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油畫家、藝術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油畫學會名譽主席詹建俊先生2023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詹建俊先生是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油畫藝術家,他的代表作《狼牙山五壯士》《高原之歌》《飛雪》等作品,已成為近代中國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里程經(jīng)典。
詹建俊先生多年前曾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的專訪。從北平藝專到馬克希西夫訓練班,師從徐悲鴻、吳作人、董希文等中國油畫先驅,接受過蘇聯(lián)油畫的專業(yè)訓練,和油畫打了半個多世紀的交道,詹建俊當時對油畫的發(fā)展及油畫面臨的一些熱點問題有著自己的看法?!坝^念藝術跟架上繪畫不矛盾”、“油畫語言必須有油畫藝術特色……像畫國畫似的畫油畫,那就沒有你油畫存在的必要了”、“要將油畫融入中國文化精神”……當年的訪談間,詹建俊對澎湃新聞反復強調著這些觀點,鏗鏘有力。
油畫藝術家?詹建俊
詹建俊,1931年生,滿族,遼寧省蓋縣人。1948年入北平國立藝術??茖W校學習,1953年本科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1955年研究生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彩墨系,1957年結業(yè)于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并留校任教。先后擔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顧問,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中國油畫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油畫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油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聯(lián)榮譽委員,歐洲人文藝術科學院客座院士。1986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中國美術發(fā)展的各個歷史時期,他總能創(chuàng)作出帶有嶄新思考與新穎面貌的作品。
中國油畫學會會長許江說:“夜深時,接報詹建俊先生不幸仙逝。中國油畫的一代藝翁先后辭世,令吾輩噎心!連夜草此挽詩,悼懷中國油畫的一代巨匠。
噩訊怱來五雷轟,悲心如何過殘冬。狼牙石碑云山聳,春樹人歌莽原風。
藝壇三朝奉北斗,繪業(yè)五代敬師魂。錢塘猶念望秋潮,人間從此不見翁?!?/p>
詹先生在畫室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副主任、教授馬路回憶起詹先生的過往:“詹先生沒直接教過我,但在看我的畫時他說的話卻始終記在心里?!阍趺磿谝还P中,不去找變化呢?’一筆中的變化,何以重要?表達細節(jié),讓作品耐看。除此之外,還有更深的內容:能量的相互作用。這可以讓眼界超越物欲,而進入到事物的本質。矛盾在每個人身上都有,是財富。詹先生手抖,畫面神彩飛揚中帶著誠懇。看他畫畫,瞄準很長時間,一筆果斷上去,形色兼?zhèn)?,成為他獨特的風格,形成他的人生認知。他是化劣勢為優(yōu)勢。這種身體力行的教育,比形象的帥,還要帥。是人生的帥?!?/p>
詹建俊 《狼牙山五壯士》 布面油畫 185×203cm 1959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詹建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狼牙山五壯士》,被選入小學美術課本的革命歷史杰作,描寫的是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壯士寧死不屈、視死如歸對抗敵人的場景。這幅伴隨著幾代中國人成長的油畫作品,創(chuàng)作于1959年,當時年僅28歲的詹建俊,因此畫的轟動而廣受關注,被譽為“用筆塑碑的藝術家”,該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詹建俊14歲時
詹建俊1954年在敦煌
詹建俊對中國的油畫事業(yè)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他不僅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還在中央美術學院承擔了重要教學工作,培育了很多學子,可謂桃李滿天下。1980年,中央美術學院恢復畫室制,詹建俊執(zhí)掌第三畫室,他繼承與發(fā)揚了第三畫室首任負責人董希文可貴的教學思想,并融合了自己對油畫的理解,培養(yǎng)出許多卓有成就的青年畫家和高端人才。
他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油畫語言我們之所以引進來,很重要的是因為它跟我們中國藝術是很不同的東西,是豐富我們美術事業(yè)的一個方面,多了一個品種,所以你必須得保有油畫語言特色。西方藝術也是不斷在歷史發(fā)展當中表達本國文化的需求。所以必須要結合本國的文化精神和審美觀?!?/p>
以下為《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與“上美講堂”2017年對話詹建俊先生實錄
澎湃新聞:有資料提到您父親雅愛書畫,家中藏有齊白石、張大千等人的字畫,也經(jīng)常帶您參觀書畫展覽,聽京劇、曲藝,領略老北京風情。兒時的家庭熏陶是否對您今后走上藝術道路產(chǎn)生影響?
詹建?。亨?,家里父親喜歡字畫,他自己也寫字,但不是收藏家,也就是家里面掛幾幅字畫而已。我那時候小,十來歲,他就領我去看畫展。我在北京長大,接觸了北京當時的一些藝術活動,京劇、曲藝這些傳統(tǒng)文化,當時的老北京這種氣氛非常濃?,F(xiàn)在想起來應該說還是有很重要的影響的。因為傳統(tǒng)藝術,比如京劇,它是中國人的一種審美觀,藝術語言的表現(xiàn)方式始終是寫意性的、意象性的,不像西方的話劇那樣真實的、生活化的,而是有一種很強的審美提煉。所以中國藝術這樣一種審美觀念,自然地融入到我的意識當中。到現(xiàn)在,我看待任何藝術,特別是自己要從事的藝術,自覺不自覺地就會有這種觀念的影響。
從北平藝專到“馬訓班”
澎湃新聞::您從小接觸了很多中國書畫,但是后來走的卻是油畫道路,其中有著怎樣的機緣?
詹建?。簯撜f我從事油畫是偶然的。從小學開始,家里就讓我學國畫。書本上都畫著畫,有時候寫信也畫點畫在上面。在我家附近有一個畫社,我課外就到那里學中國畫。所以小時候完全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而學油畫呢,完全是一種偶然。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父親的朋友家里看到一本宣傳材料或者是雜志,上面有可能是文藝復興的宗教宣傳畫,一看感覺特別新鮮,完全跟中國畫不一樣。后來父親一個老友的孩子,是在北平藝專(中央美院前身)學西畫畢業(yè)的,家里就介紹我認識他。通過他知道可以上藝專,當時由于新鮮感就選了西畫系。入學考試要考素描的,我沒畫過素描,臨時抱佛腳,請那位朋友在家里,擺個石膏教我畫了三張石膏像,就去應考了??嫉眠€不錯,西畫系名列第三名,錄取了,那是在1948年。所以學油畫是偶然的,但是呢,1953年本科畢業(yè)時,又有一個巧合讓我從西畫系轉到了國畫系。學校要留一批學生做研究生,當時不是報考,因為建國初期美術人才少,所以當時學校把在校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留下來,根據(jù)學生特點分配到各系繼續(xù)培養(yǎng),就把我分到彩墨系(國畫系前身)做研究生了。
彩墨系研究生剛剛讀完,又遇到偶然因素。文化部聘請?zhí)K聯(lián)專家成立了油畫訓練班,要由全國各地推薦學生去這個訓練班學習,我們美院也推薦幾位,我是其中之一,當時彩墨系主任葉淺予先生找我談話,說學校里要讓我去學油畫,征求我的意見。我很愿意。因此就由國畫又到了油畫。上了油畫訓練班,從此以后,就一直從事油畫沒有再變了。
澎湃新聞:您剛才提到在中央美院讀本科時您的老師有徐悲鴻、吳作人、董希文先生等,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他們是以怎樣一種形式來上課的?
詹建?。焊F(xiàn)在上課基本差不多,都是老師個別輔導,到班上一個個跟你說,有的時候像徐悲鴻先生會做全院都去聽的報告,講他對藝術方面的一些見識和理解?;旧险n堂作業(yè)都是寫生,畫模特,上課的具體方式和現(xiàn)在基本一樣。但是這些老師的教學非常嚴格、認真,而且循循善誘,就打基礎來說,對我們的藝術成長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董希文《開國大典》小稿
澎湃新聞:您覺得您從那些老師身上學到最多的是什么?
詹建?。耗莻€時候很年輕,首先是非常崇拜那些老師,無論哪位老師的作品都感覺到佩服之至,并將其作為自己藝術追求的一個方向,這是對自己藝術理想的勵志。同時他們對待學生、對待藝術事業(yè)的這樣一種修養(yǎng)和精神,也影響我們很深。因為我們當時經(jīng)常除了課堂上課之外,還經(jīng)常幾個同學相約,晚上就到先生家里去,聽先生跟你聊很多事,很受感染。感覺到老師們的藝術修養(yǎng),天文地理什么都很通。因此這些先生的言傳身教對我們留校的一批學生是有直接影響的,是我們在心中始終追求的一個楷模。
馬克西莫夫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
澎湃新聞:您后來又考入文化部主辦的蘇聯(lián)專家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學習,而“馬訓班”里也出了很多大家。能不能請您談談在“馬訓班”的一些經(jīng)歷?跟徐悲鴻先生那些中國的名師相比,“馬訓班”有哪些特點?
詹建?。嚎偟膩碇v我覺得在本科生那時候,是較初步地接觸油畫,主要是在基礎練習上,也偏重于感性,比較注重繪畫的外部效果和特征,比如顏色的調配、調子的把握——“三大面五調子”等。到了“馬訓班”則注重深入的研究層面比較多,理性認識更強一些,更強調對象的解剖結構等,不僅講顏色還講光色,而且還有外光作業(yè),我們本科的時候根本沒有外光作業(yè)。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本科生時候,老師都很好,但沒畫多少油畫作業(yè),連整個人體都沒有畫過。因為我們1950年代初期的培養(yǎng)目標叫:一專多能。油畫專業(yè)同時要學習國畫、雕塑、設計。社會讓你畢業(yè)承擔什么工作你都能做。這是當年的文化背景,當年是培養(yǎng)普及干部,培養(yǎng)多面手。而到了馬克西莫夫那兒就是專業(yè)的油畫,而且在創(chuàng)作上特別強調主題性創(chuàng)作,但更重要的是強調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如何能夠體現(xiàn)主題內容,藝術創(chuàng)作就更深一步?!榜R訓班”使我們對油畫的認識與把握,對我們以后的成長應該說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1950年代馬克西莫夫拜訪齊白石所繪
澎湃新聞:那您覺得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什么是最困難的,比如您的代表作《狼牙山五壯士》?
詹建?。簶嬎?。當然表現(xiàn)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最難的還是構思。你怎樣理解你所要表達的內容和主題,特別在歷史畫中,這是最關鍵的。如果你不能夠把這樣一個主題的基本精神掌握好,你沒法用畫面來體現(xiàn),那只能是畫成說明圖式,不會產(chǎn)生藝術的感染力。
“油畫語言必須純正”
澎湃新聞:我們轉換一下話題,您是首任中國油畫學會主席,那么您覺得在當代西方藝術的沖擊下,中國油畫發(fā)展的路在哪里?
詹建?。阂獜挠彤嬚Z言本身來說,我覺得油畫語言是西方油畫的一個特殊表現(xiàn)方式。油畫語言我們之所以引進來,很重要的是因為它跟我們中國藝術是很不同的東西,是豐富我們美術事業(yè)的一個方面,多了一個品種,所以你必須得保有油畫語言特色。但并非要你完全向西方亦步亦趨地跟著學,因為各個地區(qū)的文化有鮮明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文化、審美觀念。用這個品種表達什么,畫什么?其實西方藝術也是不斷在歷史發(fā)展當中表達本國文化的需求。所以必須要結合本國的文化精神和審美觀。因此,我覺得地域性和油畫的工具語言特色間并不矛盾,藝術語言可以用以表現(xiàn)各種不同文化。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語言必須有油畫特色,你不能像畫國畫似的畫油畫,那就沒有你油畫存在的必要了。
澎湃新聞:我們知道像林風眠、劉海粟這些老一代的藝術家曾致力于油畫本土化的探索,那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年輕藝術家來講,該做哪些關于油畫本土化的工作呢?
詹建?。簯撜f老一代藝術家自打引進外國油畫起,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想辦法將它和中國文化相融合。只是每一代、每一個人會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和個人特色。今天的西方藝術跟30年前也不一樣,所以西方藝術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樣一個階段,從它的傳統(tǒng)面貌到現(xiàn)代、當代藝術,它對藝術的理解、藝術手段的運用已經(jīng)相當多元相當豐富,因此我們吸收外國的優(yōu)秀文化也是不斷在發(fā)展的。
現(xiàn)在很提倡大家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如何吸收不同歷史時期西方文化的優(yōu)點,將其融入中國文化精神,創(chuàng)造出既有西方油畫藝術優(yōu)點,又充滿了中國文化和審美精神的新藝術。簡而言之,“中國精神、時代特征、個人特色”,這是我們從油畫學會建立時起就提倡的,希望中國油畫家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劉海粟,《外灘風景》,油畫,1964年
“觀念藝術跟架上繪畫不矛盾”
澎湃新聞:那您怎么看觀念藝術跟架上繪畫的關系?
詹建?。何矣X得觀念藝術跟架上繪畫不矛盾。首先,油畫語言跟觀念沒矛盾,關鍵在于觀念本身,你表現(xiàn)的是什么觀念?這是不同的。我國也有很多藝術家用油畫的方式在實踐觀念藝術。當然,現(xiàn)在的觀念藝術采用的很多不是架上繪畫,而是行為、裝置、影像等,這是藝術品種的拓展和豐富,它跟架上繪畫不是一類。行為藝術跟架上繪畫沒有關系啊,更多屬于表演藝術;影像也可以表現(xiàn)觀念,但那屬于影視,不屬于繪畫。任何一種觀念一定要通過一種語言表現(xiàn),至于通過什么語言,表達什么觀念,那是不同藝術家的選擇?,F(xiàn)在很多人強調跨界、跨學科,各種手法都用,都可以,但那是另一類。我油畫就是油畫。油畫本身有它的獨立價值,是個很好的藝術形態(tài)、藝術品種,無論傳統(tǒng)還是當代,都有它的存在意義。所以不等于說非架上的觀念藝術興起了,繪畫藝術就要淘汰了,我不那么看。
我個人認為,繪畫藝術是通過人的心靈、通過人的思想、通過人的手,更直接地體現(xiàn)一個藝術家的思想觀念和情感的媒介,是非常微妙的,是能夠體現(xiàn)人的精神和觀念的。所以不存在矛盾。又比如現(xiàn)在發(fā)展裝置了,傳統(tǒng)的雕塑形態(tài)就不要了?不是這樣的,那是另一類。我們不要只允許“我”存在不允許他人存在,這樣的排斥是不對的,應該是多元化的共存共榮的模式。
左起依次為考爾德、羅斯科、安迪·沃霍爾作品
澎湃新聞:的確如此,我之前訪談了幾位西方藝術院校的負責人,他們也認為從事哪種形式的藝術都可以,關鍵要在該領域做到最好。也就是說,沒有好的藝術與不好的藝術,只有好的藝術品和不好的藝術品。
詹建俊:非常對!藝術品有好壞之分,但在藝術品種樣式上沒有好壞之分。不能說工筆就不如寫意,影像不如裝置,這樣是太狹窄了,不是我們國家和民族藝術發(fā)展的取向。
澎湃新聞:那么,當代中國繪畫有哪些優(yōu)勢又有哪些不足?
詹建?。嚎傮w來說,西方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對于用具象繪畫的手段來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相對來說弱了,很多藝術家都轉去搞觀念、搞跨學科了。中國呢,這方面反而越來越重視,取得了很好的發(fā)展,所以這是我們很大的特色,而且我們的作品當中,還融入了很多中國的精神和審美觀。所以,我們去年到法國,他們特別喜歡中國油畫,對中國油畫特別推崇,因為西方這一種傳統(tǒng)的藝術手法在中國發(fā)展地很豐富,有古典寫實的,還有現(xiàn)當代很多種路徑去表現(xiàn)的,比如有表現(xiàn)的和非寫實的,還有抽象的等。
當下的不足在于,我們現(xiàn)在整體的水平跟要追求的理想高度比,跟世界繪畫領域的高峰比,還不夠。很多題材流于表面化,缺少深刻的思想,油畫語言把握程度多數(shù)作品也還不夠到位,很多作品的色彩、造型,跟西方經(jīng)典作品、跟西方博物館的大師比起來還有差距,還應當努力提高自己,彌補自身的不足,努力改變有高原,少有高峰的狀況。
“傳統(tǒng)藝術專業(yè)門類教育不能丟”
澎湃新聞:和您當年接受的美術教育相比,您怎么看當今中國的美術教育?您覺得還存在哪些問題?
詹建?。簢栏裾f,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脫離了美術教育的崗位了。但總體來說,看到一些畢業(yè)生的作品,我感覺跟我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對單一化的教育相比,現(xiàn)在的風格不僅多樣,而且多元化。很多教育方式在不斷地向外國學習,比如實驗藝術,很多跨學科的探索等?,F(xiàn)在很多學校都在不斷地變革、探索中。
教育的基本面貌我認為還帶有傳統(tǒng)教育的幾大特色,而這個特色是應該堅持的——那就是各個專業(yè)藝術門類專業(yè)化地發(fā)展。從專業(yè)上看,造型藝術仍然存在,國畫系、油畫系、版畫系仍然都在,而其中每一個門類都是需要下很大功夫去鉆研的,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把一個畫種掌握好就相當不容易了。我認為,不同的藝術手段都可以運用,多元化是當代藝術一個趨勢。向西方學習新的藝術形態(tài)要設立一個新的學科,也可以嘗試。但我認為不應該削弱傳統(tǒng)的藝術門類,因為我剛才說了,比如油畫領域我們還有很多沒有學到的,那么你就得更專業(yè),越“單一”成就越高。高水平的油畫拿到哪兒去都會打動人的。
澎湃新聞:您對青年藝術家有何期待?
詹建?。呵嗄晁囆g家有個很好的方面就是對新生事物很敏銳,但要避免流于表面,簡單的模仿。作為學習過程可以有一個階段的模仿,但這不是藝術追求的目標,任何藝術模仿是沒有價值的。我的建議還是各個專業(yè)領域的人要把心踏實下來,既然報考了一個專業(yè),就要對一個專業(yè)有特殊的愛好,迷戀這個專業(yè),在你掌握本專業(yè)能力的情況下,去豐富其他領域的修養(yǎng),拓寬藝術的眼光,甚至綜合地運用,這是一個專業(yè)藝術工作者創(chuàng)新努力的方向。簡單來說就是要鉆下去,不要浮躁。好奇心是要的,但踏踏實實鉆研是一個成功藝術家必須具備的素質。
(對話作者姜岑,系上海美術學院史論系青年教師、澎湃新聞特約撰稿人)
《高原的歌》 布面油彩 172×198cm 1979年 中國美術館藏
詹建俊《回望》 布畫油畫 155×128cm 1979年
詹建俊 《潮》布面油畫 196×177cm 1984年 中國美術館藏
詹建俊《飛雪》 布畫油畫 100×72cm 1988年
————————
延伸閱讀:詹建俊自述:《我和我的畫》
我原籍東北,生在沈陽市,但從小就在北京生活,在北京長大,可以算是“老北京”。由于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在1948年考入北平國立藝專之前,我在文化生活上除了美國電影外,基本上接受的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家庭的作風也是傳統(tǒng)的,雖然不很守舊,也不講滿族旗人的規(guī)矩,但與洋文化沒關系。
父親年輕時在村里教書,后來外出做事,喜好字畫。記得小時候,父親常領著我去參觀中國書畫展,而且,在上小學四五年級時,課余入了由幾位國畫家主辦的“雪蘆畫社”學習工筆人物畫,從那時起,開始知道中國有吳道子、張大千、蔣兆和等大畫家。
此外,我愛看京劇,愛聽評書、曲藝,愛看武俠小說,稍大喜愛老舍先生的作品,也愛讀唐詩。至于莎士比亞、羅曼·羅蘭、貝多芬、肖邦、達文西、倫勃朗……這些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全是進入北平藝專和中央美術學院學習以后才知道的。以入藝專為分界,前后兩種文化的不同影響由中到西的變化界限分明。
《起家》 布面油彩 140×348cm 1957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我在藝專和美院學的是西畫科和繪畫系(后改稱油畫系),沒想到當我于1953年本科畢業(yè)時學院卻分配我到彩墨系(今國畫系)當研究生學習國畫,同時一起分配去的學生還有劉勃舒、汪志杰,由李可染、蔣兆和、葉淺予等先生任教。因為小時候學習國畫的經(jīng)歷,對這一分配自己也還有興趣。
然而事出意外,在研究生結業(yè)之前,隨葉淺予先生到敦煌臨摹壁畫回校不久,葉先生叫我去談話,說:“現(xiàn)在文化部請來了一位蘇聯(lián)油畫專家,準備開辦一個油畫訓練班,學校要派你去考試,你愿不愿意去?”我原本是學西畫專業(yè)的,現(xiàn)在能有機會再學油畫自然沒有意見。這樣,我的專業(yè)就又由國畫轉到油畫,此后就一直沒離開油畫專業(yè)。
詹建俊《高原情》 1982年
詹建俊《秋天的樹》布面油畫 90.5×116cm 1988年
詹建俊《紅楓》 布面油畫 195×125cm 1998年
回頭看來,從小學的國畫社到藝專的西畫科,由本科生的繪畫系到研究生的彩墨系,再由彩墨系到油畫訓練班,在專業(yè)上這樣由中到西,由西到中的進進出出可以說是我在學習繪畫過程的一個特色了。情況雖然如此,認真說終因當時年輕,對中西藝術的學習還都較膚淺,對傳統(tǒng)藝術精神領會得很不夠,由那時到現(xiàn)在已有四十多年,在這期間從研究與學習的角度來看,不知又有多少次在中西文化之間出出進進。我想從少年時期開始的這一狀況對我自身在精神氣質上以及在藝術觀念上的形成和影響應當會有著不小的作用。
如果從50年代創(chuàng)作的油畫《起家》和《狼牙山五壯士》算起,我從事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70年代前后不同的歷史時期。但是,作為我在油畫中主要追求的藝術精神和特色,應當說沒有多大變化,前后基本一致,只是不斷地更加鮮明和強化而已。
詹建俊《旭日》 布畫油畫 180×150cm 2003年
詹建俊《雪山松》布面油畫 195×125cm 1998年
詹建俊《綠野》 布面油畫 145.5×96.5cm 1987年
詹建俊《大風》 布面油畫 180×150cm 1996年
詹建俊《紅云》 布面油畫 130×120cm 1997年
我畫畫比較重直觀、重感受,以性情為主,理性精神不是很強,雖然有時也會有一些寓意和象征性,但那也多是來自于內心體驗,感悟的成分多,有些理性思考也是在直觀引發(fā)下產(chǎn)生的。我在畫上主要追求的是表達精神和情感,不管什么題材和主題必須有感于精神,必須能表現(xiàn)出從特定生活或對象中在內心所激發(fā)出的感情,并把它融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當中,是所謂“貴情思而輕事實”,即便是主題性很強的作品,我的著重點也不在敘事,而是要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欣賞中國畫中“以形寫神”、“以神寫形”、“神形兼?zhèn)洹钡闹骺陀^相統(tǒng)一的原則。
我作品中的形象看來真實而具體,但它是經(jīng)過同類形象有選擇的概括創(chuàng)造,是以“神”再造過的形象了。畫中的山川、人物、其形其神都滲透了作者的精神和意向,正如鄭板橋所說,“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藝術創(chuàng)造道理。中國藝術重“寫意”,作畫以意為主,以意造像,以意造境。我畫中的景物也多是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由意造出的。這樣,有利于提升現(xiàn)實的藝術境界,突出贊頌人的美好情操,以及一切生命的活力。
詹建俊《升騰的云》1994年
詹建俊《飄動的紅霞》1991年
在藝術表現(xiàn)上,我追求鮮明強烈的藝術效果和繪畫語言的特色與魅力,無論在造型、色彩以及筆法上都努力探索如何在表現(xiàn)客觀外部世界的同時能夠突出主體精神,能夠加強藝術表現(xiàn)力。在作品的布局中注重建立大的框架和構成,要求畫面具有整體特色,探尋與內在主旨的切合,要能呈現(xiàn)出作品的“氣勢”和“意境”,具有較強的形式感和節(jié)律性,在這一點上我往往是為了尋求一個最佳方案而費盡心機,不遺余力。同時,我十分重視色彩在油畫語言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它有自身獨特的意趣,對作品精神表達有直接的影響,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是油畫藝術魅力的一個關鍵所在。
我處理色彩注意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去尋求與主觀色彩相統(tǒng)一的結合點,希望能夠在不破壞生活合理性的情況下進行藝術的夸張和渲染,使作品既易于理解又具有強烈的表現(xiàn)力,應當說在這方面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在我的作品中愈來愈顯強烈。
此外,在油畫筆法的運用上我結合客觀物象的形質,追求主觀精神的寄托,在這方面我國繪畫藝術中有豐富的經(jīng)驗和理論,與西方的運筆原則全然不同,它既不被物象所制約又不獨架于物象之外,既講“隨形運筆”也講“心隨筆運”,要求筆底見物,筆底見情,始終主張形質與心氣相結合。這種作畫的運筆原則和境界是我所欣賞和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所努力追求的。
總之,從開始學畫到現(xiàn)在,古今中外有相當多我所喜愛的繪畫大師和前輩,從他們那里得到了無數(shù)的教益和營養(yǎng),但在藝術實踐中我無意追隨其中任何一家一派,在風格面貌上任由自然發(fā)展。我追求的只是在作品如何能表達出我的意趣,如何能體現(xiàn)好個在中國北方生長和工作的當代油畫家的審美意趣和思想情懷。
詹建俊《天界》 布面油畫 180×150cm 2008年
詹建俊《雪域高原》 布面油畫 180×150cm 2006年
(本文部分內容據(jù)中國油畫學會、雅昌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