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水仙:得水能仙,翠袖黃冠

春節(jié)前后,水仙花開,盈盈一水間,恍如水中仙子,凌波飄拂。北宋黃庭堅詩有“得水能仙天與奇,寒香寂寞動冰肌。仙風道骨今有誰,淡掃蛾眉簪一枝?!?/p>

春節(jié)前后,水仙花開,盈盈一水間,恍如水中仙子,凌波飄拂。北宋黃庭堅詩有“得水能仙天與奇,寒香寂寞動冰肌。仙風道骨今有誰,淡掃蛾眉簪一枝?!彼未韺W大家朱熹有“水中仙子來何處,翠袖黃冠白玉英”來贊水仙之品。

水仙是我國傳統(tǒng)名花之一,亦是歷代名家筆下常繪題材。無論是宋代趙孟堅筆下的《水仙》長卷,還是明代仇英、陳淳,清代惲壽平筆下的水仙,無不筆致精細,淡雅一片,幽香襲人。新春之際,《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的“故宮花信”特梳理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名畫中的水仙,恭祝讀者朋友新春吉祥,清芬相隨。

宋 水仙圖 頁

宋 水仙圖 頁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無款印。裱邊舊題簽:“趙子固寫生水仙”。

圖中水仙花開,清新可人,葉片舒展而不零亂,飄逸瀟灑,并將畫面分割成五部分,花蕊處于中心偏上位置,引人注目?;ò暌约饧氈P勾勒輪廓,再染白粉,花蕊以橘黃點染,設色淡雅清逸。此圖著筆簡潔而韻味無窮。

宋 趙孟堅 水仙 卷

宋 趙孟堅 水仙 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趙孟堅 水仙 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趙孟堅 水仙 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趙孟堅 水仙 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堅(1199—1264),字子固,為宋宗室。善畫水墨梅、竹、蘭、水仙,學揚無咎一派。 “水仙圖”存世有數本,均紙本水墨橫卷。運筆尖細穩(wěn)健,并隨翻轉之勢,暈染濃淡變化。雖全用水墨,卻能將花葉的色澤、質感、厚度真實地表現出來,極有“墨分五彩”之妙。惟現存數本“水仙圖”中,究竟何者為趙氏真跡,學術界尚有不同看法,迄未獲得定論。

宋 錢選 八花圖 卷  

宋 錢選 八花圖 卷  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筆致柔勁,一絲不茍,敷色清雅,濃淡相宜,整幅精工而不滯板,細膩而不纖巧。本幅前右下角鈐“舜舉”印一方,拖尾處有元代趙孟頫題跋:“右吳興錢選舜舉所畫八花真跡,雖風格似近體,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爾來此公日酣于酒,手指顫抖難復作此。而鄉(xiāng)里后生多仿效之,有東家捧心之弊,則此卷誠可珍也。至元廿六年九月四日同郡趙孟頫?!?/p>

諸仙妙繪 冊 宋 錢選 畫水仙

諸仙妙繪 冊 宋 錢選 畫水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元集繪 冊 元 趙孟頫 雙鉤水仙

宋元集繪 冊 元 趙孟頫 雙鉤水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行書自題:瑤池昨夜天風顛,飄飄吹下凌波僊。湘神相邀入水府,羅韈步月搖金鈿。仙姝自憐嬌莫比,玉立亭亭照秋水。嗟哉可望不可攀,注目滄洲渴心起。大德二年(1298)春王月,寫于松雪齋中,子昂。

元 王淵 畫花卉 冊 水仙

元 王淵 畫花卉 冊 水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仇英 水仙蠟梅 軸

明 仇英 水仙蠟梅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仇英 水仙蠟梅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生卒年畫史無記載,但由流傳存世落款作品推算,他活動的時期,是從武宗正德四年(1509)到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的四十余年間。傳說他早年做過漆工,被畫家周臣遇見,驚訝他的才藝,于是主動收留并傳授他繪畫,后來又經過一番臨摹古畫的工夫,終于成名。他的作品,不論山水、人物、士女以及竹石花卉,都是筆致精細,著色鮮麗,卻又能脫去匠氣,給人有高雅清麗、工而不俗的感覺。

明 陳洪綬 水仙竹石圖 扇頁

明 陳洪綬 水仙竹石圖 扇頁 故宮博物院藏


扇頁有自題:“庚寅孟冬,與張展老、荊絲老過公治道友天香邸中,斗酒之會畫此,兵戈中得此良少。洪綬?!扁j“章侯”朱文印?!案笔乔屙樦纹吣辏?650年),陳洪綬時年53歲。

圖繪水仙、翠竹與山石相伴的園林小景。石以側鋒勾線并作皴擦,筆力勁爽,顯現出石材堅硬的質感,襯托出水仙及竹的嬌柔之美。據題而知,此圖是作者與友人酒酣后趁醉所繪。由于作者晚年寫意花卉技法已達至爐火純青的地步,因此從構圖到運筆施墨,一氣呵成,守規(guī)守矩,毫不凌亂。

明 徐渭 寫生冊 冊 水墨畫水仙

明 徐渭 寫生冊 冊 水墨畫水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張元士 畫水仙 軸

明 張元士 畫水仙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元士,年里事跡待考。 張元士名上署支峰字,幅下又有張氏叔上印,似叔上為元士之字,支峰則或為地名或為別署不可知。其畫筆墨秀挺之甚,水仙有趙子固遺風,而畫傳不載其姓字,可謂野有遺賢矣。此幅作于隆慶壬申,幅上有長跋,書法頗近文休承,支峰或即支硎山,若是則亦當為吳人耶。

明 陳淳 寫生 卷

明 陳淳 寫生 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淳(1483─1544),長洲(江蘇蘇州)人。本名淳,字道復,后以字行,再改字復甫,別號白陽山人。生性穎悟,天才秀發(fā),曾游學文征明門下,征明僅謙稱為其舉業(yè)師,而不敢以書畫師自居。 陳淳專攻花卉,精研水墨法,筆簡意全,前人批評為“一花半葉,淡墨欹豪,疏斜歷亂之致,咄咄逼真”,為后世水墨寫意畫家的宗師。幅中之牡丹花呈正面,水墨濃淡渾然一片,雖不設色,有五彩鮮麗的感覺。

明 孫枝 梅花水仙 軸

明 孫枝 梅花水仙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孫枝(活動于1535-1601間),江蘇吳縣人。字叔達,號華林居士。畫風源自文征明(1470—1559),無論是山水、人物、花卉,都帶有濃重的文家面貌。

本幅作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冬,屬全景式的構圖方式,坡石花木,一應具全,構成有前后深度和空間感的畫面。梅樹以淡墨畫枝干,細筆圈寫花瓣,濃墨點鉤花萼和花蕊,筆墨簡淡,白描法畫成的水仙也有相同手法。兩者間穿插墨色染畫的湖石,帶來虛實輕重的對比趣味,給人一種纖塵不染的清新雅逸之感。

明 孫克弘 畫花卉 卷

明 孫克弘 畫花卉 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孫克弘(1533—1611),又作克宏,江蘇華亭人。字允執(zhí),號雪居。生于世宗嘉靖十二年,死在神宗萬歷三十九年。一生勤習書法繪畫,天資既高,又能用功,對于古人廣師博學,他的山水學馬遠,云山學米芾,花鳥學徐熙、趙昌,水墨竹石學文同,蘭草學鄭思肖,佛道人物學梁楷,都頗有成就。晚年隱居在東郭草堂,又專心一意于畫梅。孫氏具有臨古的根基,再運筆寫生,故形象逼似自然,兼得筆墨的韻味。

明 陸治 群仙拱壽圖 軸

明 陸治 群仙拱壽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陸治 群仙拱壽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陸治 寫生冊 設色水仙

明 陸治 寫生冊 設色水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馬守真 畫冊 白描水仙

明 馬守真 畫冊 白描水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惲壽平 摹古冊 水仙

清 惲壽平 摹古冊 水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后以字行,江蘇武進人。初善作山水,因自謙無力與王翬(1632—1717)爭勝,遂改工花卉。風格柔美秀雅,蔚為清代花卉畫宗師。 本幅選自《摹古冊》。以白描墨線鉤繪水仙三株,轉折處借淡墨分染淺深,蕊心則微染藤黃,花瓣外圍再倒暈花青。雖然敷色淺淡,花葉搖曳間,宛若嗅得到一股幽香。水仙花季在寒風凜冽的一、二月間,造型優(yōu)美,又帶有獨特的香氣,適可為新春年節(jié),平添祥瑞氣息。

(本文整理自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相關資料。)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