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西方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復旦大學西方史學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會議主題為“作為思想史的史學史:史家、方法與理論”。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貴州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蘇州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北京聯(lián)合大學、復旦大學、《史學月刊》編輯部、《江海學刊》編輯部等單位共計四十余位專家學者與會。
會議開幕式由復旦大學吳曉群教授主持。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分黨委劉金華書記致辭。劉書記首先祝賀西方史學史研究團隊成功入選復旦大學2023年度十佳“三好”研究生導學團隊、其開設的本科生專業(yè)必修課“西方史學史”課程獲國家一流課程榮譽,并對西方史學史專業(yè)方向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期待。
會議開幕式
復旦大學張廣智教授發(fā)表了題為《我們總要前行》的致辭,希望學界同仁共同支持復旦《西方史學史研究》雜志。他還回顧了由耿淡如先生開啟的復旦西方史學史傳統(tǒng),勉勵在座的后學們要在不斷的探索中前行,“不畏艱難、不辭勞苦”,做些墾荒者的工作,為中國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各自的貢獻。
大會主題發(fā)言環(huán)節(jié)由復旦大學李宏圖教授主持。復旦大學鄒振環(huán)教授首先發(fā)言,介紹了伍光建于上世紀20年代編譯的《西史紀要》。該書是系統(tǒng)利用英文文獻編撰漢文西史的首創(chuàng)之作,且提出了西史的新分期。在呈現(xiàn)西方從貧弱到富強的過程中,伍光建為國人提供了可供參照的一面鏡子。
復旦大學張廣智教授與鄒振環(huán)教授
復旦大學張仲民教授以王國維1916年初回到上海后與張爾田的交誼為切入點來思考學術(shù)史與生活史的關(guān)系,以此呼應王汎森教授提出的“思想史和生活史的交集”的學術(shù)倡議。張教授認為該研究既有助于了解該時期王國維的學術(shù)思想和政治參與,同時對增進民初上海遺民圈生活狀態(tài)的了解也多有裨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旭鵬研究員以“復線的民族史”為主題探討了全球史時代民族史書寫的新可能?!皬途€的民族史”強調(diào)民族的多元性、復雜性和少數(shù)族群的特征,挑戰(zhàn)了作為“集合單數(shù)”的民族概念和排他性、同質(zhì)化的民族國家敘事,有助于突破將全球史和民族史對立起來的研究范式,在全球史的地方化和民族史的全球化并行的時代深化對兩種歷史書寫方式的認知。
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旭鵬研究員與復旦大學吳曉群教授
上海師范大學徐善偉教授分享了他重讀卡爾·貝克爾《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一文的新體悟。徐教授認為,以往將該文視作相對主義史學的做法有失偏頗,貝克爾所實際強調(diào)的是一種適度而非極端的相對主義。同時,該文盡管意在強調(diào)歷史認識的主體性,打破19世紀以來職業(yè)史學家的權(quán)威形象,卻無意間為后來的公共史學提供了淺顯易懂的理論話語。
復旦大學張仲民教授與上海師范大學徐善偉教授
下午進行的分組討論中,第一組由《江海學刊》潘清研究員主持。四川大學呂和應副教授首先發(fā)言,探討了西方史學理論的思想史研究中的問題緣起、意義和路徑。呂教授認為,西方史學理論家在進行思想創(chuàng)造時離不開對思想史的論述,這些論述是其思想創(chuàng)造的基礎。因此,關(guān)注思想史維度有助于消除西方史學理論中某些長期存在的誤解,在此過程中我們需力求回到原文,避免時代誤置。
北京聯(lián)合大學王利紅教授作了題為《維柯歷史哲學的生存論視域》的發(fā)言。她認為,海德格爾與馬克思共同發(fā)動了一場“存在論的革命”,強調(diào)的不是主體與客體的二分而是一種交互性的關(guān)系。王利教授分享了她的學習心得,鼓勵大家訓練跨學科的思維,令哲學、文學與史學相貫通。
貴州大學朱兵副教授討論了克羅齊的政治思想。目前學界對克羅齊的政治思想較少關(guān)注,但他的政治思想和他的歷史研究聯(lián)系緊密??肆_齊注重史學的經(jīng)世致用價值,通過歷史為自由主義搖旗吶喊,在西方思想史上留下了深遠影響。
復旦大學黃璐青年副研究員探究了葛蘭西與“二戰(zhàn)”后意大利史學的兩次分野。這兩次分野分別是1947年馬克思主義史學對自由主義史學范式的挑戰(zhàn),以及1968年前后左翼史學的興起。在這兩次史學分野中,葛蘭西都是重要的思想資源。
上海師范大學陳慧本博士宣讀了論文《工作組與研究小組:聯(lián)邦德國歷史知識生產(chǎn)組織管窺》,以“現(xiàn)代社會史工作組”“史學與詮釋學”“歷史理論”和“柏林歷史工作間”為案例,說明了工作組和研究小組是現(xiàn)代歷史知識生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機構(gòu)塑造著學術(shù)話語和知識生產(chǎn),而研究者的活動也反作用于組織結(jié)構(gòu)。
上海師范大學楊璇博士考察了19、20世紀之交英德史學史著作中的蘭克史學。英、德史學家對蘭克史學的不同理解關(guān)系到歷史學的性質(zhì)問題,德國史學家達成了歷史學是科學的共識,但英國史學家圍繞著歷史學是否是科學展開了爭論。王利紅教授則指出,蘭克的“消除自我”應當跟其基督教信仰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楊璇博士的認可。
第二組分組討論由《史學月刊》李恒副主編主持。東北師范大學張作成教授首先從中西史學比較的視角討論了歷史時間這一概念的源流與演變。他借鑒阿赫托戈的思路,從中國文字的語義出發(fā),梳理了時間從古代到當代史學的內(nèi)涵轉(zhuǎn)變,特別是有關(guān)歷史與未來的討論,超越了史學對時間的傳統(tǒng)認知,引發(fā)了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
東北師范大學謝進東副教授考察了民國學界的歐洲中心主義歷史觀。學界對外國史家的歐洲中心主義認識較深,但卻往往忽略了中國學人自身的歐洲中心主義。民國史家在中國歷史分期上常常套用西方的上古、中古、近代三分法,蔣廷黻解釋中國近代史的“壓迫—抵抗”模式也成為費正清“沖擊—回應”模式的先聲。
上海師范大學李騰副研究員探討了中世紀盛期的神學化歷史分期與史學觀念。在12世紀文藝復興期間,來自猶太教的“四大帝國”范式讓位于以教會為中心的歷史書寫,“三位一體”成為歷史分期的基準,世界秩序依靠救恩的歷史解釋而獲得意義。
東北師范大學李根副教授分析了卡洛·金茲伯格微觀史學中的修辭。金茲伯格很少在文章中與其他史學流派明確對話,抑或歸納自己的史學研究方法,但卻在《奶酪與蛆蟲》的新版序言中明確提出自己的作品是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回聲。金氏讓作者的聲音進入書寫,使歷史學家和讀者坦誠相見,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書寫原則。
參與分組討論的《史學月刊》李恒副主編、東北師范大學謝進東副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張作成教授、東北師范大學李根副教授
復旦大學戎恒穎副研究員介紹了年鑒學派與法國宋史研究的互動。以白樂日、藍克利為代表的法國宋史研究者們不僅與布羅代爾等年鑒學派的學者交往密切,還積極參與“長時段”復興等年鑒學派的史學建構(gòu)。年鑒學派的研究特色也體現(xiàn)在法國的宋代財政史和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之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張一博助理研究員以小施萊格爾的普遍史書寫為例,探討了思想史與史學史的互動。作為德意志浪漫主義的代表,小施萊格爾的史學作品往往被忽視,但他回歸中世紀愛與秩序的普遍史書寫是他為現(xiàn)代性找尋出路的重要嘗試。這種“另類”的哲學化寫作恰恰有助于我們突破對德意志史學單線演進的傳統(tǒng)認識。
圓桌討論由淮北師范大學李勇教授主持。李教授從張廣智教授上午的致辭談起,邀請與會學者對西方史學史的未來展開思考。除此前發(fā)言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討論之外,來自上海師范大學的梁民愫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的范丁梁副教授、蘇州大學的張井梅副教授等學者也先后發(fā)言,探討了西方史學史的研究路徑、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的概念和定義,并對主題發(fā)言和分組討論中涉及的問題作了進一步討論。
(本文圖片由張仕洋、呂兆男、駱倪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