論和生活方式,也就是唯一的“哲學”。不過,文藝復興以來,哲學與基督教又逐漸脫離,與經(jīng)院哲學以及繼承其衣缽的大學學院哲學相對立,“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這條線索又重新朗現(xiàn)。近現(xiàn)代的哲學家如蒙田、帕斯卡爾、盧梭、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和??碌热擞謱⒅俣劝l(fā)揚光大。他們當中雖有些人身居大學,但對于哲學的理解,卻與大學里的學院哲學截然不同,恰如法國詩人夏爾·貝璣的絕妙詩句所言,他們深信:“哲學并不走進哲學課堂?!?/p>

回顧生平和學說的訪談錄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阿多通過一系列的學術(shù)著作對此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九十年代起也為非專業(yè)的公眾撰寫了數(shù)種曉暢易懂的讀物,從總體上闡明這個提法的要義。其中最受歡迎的有1992年出版的《內(nèi)心的城堡——馬克·奧列留思想引論》,1995年出版的《何為古代哲學?》以及2001年出版的《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后兩種如今都有了中譯本,均屬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譯文經(jīng)典”叢書,前者由張憲翻譯,題名改作《古代哲學的智慧》,2017年面世,后者由姜丹丹翻譯,題名改作《哲學的生活方式》,今年5月刊行,這兩本書互相補充,頗可對讀。

《哲學的生活方式》是一本訪談錄,涉及的主題豐富多樣,風格也更接近口語,較為生動,對一般讀者來說,或可首先翻閱。訪談共分十章,有三個對談人,除了阿多本人,另外兩位分別是在美國譯介阿多著作的芝加哥大學教授阿諾德·戴維森和任教于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的讓妮·卡爾利埃??柪X撠煹?-2章和第9-10章里的提問,前面兩章主要涉及阿多的生平、學術(shù)經(jīng)歷和興趣愛好,最后兩章圍繞“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的當下意義展開;戴維森負責中間部分即第3-8章的提問,這幾章討論的主題更具哲學性,首先是對古代哲學文本的性質(zhì)和詮釋方法的闡明(第3-4章),接著詳細討論古代哲學總體上以及各個學派的哲學話語和哲學生活及精神修煉之間的關系(第5-7章),最后勾勒“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從蘇格拉底到??碌拇髠鹘y(tǒng)(第8章)。對談者之一卡爾利埃撰寫的“導言”把這本訪談錄比作有著三個聲音的奏鳴曲,或說三重奏,強調(diào)三個聲音的不同。不過事實上,阿多的聲音還是占據(jù)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他更多地是利用兩人的提問作為跳板,投入對自己生平的回憶或者對自己學說的闡發(fā)。所以說,本書雖然采用了訪談錄的形式,并非阿多所推崇的古代哲學家共同探尋真理的“對話”,而是現(xiàn)代新聞業(yè)慣用的一問一答的采訪。

蘇格拉底


何為“哲學的生活方式”

“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這一提法源自阿多早年針對古代哲學文本進行的細致的語文學研究。留存于世的這些文本有兩個突出的特征引起他的關注,力求找到最合理的解釋。一個特征是它們表現(xiàn)出很強的文類屬性,卻又有著共通的口語性和對話性,另一個特征是許多古代哲學文本包括最富盛名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都存在不少表面上的不一致,有時候甚至自相矛盾,前后缺乏連貫性。鑒于這兩個特征,阿多指出,讀者需要從古代哲學著作的文類入手,揣摩作者之所以選擇該文類的意圖。舉凡史詩體、格言體、對話錄、書信、講義,乃至評注,都確立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關系,這是具體的個人比如師生、朋友、熟人、公民構(gòu)成的關系,而非現(xiàn)代作者與毫無個人性的讀者之間的關系。古代哲學家不為“所有人”寫作(不具任何特征的“所有人”其實并不存在),他們選擇哪個文類的意圖或有差異,但目的總是要改變那個具體的個人或群體,不單從智識上,也從意識、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上(第3章)。緣此,古代哲學著作里的不一致性也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解釋,因為作者在努力尋找改變具體個人最有效的方法,而對某些個人而言,邏輯一致和結(jié)構(gòu)嚴密不一定總是起效(第4章)。總之,這些哲學文本所保留的“哲學話語”,無論是針鋒相對的論辯、高度抽象的理論還是邏輯縝密的體系,最終都服務于具體個人或群體的心靈的培養(yǎng)、靈魂的轉(zhuǎn)向和存在的決定。

我們知道,古代哲學呈現(xiàn)出各派爭鳴的繁榮景象。在突出個性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之后,主要歸為六個學派,即柏拉圖學派、亞里士多德學派、廊下學派、犬儒主義、伊壁鳩魯學派和懷疑主義。那么,什么是這些“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學派的最基本要素?阿多拈出“精神修煉”四個字,強調(diào)不同的哲學學派都是通過“精神修煉”來實踐自己的生活方式,它們各自有著獨具特色的精神修煉方法,而“哲學話語”也是其中之一(第6、7章)。這些修煉方式里最重要的、時至今日仍可發(fā)揮效力的有“面對現(xiàn)在的專注”“從高處俯視的目光”“保持對世界的驚嘆”(第10章)以及“神秘結(jié)合的體驗”(第5章)。

《柏拉圖的洞穴》插畫


還有其他的生活方式

當然,“精神修煉”并非哲學的生活方式所獨有,還有其他的生活方式,特別是與哲學相近的精神性的生活方式,比如宗教的、詩和藝術(shù)的生活方式,都會運用“精神修煉”。阿多也特意強調(diào)了它們之間的差別?!白诮痰纳罘绞健睂λ裕憩F(xiàn)為他所熟悉的天主教形式,因為他從小便在母親的影響下接受了嚴格而漫長的神甫教育。那是既定的、有組織的、制度性的,甚至已經(jīng)與日常生活連為一體的生活方式。哲學的生活方式正欲從中脫離。阿多以他個人的精神成長為例,為我們詳細講述了自己如何進入宗教的生活方式,又如何逐步與之分道揚鑣,讀來令人如臨其境(第1章)。

與哲學更接近的是“詩和藝術(shù)的生活方式”。阿多一生的閱讀偏好和音樂趣味也透露出一些信息。他回憶說,自己從小學習鋼琴,后來還學會了管風琴,他一輩子熱衷于古典音樂,酷愛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弗蘭克、福雷和馬勒。詩人當中他鐘愛里爾克和歌德,其次還有諾瓦利斯和霍夫曼施塔爾,小說家青睞普魯斯特、薩特、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畫家推崇塞尚和克利。他承認,與哲學話語最接近的是文學,文學有時候和哲學話語一樣是精神修煉,但他堅持說:“大多數(shù)時候文學僅僅表達體驗,也就是說,它不是體驗本身(這句關鍵的話中譯本漏譯——筆者按),不是哲學生活,也不是存在的決定?!保?37-238頁,譯文有改動)我們不禁要反問,偉大的文學所表達的體驗來自何處?難道不是體驗本身?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或小說家,難道不是一個艱難而又榮耀的“存在的決定”?不是一種“哲學的生活方式”?如果阿多否定“詩和藝術(shù)的生活方式”是“哲學的生活方式”,那是因為他對“生活本身”的理解還是過于理論化了。當然,“詩和藝術(shù)的生活方式”也不應與“哲學的生活方式”同質(zhì)化。最好的情形是,它們保持一種若即若離而又相互激發(fā)的關系。

同源的生命體驗

哲學的生活方式雖然與其他精神性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卻根源于同一種相似的生命體驗。哲學家、宗教圣徒、詩人和藝術(shù)家在生命之初受到此種體驗的激蕩,按各自的性情,用各自的方式去回應,去捕捉和追蹤,與之同頻共振。此種體驗阿多稱之為“純粹的在世體驗”,一種與日常生活的渾噩狀態(tài)迥然不同的特殊狀態(tài)。阿多回憶了自己少年時期經(jīng)歷的兩次“純粹的在世體驗”(第8頁)。那是一種無法言說的震撼心靈的感覺。后來,他才在他人的筆下讀到類似體驗的描述,最初是羅曼·羅蘭所謂的“海洋感”,隨后他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古今哲人和詩人對此做出描述。整部訪談錄的哲學討論始于阿多對自己的“純粹的在世體驗”的回憶,終于他對這種體驗如何提升為“精神修煉”的解釋,絕非隨意的巧合。

這種體驗之所以重要,因為它非但是個體的哲學生活的本原,也是整個西方哲學的本原。亞里士多德曾說:“哲學源于驚異?!睘槭裁?、對什么感到驚異?對整個宇宙大全和個體的存在感到驚異,驚異于一中有多、多中有一。驚異之所以油然而生,緣于我用一種包容萬有的眼光來看待宇宙和我自己的關聯(lián)。這是一個造物主的視角,造物主對自己所造的萬物不會感到驚異,而我一介凡人,站在他的視角觀察萬物,必定驚異到瞠目結(jié)舌。驚異把古希臘人引向?qū)τ钪嫒f物之關聯(lián)的探究,而那正是哲學的本原。哲學家要保持驚異,他的探究也必須從屬于面向驚異的哲學的生活方式。失去了驚異的“哲學家”,斤斤于語言和邏輯的辯士,在古希臘應該是被稱作“智術(shù)師”的那些人吧。

從尼采的“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到阿多的“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橫跨一百年的這兩個提法,恰好側(cè)重西方古代哲學的兩端。與尼采不同,阿多不強調(diào)哲學家的“個性”與其生活方式之間的關聯(lián),而更多地探究精神修煉的方法,他所推崇的也是古代后期的哲學家如普羅提諾和馬克·奧列留。不過,從尼采的“悲劇時代”的哲學家到阿多的古代后期的哲學家,西方古代哲學如同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知行合一”的根本訴求已經(jīng)昭然若揭,而西方古代哲學家踐行“知行合一”的徹底性和豐富性也擺在我們眼前,促使我們摒棄古希臘哲學偏重理論和“知性”這一仍在流行的錯誤觀念。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