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干預經濟與中日近代化》
朱蔭貴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打開清政府封閉的大門。1853年,“黑船來航”將日本的“鎖國令”化為烏有。
前后相距10多年,東亞兩國被動走上近代化歷程??傻?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世界驚訝地看到,早開國門的清廷一敗再敗,“蕞爾小邦”的日本竟后來居上。
對于其中原因,學者已有許多研究,但少有人從經濟角度、用個案比較的方法去看問題,而清廷輪船招商局與日本三菱公司恰好提供了對比分析的可能。
輪船招商局成立于1872年,初期主要資金來自政府投資。1876年時,它成功收購美資旗昌輪船公司,邁出“收回利權”的重要一步,具備了與外商競爭的實力。
日本三菱公司則成立于1870年,初期是民營企業(yè),被官營企業(yè)壓制。1874年,日本入侵中國臺灣,官營企業(yè)覺得利潤不多,反應消極,三菱公司卻主動效忠。日方此次陰謀雖未得逞,但由此看出養(yǎng)官營不如扶民營,軍方將新購入的幾艘西洋船免費交給三菱公司,政府亦采取補助航道策略。
顯然,清廷和日本都意識到航海業(yè)關系到近代化成敗,均大力投入,但日本是舉國支持,清廷則無統(tǒng)一規(guī)劃,只靠少數(shù)洋務大員操持,而大員間也有矛盾,他們發(fā)展洋務只是為個人謀利,因此互相拆臺,就算做出一定成績,也怕被別人占有,特別注意對其加以限制。
輪船招商局初期發(fā)展迅猛,李鴻章卻認為幾名主管都是商人,不喜官員干預,自己有被架空之感,因此力挺盛宣懷將舊人全部踢出。
盛宣懷上臺后,大搞資本游戲,股票價格越漲越高,投資越來越多元,輪船公司不專心于航運,幾十年船只數(shù)量幾無增加。盛宣懷明白,只有這樣,才能既賬面好看,且別人無法替代他。
三菱公司越來越專業(yè)化、規(guī)模化,不僅將日本國內市場基本占領,還開通了多條國際線路。有了壟斷地位,三菱公司也出現(xiàn)低效率、服務差等問題,可日本政府及時干預,通過成立日本郵船會社,及時補住漏洞,日本一躍成為海上強國。
國家該不該干預經濟?理論界多是紙上談兵。對后發(fā)國家來說,因自身未形成現(xiàn)代化條件,必須國家推動,問題不在于國家該不該干預,而在于怎么干預,干預者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人。
明治維新時日本決策者們初期也很顢頇,但他們不惜花掉政府年收入1/6去海外學習,伊藤博文等人主動學習外語,通過學習,他們改變意識,完成了“人的現(xiàn)代化”,所以在制定國家干預經濟的方案時,才能正確發(fā)力。
相比之下,清政府的決策者們始終沒完成“人的現(xiàn)代化”,雖然他們用西洋鐘、吸外國鼻煙、玩望遠鏡,可他們的意識依然落后,所以他們干預經濟不僅起不到好效果,反而不斷制造出新的災難和危機。
個案分析雖不能代替整體研究,卻為后者提供了堅實基礎,像本書這樣扎實的著作,值得反復閱讀。(文/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