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新聞

中西會通與多元對話——西方詮釋學與中國經學詮釋學

2022年10月15-16日,借助上海比較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年會的契機,“西方詮釋學與中國經學詮釋學”學術論壇通過線上平臺順利召開。

2022年10月15-16日,借助上海比較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年會的契機,“西方詮釋學與中國經學詮釋學”學術論壇通過線上平臺順利召開。此次會議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楊乃喬、郭西安共同召集,得到了國內外高校師生的響應與支持,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杜克大學等國內外23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45位學者發(fā)表了學術報告,吸引了近200名聽眾參與線上互動。

“無差別”是本次論壇的突出特色:會議倡導不同領域的研究者跨越學科的藩籬,基于對詮釋學之理論內涵與歷史進路的共同尊重,就中國經學詮釋學與西方詮釋學的互融共通問題進行平等、包容、開放的交流和互動。秉持這一“和而不同”的對話精神,學者們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從多元的角度與路徑切入,圍繞著詮釋學的定位、發(fā)展歷程與具體實踐等議題,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與會學者在線合影留念


中西詮釋學話語的多種定位、建設與探討

自上世紀70年代末詮釋學引入中國,從翻譯引入到專題探討,再到中西詮釋傳統的會通性研究,國內詮釋學在開拓進取中不斷深入發(fā)展。當前,中國詮釋學理論路徑的自主探尋成為漢語學界相關研究的重要議題。圍繞詮釋學的本體論、方法論、認識論、實踐論面向,學者們提供了多元的構架思路,并就研究現狀給出了敏銳的觀察和針對性的建議。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潘德榮教授發(fā)言


西方詮釋學大體經歷了經典詮釋學、現代詮釋學與哲學詮釋學三個階段,在梳理這一發(fā)展“理路”之后,華東師范大學潘德榮深情地講述了自己近四十年的治學“心路”,為青年學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以伽達默爾的本體論詮釋學為研究起點,在探索解答困惑的過程中,逐漸開啟了對詮釋學方法論的思考;近年來基于現代倫理學轉向,致力于建構新的理論范式——德行詮釋學,凸顯詮釋學的倫理與實踐維度。潘德榮還重申了詮釋學寬容的基本精神,理路與范式的有效性、適用性等,呼吁我們以博大的胸襟傾聽不同的聲音。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傅永軍教授發(fā)言


山東大學傅永軍以《“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之判辨》為題,從五個層面闡述了傅偉勛這一融匯中西詮釋傳統的“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理論,進而明確了詮釋學的哲學本位。詮釋學研究不能局限于技藝層面,還要對“詮釋如何可能”加以探討和反思。當前,國內學界對于中國詮釋學的定位仍處于尋找獨立道路的階段,往往不自覺地將中國經典的詮釋研究視為西方詮釋學理論之例證。為此,他建議中國的詮釋學研究者發(fā)揮自身的“突圍意識”:既在中西傳統之間發(fā)掘具有普遍性的詮釋學命題,也著力于探尋中國獨特的理論話語,重視古今之別,將中國古代豐富的經典詮釋經驗帶入現代語境,以期為國際學界貢獻普遍詮釋學話語的現代中國詮釋學。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何衛(wèi)平教授發(fā)言


華中科技大學何衛(wèi)平同樣十分看重詮釋學的哲學道路。他將西方語境下的詮釋學概念區(qū)分為兩層含義:一是對理解本身加以反思性理解的哲學,二是經過詮釋之后形成的學說。在他看來,目前學界的許多成果都可視作“實踐的比較詮釋學”研究,其任務不是尋找表面異同,而恰恰在于打破壁壘,實現中西會通。何衛(wèi)平聯系伽達默爾的“偶緣性”概念,通過分析將其提升為普遍的詮釋學原則,并由此指出作品意義會脫離原作者之意圖,在“原初世界”與“后來世界”的視域融合中得到不斷展開。因而,現代詮釋學研究不必人為制造中西的界別,“回到事情本身”才是關鍵。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會議召集人楊乃喬發(fā)言


召集人之一楊乃喬認為,有價值的詮釋學研究不論中西之別,都是將考察視線聚焦于具體問題之上、將研究落到實處。他尤為重視“經學詮釋學”的發(fā)展建設,強調中國《十三經》注疏傳統和西方神學釋經傳統具有同等分量的地位。注經的目的絕不僅是文本意義的提取,而更在于從“經”中獲得終極真理,進而與王朝政教的體制運行建立起密切聯系。中國經學詮釋學的建設與發(fā)展,要求我們對中國經學史上豐沛且極見深度的詮釋學思想予以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由此構筑起能與國際學界開展有效交流對話的中國詮釋學理論體系。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哲學系李清良教授發(fā)言


追溯中國權威經典系統的源頭,湖南大學李清良認為,正是孔子為儒家經典詮釋活動奠定了基本理念和范式,對此,他在報告中從五個維度勾畫出孔子扮演的“開啟者”角色,并熱切呼吁回歸中國“詮釋之道”注重價值關懷與實踐智慧的珍貴傳統。他認為價值論與本體論、方法論一道,都是詮釋學研究不可偏廢的重要向度。孔子“學以成人”的新“為學”觀念不僅推動經典詮釋成為儒家學派代代相承的核心工作,也啟示著現代詮釋學研究者注重“道”與實踐智慧的關懷取向,體悟詮釋乃理解人之生存狀況的關鍵性藝術活動。

詮釋學的歷史發(fā)展與關鍵理念的跨語際會通

在深化詮釋學之定位問題的同時,與會學者也注重詮釋學歷史演進脈絡的剖析研討,從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詮釋學方法論意識的自覺與興起,反思中西詮釋學理論學說在不同階段呈現出的內在理路。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牛文君副教授發(fā)言


華東師范大學牛文君以施萊格爾和施萊爾馬赫為重點論析了現代詮釋學的起源,通過厘清二人在詮釋思想上的學理關系,牛文君指出施萊格爾先于施萊爾馬赫提出現代詮釋學的核心理念,開啟了詮釋學的浪漫主義轉向,后者則在前者影響下突破了語文學和圣經注釋學的框架,建立起關于理解與解釋更為系統的技藝學。中國礦業(yè)大學曹洪洋通過回顧、梳理漢語學界對詮釋學與“詮釋”觀念的不同理解、解釋、翻譯和運用,認為回到海德格爾是真正理解現代詮釋學理論和準確把握“詮釋”觀念內涵的關鍵。山東師范大學楊東東分析了哈貝馬斯普遍語用學的困境及其新推展,指出哈貝馬斯受到娜豐等人批評意見的啟示,借助普特南內在實在論方案以解決該理論中潛藏的語境主義傾向,普遍語用學也因而呈現出更完善的形態(tài)。

中國礦業(yè)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曹洪洋副教授發(fā)言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楊東東副教授發(fā)言


此外,山東財經大學陳太明闡述了伽達默爾語言觀中的三層統一及其詮釋學意義,山東大學梁樂睿則闡述了洪堡特語言哲學在理解卡西爾與康德思想關系上扮演的關鍵角色,南京師范大學阮胤杰、許涵威、林鈺璋接續(xù)了上述討論,分別就哈貝馬斯與伽達默爾之爭、海德格爾與伽達默爾的詮釋學思想關系以及詮釋學循環(huán)的“積極性”問題進行了細致的報告。

除了關注詮釋學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思想,與會學者還注意到,詮釋學理念的跨語際流變與運用引發(fā)了多重文化效應。楊乃喬考察了德語“Vernehmen”到漢語“覺知”的多語際翻譯問題,從中關涉中、印、西三重思想體系,追索語詞在跨語際流轉與闡釋過程中的意義敞開,進而讀解出不同文明對終極意義的理解在語言轉譯活動中發(fā)生的精神對話。接續(xù)這一研究理路,復旦大學王涵考察了“Sein”在詞源學中與梵文的直接遭遇,嘗試在多重語際間構建文本意義的深層關聯,進而探尋海德格爾對印度思想文化保持緘默態(tài)度的深層動因。此外,海外漢學也成為詮釋實踐和詮釋理念發(fā)生跨文化會通的重要論域。湖南大學王悅介紹了美國朱子學專家賈德訥的《論語》詮釋研究,希望以此補充國內引介之不足。復旦大學李宇舒分析了蘇源熙將“allegory”(諷寓)等西方概念引入《詩序》研究的貢獻與局限,徐依凡在“天-圣人-人”中的表征關系中討論理雅各對《中庸》之“誠”的兩種翻譯策略,劉冠麟則論述了任博克的“拆字法”譯注與《莊子》語言觀及中國小學傳統的對話。

中國經學詮釋學研究的探索與實踐

正是為了開掘中國悠久的詮釋傳統、詮釋經驗與詮釋思想,如何借助現代詮釋學理論為參照和資源,將沉潛于大量本土典籍文本傳統中豐沛的詮釋學思想予以激活和分析,從而使具有中國特色的詮釋學話語得以“顯形”,成為本次論壇的一項熱議論題。

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姜哲教授發(fā)言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黃晚老師發(fā)言


沈陽師范大學姜哲針對戴震提出的“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等詮釋命題,認為清代的經學小學化和史學化趨向可以采用符號學的“內涵系統”及“元語言”理論加以闡析。這種基于現代后設性語言框架的研究實踐,有助于我們重新理解傳統經學轉捩的有關問題,消解“小學”和“史學”對經學文本的“語料化”和“史料化”,同時也為經學思想和經學信仰的“恢復”開啟了新的可能。同樣是從清代經學家的詮釋學思想切入,福建師范大學黃晚則以海德格爾存在論為理論資源,對“明堂”概念進行了現象學還原,清理出附著其上的歷史學、文獻學、政治學等功能性意義,指出傳統經學對“明堂”之屬性的體認包含諸多“存在被存在者化”的誤讀?!懊魈谩痹谏嬲撘饬x上是具有重要構建意義的現象,而棲居的本質屬性正是其生生不息之傳統的延續(xù)。上海大學鄒琳通過比照惠棟與斯賓諾莎的釋經思想,分析出中西方在17至18世紀都出現了“尊經尚古”“以經解經”的詮釋學傾向,“據史考證”的科學方法論為各自的經學詮釋傳統帶來了變革的新風。

經學詮釋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中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必須追溯到西漢經學觀念和相關典籍的詮釋實踐之中。上海大學周海天指出,在“經中心”觀念的影響下,古典經學詮釋呈現出“目的論”的核心特質。復旦大學彭嘉一借用“作者”“文本”等批評概念,考察劉向《別錄》工作所隱藏的隱性詮釋運作,揭示出附著在“敘錄”之上的權威作者觀。臺州學院張亞東則將關注點集中于劉歆在漢代《春秋》詮釋實踐中的貢獻,強調在考辨《左傳》真?zhèn)沃猓U析劉歆詮釋《左傳》的方法與理路有助于我們厘清《左傳》詮釋學在漢代思想史上的演進脈絡。

中山大學中文系梁丹丹副教授發(fā)言


也是從西漢以降,《詩經》的釋義問題形成了一脈重要的詮釋學傳統。中山大學梁丹丹指出,東西方皆有“諷寓”的詮釋傳統,她聯系馬丁·路德《圣經》詮釋的“經文自解”原則,在中西比較的視域之下,聚焦歐陽修在《毛詩本義》中所涉及的三個詮釋學命題,結合歐陽修的個人處境與詮釋思想,探討其比興觀念對于漢唐以來諷喻詮釋傳統的突破與轉折意義。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郭亞雄副教授發(fā)言


上海師范大學郭亞雄則從詮釋功能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詩序》通過對圣人編《詩》義例的闡發(fā)以及“序先詩后”的文本形制,掌控了詩義詮釋的向度,規(guī)避了詩義在“口傳注《詩》”時期的多向延展。相較于先秦“聲教”,漢唐“詩教”借由《詩序》在“詩義”與“教化”之間建立起對應關系?!对娊洝方浀浠倪^程是由“書寫注《詩》”所造就的經文意蘊封閉史。

此外,安徽師范大學余亞斐以《荀子·解蔽》篇為例,具體論述“解蔽”思想乃是百家爭鳴語境下,一種服務于儒家仁義之道的詮釋學建構。西安外國語大學鄒瑩與復旦大學張寧,都圍繞陽明心學的五經訓釋之法,將傳統經學詮釋活動放置在明代現實語境下加以考察,反思詮釋行為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朝向多元詮釋學路向的開拓與嘗試

除了經典詮釋歷程與思想的論釋、中國詮釋學的建構、比較詮釋學的探討等議題,與會學者還基于具體實案的詮釋學闡析和鍛造,呈現了更為多元的詮釋學路向的開拓與嘗試。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研究員盧嫕老師發(fā)言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哲學系王宏健副教授發(fā)言


華南師范大學盧嫕關注艾柯的“符號性詮釋”理念,指出其將“自我控制”作為一種理性的限度所暗含的創(chuàng)造性,在從現實到文本、從文本到現實的循環(huán)路徑中,探索出一條必須經由文本超越文本的實踐路徑。湖南大學王宏健則提出一種基于哲學詮釋學概念的經典詮釋學,其核心問題在于經典詮釋的歷史性和規(guī)范性、具體性與普遍性的統一,以此使得經典詮釋學作為一種實踐哲學而登場。上海理工大學俞曦霞介紹了成中英本體詮釋學的當代價值,分析成中英對中西哲學思想的整合與匯通。廣西大學黃小洲以伽達默爾的翻譯詮釋學思想為中心,認為我們應當重視超越具體翻譯操練的哲學性反思,由此提出建設一種翻譯詮釋學。翻譯與詮釋學之間存在著密切而復雜的關聯,這在復旦大學丁艷、馬千紫探討文化負載詞和中西詩學互釋等問題的具體案例討論中亦得以呈現。

在文本批評、藝術批評和美學理論等空間,同樣顯示出豐富的詮釋學探討向度。杜克大學王一丹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關注華語小說創(chuàng)作中酷兒主體和動物性的關聯,討論了身份認同的詮釋實踐。西北大學惠天羽聚焦于羅蘭·巴爾特對“晦義”及真實時刻的詮釋,由此論述巴爾特中后期藝術批評中超越存在論哲學的倫理詩學傾向。福建師范大學劉玉著重分析克爾凱郭爾對亞伯拉罕獻祭故事的四重闡釋,廖心茗則以薇依對《荷馬史詩》和《圣經》的詮釋為例,闡述其經典詮釋實踐的神秘主義特色與意義。復旦大學吳雪凝由同一者(Eins)出發(fā),分析荷爾德林最終進入“悲劇性事件”的神話性詮釋階段;馬妍、邱詩韻各自從繪畫傳統與物質文化角度入手,就中西不同的藝術形態(tài)提供了詮釋學闡析的創(chuàng)新嘗試。

結語

在論壇閉幕式上,多位學者再度圍繞詮釋學的建設與開拓等核心關切進行了精彩且激烈的討論。學者們一致認為,本次論壇超越了地域、語言與學科的邊界,圍繞“中西詮釋學”這一核心議題,為來自不同領域、持不同觀點的學者,無差別地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思想交鋒的平臺。

會議召集人、復旦大學中文系郭西安副教授評議


為期兩天的“中西詮釋學”論壇在學界前輩與中青年學者的精彩發(fā)言和熱烈討論中,迸生出許多頗具啟發(fā)性的觀點,展演為高密度、高水平的學術景觀。正如召集人之一郭西安在終場評議環(huán)節(jié)所言,與會學者是準確地走在詮釋學、而非普泛意義的詮釋行為這樣一種學術理路中來開展對話的;與此同時,又在具體的討論中充分顯示了自身的專業(yè)性和學科實在性。多元觀點的碰撞與爭鳴既是詮釋學包容精神和生命活力的體現,也為我們如何更具思辨性和創(chuàng)造性地領受、轉換詮釋學這一廣闊深邃的話語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詮釋學的傳承和發(fā)展,不僅在于學術理念的碰撞與更新,更在于學術共同體的聚力與接續(xù)。未來,中國詮釋學大廈將如何建構,正有賴于眾多學者的辛勤耕耘,從具體問題出發(fā),在中西會通的理論觀照下,一磚一瓦地不斷壘砌壯大。

(文中圖片均由會議主辦方提供)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