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百年文人》:他們達致夢想的路徑、變與不變都值得我們思考

19世紀末以來的中國,涌現了一大批卓有建樹、性格獨特鮮明的大師級文化名人,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卓越智慧是啟迪后人的一部大書。

【編者按】

19世紀末以來的中國,涌現了一大批卓有建樹、性格獨特鮮明的大師級文化名人,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卓越智慧是啟迪后人的一部大書。叢書《百年文人:清晰或模糊的背影》共六卷八冊,是中南出版集團與北京領讀文化合作的出版成果。該叢書以人物為中心,縱橫百年,廣涉文史,收錄了750篇文章,合計350余萬字,涉及人物156位,從王闿運(1833—1916)始,至林燕妮(1943—2018)終,取其約數,首尾百年。

6月20日,這部耗時六年而成的叢書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學津堂舉行了出版創(chuàng)作對談,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駱玉明,學者余世存,《百年文人》主編梁由之等出席了這次對談并發(fā)言。

梁由之:我之前編過一套書叫《夢想與路徑:1911-2011百年文萃》,從1911年滿清滅亡前夕民國建立前夕開始,一直到截稿的2011年,按照編年的形式選取我認為最值得節(jié)錄的文章,選錄的文章,從一篇到數篇不等,側重社會史,尤其是思想史,那時候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012年9月23日我剛從西藏回到北京不久,在涵芬樓舉辦的首發(fā)式,首印七千冊大概幾個月全部賣完,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書沒有再加印,也沒有做什么宣傳,現在豆瓣還有9.3分。這個書出來以后,商務的老總、合作伙伴、社會各界朋友前前后后說了多次,讓我再編一套書跟那個相配,形成雙璧。因為我做事很多很雜,一直到六年以后,到2018年前后才重新動了這個念頭可以再編一套書。

梁由之


這套《百年文萃》,除了正文以外還有三個板塊:一個是人物簡介,人物簡介我們不是用現成的人物詞典上的資料,是我跟我的團隊根據我們自己的理解和價值判斷重新撰寫的,所以非常費力。比這個更費力的是我們對所有文章做了簡要的述評,少則三言兩語,多則幾百字,這個要說得到位,說得恰到好處,而且還不顯得多余,難度可想而知,不過這也正是我們愿意嘗試、愿意做這套書的原始動力之一。這次這套《百年文人》,人物簡介、簡要述評和文章原始出處這三塊跟《百年文萃》一脈相承,還增加了156位人物的頭像和簽名手跡。

而兩套書最重要的區(qū)別在于,《百年文萃》是以文章為主的編年體,而《百年文人》是以人物為主的紀傳體,我們從王闿運到林燕妮,取生卒年月的話剛好差不多百年。設立156個專條,比如王闿運這個條目下,不收王闿運自己的文章,收的是人家寫王闿運的文章,正、反、合、長、短、大、小各類文章都有,合起來可以作為這個人的一篇傳記或者行傳,而這些文章里有很多大文、名文,也有一些八卦,非常好看,相對來說可讀性遠遠超過《百年文萃》。156個人,少的只收一篇,多的,那種箭垛式的人物,比如魯迅、傅斯年、陳寅恪、張季鸞,這些人少則幾篇,多則十篇甚至十多篇,這跟我對他們的了解和能夠找到的文章多少和精彩程度密切相關,合起來就像156個人物的傳記。這156個人也并不是我們都認可的人物,他們留給后人的印象也都是非常錯落的,有的是人格楷模,有的相對復雜一點,有的甚至人生主體被認為是負面的,可是他要么在學術上,要么在文章上,要么在社會影響力上,都還是有其顯著特色的,我們認為在近現代歷史上他是有一席之地的。

我是這樣理解百年文人的,文人的主體是作家和詩人,這是傳統(tǒng)上的理解??墒乾F代社會隨著社會變化、分化和細化,所謂百年文人還包含文史學者、報人、編輯、出版家、教育家、民間教育家、圖書館專家、翻譯家這些群體,大致可以收到廣義的文人范疇。而這些人的出現,他們的人生道路,他們的各種選擇,他們的追求,他們的夢想,他們達致夢想的路徑,他們的變與不變,這些都可以引起我們深層的思考。這個書堅持六年終于做出來,至于在多大程度上達到自己的初衷,對社會對廣大讀者尤其青年人有無裨益,有待于時間和市場的雙重檢驗。我們自己把這個書弄出來就是好的,這個就是一切。

駱玉明:首先祝賀由之做出這樣一套書來,疫情期間,整個社會環(huán)境、生活狀態(tài)都不太好,在有些煩悶的狀態(tài)下,能夠用心去做這套書,能夠給很多讀者、特別給年輕朋友提供非常好的讀物,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我以前很少勸朋友讀書、勸年輕人讀書,原因是我自己讀書特別少,一天到晚說你要多讀書,覺得自己的臉上也掛不住。但是現在我經常跟年輕人說多讀書,為什么?現在年輕人的生活給我一種感覺,一個是零碎,思想沒有邏輯、沒有系統(tǒng)性。一個是匆忙,生命好像就是零零碎碎不斷消失的過程。然后還苦惱,為什么苦惱?因為你天天對付那些零碎的事情,必然有很多不順心的事,這種零碎的、混亂的、焦慮的狀態(tài),在年輕人當中挺多的。所以讀書有什么好處?讀書把你生命的寬度放大,把你生命的厚度放大,你不會在那么瑣碎的、不安的、整天不斷發(fā)生又不斷消失的偶然事件當中去消耗自己,你是站在一個很廣大的、很高的立場上去理解很廣大的、很深遠的人類的生活內容,這時候你會覺得瑣碎的東西根本不重要,你用不著操那些心,你操心自己怎么過得開心一些。

駱玉明


我勸人多讀書,特別多讀一點歷史,中國百年的歷史非常豐富,而且歷盡艱難,在這段歷史過程當中生活過來的人,他們經過很多很多的沖突,很多很多的選擇,也經過很多很多的苦難,當中也有很多人勇敢地承擔了他們的歷史責任,我們仔細讀這樣的書,會對百年的歷史有深刻的理解,我們會知道我們是什么樣的人。你知道了歷史,可能會對自己的理解更清楚一點,對社會的理解更清楚一點,你對你和這個世界的關系也會更清楚一點。不然的話你整天活得破破碎碎,這不是很沒趣嗎?

馬勇:看中國三千年歷史大概最大的變動在最近的兩百年時間,這個變化還沒有走完。這個變化最大的特點是從傳統(tǒng)中國走出來,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文明走出來,走到現代工業(yè)化國家,走到現代工業(yè)文明。在這段歷史當中可以看到,從作品當中,盡管都是文人,但你可以看到大家不同的貢獻?!拔娜恕苯裉煲苍S不是很正面的詞匯,但是中國歷史上士農工商,還是士大夫階層引領社會進步和社會變化,因為中國這個結構,市民社會結構就是各司其職,士大夫的責任就是讀書、思考和表達,我們講文人的意義可能是在這個地方。

馬勇


當然近代以來有一個大的問題,我們從工業(yè)化發(fā)生之后,中國需要大量的有知識的勞動者,我們才出現文字的改革,文學的改革。這些改革解決了古典中國的精英教育,把原來古典中國的精英教育改成大眾教育,我們看19世紀晚期,不論是陳獨秀還是林紓,他們所做的工作就是讓大眾能夠掌握文化,所謂文學革命就是這個東西。文學革命走了一百年之后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大眾掌握了文化,大眾可以運用文化去表達,必須感激這一百多年來文學的革命、文字的改良,讓大家有了表達的可能。兩百多年以前中國人的表達能力不是普遍化,文人才有表達能力,這是巨大的進步。這套書的編寫,我個人覺得是非常值得祝賀的,在選本上,一個是標準,一個是范圍,另外就是總會有各種遺漏,或者為什么收這個沒收那個,這都是很正常的,將來梁先生有機會在這六卷出來之后再續(xù),慢慢成為過去一百多年、兩百年中國人精神歷史的一個思想寶庫。

葛劍雄:我的感覺是,我們用不著拿自己的標準或者拿什么通行的標準來要求梁先生選,這是他自己選的,這是代表他個人的,如果往大說叫價值觀,往小說是個人的情趣。

葛劍雄


但問題是,一個社會如果離開這樣的選本,到底拿什么標準?全民投票?還是官方成立委員會大家討論?我也參加過這類討論,最后投票投出來的當然有一定代表性,但我想它不會使各位感興趣的,而且最后它在歷史上也未必能被你肯定。而梁先生他是個人選的,他叫我寫序,我實際上給他為難了,我就要質問他,你自己的標準到底能不能前后一致,能不能自圓其說。昨天晚上我們正好有一個對話,他給我圓了一點,但是我現在還不滿意,我覺得有的地方他圓不了,有的他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今天用不著多講,如果各位看了我的序,你們是支持我?還是支持梁先生?但不管怎么樣,多一種不同的聲音,多一種不同的標準,這樣的話將來后人看我們這些東西,才能夠真正反映出我們這個時代,真正反映出包括各位在內的我們大家的一種選擇。

余世存:由之身上有文人氣,也有江湖匪氣的一面,他是一個操作力很強的人,他這么多年出了這些書。我研究歷史,最近一百年也是我關注的一塊,這跟由之也是很接近,我們算是同齡人,這是我們這代人對中國近百年的時代和人物所做的一點工作。我們這代人其實深受百年中國的影響,或者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的中國文化走向范式的轉變對我們的影響很深。當然到今天可能有人說中國發(fā)展的范式在進行轉型,新文化運動百年的遺產究竟是什么,可能見仁見智,這套書也是非常好的材料供大家思考選項。

余世存


我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講一下對近代中國這些歷史和人物的看法。我覺得他們影響我們這代人,在于他們提供了人生社會的一些參照、一些坐標。比如由之選了我寫穆旦的文章,我年輕時候就受穆旦的影響,而且把穆旦當作自己的兄長,也算是以詩人自居的。等我快到50歲的時候,我把龔自珍當作一個參照,而且很惶恐,覺得自己快到知命之年,跟龔自珍的差距太大了。這兩年馬上又到了魯迅的年齡,這個也很麻煩,這也是一個很焦慮的事情,我們在座有些先生、有些人以后活的歲數會是兩個魯迅,可能跟我們以前知道的那些文人,比如唐代的文人一般活50多歲,宋代的文人大概66歲左右,現代的文人可能都是90多歲,也就是說你的人生長度是我們知道的這些歷史文人的人生長度的一倍,我們這個答卷交得如何?這就是我以前說我跟龔自珍比、跟魯迅比的一個特別的、對自我一言難盡的原因。有位詩人叫李南,我很多次引用過他的一首詩,他說他快到40歲的時候,他寫:“再有一年,我就活過了曼德爾施塔姆,但是我沒有他那么澎湃的生命力量?!彼哪恐械膮⒄帐翘K俄的詩人曼德爾施塔姆,我們這代人的參照可能就是百年來中國的這些文人。所以由之現在系統(tǒng)地從他自己的角度把這些事做一個整理是特別好的一件事。

我們現代中國人生活在這樣一個當下,我們的有效交流太少,怎么重建我們的有效交流,怎么重建我們的理性溝通,可能第一步還是對事實的認定,對材料的基本掌握,所以由之以這樣的方式,他其實是構建了有他個人特點的紀傳體斷代史或者大的時代史,這一點特別有意義。

現場讀者


當然下一步我們對百年文人的了解,可能還要往前推進一步,要有更多的人參與,使它成為我們日用的一個常識,這個常識雖然經過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我們的推薦,但是在中國社會還沒有完全扎下根來,所以我們要真正地把這塊作為社會和我們個人的正面資產,可能還需要走很長的路。從我個人的理解來看,我們從比較笨的地方入手,像由之這樣下笨功夫,先從最笨的態(tài)度出發(fā)去了解真實的歷史,再來了解我們的現實,再去展望未來,才有意義。就像我年輕的時候喜歡穆旦的詩,穆旦之所以在中國現代史上有這么高的地位,其實是他在詩歌領域給我們漢語提供了新的人格的示范方式,不像我們理解的“文”,我們可能對“文”看得太高,還是停留在高的階段,但是像穆旦那代人已經把“文人”和“文”看得很尋常,這也是現在年輕網友的心態(tài)。穆旦晚年的一首詩,寫得特別好,感動過很多網友,他那句話是這么說的,“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我覺得這才是一個詩人涅槃時候的天鵝之歌,而不是在詩歌領域好像我要做英雄、做王者,把自己看得很高。我們的漢語,從古典漢語發(fā)展到現代漢語,以正常的姿態(tài)、以尋常的姿態(tài)來看待自我,再來看待這個世界,可能會讓自己更踏實一點。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