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至1974年,吳冠中、祝大年、黃永玉三位藝術家在河北李村下鄉(xiāng)勞動,河北鄉(xiāng)下遠不比他們曾生活過的江南水鄉(xiāng),但細心體察,一花一葉總關情,也有“山花爛漫”處;也是在這一階段中的1973年,國內外事活動增多,周總理主持擴建北京飯店。畫家袁運甫為北京飯店設計的《長江萬里》壁畫初稿受到好評,他于是邀請了吳冠中,黃永玉,祝大年共同開啟長江寫生之行,為壁畫繪制初稿。
“時間——百花迎春”展覽近日于北京時間博物館舉辦。展覽中即重點展示了幾幅吳冠中、黃永玉、祝大年、袁運甫于70年代初繪制的作品,以“百花迎春”和“長江萬里”兩個主題來呈現(xiàn)。
展覽現(xiàn)場
一花一葉總關情
時間來到50年前。
1970年5月開始,中央工藝美院200多名師生按照上級指示,整體下放到駐扎在河北省鹿泉某部隊農場接受勞動改造,后來享譽世界的畫家如吳冠中、祝大年、張仃、黃永玉、袁運甫、黃國強、常沙娜、何鎮(zhèn)強等均在其中。
這是他們人生中的一段獨特的經歷,吳冠中在《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中回憶那幾年的人生時寫及:
我買了一元多錢一塊的農村簡易黑板,刷上膠便在上面作油畫,借房東的糞筐做畫架。我有一組農村莊稼風景畫,如高粱、玉米、冬瓜……就都是在糞筐上畫出來的,同學們戲稱我為“糞筐畫家”!河北農村不比江南,地形是比較單調平緩的,不易找到引人入勝的風景畫面。同農民一樣,幾乎天天是背朝青天面向黃土,因此對土里生長的一花一葉倒都很熟悉,有了親切的感情,我畫了不少只伴黃土的野花。有一次發(fā)現(xiàn)一塊形狀不錯的石頭,照貓畫虎,將它畫成大山,組成了“山花爛漫”,算是豪華的題材了!
吳冠中(左起第三人)下放勞動期間,與同事、學生攝于李村
于是,路邊的花草,溝畔的野菊,田間的勞作,農家的土屋,樹枝間的果實都進入到這些“糞筐畫家”的視野中,成為他們彼時艱難而晦暗的人生中透出的點點微光。雖在泥淖中,他們仍用力捕捉著田間地頭、生活場景、風土人情之中熾烈的情感與豐沛的色彩。彼時的生活是他們的磨難,也是現(xiàn)實給藝術的轉機。
展覽中呈現(xiàn)的同時于1973所繪制的幾幅花卉畫稿,就是這一階段重要的歷史樣本。
其中,吳冠中的油畫《花卉》匯朱槿花、小雛菊、令箭荷花為一幅,以單純的淺灰色調統(tǒng)一背景,主體為濃郁沉厚的紅花綠葉。繪制中,筆意揮寫刮抹果敢,畫面單純而熱烈。畫面最下端的小雛菊原本是一種極為微末的野花,但是眾多黃白的星點匯成一簇簇的蓬勃,聚勢成海,伴在朱槿花一側,也以淡雅單純對照濃艷肆意。后方的令箭荷花,是北方農家很喜歡盆養(yǎng)的一種仙人掌科植物,花朵碩大明麗,在這幅畫中,高挑的令箭荷花垂于畫面,增添了畫面的層次。
吳冠中《花卉》1973年
吳冠中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重點作品還有《房東家》《南瓜與鞋》《山花》《麻雀》《野菊》和以農作物為題材的《瓜藤》《高粱與棉花》《南瓜》《玉米》等,這些作品和上述的《花卉》共同詮釋出他當時的創(chuàng)作理念,并以此體現(xiàn)著他始終堅韌地堅持著的“風箏不斷線”的主張。
吳冠中《李村》1972年
吳冠中《野菊》 1972年
吳冠中對于油畫有自己的理解。他在一篇名為《油畫之美》的文章中談道:“我們自己的畫家畫油畫必有跟人學舌的階段,但為了掌握語言后用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他的作品必定比西方名畫更易為鄉(xiāng)親們喜愛,油畫民族化是畫家忠實于自己親切感受的自然結果?!?/p>
袁運甫在《吳冠中藝術的中國心》中評價吳冠中的創(chuàng)作:“吳先生的學生時代經受了中、外兩方面的良好教育, 因而他的油畫在表現(xiàn)手法上汲取了中國畫運筆的表現(xiàn)力,其筆力的強勁和氣韻滋潤的內涵都有充分的顯示。他的用色,常常運用了用墨的技巧,不是涂和擺的鋪陳,而是直接以筆力運轉和渲繪,同時結合線的刻畫,軟硬兼施,有一種即興情緒的表現(xiàn)力,并達到生動率真的韻味。”
吳冠中 《果實累累》1972年
“他絲毫不肯放松,怕喪失了職守”
吳冠中回憶在李村的生活時說:“我們共同畫過同一個或不同的場景,這種工作所結成的戰(zhàn)斗友誼, 我們彼此永遠懷念?!?/p>
對于花卉題材的創(chuàng)作中,吳冠中筆下的花卉略帶山野浪漫的氣息,但黃永玉創(chuàng)作的《繁花似錦》則以布面油彩呈現(xiàn)出中國畫的白描墨線意味。他的畫中,月季盛放、百合繚繞、野菊點綴,各類花朵納入銹跡斑駁的古器中,沒有過分夸張和裝飾,但是秩序井然?;?、葉所用的流動線條配合以詩意的色彩,顯現(xiàn)了黃永玉對于表現(xiàn)對象的細心觀察和精微表現(xiàn)。
黃永玉《繁花似錦》1973年
當然,談到這一階段黃永玉最喜歡的花,還要屬荷花。有統(tǒng)計顯示,黃永玉光是荷花的速寫就有8000多張。同樣也是文學家的黃永玉對自己有很多剖白,關于為什么喜歡荷花,他曾說:“我畫荷花跟小時候闖禍后躲在荷塘中的澡盆里有很大關系。我很會說謊的,在‘文革’時期,我經常謊稱有病,像拿破侖說的‘對待魔鬼要采取魔鬼手段’。我就采取魔鬼手段,解脫一下?!?/p>
黃永玉于不同階段繪制的荷花
比起荷花,祝大年似乎更喜歡大理菊(又名大麗花),這也是北方農村經常培植的一種花卉。展覽中,他的一件《花團錦簇》繪制了一簇明艷的大麗菊,畫中注重藝術的形式美,鳥雀所立的竹竿骨架多為直線,紅艷花團則呈圓形,于郁郁蔥蔥的綠葉中方圓相濟。祝大年基本采用“鐵線描”勾勒造型,以工筆重彩的平面裝飾配合油彩的色域調性,對于花、葉光影的捕捉使得畫面深沉渾厚、體積感強。
祝大年 《花團錦簇》 1973年
祝大年《大理菊》鋼筆畫稿
祝重壽在分享中介紹,“我父親祝大年的畫強調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來改造油畫,他用工筆重彩的辦法來畫油畫,他畫中的勾線總是特別挺拔。他的工筆重彩吸收了西方油畫的豐富的色彩,他的油畫反過來又受傳統(tǒng)工筆重彩的影響?!?/p>
吳冠中也對祝重壽的花印象深刻,他評價:“看祝大年的作品,令我吃驚。他繪寫——不如說塑造了一簇簇向日葵、百合花、芍藥、大理菊……花靠媚態(tài)求生,正如許多人間女子,而祝大年的花全無媚態(tài)。作者一筆一畫勾勒出每一瓣,瓣上的轉折傾斜,樹葉的伸展卷縮,似乎都有關民族民情,他絲毫不肯放松,怕喪失了職守?!?/p>
祝大年先生
這一時期,在李村,袁運甫在名為《社員新居》中也繪有大麗菊,多年后,袁運甫回憶:“在李村周邊一片灰蒙蒙的黃土色調之外, 我盡量去捕捉、去追求生活里所缺少的情誼、陽光、色彩, 這正是我當時的內心寫照。”
袁運甫 《社員新居》1972年
長江寫生
這一階段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1972年底,正在河北石家莊李村干校農場勞動的袁運甫接到調令,要求他回京參加新北京飯店的裝飾性壁畫創(chuàng)作。
1973年夏天,袁運甫《長江萬里圖》創(chuàng)作稿連同北京飯店大堂室內設計方案一道,獲得了周恩來、郭沫若等中央領導人的最終審定。會中周恩來總理還表達了“黃河可以畫,長江為什么不可以畫”的意見。
《長江萬里圖》局部 袁運甫 1973年作 紙本彩墨 66x1000cm (復制)
此次會議之后,為進一步充實畫面內容,增加細節(jié)刻畫,袁運甫當時向主管部門提出增加人手、深入生活的創(chuàng)作需求。于是,同在李村參加勞動改造的吳冠中、祝大年以及正在新北京飯店完成其它創(chuàng)作任務的黃永玉先后加入這一創(chuàng)作小組。1973年秋,四位先生從上海啟程,溯江而上,圍繞長江沿線展開了長達三個月的寫生活動。隨后,迫于當時政治形勢變化和“批黑畫”運動的突起,寫生活動不得不在1974年的年初止步于重慶。
祝大年 1973年創(chuàng)作《夔門》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吳冠中的《長江萬里圖》。這一長卷中,繪有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峽女神、黃山云霧、金陵大橋、濱江燈火,乃至奔馳的火車?!堕L江萬里圖》卷首有吳冠中的補題:“一九七一年至七二年間,偕小彭、運甫、大年、永玉諸兄,為北京飯店合作《長江萬里圖》巨幅壁畫。初稿成,正值批黑畫,計劃流產,僅留此綜合性成稿,小彭兄冒批判之風險,珍藏此稿,重睹手跡,亦驚喜、亦感嘆!一九九○年七月八日 北京紅廟北里六號樓 吳冠中識?!?/p>
吳冠中介紹:“我作長江,整體從意象立意,局部從具象入手,此亦我70年代創(chuàng)作之基本手法。江流入畫圖,江流又出畫圖,是長江流域,是中華大地,不局限一條河流的兩岸風物,這樣也發(fā)揮了造型藝術中形式構成之基本要素,非沿江地段之拼合而已。”
1973年 吳冠中 《長江萬里圖》(復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