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敦煌遇見盧浮宮》:一場橫跨亞歐的藝術碰撞實驗

羅伊爾在新書發(fā)布會現(xiàn)場為讀者講解敦煌藝術。敦煌與盧浮宮,堪稱中西方兩大藝術圣地。不同時期的西方藝術和敦煌藝術之間存在著某種呼應嗎?敦煌藝術歷史上也曾有過文藝復興?

羅伊爾在新書發(fā)布會現(xiàn)場為讀者講解敦煌藝術。


敦煌與盧浮宮,堪稱中西方兩大藝術圣地。不同時期的西方藝術和敦煌藝術之間存在著某種呼應嗎?敦煌藝術歷史上也曾有過文藝復興?如果達·芬奇穿越到敦煌,他會對哪個洞窟更感興趣?

近日,藝術脫口秀創(chuàng)始人、敦煌文化守望者羅依爾的新書發(fā)布會《敦煌遇見盧浮宮:何以為美》在上海鐘書閣綠地繽紛城徐匯店舉行。通過不斷發(fā)問引出一個又一個奇思妙想,在敦煌藝術與盧浮宮藝術的對比分析中,羅依爾為讀者展現(xiàn)了敦煌藝術之美。

《敦煌遇見盧浮宮》書封。


羅依爾早年間在法國學習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西方美術。回國在上海美術館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一次策劃敦煌展覽的機會讓羅依爾深入接觸了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從此也改變了他的方向。作為第一批“敦煌文化守望者”,羅依爾在敦煌一待就是40天,并深入了很多不對外開放的洞穴,由此更全面地接觸到了敦煌的深意。

“遠離上海后,我更是發(fā)現(xiàn)了敦煌的療愈作用,每天就是學習、吃飯、工作,竟然所有的都市病都好了。五色令人目盲,到了大漠之中,忘記手機的存在,我們才能真正地‘看見’藝術。如今打著電筒看洞窟的體驗,和千年前善男信女參拜莫高窟時沒有太大改變,這種還原歷史的穿越感是很多博物館都無法重現(xiàn)的。”抱著讓更多人了解敦煌藝術、以更寬廣的視野重新認識敦煌藝術的初心,羅依爾開啟了敦煌藝術傳播,又用三年時間將他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寫成了這本《敦煌遇見盧浮宮:何以為美》。

在深度觀看與了解中國文化藝術的過程中,求知欲也把羅伊爾引向一個問題:那時西方文明在干什么,這件作品放到那邊大概是什么水平?羅伊爾說:“把西方藝術作為一種對比的參照物,不但會發(fā)生有趣的‘化學反應’,我們甚至可以通過對比東西方的異同之處而更加理解中國藝術與文化的特點。”

達·芬奇手稿中的舞者。


達·芬奇曾說“繪畫要包羅整個世界……一個除了人像就不會畫其他的畫師太可憐了?!绷_伊爾猜想,如果達·芬奇來到敦煌,他一定會為“數(shù)據(jù)量”極大的經(jīng)變畫著迷。

敦煌早期壁畫,一面墻上會表現(xiàn)好幾個內容,而到了唐朝開始,一整面墻就是一幅畫,表達一個主題:凈土。而此時的凈土系經(jīng)變畫出現(xiàn)了透視,開始變得立體,信息量巨大。經(jīng)變畫對畫師要求極高,人物和復雜的構圖自不用說,山水、動物、靜物、建筑、裝飾,全部擅長才能畫好一幅畫墻。

《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的三種透視。


羅伊爾說:“當達·芬奇來到石窟,大概首先會驚訝于壁畫在千年后還保存得如此完好,他應該還會想起自己因為實驗顏料而徹底搞砸的大型史詩壁畫《安吉里之戰(zhàn)》和已經(jīng)大片剝落的《最后的晚餐》。《繪畫論》中,達·芬奇花了很多筆墨來說透視,經(jīng)變畫中俯視、仰視、平視同時存在的做法可能會讓他眼花繚亂,就像看到塞尚的作品那樣。”

“220窟整體非常優(yōu)雅,但和盛唐的217窟比有些‘清淡’,在樂舞圖上也有這種感覺。220窟著名的6個舞者姿態(tài)優(yōu)美動感,但看久了就會明白她們在舞動之時依然有所收斂,保持了一種古典感,兩人對稱的姿勢、對視的眼神、保持的距離和寬廣的舞臺也加強了這種效果。”

220窟壁畫中的舞者。


“樂舞部分達·芬奇最熟悉不過了,他以前歌喉動人,也是里拉琴的高手,有金主贊助后策劃過很多宮廷娛樂活動,那時歐洲人眼中的東方,就是唐朝經(jīng)變畫中這樣裝飾華麗的異域?!?/p>

羅伊爾解讀:“要讀懂217窟《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間的凈土莊嚴,對達·芬奇來說也是小菜一碟,他第一眼就能認出圖中最重要的人,因為他有與眾不同的背光和華蓋,以最大的篇幅占據(jù)了最重要的位置,安杰利科《最后的審判》中的耶穌不也是嗎?在今天,這樣的站位叫C位。身邊菩薩圓形的頭光代表了他神圣的身份,西方圣人亦然,只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厚重實心的餅狀光環(huán)變成了細細的金色圓環(huán)。”

217窟《觀無量壽經(jīng)變》。


“敦煌有著不輸盧浮宮的藝術杰作,在這個圖像強勢的視覺時代,傳統(tǒng)文化如何觸達和吸引人們變得尤其重要,”羅伊爾希望在敦煌與盧浮宮的相遇中向讀者呈現(xiàn)一種不同的敦煌藝術之美:從觀眾體驗的角度對比巴黎市中心的皇家宮殿與西北大漠中的幽暗石窟帶給人的震撼;在45窟脅侍菩薩與斷臂維納斯的美之巔峰對決里探索中西方審美與價值觀的異同;在穿越敦煌之旅中尋找莫高窟里的天才畫匠與他的自畫像;在220窟經(jīng)變畫和拉斐爾壁畫的互鑒中,發(fā)現(xiàn)當時藝術贊助人的品位與追求;在米開朗基羅晚年的糾結與254窟“舍身飼虎”的對峙中觀察人生的痛苦與解脫。

《敦煌遇見盧浮宮》既是東西文化之間的一次碰撞,也反映了近年來始終保持高位的敦煌熱。在上海,不同美術館都陸續(xù)推出了敦煌相關主題的展覽,均深受觀眾喜愛。敦煌文化節(jié)也走進學校、走進商圈,為大眾了解敦煌藝術提供了多元的渠道。對于敦煌文化的上海熱,羅依爾也有自己的看法:“蒙娜麗莎之所以出名,是因為500年前被畫出后就有不斷有人對其再創(chuàng)作,敦煌看似很火,依然需要大量的當代再演繹,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在這個視覺欲望強烈的時代看見敦煌?!?/p>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