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垂釣巴黎的空氣”,旅法藝術家沈遠北京呈現個展

作為女性藝術家,旅法藝術家沈遠并沒有特別強調身體或者性別差異本身,而是專注于一些更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作為女性藝術家,旅法藝術家沈遠并沒有特別強調身體或者性別差異本身,而是專注于一些更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11月2日,沈遠個展“垂釣”在紅磚美術館拉開帷幕。該展由羅馬國立21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的藝術總監(jiān)侯瀚如策展,展出藝術家沈遠的6件裝置作品,其中5件創(chuàng)作于2019至2022年期間,大型裝置《陰性花園》創(chuàng)作于2017年。

沈遠于1959年出生于中國仙游,長居巴黎。沈遠自中國美術學院畢業(yè)后,參與到中國先鋒藝術運動當中。她在參加了“中國現代藝術展”后不久,于1990年離開中國,與同為藝術家的丈夫黃永砅移居法國巴黎。她的作品令人想起了遷徙、語言、記憶以及那些被略去的人與物,為文化間的詩意邂逅創(chuàng)造了空間。

藝術家沈遠


沈遠曾舉辦過多場個展。2017年和2018年,她分別在中國舉辦了兩場大型展覽,分別是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的個展“無墻”,以及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妮基·圣法勒展開的對話“她”。她的作品《記憶的碎片,2019》剛剛結束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展出。

沈遠,“垂釣”展覽現場,紅磚美術館,2022


開幕現場,策展人侯瀚如主持了一場關于展覽“垂釣”的論壇。藝術家沈遠、獨立策展人埃薇莉娜·喬安諾(Evelyne Jouanno)、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蓬皮杜中心駐華代表費保羅(Paul Frèches)、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民安參與討論。幾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參與者,都與沈遠有過密切合作或對其有著深入研究。

侯瀚如在開場白中介紹說,過去的三年當中,世人都經歷過非常復雜的一個時期。“因為疫情,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基本上關在家里面。沈遠的生活里面還有在法國的藝術圈子,也經歷過一些很艱難的時刻,就是我們失去了黃永砅,2019年他忽然間去世了……黃永砅是沈遠幾十年的生活伴侶,也是工作上的伴侶,他們一起在巴黎奮斗了很多年,當然在中國也是。這對沈遠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沖擊,在過去的三年間,在如此復雜的情況下面繼續(xù)創(chuàng)作,把艱難的經驗變成自己創(chuàng)作的動力,這次展覽是沈遠這幾年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的一次集中呈現。”

“六件作品擺在一起,一張巨大的蜘蛛網”

正如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所見,展覽的中心作品《垂釣巴黎的空氣,2020 》靈感來自杜尚著名的作品《巴黎的空氣》(1919年)和《新鮮寡婦》(1920年)。杜尚1919年在巴黎買了一個小瓶子,把巴黎的空氣放到瓶子里帶到美國,這件作品是他最早的所謂現成品之一,是一件很有意思的、關于移民的作品。

沈遠《垂釣巴黎的空氣,2020 》還通過引用黃永砅的《圣人師蜘蛛而結網》(1994)而對她的終生伴侶致以敬意。這樣,沈遠的作品又把杜尚和黃永砅的雙重文字游戲再復雜化了一次,進一步把作品推向另一個令人失陷的文字游戲。作品像是由三個人合作完成,體現了一個循環(huán)關系:杜尚與女人,黃永砅與杜尚,沈遠與黃永砅。

“這是1994年的一件作品。在這件作品里面的桌子上,放了一堆杜尚最后的對話,她在上面放了一盞燈,燈在籠子里面,籠子里面有一只活蜘蛛走來走去——它被投影投在書上,這些書頁意義不斷地因為蜘蛛的來來往往,被它的陰影遮蓋而擾亂?!焙铄缃榻B說。

沈遠《垂釣巴黎的空氣,2020》,2020,木窗、竹條、銅絲、玻璃、玻璃瓶、鋼板,146 x 98 x 55 cm,紅磚美術館“垂釣”展覽現場,2022


作品《Gazelles,1990-2020》中,沈遠重現了1990年剛到法國時與黃永砅一起在學生宿舍度過的一段時期使用的一個床墊,把它變成作品的主要元素;《記憶的碎片,2019》把一個梳子放大,記錄它作為一種記憶碎片的承載力;《漂流記》的靈感來自于沈遠在疫情爆發(fā)初期看到關于三艘大型國際游輪被拒絕靠岸的新聞,幾千名乘客被困在海上,只能不斷漂流。

沈遠《漂流記,2020》,2020,琉璃瓶、漁網、鐵架、秤砣、秤桿,700 x 1000 x 400 cm,紅磚美術館“垂釣”展覽現場,2022


沈遠《漂流記,2020》(局部),2020


沈遠《Gazelles,1990-2020》,1990-2020,蠟、鐵絲、鐵條、銅絲、銅,196 x 75 x 14 cm, 97 x 74 x 20 cm,紅磚美術館“垂釣”展覽現場,2022


《陰性花園》首展于2018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盎▓@是伊甸園的一個鏡像,也是一個是非之地,所以希望當一個花園被女性定義為陰性這樣的屬性之后,它可以解脫出來成為女人在生活以外的一種生活。”沈遠在這件作品的草圖上寫道,“上半截代表現代社會管理,下半截表現農耕的自養(yǎng)自育,那些捕魚的工具和網兜仿佛是子宮和胞衣…… ”

沈遠《陰性花園》,2017,鐵架結構、鑄鐵噴泉、漁網、編織物、水,600 x 500 x 320 cm, 380 x 230 x 550 cm,紅磚美術館“垂釣”展覽現場,2022


《馬特奧和我,2019-2021》與沈遠朋友的孩子馬特奧有關,他雖然有一些智力障礙,但卻有著特殊的才能,一種獨特的觀察事物的方式。馬特奧的繪畫中有很多籠子和小動物,于是沈遠按照馬特奧繪畫中籠子的形象做了一個裝置,并在羅馬的展覽開幕式現場做了一個擦洗自己籠子的行為表演,同時把馬特奧很有意思的畫放在墻上。這件作品是關于藝術家和馬特奧互換角色,共同經歷“自我禁閉”的時期。

沈遠《馬特奧和我,2019-2021》,2019-2021,圖畫、照片、鐵籠、地毯、洗臉盆、抹布、影像,鐵籠尺寸:240 x 175 x 120 cm,4A-35張,紅磚美術館“垂釣”展覽現場,2022


“這次展覽反映了沈遠這幾年的工作,六件作品擺在一起,讓我想起一張巨大的蜘蛛網。當我們進入展覽,被這些互相纏繞的作品所形成的形態(tài)所吸引,然后陷進去,可能不一定能很清楚里面的故事,但可以感受到這樣的一種和現實和想象所糾纏的這樣的一種經驗?!焙铄缈偨Y道。

“一個好朋友,是另外一個自己”

沈遠把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拿來作為作品元素,在埃薇莉娜·喬安諾(Evelyne Jouanno)看來,“這反映出一種對于女性身份的思考和感受,包含了一種脆弱性,和對身為女性、外國人以及移民的感受?!辟M保羅(Paul Frèches)同樣注意到沈遠作品中的這種“脆弱性”,“既有藝術家自己的脆弱性,也有我們周圍所處環(huán)境的脆弱性。就像沈遠作品中展現的那樣,面對當今的世界,一種更好的態(tài)度也許就是隨波逐流?!?/p>

沈遠《記憶的碎片,2019》,2019,木頭、鐵絲、紙片560 x 160 x 216 cm,紅磚美術館“垂釣”展覽現場,2022


龔彥引用法國作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的小說《黑暗托馬》(Thomas the Obscure)開頭:托馬發(fā)現了一個在海里游了很遠的男人,半消失在海平面下,于是他這樣寫道,“他看見他,然后又看不見,卻又感覺跟上了他的每一個動作;他不僅一直都極清晰地感知到他,還以一種完全親密、像是任何其他接觸都無法超越的方式與他接近。他就這樣久久地看著,等著。在這凝視當中,有著某種令人痛苦的東西,像在表達一種太大的自由,一種借斷絕一切聯系而得到的自由?!?/p>

在汪民安看來,作為女性藝術家,沈遠并沒有特別強調身體或者性別差異本身,而是專注于一些更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