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有同樣潔愿的人,無別離。” 吳大羽在一位學生的紀念冊上曾這樣題詞。澎湃新聞獲悉,“吳大羽、丁天缺、張功慤三人行藝術特展”近日正在上海嘉定區(qū)的明徹山房舉行,展示了中國現(xiàn)代美術先驅吳大羽及其學生丁天缺、張功慤的繪畫。相比吳大羽學生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的盛名,丁天缺、張功慤曾一度隱沒于美術史。
11月6日下午,明徹山房展廳內外人流如織。小小園林里,不少觀眾等待入場,欣賞由12幅畫作構成的展覽。
吳大羽 《花》
吳大羽
一張上世紀50年代吳大羽的《花》拉開展覽序幕。吳大羽(1903-1988),是杰出的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現(xiàn)代美術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江蘇宜興,1922年赴法國入巴黎高等美專學習,曾在布德爾工作室學習雕塑和繪畫。1927年返國,翌年任杭州國立藝術院(現(xiàn)中國美術學院)西畫系主任教授??谷諔?zhàn)爭期間在上海作畫,1947年再入杭州藝專,任西畫系油畫工作室主任。1950年被學校解聘后長期居住于上海,1960年在上海美專任教,1965年轉入上海油雕院任畫師。曾任上海油畫雕塑院顧問,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1988年于上海逝世。
吳大羽在杭州國立藝術院西畫系執(zhí)教時,與校長林風眠一起致力于推行“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的辦學目標。他們引入西方印象派的基礎教學,鼓勵學生進行各種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藝術嘗試,同時提倡中西融合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與他們的學生趙無極、朱德群、趙春翔、丁天缺、吳冠中、張功慤等創(chuàng)造了獨具藝術個性的現(xiàn)代藝術風貌。
吳大羽人物肖像《待》
展覽中另一件吳大羽的作品,人物肖像《待》,同作于上世紀50年代。與之并肩展出的,是張功慤1991年的《紐約小姐》。張功慤(1923-2020),出生于上海。1942年于蘇州美術??茖W校滬校求學,1945年在重慶考入國立藝專西畫系,1946年隨校遷回杭州,任方干民教室室長,1947年轉入?yún)谴笥鸾淌遥?948年畢業(yè)。1949年在上海美術工場工作,1951年入職啟明女中擔任美術教師,1952年轉入麥倫中學擔任美術教師,1985年退休。張功慤一生無間斷堅持現(xiàn)代主義藝術信仰,實踐了跨世紀整整八十年的非集體主義獨立繪畫創(chuàng)作,圓滿實現(xiàn)了藝術個體的自由釋放。張功慤的《散步》《同行》《百合》《想往》《紅綠》也一同展出。
張功慤 《散步》
張功慤 《同行》
張功慤 《百合》
張功慤 《想往》
張功慤 《紅綠》
策展人奚耀藝介紹道,在張功慤眼里吳大羽先生就是“我們的塞尚”,他是啟迪學生心靈、點亮學生眼睛的老師,教授和研究體感結構、色彩筆觸等現(xiàn)代繪畫造型方法。吳大羽素有“吳大體”的外號,即繪畫要抓大體,強調畫面要有整體感。展出的兩件吳大羽作品均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其中年時期的寫生作品,其中戴紅領巾的男孩是典型的“吳大體”式表現(xiàn)風格,不拘泥對象的瑣碎細節(jié),通過筆觸的節(jié)奏運動和色彩點醒,讓畫面中的人物、物件和背景渾然一體;另一件花卉寫生則運用了印象派的色彩原理,而吳式獨具個性的書意性筆觸溫文爾雅,讓畫面色彩既豐富又柔和,并極具光感。
(從左至右) 吳季鑫,丁天缺,莊華岳,趙無極
丁天缺 《花瓶》
丁天缺 《夾竹桃》
丁天缺 《劍門懷古》
所謂“畫如其人,其人如畫”,可以從丁天缺的《花瓶》《夾竹桃》《劍門懷古》中讀出。1916年出生于江蘇宜興的丁天缺,曾經(jīng)蒙冤近卅載,晚年平反后重新拾起畫筆。他用色大膽,線描勾勒蒼勁有力,在那剛毅線條和明麗色彩中透露出一種倔強的決絕。無論是人物、靜物、還是風景、花卉,都彰顯出生命的盎然,它們恣意綻放,純粹颯然,又傲骨嶙峋。躍然跳動的強烈色彩正是丁老強悍堅韌性格的寫真。囹圄困不住才情,成為對丁天缺藝術創(chuàng)作最好的注腳。繪畫事業(yè)以外,丁天缺從事翻譯工作,譯著有《畢加索》《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魏爾倫詩選》等。
展覽學術主持、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李超教授認為,展覽規(guī)模雖然不大,作品也不多,但是非常扎實耐看,可以為中國現(xiàn)代美術的學術研究提供不少有價值的線索。
展覽現(xiàn)場
上海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立行認為,展覽的重要意義在于,我們的眼睛如果只盯著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這些吳大羽聲名顯赫的學生,那么,對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吳大羽體系”的了解將是不完整的。事實上,當年還有一些默默追隨吳大羽的學生和同道比如丁天缺張功慤等就曾經(jīng)與吳大羽一樣,長期為歲月所遮蔽,今天應該予以價值重估。
展覽現(xiàn)場
評論家、上海美術出版社副總編徐明松則認為,上海是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祥地,“吳大羽體系”不僅具有美術發(fā)展史的價值,也可以說是上海珍貴的城市文化資源,對于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有相當?shù)膮⒖純r值。
展覽由華東師范大學現(xiàn)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辦。策展人為奚耀藝、丁韻秋、尹昊,學術主持是李超、王遠、張立行。展覽將持續(xù)至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