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老照片、考古材料與文獻,多重視角看北京

2022年,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上,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介紹,已經(jīng)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報項目。

2022年,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上,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介紹,已經(jīng)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報項目。為向大眾介紹中軸線和北京城的歷史,多部相關(guān)著作出版,我們以最近出版的《中軸之門》與《人類文明的圣殿:北京》來看學者們從自己的研究角度出發(fā),怎樣介紹北京。

《人類文明的圣殿:北京》由華夏出版社推出,作者王光鎬為考古學者,這本書中,王光鎬從地下考古、紙上文獻、地面古建筑三重角度來講述我們熟悉而不一定完全了解的北京。

長期以來,大眾對北京歷史文化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對一些歷史事件的分辨上,或停留在對各類古建筑、古遺跡的甄別上,或聚焦在對民俗文化和胡同文化的描述上,或沉浸在對各種宮廷秘聞的披露上,反倒因此忽略了對它歷史文化本質(zhì)屬性的考察。

書中,王光鎬以悠久、持續(xù)、遞進、多元、一統(tǒng)來概括北京歷史文化的質(zhì)感,他認為,北京存在標志古人類起源的“北京人”,也存在標志現(xiàn)代黃種人起源的“田園洞人”和“山頂洞人”;既有新石器時代先驅(qū)的“東胡林人”,又有神話傳說中的黃帝集團及其后人,表明這里是集人類起源、新石器時代起源、國家文明起源于一身的地區(qū)。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第一地點(猿人洞)


放在一個更長的歷史線索中考察,自西周初年燕國安邦建都,北京地區(qū)就開始進入了成熟的文明形態(tài),之后,北京先后成為方國、諸侯國之都——州郡治所——北方重鎮(zhèn)——遼朝陪都——金中都——元明清都城,地位日隆,呈逐次遞進式;與此同時,燕京文化的輻射圈不斷擴大,文明的程度不斷提高,政治的機制不斷完善,各方面的地位都在不斷攀升。

王光鎬認為,從地理上說,北京是幾千年中國文明發(fā)展的原動力——農(nóng)業(yè)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互動的重要見證之所,中原文化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在此融匯,造就了北京地區(qū)歷史的多元性、民族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使之成為封閉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相對開放的系統(tǒng)。自西周以降,幽燕地區(qū)納入了中華主流文化圈,一脈相承的漢文化在一個特殊地域造就了一個特殊熔爐,使融匯其中的各民族通過文化的橋梁不斷加深了民族心理的溝通。

王光鎬由此也談到,在全面考察北京歷史文化的屬性時,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性問題要澄清。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一定要盡力摒棄傳統(tǒng)史學中無所不在的“中原中心論”影響,客觀公允地看待每個區(qū)位特有的優(yōu)勢。在中國大陸上,北京地處東北一隅,東臨大海,北接朔漠。這個地理區(qū)位恰好決定了它相輔相成的兩大屬性:一是遠離中原腹心,二是地近蠻夷。

司馬遷在《史記·燕召公世家》中說“燕迫蠻貉”;《戰(zhàn)國策·燕策一》載燕王自謂“寡人蠻夷辟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史記·刺客列傳》載燕人荊軻自稱“北蕃蠻夷之鄙人”,凡此都是對燕地這種性狀的經(jīng)典表述。王光鎬認為,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中國正統(tǒng)史觀一貫強調(diào)“中原中心論”和“華夏中心論”,若不清除這種觀念帶來的負面影響,就無法正確理解這個地理區(qū)位帶給北京的特殊勢能。

回到《人類文明的圣殿:北京》中,書中的二至六章主要闡釋悠久、持續(xù)、遞進、多元、一統(tǒng)這五個北京的文化屬性。第七章《東方神韻——古都北京的城市風貌》則從古代北京城市建設的角度出發(fā),具體闡釋了體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信仰、倫理道德、文明基干的禮制建筑的發(fā)展和各大宗教建筑;最后一章《人類奇觀——光耀千古的文明圣殿》中,作者對北京歷史文化的特異性做了大視角的橫向比較。

據(jù)悉,王光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生于北京,青年時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中年結(jié)束外地考古學教學生涯后又回到北京擔任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館長、北京市文化發(fā)展中心主任等職,他與北京城和考古學結(jié)緣均長達半個多世紀,這也是《人類文明的圣殿:北京》誕生的淵源。

《人類文明的圣殿:北京》從大處著眼,關(guān)心北京的歷史、文化、文明何以長盛不衰,始終保持著持續(xù)、遞進的發(fā)展和它怎樣奇跡般地將主流民族、主流文明和多元民族、多元文化融合起來。

另一本書《中軸之門》則主要聚焦于北京的中軸線。書中共分五個章節(jié):“中軸線是什么”“中軸之門”“門之風云”“門之趣聞”“門之謎團”,循著老照片的蛛絲馬跡,輔以文字的線索,將中軸之門的趣事軼聞、謎團考證一一呈現(xiàn)。 

《中軸之門》的作者李哲談道,中軸是由建筑群烘托而來,是時間的延續(xù)和空間的延展,而建筑群之間、建筑群自身,門是樞紐節(jié)點。門是個綱,綱舉目張,抓住“門”這個“點”,那么就可以體會出中軸的“線”,并發(fā)現(xiàn)它的中軸“帶”。

《中軸之門》的一個特點是輔以許多的老照片,作者分享道,北京作為首都,在照相發(fā)明的初期,北京便成為沿海地區(qū)以外最受攝影者矚目之地,留下了數(shù)量遠超想象的舊日影像。

攝影術(shù)的發(fā)明是在1839年,僅僅21年后,攝影術(shù)就進入北京,將一個從古典時代緩緩走來的北京城記錄了下來。內(nèi)城的東南部以及前門、崇文門內(nèi)外,影像尤多,這是靠近當時的使館區(qū)的緣故。一個常見的拍攝路線,就是從東交民巷東口出來,登崇文門,俯拍城門內(nèi)外,甚至還能在城墻上向東向西探尋,拍攝東南角樓、觀象臺和貢院,西邊則可拍攝正陽門和宣武門,甚至還有人走到了西南角樓、醇親王府南府一帶。下了城墻,還可以向東單溜達,沿途拍攝。而北京飯店的客人,則多會拍長安街。若要去隆福寺逛逛,則會拍東四南北大街,東單牌樓、東長安街牌樓、東四牌樓也都是要拍的,尤其東四南大街兩側(cè)店鋪,常常入鏡。甚至還有口耳相傳的“打卡地”,尤其以茶葉店、餑餑鋪和藥鋪居多,因為這類店鋪往往裝飾精美,奪人眼球。他們還喜歡拍街頭的婚禮和葬禮隊伍,尤其是葬禮的儀仗,由此也記錄了作為背景的店鋪、寺廟和人群。

城樓、寺觀、壇廟、衙署和王府等大型建筑也往往是攝影師的關(guān)注點,尤其是城門,無論是內(nèi)外城的城門,還是皇城各門,攝影師路過總?cè)滩蛔∨e起相機,這些東方的宏大建筑太過壯麗,那種沖擊力是難以抵擋的。 

書內(nèi)頁


曾策劃出版《老照片》系列的汪家明談道,老照片可以糾正一些誤判,有一錘定音的效果,缺乏專門文字記載的,正可以通過解讀老照片加以彌補,通過文字再來解讀老照片。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